2022-2023学年湖南省张家界市高一(下)期末语文试卷
发布:2024/6/22 8:0:10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鲜活、灵动的语言,是文学特色的赋予形式。文学语言的锤炼之于文学作品,要多重要就有多重要。
怎样让文学语言鲜活灵动起来?
首先,作家要承认文学语言本身有着独立的审美价值,不将它置于依附和被动状态。汪曾祺说,语言是思想,语言是文化,语言更是一个生命体。既然是生命体,就要拥有与别人不一样的感情和色彩。沈从文评判优秀文学语言的依据,就是要“浸透了作者的人格和感情”。同时,文学语言又不能像桔子皮那样随意剥离。它表面看是技巧和形式,但又超出了技巧和形式,是巧妙融合到整篇作品骨子里的。文学语言鲜活灵动起来,读者就容易被感染,最终与作家的真情实感发生共鸣。
其次,文学语言是作家作品的气脉、气质和心力、心慧等品质的综合体现,透过它可以看出作家到底用了多少心血和功夫。《红楼梦》为何一直被奉为中国文学语言之集大成者?因为它是曹雪芹超凡的才华与十几年倾心倾力打造的结果。文学语言比故事内容更有生活的黏着力,更容易先声夺人。余华对文学语言的运用体会是,先在语言技巧和形式叙述上展现出“不一样”,再回归个体现实,使语感、乐感、视点甚至幻觉凸显。阅读他的作品时,可以察觉到余华运用语言的本真心智和力量。迟子建《烟火漫卷》里有这样一句:河面上星光荡漾,就像一片爽朗的笑声。笑,看不见,但她却用了通感语式让河水的笑声看得见。这种鲜活、灵动,就是文学语言的高度。
再次,文学语言上的生动表达,需要反复修改。一个对自己作品不修改、不订正的作家,文学语言上的表达仅凭第一次出版就包打天下,总是令人惋惜的。有些作家写的书稿立意和结构都不错,但语言功底不够,甚至文句啰嗦、语法不佳,却没有主动去修改、提升,便是自我降低要求的表现。
文学语言要求作家对作品经时间沉淀后多次审视,使作品语言节奏、韵律和风格集中显现,产生独特的魅力。比如洛夫诗歌《与李贺共饮》中有“石破/天惊/秋雨吓得骤然凝在半空”,是他对唐李贺“石破天惊逗秋雨”的改写,却充满了重新擦亮的语言张力,并不逊色于原作。这个例证,表明文学语言能穿越古今,洛夫之“吓……凝”与李贺之“逗”,各有千秋。
让文学语言变得鲜活灵动起来,作家要善于从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地域方言、俚语口语等语言形式中汲取丰富的活性因子,巧妙熔铸为别具一格的文学语言,化腐朽为神奇。鲁迅、老舍等作家,之所以成为语言大师,就是他们分别对绍兴官话、北京官话与现代白话进行了属于自己语言范式的融合与变通。
文学语言,是文学作品活的灵魂。叙事、洞见、意蕴、风韵、象征等等,处处闪现着它的肌理和质感。作家以精益求精的态度对待自己的作品,文学语言的独特味道和神奇魅力,便会充盈在文本的字里行间。
(摘编自付秀宏《让文学语言鲜活灵动起来》)材料二:
与《三国演义》不同,《红楼梦》已是白话文学,但它的语言却不是纯然的白话,而是文白间杂。这是一种雅化了的白话,也是一种俗化了的文言,是白话化了的雅言,也即新雅言。这新雅言,既来自传统雅言(文言),也与传统雅言有别,是具有独立语言风格的表征。这样的新雅言,随着印刷出版技术及报纸的复兴,在清代中晚期大量盛行,以至于逐渐演变成为梁启超所开创的新文体“报章体”。
在文学语言上,鲁迅毫无疑问是新文学的语言大师。《故乡》的开头一段即是极具苍凉的写景:“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缝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鲁迅以中国画中的大写意手法,以极简括而冷峻的笔调,将故乡萧索的冬景与荒村勾勒于纸上。鲁迅笔下的荒村,一如倪云林笔下的山水,萧索而苍凉,稀疏而淡远。鲁迅虽纯然为白话写作,不夹杂一丁点文言,但他对汉语文学精神特质的把握,尤其是对人、景、物的语言刻画,可谓深入骨髓,开启了一种新的雅言传统。鲁迅的人物刻画,一如南宋人物画大师梁楷,乃大写意中的大写意,笔线极简极淡极纯粹,寥寥几笔,便将人与物赋予了某种深沉的精神特质。如果作一个对比便不难发现,鲁迅的人与景,是混融合一的,景具有人的性格与脾气。而有些作家,则大多景是景,人是人,人与景分离。当然,这也是一种写法,但与鲁迅相比,确乎逊色许多。
(摘编自朱中原《今天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文学语言》)(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伟大文学家曹雪芹创作《红楼梦》,“披阅十载,增删五次”,付出许多心血,这其中包含他对文学语言的反复锤炼。
B.余华、迟子建锤炼文学语言的经验告诉我们,在语言技巧运用上发力是重中之重。
C.洛夫的《与李贺共饮》“秋雨吓得骤然凝在半空”的“吓……凝”与李贺“石破天惊逗秋雨”的“逗”的语言魅力难分伯仲。
D.印刷出版技术和报纸的复兴,使得与传统雅言有别的新雅言在清代中晚期大量盛行,并逐渐演变成一种新文体“报章体”。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语言是生命体,有着独立的审美价值,它不处于依附和从属地位,因此,它不是作家及作品中人物思想感情的载体。
B.鲁迅、老舍成为语言大师,与其将各自地方官话和现代白话进行融合与变通有关。
C.鲁迅借鉴古代画家倪云林和梁楷大写意笔法,在小说中描写环境、塑造人物形象。
D.小说中纯粹的景物描写是不能出彩的,只有将景与人混融合一,才能为作品增色。
(3)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相关观点的一项是
A.《左传•襄公二十年》:仲尼曰:“……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B.陆机《文赋》:其会意也尚巧,其遣言也贵妍。
C.福楼拜:(人们的)语言就是一架展延机,永远拉长感情。
D.高尔基: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
(4)明代学者蒋大器在为《三国演义》作序时对其语言作出“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评价。请结合材料二对这一评价加以分析。
(5)在文学创作活动中,作家怎样做才能使语言鲜活、灵动起来?请结合材料一谈谈你的看法。组卷:4引用:6难度:0.5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题,16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额尔古纳河右岸①
迟子建 我是雨和雪的老熟人了,我有九十岁了。雨雪看老了我,我也把它们给看老了。
如今夏季的雨越来越稀疏,冬季的雪也逐年稀薄了。它们就像我身下的已被磨得脱了毛的狍皮褥子,那些浓密的绒毛都随风而逝了,留下的是岁月的累累瘢痕。坐在这样的褥子上,我就像守着一片碱场的猎手,可我等来的不是那些竖着美丽犄角的鹿,而是裹挟着沙尘的狂风。西班他们刚走,雨就来了。在这之前,连续半个多月,太阳每天早晨都是红着脸出来,晚上黄着脸落山,一整天身上一片云彩都不披。炽热的阳光把河水给舔瘦了,向阳山坡的草也被晒得弯了腰了。我不怕天旱,不怕大地旱出的弯曲的裂缝,在我眼中它们就是大地的闪电。
安草儿②在雨中打扫营地。我问安草儿,布苏是不是个缺雨的地方,西班下山还得带着雨?安草儿直了直腰,伸出舌头舔了舔雨滴,冲我笑了。他一笑,眼角和脸颊的皱纹也跟着笑了——眼角笑出的是菊花纹,脸颊笑出的是葵花纹。雨水洒下来,他那如花的皱纹就像是含着露珠。
我们这个乌力楞只剩下我和安草儿了,其他人都在早晨时乘着卡车,带着家当和驯鹿下山了。以往我们也下山,早些年去乌启罗夫,近年来到激流乡,用鹿茸和皮张换来酒、盐、肥皂、糖和茶等东西,然后再回到山上。但这次他们下山却是彻底离开大山了。他们去的那个地方叫布苏,帕日格告诉我,布苏是个大城镇,靠着山,山下建了很多白墙红顶的房子,那就是他们定居的住所。山脚下还有一排鹿圈,用铁丝网拦起,驯鹿从此将被圈养起来。我不愿意睡在看不到星星的屋子里,我这辈子是伴着星星度过黑夜的。如果午夜梦醒时我望见的是漆黑的屋顶,我的眼睛会瞎的;我的驯鹿没有犯罪,我也不想看到它们蹲进“监狱”,听不到那流水一样的鹿铃声,我一定会耳聋的;我的腿脚习惯了坑坑洼洼的山路,如果让我每天走在城镇平坦的小路上,它们一定会疲软得再也负载不起我的身躯,使我成为一个瘫子;我一直呼吸着山野清新的空气,如果让我去闻布苏的汽车放出的那些“臭屁”,我一定就不会喘气了。我的身体是神灵给予的,我要在山里,把它还给神灵。
两年前,达吉亚娜召集乌力楞的人,让大家对下山做出表决。她发给每人一块白色的裁成方形的桦树皮,同意的就把它放到妮浩遗留下来的神鼓上。神鼓很快就被桦树皮覆盖了,好像老天对着它下了场鹅毛大雪。我是最后一个起身的,不过我不像其他人一样走向神鼓,而是走向了火塘,我把桦树皮投到那里了。它很快就在金色的燃烧中化为灰烬。我走出希楞柱的时候,听见了达吉亚娜的哭声。
安草儿也把桦树皮放在了神鼓上,但他的举动说明不了什么。谁都知道,他不明白大家在让他做什么事情。他只是想早点把桦树皮打发掉,好出去做他的活计。安草儿喜欢干活,那天有一只驯鹿的眼睛被黄蜂蜇肿了,他正给它敷草药,达吉亚娜唤他去投票,安草儿进了希楞柱,见玛克辛姆和索长林把桦树皮放在了神鼓上,他便也那么做了。那时他的心里只有驯鹿的那只眼睛。安草儿不像别人把桦树皮恭恭敬敬地摆在神鼓上,而是在走出希楞柱时,顺手撒开,就好像一只飞翔的鸟,不经意间遗落下的一片羽毛。
虽然营地只有我和安草儿了,可我一点也不觉得孤单。只要我活在山里,哪怕是最后的一个人了,也不会觉得孤单。
我回到希楞柱,坐在狍皮褥子上,守着火塘喝茶。
以往我们搬迁的时候,总要带着火种。达吉亚娜他们这次下山,却把火种丢在这里了。没有火的日子,是寒冷和黑暗的,我真为他们难过和担心。但他们告诉我,布苏的每座房子里都有火,再也不需要火种了。可我想布苏的火不是在森林中用火镰对着石头打磨出来的,布苏的火里没有阳光和月光,那样的火又怎么能让人的心和眼睛明亮呢!
我守着的这团火,跟我一样老了。无论是遇到狂风、大雪还是暴雨,我都护卫着它,从来没有让它熄灭过。这团火就是我跳动的心。
【注】①节选自长篇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第一部分(略有删节)。小说以一位年届九旬的鄂温克族最后一位酋长妻子的自述口吻,讲述了这个弱小民族的生存现状及百年沧桑。②安草儿:文中女主人公的孙子。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寥寥几笔自述,“我”这个年老而又孤僻的鄂温克族女人形象已经跃然纸上,也暗示着“我”与自然关系密切,不可分割。
B.小说中写道如果让我下山的话,“我”会变成聋子、瞎子,透露出“我”对族人下山这个选择的深切恐惧与担忧。
C.下山表决投票情况,说明多数人选择下山定居的生活,含蓄地说明了现代文明对鄂温克传统文明的冲击。
D.单纯朴实的安草儿作为小说中的次要人物,可以看成是祖母的后继者,也是一个弱小民族传承民族文化的希望。
(2)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我”是历史的亲历者和见证者,是回忆的主体;使用第一人称,不仅增强了文章的可信度,而且使叙事更自由方便。
B.小说情节发展舒缓,笔墨细腻,语言华美深沉,具有散文化的特色;一些富有民族特色的词语如“乌力楞”“希楞柱”等又具有陌生化的风格。
C.文章营造了一个神秘、诱人、充满传奇色彩的世界,表现了作者面对现代文明与大自然剧烈冲突时复杂的情感。
D.本文运用了插叙的手法,将回忆、历史穿插于现实之中,这种打乱时空的叙事结构使故事情节略显凌乱。
(3)结合全文,谈谈你对画线句子“这团火就是我跳动的心”的理解。
(4)本文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请找出其中的三处并简要分析其作用。组卷:6引用:1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II(本题共1小题,10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经常听到这样的说法:“我做了一晚上梦,睡得一点都不好。”①_____?其实,梦本身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每个人每晚上有20%到25%左右的睡眠时间都是在做梦中度过的。
记得梦境只是因为恰好在特殊时间醒过来。人正常的睡眠结构周期分为两个时期:非快速眼动睡眠期和快速眼动睡眠期,二者交替一次为一个睡眠周期,一晚上约重复4到5个周期。睡眠时,人由清醒状态最先进入的是非快速眼动睡眠期。该期特点是全身代谢减慢,没有明显眼球活动。非快速眼动睡眠期一般来说分为4期,其中1、2期属于浅睡眠期,受刺激后易醒;3、4期属于深睡眠期,不易唤醒。快速眼动睡眠期是较为特殊的睡眠状态,约占整个睡眠周期的1/5到1/4。在快速眼动睡眠期,全身代谢加快,眼球在眼皮下快速活动,脑电活动类似于清醒状态。大多数梦境都发生在这个时期。在非快速眼动睡眠期醒来的人不会记得梦中的情景,而觉得自己总是在做梦的人,②_____,所以能记得梦境。
其实,③_____。比如,可以促进儿童大脑正常功能的发育,有些人的智慧、灵感也是在梦中获得的。另外,做梦有时候还有助于宣泄不良情绪等。所以,除了经常梦魇或做噩梦需要及时就诊外,正常做梦不必要担心。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
(2)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改成一个长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组卷:0引用:1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雍也》) 材料二:《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一文中记述了屠呦呦怀着对中医药学无比的热爱,查阅了大量的文献,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终于找到了利用青蒿素治疗疟疾的方法,拯救了成千上万患者的生命。
上述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感悟与思考?
请结合材料内容,面向本校(统称“复兴中学”)同学写一篇以“乐学•有为”为主题的演讲稿。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3引用:1难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