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2-2023学年江苏省淮安市、宿迁市七校高一(下)期中语文试卷

发布:2024/4/23 12:26:7

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Ⅰ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意境是我国古典文论独创的一个概念。它是华夏抒情文学审美理想的集中体现。文学意境论早在刘勰《文心雕龙》和钟嵘的《诗品》中已见端倪,盛唐之后开始全面形成。相传王昌龄作的《诗格》中,甚至直接使用了“意境”这个概念。但他当时的意思,只是诗境三境中的一境:
          诗有三境。一曰物境: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二曰情境: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共情。三曰意境: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
          这段话从诗歌创作的角度,分析了意境创造的三个层次。认为要写好“物境”,必须心身入境,对泉石云峰那种“极丽绝秀”的神韵有了透彻了解之后,才能逼真地表现出来;描写“情境”需要作者设身处地地体验人生的娱乐愁怒,有了这种情怀,才能驰骋想象,把握情感,深刻地把它表现出来;对于“意境”,作家必须发自肺腑,得自心源,这样的意境才能真切感人。他还探讨了意与景的关系,提出“诗一向言意,则不清及无味;一向言景,亦无味;事须景与意相兼始好”。这些都是前无古人的深刻见解。王昌龄之后,诗僧皎然又把意境的研究推进了一步,提出了诸如“缘境不尽曰情”“文外之旨”“取境”等重要命题,全面发展了意境论。中唐以后,刘禹锡提出了“境生于象外”的观点,晚唐司空图对此加以生发,提出了“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和“韵外之致”“味外之旨”等观点,进一步扩大了意境研究的领域。至此,意境论的基本内容和理论构架已经确立。总的来说,它有两大因素、一个空间,即情与景两大因素和审美想象的空间。这就是所谓“境”。
          此后,意境论逐渐成了我国诗学、画论、书论的中心范畴,历代都有学者文人对它作补充、发挥,清末王国维是意境论的集大成者。可是,由于意境概念历经了千余年的沿革变化,更由于南宋以后意境与境界概念的混用,其内容更为丰富复杂。有人统计它几乎有四大类十种以上的涵义和界说。主要是“情景交融”说,“典型形象”说,“想象联想”说和“情感气氛”说。意境成了一个无所不包的综合性概念。理论发展的教训告诉我们,当一个概念被引申得无所不包时,也就失去了理论意义。所以,我们主张以意境创立时的基本意义为准,来界定意境概念的内涵,让意境作为一个表意单纯的概念进入现代文艺学,而把此外的诸多含意,让给更为宽泛的概念“境界”去承担,从而区分“意境”与“境界”的不同。这样,我们才能对意境作出适当的界说:意境是指抒情型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相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摘编自《文学理论教程:意境的形成与界定》材料二:
          情景交融是意境创造的表现特征。王国维说:“文学中有二元质焉:曰景,曰情。”意境创造就是把二者结合起来的艺术。由于它直接关系着意境的生成,所以古人在这方而研究得十分深透。南宋范晞文在《对床夜语》中说:“情景相融而莫分也。”清人王夫之论述得更为精要。他说:“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哀乐之触,荣悴之迎,互藏其宅。”又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他们揭示了情景交融的两种主要表现方式。如果把居于二者之中的也算作一类,那么,我们就有了三种情景交融的不同类型:
          第一是景中藏情式。在这一类意境创造中,作家藏情于景,一切都通过逼真的画面来表达,虽不言情,但情藏景中,往往更显得情深意浓。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全是对客观景物的具体描写,字面上一点也没有透露出对友人的态度。但通过孤帆消失,江水悠悠和久伫江边若有所失的诗人形象,我们能够感受到作者对友人依依不舍的眷恋之情。
          第二是情中见景式。这种意境的创造方式,往往是直抒胸臆。有时不用写景,但景却历历如现。李白的《月下独酌》《行路难》,陆游的《示儿》等名篇,都是通过这种方式创造了意境。
          第三种是情景并茂式。这一类是以上两种方式的综合型,抒情与写景在这里达到了浑然一体的程度。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欢畅明快,一气流贯:先是诗人为收复蓟北的消息激动得老泪纵横,接着见老妻都消失了愁容,才觉自己激动过分而失态了。于是漫卷诗书欢喜若狂,实际上又失态了。但诗人于狂欢之中放歌纵酒,手舞足蹈,畅想回家的路线,浑然不知自己已像一个天真烂漫的儿童。诗中处处情态毕现,情景并茂,自然天成。
    摘编自《文学意境的特征之情景交融》(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意境”是我国古典文论中的概念,王昌龄在《诗格》中直接使用了这个概念,标志着文学意境论的全面形成。
    B.刘勰、钟嵘、王昌龄、诗僧皎然、刘禹锡、司空图等人的不断拓展和生发,使意境论确立了基本内容和理论框架。
    C.意境的概念由于历经千余年的沿革变化,内容变得丰富而复杂,有人统计它几乎有四大类十种以上的涵义和界说。
    D.王昌龄探讨了意与景的关系,认为一味写景和一味言情都“无味”,只有景和情融合在一起才“得其真矣”。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认为“意境”和“境界”是有区别的,“境界”比“意境”的概念内涵更为宽泛,也承担了更多的含意。
    B.意境论在古代逐渐成了诗学、画论、书论的中心范畴,历代的学者文人都对它作补充、发挥,其中王国维是集大成者。
    C.材料二介绍了情景交融的类型:景中藏情、情中见景和情景并茂。用这三种在意境创造方式、都可以写出上乘的作品。
    D.南宋范晞文和清人王夫子的论述都认为情景交融是意境创造的方式,而且好的诗人还能够做到“景中生情,情中含景”。
    (3)下列选项,属于“情中见景式”的一项是
     

    A.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
    B.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C.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D.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4)如何理解晚唐司空图提出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
    (5)根据材料二内容,谈谈杜甫的《漫兴(其七)》“糝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笋根雉子无人见,沙上凫雏傍母眠”属于哪种意境创造类型?并进行具体分析。

    组卷:12引用:5难度:0.1

(二)现代文阅读Ⅱ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砸缸的人
    申平
          哐啷!一声响亮,那口大缸便被砸破了。缸里流出来的,不仅是水,还有千古流传的故事。砸缸少年一举成名。
          多少年以后,那位少年已进入老年。在当年被称为西京的洛阳城里,在一处简陋的宅院前,他,又站在了一口缸前。
          这是一口被金纸包裹得严严实实的大缸,是他的老管家背着他,同意人家安放在这里的。安放者什么也没说,只留下一张“门状(名片)”就走了。“门状”上的字也很简单:翰林学士王拱辰。
          王拱辰,他当然知道。这人在仁宗皇帝时代和自己先后中进士,并因在殿试时勇敢说出考试题目他以前曾经做过,被赐“诚信状元”称号。后来曾出使契丹,以学识阻止战争。在神宗皇帝时代,他也和自己一样,因反对变法,受到王安石的排挤。
          上午,王拱辰登门拜访,老管家也曾通报。那时候,他在地下室里正文思泉涌。听到王拱辰的名字,他犹豫了一下,但还是拒见了。一是他的确没工夫,二是他早就知道,现在的王拱辰已经不是过去的王拱辰了。听说他在洛阳最繁华的地段,一直在修建一座豪宅,光中堂就有三层楼高,巍峨壮丽。不怪人说“王家钻天,司马入地”。
          现在,司马光绕着那口大缸,驴拉磨一样转了几圈,又伸手去撕被金纸包得紧紧的缸口。但是那金纸很厚,还在缸沿儿上箍了一道铜丝,把金纸绷得鼓面一样紧,人手根本抓不住。推一推,重如泰山,敲一敲,闷闷地没有声响。
          这缸里到底装的是什么呢?
          你去,给我找一块石头来!或者,是一把锤子。他转头对老管家下达了命令。
          但是老管家却没有动,他嗫喏了半天,终于鼓足勇气说:君实秀才,人家好心好意给你送来口风水缸,你要砸……不好吧?
          不好?有什么不好?他鼓起眼睛问老管家。
          这个是聚财的,老管家说,你看咱家,也太穷了吧。夫人有病,都没钱抓药了。
          人穷不能志短、乱收东西,非君子之德也!再说,我也得知道这缸里装的是啥呀!
          人家说了,十日后方可打开,否则就不灵验了。
          以下几天,司马光的生活完全被门外那口大缸打乱了。以前他总是一更睡,五更起,直接到他那间地下室里去编修《资治通鉴》,可以说是心无旁骛。但是现在,那口缸却不断在他眼前是来晃去。送缸人的用意,缸的内容,都开始让他分心。
          而且,自从这口缸安放到他家门口以后,前来拜访他的人不知为什么络绎不绝。
          后来他接到京城一位朋友的密札,才知道自从哲宗皇帝继位之后,便由最信任他的高太后辅佐朝政,人们疯传,他即将奉旨进京去当宰相了。
          怪不得……
          五天以后,夫人不幸去世。也不知道一下子从哪里冒出来那么多人前来吊唁,而且人人都不空手。悲伤之中的司马光让老管家把所有的礼品财物都登记造册,一点不动,然后他悄悄把自己家里仅有的五亩地典当了,开始为夫人准备后事。
          出殡那天,路两边人山人海,有人竟然喊出了“司马相公”的口号来。
          司马光分明感觉到,正有一口无形的大缸,铺天盖地向他的头上扣过来。这口缸比王拱辰放在他家门口那口缸还要神秘,还要危险。这两口缸最后叠加在一起,悬在他的头上,直搞得满腹经纶的他六神无主,坐卧不安。他知道,他必须马上砸缸了。
          但是全家上下没有一个人支持配合他。他想在院子里找个铁器,或者找一块石头,根本就找不到。老管家,还有他的养子司马康,早已带人坚壁清野了
          砸个缸,居然这么难,不然……不行!这缸非砸不可。否则,我这一世英名,就要毁于一旦了。
          凌晨,天刚微亮,官道上就有一个老者走走停停,寻寻觅觅。最后,他怀抱一块石头,一步步走回自家门前,他气喘喘地把石头举起来,对着那口大缸用力砸去。
          砰!第一下,竟然没有砸破。石头反弹,险些砸到他。啊,这缸难道真是铁缸?
          管他!再砸!哐啷,缸破了……
          天亮了,许多人聚在司马宅前看热闹。但见那口大缸里流出来的,果然是黄白细软之物。残缺的缸上还摆着一份礼单,写着一行大字:司马只要清白,钱财自来认领。
    文本二: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父池,天章阁待制。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中旨。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之,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其后京、洛间画以为图。
    (摘自《宋史》)(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三段以电影蒙太奇的手法跨越时间将今昔链接起来,引出了主要人物“司马光”和核心事件“砸缸”。
    B.背着司马光接收大缸,还说砸缸会破坏风水以阻止他砸缸,相对于司马光,管家是个更懂得官场规则的人。
    C.缸留在家里的几天,司马光难以像往常一样静心编修史书,他预感到缸是复杂状况出现的先兆,会给他带麻烦。
    D.两次砸缸,都是世间佳话,展现了同一人物不同角度的性格形象,少年司马光机智果敢,老年司马光清廉坚定。
    (2)关于文本一中的王拱辰这一人物,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送一口“被金纸包裹得严严实实的大缸”,而且只留下名帖什么也不说,王拱辰初次出现就带有神秘色彩。
    B.中进士、殿试、出使,王拱辰这些经历让人敬佩,包括和司马光一样被排挤,都为这口大缸出现铺垫了背景。
    C.交代王拱辰在洛阳最繁华的地段修建豪宅,和前面写他光辉的履历形成了巨大反差,推动了情节向前发展。
    D.结尾彰显了主题,照应了前文司马光让管家把礼品登记造册的情节,将王拱辰陷害司马光的险恶用心推至幕前。
    (3)请结合作品分析,文本一中“缸”的深层含义。
    (4)同样写了“砸缸”,主要人物同样具有中国传统美德,文本一为小说,文本二为正史,二者在艺术感染力上有怎样的差异?请结合作品加以分析。

    组卷:16引用:8难度:0.7

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

  •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安石,临川人,好读书,善属文。曾巩携其所撰以示欧阳修,修为之誉;擢进士上第,授淮南判官,调知鄞县。贷谷与民,出息以偿,俾新陈相易,邑人便之。寻通判舒州。欧阳修荐为谏官,安石以祖母年高辞。仁宗嘉祐五年五月,召王安石为三司度支判官。先是,馆阁之命屡下,安石辄辞不起,士大夫谓其无意于世,不识其面。朝廷每欲授之美官,唯其不就也。及是,为度支判官,闻者莫不喜悦。安石果于自用,于是上“万言书”,大要以为:“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微,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愿监苟且因循之弊,明诏大臣,为之以渐,期合于万世之变。”上览而置之。英宗治平四年闰三月癸卯,以王安石知江宁府。终英宗之世,安石被召未尝起。韩维、吕公著兄弟更称扬之。神宗在颍邸,维为记室。每讲说见称,辄曰:“此非维之说、维友王安石之说也。”维迁太子庶子,又荐安石自代,帝由是想见其人。及即位,召之。吴奎曰臣尝与安石同领群牧见其护短自用所为迂阔万一用之必紊纲纪帝不听乃有江宁之命众谓安石必辞,及诏至,即起视事。九月,以王安石为翰林学士。明年,以安石参知政事,举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诸役,相继并兴,号为新法,颁行天下。
    (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王安石变法》)      老子曰:“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今介甫为政,尽变更祖宗旧法,先者后之,上者下之,右者左之,成者毁之,弃者取之,使上自朝廷,下及田野,内起京师,外四海,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扰,莫安其居,此岂老氏之志乎!
    (节选自司马光《与王介甫书》)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节选自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吴奎曰/臣尝与安石同领/群牧见其护短自用/所为迂阔/万一用之/必紊纲纪/帝不听/乃有江宁之命
    B.吴奎曰/臣尝与安石同领群牧/见其护短/自用所为迂阔/万一用之/必紊纲纪/帝不听/乃有江宁之命
    C.吴奎曰/臣尝与安石同领/群牧见其护短/自用所为迂阔/万一用之/必紊纲纪/帝不听/乃有江宁之命
    D.吴奎曰/臣尝与安石同领群牧/见其护短自用/所为迂阔/万一用之/必紊纲纪/帝不听/乃有江宁之命
    (2)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修为之誉(传播) 点也(赞成) 刀而藏之(揩拭) 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快乐)
    B.不识其面(遗憾) 尝为晋君矣(恩惠) 之以严刑(督察) 而后动(正义)
    C.唯其不就也(担心) 沛公车骑(放弃) 永保无疆之(福禄) 五六十(至于)
    D.外四海(遍及) 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放牧) 失其所(结交) 不复一一自(分辩)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安石喜好读书,才能出众。他曾经得到过曾巩、欧阳修、韩维、吕公著等人的赏识,声名鹊起,最终受到朝廷的重用。
    B.王安石勇于任事,主张变法。出任三司度支判官,上书万余言,指出国家贫弱的根源和解决途径,仁宗没有采纳其主张。
    C.王安石享有盛名,多次辞官。朝廷多次委以馆阁之职,均固辞不就,人们认为他无意功名,直到神宗即位,他才入朝为官。
    D.王安石义正辞严,能言善辩。司马光认为他尽更祖宗旧法,而他认为新官的添设,新法的决定、制定、执行都是名正言顺的。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贷谷与民,出息以偿,俾新陈相易,邑人便之。
    ②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5)从《与王介甫书》来看,司马光反对王安石变法的理由有哪些?

    组卷:2引用:2难度:0.6

四、名著阅读题

  • 9.《红楼梦》第二十二回“听曲文宝玉悟禅机,制灯谜贾政悲谶语”中,大家做了灯谜。请选出以下灯谜、谜底和出谜人匹配正确的一项(  )

    组卷:16引用:4难度:0.5

五、写作

  • 10.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莎士比亚说:“与其做愚蠢的聪明人,不如做聪明的愚人。”其实,我们这个时代从不缺聪明人,缺的恰恰是“笨人”。
          对此,身处这个时代的你有怎样的感悟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组卷:6引用:4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