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必修上册《第16课 赤壁赋》2022年同步练习卷(23)
发布:2024/4/20 14:35:0
一、情景默写
-
1.把下列句子补写完整。
(1)“
(2)在《赤壁赋》的开头,苏轼写自己与朋友泛舟赤壁之下,朗诵《诗经•陈风》中的《月出》篇,即文中所谓“
(3)苏轼《赤壁赋》中描写明月初升的句子是“
(4)苏轼《赤壁赋》中,用“
(5)文中“
(6)写作者在江面上自由漂荡,似乎是在浩荡的宇宙间乘风飞行,飘飘忽忽升入仙境里去的句子是“
(7)歌词中,作者用“
(8)作者用“
(9)文中,作者说“
(10)文中用比喻正面描写箫声悲凉幽怨的句子是“
(11)苏轼在《赤壁赋》中以“
(12)苏轼《赤壁赋》中极尽对音乐的描写,其中“
(13)“
(14)在《赤壁赋》中,苏轼用“
(15)文中通过“
(16)写客人认为他与苏轼只不过在江边过着平凡的生活的句子是“
(17)文中写作者与友人在扁舟中举杯共饮的句子是“
(18)文中用比喻的手法,感叹个体生命在天地间的短暂和渺小的句子是“
(19)文中,面对浩浩荡荡、奔腾不息的长江,吹箫的客人由此发出“
(20)写客人希望与神仙相交、与明月同在的句子是“
(21)文中写理想与现实发生矛盾之后的悲伤的句子是“
(22)文中针对客人“人生短暂,生命无常”的感叹,苏轼以江水、明月为喻,写出了富含哲理的句子“
(23)作者紧扣变与不变的辩证角度,指出我们若从“变”的角度观察,眨眼之间,万事万物都在变化,即“
(24)文中“
(25)作者认为,“
(26)“清风明月不用一钱买”,文中用“
(27)在《赤壁赋》中,苏轼认为对清风明月的享用无人禁止、无穷无尽的句子是“组卷:57引用:1难度:0.8 -
2.把下列句子补写完整。
(1)泰山南北两条河流的流向相反,南面“
(2)文中写泰山南北的溪水各有归依的句子是“
(3)横亘在阳谷与阴谷分界处的古长城给泰山增添了雄奇的色彩,文中说明古长城的位置的句子是“
(4)“
(5)“
(6)点明登山的时间、方向及同行人的句子是“
(7)“
(8)作者交代自己登山路线的句子是“
(9)唐代李白用“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来赞美天门;姚鼐对天门的描述是“
(10)写登山的情景时,作者用“
(11)泰山雪景不同凡响,登上峰顶后作者看到的景象是“
(12)作者用“
(13)“
(14)写泰山夕照如画,山闲水静,雾若飘带的三句是“
(15)“
(16)作者描写泰山日出前风雪交加、云雾弥漫的苦寒环境的两句是“
(17)用比喻的手法写拔地参天的山峰竟然小如樗蒲的两句是“
(18)文中写日出之前天边的云霞变化美妙的两句是“
(19)写泰山日出前,云霞异色,瞬间变幻成五彩的两句是“
(20)“
(21)作者写日观峰西面的山峰或红或白,像鞠躬的样子的两句是“
(22)叙述泰山沿途年代久远的石刻的情况的句子是“
(23)文中写泰山石的特点的句子是“
(24)文中描写泰山树木生长情况的句子是“
(25)“组卷:48引用:2难度:0.9 -
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赤壁赋》中,苏轼“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写天上的满月从东山上升起,似乎也像游人一样,深深陶醉在这良辰美景之中,有意把脚步放得很慢、很慢的语句是“
(2)《赤壁赋》中,苏轼举流水和月亮的例子,辩证地阐述了变与不变的观点。其中,从事物变化的角度来看待万物的句子是“
(3)姚鼐《登泰山记》中写山顶雪景的句子是“
(4)姚鼐《登泰山记》中“组卷:42引用:2难度:0.8
三、选择题
-
9.下列表述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组卷:134引用:13难度:0.9
四、文言文阅读
-
10.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后赤壁赋
苏轼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邪?”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
B.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
C.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
D.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一个月来说,有些日子在古代有特定的名称:农历每月的第一天叫作“晦”,最后一天叫作“朔”,如《庄子•逍遥游》“朝菌不知晦朔”;十五叫作“望”,十六叫作“既望”,如苏轼《赤壁赋》“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B.“木叶”是中国古典诗歌中常见的意象,最早出现在屈原《九歌》“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中。“木”就是树的意思,“木叶”即为树叶,在古典诗歌中特指落叶。这里有暗示意义,可让人联想到秋天的落叶,给人以落寞之感。
C.赤壁之战的地点有多种说法,一般认为在今湖北武汉的赤矶山,或湖北赤壁市。苏轼游览的是黄州(今湖北黄冈)的赤鼻矶,并非赤壁大战之处。
D.“冯夷”一般指河伯。河伯是古代神话中的黄河水神,原名冯夷。也作“冰夷”。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以时间为序,记述了“我”与客人重游赤壁的经过,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禅趣幽远。首段以洗练的笔墨描写了冬夜月景,点明游赤壁的缘起。
B.本文写在月白风清之夜,作者与客行歌相答。作者先有“有客无酒”“有酒无肴”之憾,后有“携酒与鱼”游赤壁之乐。行文在平缓舒展中有曲折起伏。
C.最后两段作者以空灵的文字塑造了一只孤鹤卓拔不群的形象,寄托了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志趣;又以浪漫的想象写“我”在梦中与道士的邂逅、对话,流露出一种消极悲观、欲摆脱现实而不能的苦闷。
D.《赤壁赋》写江上秋月,景色宁静清爽;《后赤壁赋》写江岸冬景,境界寥落幽峭。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②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
(5)文中作者游赤壁的心情可用哪一个字来概括?说明其原因。组卷:8引用:3难度: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