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2-2023学年新疆乌鲁木齐101中学高二(下)期中语文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共18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面对变革与变乱并存的世界,国际社会怀着期待与迷茫交织的心情,期盼能够出现引领人们开拓前进的坚定信念和可行方案。中国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这一方案,结合中国思想、中国理念、中国实践,为在和平与发展的马拉松跑道上奔跑的人们指明方向、注入能量。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超越西方主流国际关系理论,蕴含重大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必将有力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
          任何重大的理论创新都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在继承前人思想精髓的基础上,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具体实践发展起来的。回顾人类发展史,人类社会演进是一个由较小群体形成较大群体、由信息封闭走向信息共享、由相互隔膜走向相互依存、由观念差异走向观念融合的过程。马克思、恩格斯曾明确提出并系统阐释共同体思想,他们把作为无产阶级奋斗目标的共产主义社会命名为“自由人联合体”。马克思、恩格斯的共同体思想,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经济全球化的内在要求。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发展,并改变世界。它不仅改变世界的面貌,而且改变人们对世界的看法。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所说,只有随着生产力的普遍发展,人们之间的普遍交往才能建立起来,普通交往把区域性、民族性的历史带入全球范围,不同的文化在相遇相知中交流互鉴。随着自由贸易的发展和世界市场的形成,随着工业化、信息化的推进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生活方式趋于一致,各国人民之间的分隔和对立日益消失。过去那种孤立片面、相互对立的旧观念逐渐被整体、全面、相互联系的新理念取代。旧观念容易引发冲突、战争,新理念倡导相互依存、共同发展。因此,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代表着人类先进的世界观。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体现了中国人自古信奉的“世界大同,天下一家”的哲学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天下观”源远流长,无内无外、天下一家是其核心原则,协和万邦、世界大同是其终极目标。这种“天下观”与和而不同、以和为贵等“和文化”有机结合,构成中国人处理与外部世界关系的基本准则。
          人类命运共同体将做关中国前途命运的中国梦与攸关世界各国前途命运的世界梦紧密连接在一起,让世界各国共享中国智慧、中国经验,既让世界发展成为中国的机遇,又让中国发展成为世界的机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彰显解答“世界之问”的中国智慧。
    (摘编自王德颖《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彰显先进世界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当今世界变革与变乱并存,国际社会期盼中国有引领人们开拓前进的坚定信念和可行方案。
    B.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在继承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精髓的基础上,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具体实践发展起来的理论。
    C.马克思、恩格斯曾明确提出并系统阐释的共同体思想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坚实理论基础。
    D.中国传统文化中信奉的“世界大同,天下一家”思想与当今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是一致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理论基础、经济全球化的内在要求及中国实践三方面论证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先进性。
    B.文章运用演绎推理的方法论证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对马克思、恩格斯共同体思想的创新。
    C.文章对比论述了新理念和旧观念的不同,从而得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代表着人类先进世界观的结论。
    D.文章论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下观”的目的仅是说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理论基础。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超越了西方主流国际关系理论,具有重大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B.整体、全面、相互联系的新理念与过去孤立片面、相互对立的旧观念不同,它倡导相互依存、共同发展,不易引发冲突、战争。
    C.经济全球化和工业化、信息化的推进使各国人民交往日益加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全球共识。
    D.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天下观”是以无内无外、天下一家为核心原则,以协和万邦、世界大同为终极目标的哲学观,它将使中国与世界各国关系更融洽。

    组卷:7引用:7难度:0.6

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共16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就是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方法,对周围环境作系统的周密的调查和研究。不是单凭热情去工作,而是如同斯大林所说的那样:把革命气概和实际精神结合起来。在这种态度下,就是不要割断历史。不单是懂得希腊就行了,还要懂得中国;不但要懂得外国革命史,还要懂得中国革命史;不但要懂得中国的今天,还要懂得中国的昨天和前天。在这种态度下,就是要有目的地去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要使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际运动结合起来,是为着解决中国革命的理论问题和策略问题而去从它找立场,找观点,找方法的。这种态度,就是有的放矢的态度。“的”就是中国革命,“矢”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我们中国共产党人所以要找这根“矢”,就是为了要射中国革命和东方革命这个“的”的。这种态度,就是实事求是的态度。“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而要这样做,就须不凭主观想象,不凭一时的热情,不凭死的书本,而凭客观存在的事实,详细地占有材料,在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般原理的指导下,从这些材料中引出正确的结论。这种结论,不是甲乙丙丁的现象罗列,也不是夸夸其谈的滥调文章,而是科学的结论。这种态度,有实事求是之意,无哗众取宠之心。这种态度,就是党性的表现,就是理论和实际统一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作风。这是一个共产党员起码应该具备的态度。如果有了这种态度,那就既不是“头重脚轻根底浅”,也不是“嘴尖皮厚腹中空”了。
    (摘编自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有删改)      材料二:
          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与时俱进是其鲜明品格和理论品质。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马克思、恩格斯以及他们的后继者们不断根据时代、实践、认识发展而发展的历史,是不断吸收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丰富自己的历史。如何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是事关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活力的一个重大问题。在这方面,恩格斯同样作出了重大贡献。在1872年出版的《<共产党宣言>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不管最近25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来说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某些地方本来可以作一些修改。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后来在多部著述和多封书信中,恩格斯进一步阐述、丰富、发展了他和马克思的这一重要思想。他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包括我们这个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我们只能在我们时代的条件下去认识,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就认识到什么程度。”特别是在恩格斯的晚年,他在一系列书信中深刻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着的理论的重大观点:“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如果不把唯物主义方法当做研究历史的指南,而把它当做现成的公式,按照它来剪裁各种历史事实,那它就会转变为自己的对立物。关于未来新社会的特征和原则,他深刻指出:“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是应当和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列宁曾经对恩格斯的这些重要思想给予高度赞扬:“恩格斯在谈到他本人和他那位著名的朋友时说过,我们的学说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这个经典性的论点异常鲜明有力地强调了马克思主义的往往被人忽视的那一方面。而忽视那一方面,就会把马克思主义变成一种片面的、畸形的、僵死的东西,就会抽掉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就会破坏它的根本的理论基础。”今天,我们学习恩格斯,就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新时代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有机统一,不断回答时代和实践给我们提出的新的重大课题,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摘编自任晓山《今天我们应该向恩格斯学习什么》,有删改)(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做工作必须把革命气概和实际精神结合起来,不能单凭热情去做事。
    B.马克思主义的鲜明品格和理论品质是与时俱进,它是不断发展且开放的。
    C.任何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产物,且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和内容。
    D.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理论,而不是教条主义,因此我们不应该死记硬背。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毛泽东认为“不但要懂得中国的今天,还要懂得中国的昨天和前天”,他从横向上指出,只有了解过去才能发展未来。
    B.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由此可以得出社会主义社会比资本主义社会更优越。
    C.不管时代如何发展,《共产党宣言》中部分言论虽然不合时宜,但它所阐述的一般原理依旧是正确的,不容置疑的。
    D.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是不断吸收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丰富自己的历史,其中包括习近平等人的思想。
    (3)下列说法中可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老子》:“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B.《论语》:“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C.《周易》:“凡益之道,与时偕行。”
    D.《礼记》:“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4)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思路。
    (5)两则材料在论述马克思主义的特点上有何侧重?请结合当下中国实际分析其内在联系。

    组卷:45引用:6难度:0.1

六、综合题(共12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多亏柏拉图的_______,把当年从审判到执行的整个过程________地记述了下来,使我们今天得以领略苏格拉底在生命最后时刻的哲人_______。柏拉图师从苏格拉底十年,当时二十八岁,审判时在场,还上台试图为老师辩护,法官嫌他年轻把他轰了下来。评家都承认,柏拉图太有文学才华,记述中难免有虚构的成分。他大约早就开始记录老师的言论,据说有一次朗读给苏格拉底听,苏格拉底听罢说道:“我的天,这个年轻人给我编了多少故事!”尽管如此,评家又都承认,他由于自己是大哲学家,能够理解老师,他的证词是远比色诺芬所提供的可靠的。色诺芬也是苏格拉底的学生,但毫无哲学天赋,审判时又不在场,老师死后,深为扣在老师头上的两个罪名苦恼,要替老师洗清,(  )。英国学者伯奈特说:“色诺芬为苏格拉底做的辩护实在太成功了,如果苏格拉底真是那个样子,就绝不会被判死刑。”英国哲学家罗素仿佛从中吸取了教训,表明态度:“如果需要让人复述我的话,我______选一个懂哲学的我的死敌,而不是一个不懂哲学的我的好友。”不过他倒不必有这个担忧,因为苏格拉底述而不作,他却惊人地多产,别人哪里还有复述的机会。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神来之笔 栩栩如生 风韵 甘愿
    B.生花妙笔 栩栩如生 风采 宁愿
    C.神来之笔 呼之欲出 风采 甘愿
    D.生花妙笔 呼之欲出 风韵 宁愿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在回忆录中把苏格拉底描绘成一个虔敬守法的平庸之辈
    B.在回忆录中把柏拉图描绘成一个虔敬守法的平庸之辈
    C.在回忆录中把色诺芬描绘成一个虔敬守法的平庸之辈
    D.在回忆录中把亚里士多德描绘成一个虔敬守法的平庸之辈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评家又都承认,由于他自己是大哲学家,能够理解老师,他的证词是远比色诺芬所提供的可靠的。
    B.评家又都承认,由于他自己是大哲学家,能够理解老师,他的证词远比色诺芬所提供的可靠。
    C.评家又都承认,他自己是大哲学家,由于能够理解老师,他的证词远比色诺芬所提供的可靠。
    D.评家又都承认,由于他能够理解老师,自己是大哲学家,他的证词远比色诺芬所提供的可靠。

    组卷:20引用:5难度:0.7

七、作文(共60分)

  • 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好莱坞电影总是充满了浪漫的英雄气息,巨石强森、钢铁侠、阿汤哥……在那些虚构的场景中单枪匹马,力挽狂澜,拯救人类于危亡,他们总是让人在惊叹之余膜拜不已。
          云南森林消防队支援重庆,“到了山上后,看了一眼火势,就进去了”。既没有摆拍,也没有作秀,“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他们身上迸发的英雄气也让我们动容。
          2021年4月30日,新疆男孩小阿普杜拉的胳膊被拖拉机绞断,需紧急前往乌鲁木齐进行接臂手术。于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接力救援就此展开。“英雄并非从天而降,伸手也能创造奇迹”。极限8小时,跨越1400公里,在来自各行各业的普通人的齐心协力救助下,小阿普杜拉成功接上了胳膊。这些平凡英雄给了小阿普杜拉新生,他们值得我们用最大的敬意赞美。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4引用:3难度:0.5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