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广西贺州市钟山中学高一(下)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
发布:2025/1/7 16:0:3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清初至新中国成立前的三百年间,关内(主要是华北地区)人口向东北地区的迁移,俗称“闯关东”。闯关东移民的大批进入,促进了东北地区各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促使东北区域文化发生了方方面面的变化。
一个“闯”字,形象地表明这种迁徙在当时多数情况下是私下进行的,是越轨犯禁的行为。其实,清初,关内人口到东北是自由的,并不需要“闯”。顺治元年(1644年),清廷迁都北京,约有90万人“从龙入关”,辽沈地区一时野无农夫,路无商贾,土旷人稀,生计凋敝。为恢复和巩固东北后方,顺治十年(1653年),清廷向全国颁布了《辽东招民开垦条例》,以奖励的方式,吸引关内人口到东北屯垦。在招垦政策鼓励下,大量移民迁入辽沈地区,但这一政策仅实行了15年。至乾隆五年(1740年),清朝才正式封禁东北。直到咸丰末年,清朝在内忧外患逼迫下,才陆续在东北地区解禁,至20世纪初完全开禁,大量移民如潮水般涌入。
然而,即便是在封禁时期,完全的封禁也从来没有实现过。迫于生计的关内农民,冲破封禁,进入东北地区。每遇大灾大荒之年,统治者更是采取默许态度,主动对灾民放行。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移民人数超过了100万。这些移民基本上都是在封禁时期,通过各种途径非法进入东北的。
“闯关东”移民主要来源于华北地区的山东、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等省,其中以山东人最多,超过百分之八十,次之为河北及河南人。来东北的关内移民大都是在家乡无法生存的灾民、难民及赤贫者,因此,早期移民大多从事农业生产,后来逐渐扩大到劳务、工商业等领域,越来越多的移民被工厂、矿山、码头、铁路沿线吸收成为劳工,为东北工矿业的兴起铁路建设等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此外,还有一小部分移民在东北经营商业,促进了近代东北商业贸易的兴起与发展。
人口迁移不仅造成了各种文化要素在空间上的位移,也必然导致移民地区不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影响无疑是巨大的。从此,东北文化从语言文字到衣食住行,都被深深刻上了移民的烙印,各个方面均表现出汉化的倾向。
在汉族移民文化同化土著文化的同时,不可能不受到当地原有文化的影响。在汉语逐渐成为东北地区主导语言的同时,满语文化并没有消亡,如“黏饽饽”“靰鞡”等。伴随满汉语言文化的交流融合,汉语大量吸收并保留了一部分满语词语,成为现今东北人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词语。可见,在各民族长期文化交流中,既有同化,又有融合。经过长期的发展,这种新型移民文化具有开拓性、开放性、兼容性等特征,是东北各民族之间长期文化交流融合的结果。在闯关东历程中,无数移民携妻带子来到东北后,要在天寒地冻、杳无人烟的新土地上建立崭新的家园,没有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开拓精神和品质是无法战胜恶劣环境的。
在三百年波澜壮阔的闯关东浪潮中也孕育了“闯关东”精神,主要表现为自强不息的抗争精神、艰苦奋斗的开拓精神、勇往直前的创新精神、携手并进的合作精神,它是东北区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见证了无数移民务农务工、伐木筑路、开发边疆的历程,也见证了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这种宝贵的精神财富,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摘编自谭玉秀、范立君《闯关东与东北区域文化的变迁》)(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闯关东”指新中国成立前的三百年间山东等地的灾民冲破封禁向东北地区迁移。
B.“闯关东”经历了不同的阶段,清朝统治者在不同的阶段所采取的态度等并不相同。
C.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山东人因为在家乡无法生存只好闯关东,以寻找新的生活途径。
D.劳工一直是“闯关东”移民的首要选择,这无疑大大促进了东北工矿业等的发展。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阐释了“闯关东”的概念,并指出这种现象使东北地区的文化发生了变化。
B.文章本论部分从“闯关东”产生的原因、人员来源和文化影响等方面来进行论述。
C.文末总结了“闯关东”的精神,并点出这种精神对于现在来说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D.文章列举“从龙入关”约90万人和1776年移民数超100万,是运用数据进行对比论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闯关东”这种行为多数是越轨犯禁的,但不全是这样,清廷在顺治十年就曾颁布政策奖励入关,不过实施时间仅有十五年。
B.每遇大灾大荒之年,关内许多农民难以维持生计,他们通过种种途径纷纷进入东北地区,统治者有时还默许,主动放行。
C.人口迁移造成各种文化要素在空间上的位移,东北土著文化因汉族移民而受到同化,随着同化的深入,土著文化会慢慢消失。
D.这种新型移民文化具有开拓性、开放性、兼容性等特征,是东北各民族长期文化交融的结果,也与移民的处境有一定关系。组卷:4引用:2难度:0.5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第八届中国公益慈善项目交流展示会(以下简称中国慈展会)于9月21日在深圳闭幕。中国慈善联合会在会上发布《2019年度中国慈善捐助报告》(简称《报告》)。《报告》显示,2019年全年,我国共接收境内外款物捐赠1701.44亿元人民币。其中,内地接收款物捐赠共计1509.44亿元,同比增长4.88%,为历年最高。2019年,我国慈善捐赠投向教育、扶贫和医疗这3个领域的资金依然最多,三者合计占捐赠总量的72.32%,体现关注民生,促进社会公平。
民政部部长李纪恒在会上表示,今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广大慈善组织、爱心企业、爱心人士主动投身波澜壮阔的抗疫斗争。广大志愿服务组织和志愿者不畏艰险、冲锋在前,在全国开展了57万个疫情防控志愿服务项目,1000多万名注册志愿者提供了超过2.4亿小时的服务,为抗疫斗争做出了积极贡献。
本届展会的主题是“决战脱贫攻坚,共创美好生活”,全国工商联副主席谢经荣在开幕会上公布,截至2020年6月底,进入“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台账管理的民营企业有10.95万家,民管企业发挥自身优势,通过产业、就业等多种形式对贫困户进行帮扶,形成长效脱贫机制。
(摘编自李昌禹《去年慈善捐款总额创历史新高》,《人民日报》2020年9月21日)材料二:
单纯的捐款额不再是衡量互联网公益成功与否的指标,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发起人兼荣誉董事长陈一丹表示,通过数字化提高互联网公益的透明度,用科技提升公益生态效率,才是互联网对中国公益慈善事业长远发展的最大价值。
北京大学法学院非营利组织法研究中心主任金锦萍等专家认为,公信力是公益慈善组织生存发展的根本,透明度是公益慈善组织通向公信力的必经之路。公众在互联网公益平台上捐款后,不仅可以查看具体项目进展,还能够收到推送的慈善组织报告以及用款详情。
互联网“软件即服务”的思路也被用来提升公益慈善的透明度。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秘书长葛燄介绍说,通过把核心技术开放给互联网公益平台上的各类慈善组织,慈善组织得以加速提高数字化技术能力,有机会在透明的公益生态中成长为专门领域的领先平台,再带动更多的慈善组织和项目,目前已有50家慈善组织参与了腾讯公益平台的相应计划,2020年年底将覆盖超过百家。
(摘编自冯华《数字化技术不断应用于慈善领域,让“指尖公益”更透明》)材料三:
近年来,中国网络慈善事业获得长足发展。据民政部慈善事业促进和社会工作司司长贾晓九在论坛发言中介绍,中国已成为全球互联网慈善的引领者,近三年来,全国通过互联网募集的善款每年增长率都超20%,特别是2019年,募集金额比上年增长近七成,超过54亿元。
中国网络慈善的快速发展折射出中国互联网上信任度持续上升,这得益于近年来快速发展的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及大规模应用,尤其是区块链技术。
“我们以区块链为纽带,把捐赠的链路和爱心传递的基础建设在技术架构之上,形成“链上公益”,打通了捐赠人、公益机构、第三方监管、受益人等各环节,一滴水落入大海无处可寻,但“链上公益让哪怕1分钱都可精准追踪。”蚂蚁集团蚂蚁链首席产品架构师徐惠这样解析“链上公益”的运作。他说,“链上公益”已在资金募捐、物资募捐、志愿服务等类型的公益项目中实现应用,据了解,截至9月4日,链上公益”已沉淀44亿笔善款,凝聚了4亿消费者和200万个商家的爱心。徐惠同时指出,公益项目复杂多样,区块链技术并不能解决所有痛点,还要综合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和物联网技术等。
(摘编自张保淑(科技重塑公益一中国成为全球互联网慈善引领者》)(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新冠疫情期间,志愿服务组织和志愿者在全国开展了大量疫情防控志愿服务项目,众多志愿者加入其中,为抗疫斗争做出了积极贡献。
B.2019年我国慈善捐赠主要倾向于教育、扶贫和医疗,这三个领域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体现了国家关注民生,促进社会公平的决心
C.民营企业响应国家号召参加“万企帮万村”等活动,以自身产业优势,对贫困户进行帮扶,进而形成长效帮扶机制,有效助力脱贫攻坚。
D.为了提高自身的数字化技术能力,公益慈善组织可以借助腾讯在互联网公益平台上开放的核技术,成长为专门领域的核心平台。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衡量互联网公益成功与否的指标发生变化,单纯的捐款数额已经不再是衡量互联网公益成功与否的指标。
B.近三年,全国通过互联网募捐的善款每年都在增长,2019年同比增长近七成,在脱贫攻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等方面作用显现。
C.慈善公益从捐赠到物资发放或投入,要涉及公益组织、第三方监管、受助对象环节,某一环节出现问题,都会使慈善效果大打折扣。
D我国的互联网慈善发展迅猛,成为全球互联网慈善的引领者,得益于以区块链为纽带的链上公益在各类公益项目中的广泛应用。
(3)你认为怎样才能促进我国慈善事业的良性发展?请根据以上材料简要说明。组卷:0引用:2难度:0.6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19分)
-
3.张邦奇,字常甫,鄞(yín)人。年十五作《易解》及《释国语》。登弘治末年进士,改庶吉士,授检讨。出为湖广提学副使。下教曰:“学不孔、颜,行不曾、闵,虽文如雄、褒,吾且斥之。”在任三四年,诸生竞劝。时世宗方为兴世子,献皇遣就试。乃特设两案,己居北而使世子居南。文成,送入学。世宗由此知邦奇。嘉靖初,提学四川,以亲老乞归。久之桂萼掌铨去留天下提学官起邦奇福建未几选外僚入坊局改右庶子迁南京祭酒以身为教学规整肃。就迁吏部侍郎。丁外艰归。帝尝奉太后谒天寿诸陵,语及择相。太后曰:“先皇尝言提学张邦奇器识,他日可为宰相,其人安在?”帝憬然曰:“尚未用也。”服阕,即召为吏部右侍郎,掌部事。推毂善类,人不可干以私。铨部升除,多受教政府,邦奇独否,大学士李时衔之。郭勋家人犯法,舁重贿请宽,邦奇不从。帝欲即授邦奇尚书,为两人沮止。寻改掌翰林院事,充日讲官,加太子宾客,改掌詹事府。九载考绩,晋礼部尚书。以母老欲便养,乃改南京吏部。复改兵部,参赞机务。帝犹念邦奇,时与严嵩语及之。嵩曰:“邦奇性至孝,母老,不乐北来。”帝信其言,遂不召。二十三年卒,年六十一。赠太子太保,谥文定。邦奇之学以程、朱为宗,与王守仁友善,而语每不合。躬修力践,跬步必谨。昼之所为,夕必书于册。性笃孝,以养亲故,屡起辄退。其母后邦奇卒,寿至百岁。邦奇事寡嫂如事母。所著《学庸传》《五经说》及文集,粹然一出于正。
(选自《明史•列传第八十九》,有删节)(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久之/桂萼掌铨去/留天下提学/官起邦奇福建/未几/选外僚入坊局/改右庶子/迁南京祭酒/以身为教/学规整肃/
B.久之/桂萼掌铨/去留天下提学/官起邦奇福建/未几/选外僚入坊局/改右庶子/迁南京祭酒/以身为教/学规整肃/
C.久之/桂萼掌铨/去留天下提学/官起邦奇福建/未几/选外僚入/坊局改右庶子/迁南京祭酒/以身为教/学规整肃/
D.久之/桂萼掌铨/去留天下提学/官起邦奇福建/未几/选外僚入坊局/改右庶子/迁南京祭酒/以身为教学/规整肃/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世子,明清两代亲王嗣子的称号。亲王嫡长子立世子,世袭亲王爵位,诸子封为郡王。
B.服阕,守丧期满除服。“服”指居丧期间穿的白布或麻布丧服或黑衣,“阕”指终了。
C.尚书,古官名,原是宫中掌管文书奏章的官,汉后地位渐高,唐起是各部的最高职位。
D.兵部,古代官署名,六部之一,又称夏官、武部,掌管武官选用以及工程营造等事宜。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邦奇为官湖广,严格要求学子。他在湖广担任提学副使,要求学子学习方面要像孔子、颜回,行为方面要像曾参、闵损,勤勉为学。
B.张邦奇清正廉洁,坚持公正执法。他掌管吏部事务,不受宰府左右;郭勋的家人触犯法律,郭勋带着丰厚的财物请求宽恕,邦奇不从。
C.张邦奇事亲至孝,多次因孝易官。他在提学四川时,以孝养父母为由请求回家。被晋升为礼部尚书时,因为母亲年老,改任南京吏部。
D.张邦奇推崇理学,著述十分丰厚。他在做学问方面,以程宋理学为宗师,所创作的《学庸传》《五经说》和文集,全是为了主持正义。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先皇尝言提学张邦奇器识,他日可为宰相,其人安在?
②躬修力践,跬步必谨。昼之所为,夕必书于册。组卷:0引用:2难度:0.6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8.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
9月20日,历时30个月的建设,我国首个自营深水油田群--流花油田群顺利投产。流花油田群位于南海珠江口盆地,平均水深410米。这也是目前我国在南海产量最大的新油田群,高峰年产量可达420万立方米,能够满足400多万辆家用汽车一年的汽油消耗。它的建成投产将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注入新动力。
9月20日,我国首个自营的南海产量最大的深水油田群--流花油田群投产,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注入新动力。组卷:1引用:3难度:0.7
四、写作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他在解放战争的枪林弹雨中冲锋在前,浴血疆场,视死如归,荣立特等功一次、一等功三次、二等功一次、“战斗英雄”称号两次。转业后主动要求到最偏远的基层工作,为贫困山区奉献一生。60多年来,连儿女对他的赫赫战功都不知情。他是2019年国家勋章获得者张富清。
她名校毕业,主动放弃大城市的优渥条件,长期扎根大漠,潜心石窟考古研究,探索形成石窟科学保护的理论与方法,大胆构想“数字敦煌”,用40多年的执着和坚守,为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永久保存与永续利用做出重大贡献。她是2019年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樊锦诗。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我们要传承其精神。你读了上述材料有着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结合材料内涵、联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要求:自选角度;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组卷:1引用:3难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