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2年安徽省合肥168中学高考语文最后一模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握传承和创新的关系,学古不泥古、破法不悖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文艺创新的重要源泉。”古与今、守正与创新,是当代作家绕不过去的重要命题,这一点在历史小说写作中体现得尤其明显。
          历史学者力求真实性,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而小说家的内心却总怀有一种冲动,为历史多添加一些戏剧性,尽量让它变得好看。真实性与艺术性,这两者之间当然没有非此即彼的矛盾,但仍然存在一个平衡与调和的问题。处理真实性与艺术性之间的关系,是历史小说创作者绕不过去的课题。真实性与好看,哪个更重要?过度拘泥前者,往往失之呆板乏味;一味追求后者,则有篡改虚无之嫌。若要厘清真实性与艺术性之间的关系,需要创作者加深对守正与创新的认识。
    “守正”,需要我们尊重历史真实。历史小说与别的文学题材不同,它基于真正存在的历史,其文学魅力,很大程度源于这种真实感。譬如说,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无论多么尊刘抑曹,也不会改写三分归晋的历史进程;无论“状诸葛之多智”到什么程度,也要面对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悲壮-这种无可改变的史诗感,恰恰是《三国演义》最具魅力的地方。与之相对照的是,上世纪20年代,有人写了一部《反三国演义》,大笔一挥,让蜀汉统一天下,痛快是痛快,艺术价值却无甚可观。足见对历史基本事实的尊重,是此类小说创作的一个大前提。史实的皮之不存,艺术的毛将焉附?
          当然,再高明的历史学家,也不可能百分之百地还原历史。因此对于文学创作者来说,在把握“守正”这个大原则的前提下,不可避免地要在历史空隙中填入一些原创要素,通过发挥文学想象力,赋予发生在古代的故事以现代意义,这就离不开创新意识。
          所谓“创新”,并非凭空杜撰,它是一种基于历史真实的合理想象,但这正是最考验历史小说作者的地方。作者必须充分了解历史本身以及背后的逻辑,在真实的基础上加以推演,这才是真正高明的创新。创作历史小说有一个原则,就是写出每个时代的特点。其中,最重要的两个要素就是对生活细节的描摹和对当时社会观念的呈现。如果在这两方面能营造一种身临其境的现场感,那么读者对小说中的“时代”就会有强烈的沉浸感和体验感。比如在创作《长安十二时辰》这部小说时,搜寻有关唐代长安城的文献资料与考古成果,尽量于史有据。如果把长安城布局一坊一坊地敲进表格里,把每一坊的功能、典故、所居名人做成一张地图,从而在小说中把一百零八坊的细节展现出来。如此一来,读者即使不谙唐史,也会被这种巨细靡遗的真实性所感染,仿佛自己置身于那时的长安城中。故事虽然是虚构的,但他们所体验到的盛唐气象,某种意义上却是真实的。
          创新虽可以进行创造性的情节推演,虽可以在人物和故事上“开脑洞”,但仍旧要在历史合理性所圈定的范围内驰骋。更重要的是,历史小说的创新不只是技术性的创作手法,还必须具备一种连接当下、关切时事的情怀,即小说的现实意义。
          当史实得到尊重,才有充分的空间舒展想象、丰富内涵;当历史逻辑得到遵循,戏剧性才会更令人信服,从而收到更好效果。归根到底,历史小说的真实性与艺术性两者并臻,才能诞生新时代的经典之作。
    (摘编自马伯庸《历史小说应兼容真实性与艺术性》)(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厘清历史小说真实性与艺术性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创作者加深对守正与创新的认识。
    B.历史小说的艺术性需要创作者的文学想象力,需要用创新意识来赋予故事现代意义。
    C.创作历史小说时,对生活细节的描摹往往会让读者对小说有强烈的沉浸感和体验感。
    D.历史小说的真实性是艺术性的前提和基础,相应地,艺术性是真实性的目的和结果。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明确指出历史学者和小说家截然不同的创作特点,自然引出了文章的主要论题。
    B.文章第三段采用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意在指出“守正”对于历史小说创作的意义。
    C.以创作《长安十二时辰》尽量展现历史细节为例,强调了创作要尊重历史基本事实。
    D.文章从“守正”和“创新”这两个角度论述新时代历史小说要兼容真实性和艺术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历史小说创作的前提是对历史基本事实的尊重,所以历史小说还原历史比想象推演重要。
    B.创新在进行创造性的情节推演时,必须了解历史以及背后的逻辑,不能违背历史合理性。
    C.如果历史小说的故事情节换到不同时代也能成立,就不能体现时代特点,不符合历史真实。
    D.历史小说的创作要把握好传承和创新的关系,让读者读古而照今,实现小说的现实意义。

    组卷:8引用:2难度:0.5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2016年至2021年12月,航天运输系统共完成207次发射任务,其中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发射共完成183次。中国航天进入“快车道”,空间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成开通,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基本建成,卫星通信广播服务能力稳步增强,探月工程“三步走”圆满收官,中国空间站建设全面开启,“天问一号”实现从地月系到行星际探测的跨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航天测控通信能力实现由地月空间向行星际空间跨越,天基测控能力持续增强,国家航天测控网布局进一步优化,形成安全可靠、响应迅速、接入灵活、运行高效、服务广泛的天地一体化航天测控体系,圆满完成以“神舟”“天舟”系列飞船、“天和”核心舱、“嫦娥”系列月球探测器、“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等为代表的航天测控任务。
    2020年世界航天发射实时统计数据表(截止2020.12.30)
    国家/地区(航天爱好者网) 总发射次数 成功次数 失败次数 入轨航天器数
    美国 44 40 4 916
    俄罗斯 15 15 141
    中国 39 35 4 85
    印度 2 2 11
    欧洲Ariane 公司 7 6 1 62
    日本 4 4 4
    伊朗 2 1 1 1
    以色列 1 1 1
    全球统计 114 104 10 1221
    (摘自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22年1月《<2021中国的航天>白皮书》)      材料二:
          4月16日凌晨0时44分,神舟十三号飞船与核心舱组合体分离,正式开始返回之旅。此时,地面飞行控制人员要密切关注各个飞行器的一切数据。这样的坚守从去年4月29日天和核心舱升空后就开始了,航天器的平稳飞行,是完成一切任务最基本的前提。
          4月16日上午9点30分,神舟十三号飞船推进舱和返回舱分离,随着飞船返回速度不断加快,航天员的身体也在经历最后的大考。中国航天员中心飞控试验队总调度陈军伟说:“曙光医生会在返程的全过程中监测航天员的心率、体温,包括呼吸这三大主要的核心生理指标,然后提供必要的帮助。”
          进入大气层后不久,神舟十三号就要迎来返回过程中最紧要的时刻——黑障区。进入黑障区后飞船与地面的无线电通信完全中断,只能依靠自动程序飞行,因此返回前最后状态的确认就非常重要。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和田活动测控分队队长胡凯说:“我们要给他们进入黑障保驾护航,把数据发送到北京飞控中心,为北京中心提供更精准的落点预报。另一个方就是进行应急发令,确保它进入黑障安全。”
          4月16日9时56分,神舟十三号飞船着陆在东风着陆场预定区域。返回舱着陆后,接航天员回家只剩下最后一个关键动作——开舱门。此次开舱门的苏黎明已经是搜救分队的第三名开舱手,为了在返回舱落地后尽快让航天员出舱,他向前辈学习,与同事比拼,用独家妙招训练开舱门的手感。
          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后,中国空间站将进入建造阶段,天舟四号货运飞船发射在即,神舟十四号乘组随后也将出发,在轨参与中国空间站问天、梦天实验舱的建设,并将与神舟十五号航天员实现在轨交接。地面的这些工作人员也将继续他们的守护。地面各系统多年精心、认真锤炼的这张守护之网,将会更好地保障中国空间站未来十年乃至更久的飞行。
    ——摘编自《焦点访谈:护航“神十三”回家》      材料三:
          每次太空活动的最佳开展时段是哪些?需要什么样的资源?需要哪些技术中心和人配合?如何能在最短时间里快速寻找到最优方案?这件事情离不开空间站运营规划综合管理系统的贡献。中国航天科工三院航天智信空天团队作为空间站运营规划系统建设的重要支撑单位,支撑了国内首型空间站运营规划综合管理系统研制,实现我国空间站任务规划从手动规划向自动规划里程碑式的飞越。原来需1个人3个月完成的任务,现在可允许数十至上百用户提交任务需求后,在十几秒内便能生成任务规划方案。此外,该系统有效解决了复杂任务快速求解的技术难题,实现了多家用户的高效协同。
          2021年4月,空间站运营系统有效支撑未来3个月至半年内的“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天舟二号”及“神舟十二号”飞行任务规划方案,有效支撑了航天员在轨任务情况安排,顺利保障了后续的核心舱、“天舟二号”及“神舟十二号”的发射任务;并在随后8月成功实现对未来半年内“天舟三号”“神舟十三号”等载人飞行任务的基线规划与飞行规划。
          目前,团队已圆满保障天和核心舱、天舟载货船、神舟飞船的发射、在轨和回收任务,实现空间站从年到秒级的规划作业,推动我国进入自主空间站时代。当前,团队正积极响应上级号召,开展系统升级改造,未来将持续保障空间站运营任务。
    ——摘编自《长江日报:神舟十三号安全返航背后的“黑科技”——武汉这支团队让空间站任务规划自动化》(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2016年至2021年这六年中,中国航天运输系统共完成了207次发射任务,其中2018年就有39次,使得中国航天进入“快车道”,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B.在2014年至2019年间,中国航天每年的发射次数有增有减,后两年发射总数与前四年发射总数大致持平;增长率在2018年达到最高,但有两年的增长率为负增长。
    C.依据2020年世界航天发射实时统计数据,美国各项数据均居世界首位,尤其是入轨航天器数量大大超过其它国家的数量总和,这表明在航天领域美国仍然居于优势。
    D.2020年世界航天总发射114次,其中失败次数占比接近十分之一;有4个国家发射完全成功,但它们的总发射次数比较少,不到全球发射成功总数的五分之一。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以“神舟”“天和”“嫦娥”“天问一号”等为代表的航天测控任务圆满完成,表明中国航天测控通信能力实现了由地月空间向行星际空间的跨越。
    B.西安卫星测控中心通过发送数据给北京飞控中心来确定飞船的落点位置并在飞船经过黑障区时进行应急发令,以此确保飞船在黑障区的飞行安全。
    C.空间站运营规划综合管理系统在太空活动最佳开展时段的确定,资源需求,人机配合,寻找最优方案等复杂任务求解的技术难题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D.中国航天科工三院航天智信空天团队已助力我国空间站任务规划的飞跃,实现从年到秒级的规划作业,推动进入自主空间站时代,完成系统升级改造。
    (3)你认为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的因素有哪些?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

    组卷:5引用:3难度:0.4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下雨天出门远行
    沈婧懿
          多年以后,每当他站在火车站的大门口,总会想起他拖着行李箱独自去远方的阴雨绵绵的那个下午。
          那天下午,他收拾完上路必需的行装,就坐在光秃秃的床板上拨弄着他的木吉他,用自己很欣赏的嗓音动情地自弹自唱了一首 Five hundred miles,然后背上吉他,拖着行李箱出门了。
          天在下雨,让原本就显得有些悲壮的远行更添了一份凄凉。他没打伞,远游的游子不需要这些,他的行囊尽可能地轻便,能扔的东西他一件也没留下。他就这样走在大街上,头也不回。
          雨不大,缠绵如丝,像是故土对他恳切地挽留,轻轻柔柔飘落在他的头发上,于发梢积出细小的雨珠连成网,将他的薄外套淋得到处是深浅不一的痕迹。天阴阴的,压下来,世界晦暗。透过这迷离的雨雾,他恍惚看到路上的行人向他迎面走来,汇成浩荡的人潮,或者说,是他感到自己正孤独地在人潮中逆流而行。
    “我要去哪里?”他脑海里忽然冒出这个问题,但他马上清醒过来,他要去赶公交,去火车站,去寻找诗和远方。
          诗和远方,多么诱人的字眼,那里春风十里,鲜花遍地,阳光从枝叶间斑驳落下,湖面静若碧玉。那里到处回旋着传说中的天籁,人世间的一切美好,就种植在人们的房前屋后。
          彼时正是十一月,冬寒料峭。他站在公交车站台上,缩着脖子,手插口袋,望着坑坑洼洼的马路,内心茫然。雨越下越大,雨珠一串串沿着站台的棚檐滴落下来,形成一片雨帘,将他包围在里面。跳跃的雨滴跌入积水成洼的路面,了无痕迹。水不动就死了,死了的水会变臭变脏,失去鲜活的灵魂。
          破旧的公交车终于摇摇晃晃地来了。门打开的那一刻,他真想扭头回去。车上乌泱泱地挤满了人,污浊的空气冲出车门,巨浪一般朝他扑面而来,天地间雨的清新与惆怅顿时消失全无。他犹豫了好一会儿,最终在司机不耐烦的催促声中上了车。的确,像这样的雨天,这样坑洼不平的马路,错过了这班车,谁知道下一班什么时候再来,有没有下一班都是个问号。
          车上真挤,人贴人,到处挤得严严实实。他背着吉他,拖着行李箱,硬着头皮使劲往里面挤去,车上的人勉强闪开身,为他攒出一条缝。他艰难地裹挟在乘客当中,动弹不得。在这密不透风的小匣子一般的空间里,各种人身上散出的气味和发动机的汽油味混合在一起,闷得他喘不过气来,胃里翻江倒海。顿时,他有一种想哭的冲动,什么时候受过这委屈呀?
          诗和远方连影子都未瞧见,生活已给了他当头棒喝。
          耳边的喧杂与吵嚷络绎不绝,不同形状的脸庞在他眼前晃来晃去,晃得他一阵晕眩。他拧转脸,透过人缝瞅着车外一闪而过的城市。车外,雨还在下。车窗上的雨越积越多,由细细密密的小颗聚集成大颗,从玻璃窗上艰涩地滚落,像一个人哀怨的泪水。他看得出了神,觉得这场雨应该下在马孔多。
          我要去哪里啊?他又一次问自己。
          哦,要去远方,要去寻找向往已久的诗意生活,他再一次提醒自己。他是怀着这种憧憬出门的。可车上这些人呢?他们为什么要上这辆车?他们也是去追求诗和远方吗?
          年轻的妈妈抱着孩子,小心翼翼地呵护着。年迈的老人背着蛇皮袋,颤颤巍巍地佝偻着身躯。魁梧的大叔倚在座位旁玩手机,几个中年妇女叽叽喳喳地聊个不停,时髦女郎的电话响了又响……他从狭窄的缝隙里望过去,一时间分不清是自己上错了车还是他们搞错了目的地。
          车一站一停,有人上,也有人下。离终点站越近,人就越少,车里的空间有了松动。年轻妈妈在一个空出来的座位上坐下,把孩子放在自己膝上。有青年人给年迈的老者让了座,老人坐下后把巨大的蛇皮袋紧紧地抱在里。中年妇女要下车了,彼此依依不舍地道别,约定“下次再聚”,这使得车里一下子安静了不少。那个魁梧的大叔呢?他没留意,依然一心扑在手机上。
          就这样,公交拖着一车截然不同的人,到达了它的终点站。车门开了,冷飕飕的雨丝向他袭来,他背着吉他拖着行李跳下车,顿感浑身轻松。
          火车站的大楼巍然矗立在眼前,尽管是下雨天,人群依然如翻涌的浪潮持续不断地奔向它。他愣愣地看着,火车站的胃口可真大,似乎能吞下全世界的旅行者,而来来往往的列车,就像这巨兽缓缓蠕动的肠道。他忍不住扭头望身后的公交车,犹如一个被遗弃的玩具,刚刚吐出那个背着蛇皮袋的老人,然后缓缓关上车门,一瘸一拐地驶出他的视线。他似乎看见,多年以后回到故乡的自己,大约也是这个模样,背着把旧吉他,步履蹒跚,眼光浑浊。
          雨仍是下个不停。
          视线愈渐模糊。他打了个寒战,忽地听见心里有个声音在说话:“别傻了,十一月的马孔多下雨很正常。”他知道自己接下来要面对的是比公交车更拥挤的人群,更错综复杂的世界。他顿时醒悟,所谓的诗和远方,从来就是这样。
          他整了整行李,迎着风雨向火车站走去。多年以后,当他想起那个独自出门远行的阴雨绵绵的下午,总会像回想起一句箴言那样在心里念叨,十一月的马孔多本来就会下雨。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22年第1期)
    注:马孔多的雨:拉丁美洲作家马尔克斯《百年孤独》里描写的原始小镇,每年十一月,雨量很大。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从家到车站一段短促行程的见闻感想作为叙述的主体,叙写了年轻主人公独自背起行囊寻找“诗和远方”的旅程。
    B.小说描写了公交车上的乘客,虽和主人公同坐一趟车,但年龄、性别、身份不同,心境和对未来的预设更有很大的差异。
    C.小说通过“我”的经历思考,用了插叙的手法,揭示了理想与现实的忧伤距离,也喻示了“诗和远方”绝非遥不可及。
    D.小说没有过于华丽的词藻,不带有过于强烈的感情色彩,但就是这种简单的方式,使得小说的文字意蕴有了无限的可能。
    (2)文中画线句子“水不动就死了,死了的水会变臭变脏,失去鲜活的灵魂。”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3)有人说,本文完全置小说的叙事“成规”于不顾。请分析本文叙事上的特点。

    组卷:8引用:1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1小题,11分)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生命与肉体显然不是一回事,生命的质量肯定不能①
     
    。肉体只是一个躯壳,是生命的载体,它的确是脆弱的,很容易破损。但是,寄寓在这个躯壳之中,又超越于这个躯壳,我们更有一个不易破损的内在生命,这个内在生命的通俗名称叫做精神或者灵魂。就其本性来说,灵魂是一个单纯的整体,而不像肉体那样由许多局部的器官组成。外部的机械力量能够让人的肢体断裂,但不能切割下哪怕一小块人的灵魂。自然界的病菌能够损坏人的器官,但没有任何路径可以侵蚀人的灵魂。总之,一切能够致残肉体的因素,都不能致残我们的内在生命。正因为此,②
     
    ,仍可使自己的内在生命保持完好无损。
          原来,命运只在一个不太重要的领域里掷骰子,在现象世界播弄芸芸众生。在本体世界,命运是公平的,人人都被赋予了一个不可分割的灵魂,一个永远不会残缺的内在生命。同样,在现象世界,我们的肉体受千百种外部因素的支配,我们自己做不了主人。可是,在本体世界,③
     
    ,不管外在遭遇如何,都能够以尊严的方式活着。
    (周国平《内在生命的伟大》)(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2022年3月,北京冬残奥会胜利举办。请结合第二自然段的主要内涵,使用包含转折关系的句子,阐述残奥会的体育精神意义,要求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65个字。

    组卷:6引用:2难度:0.6

四、写作(60分)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2“春运”开启了一场宏大的“奔赴盛宴”。盛宴的主角有踏上了返乡归程的儿女,也有去往儿女工作地的老人。无论“正向春运”还是“反向春运”,人们向着团圆的方向,寻着幸福的坐标,踏上了双向奔赴的旅途。
          2022年春,上海疫情牵动国人的心。那年春天,“沪”鄂周全;今年春天,鄂来守“沪”。“热干面”和“生煎包”上演了动人的双向奔赴。
          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时代呼唤担当,盛世成就青年。这是一场青春与时代的双向奔赴。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你对上述材料有怎样的启示和感悟?请以“为爱奔赴”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2引用:1难度:0.5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