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四川省凉山州高考语文三模试卷
发布:2025/1/6 11:0:3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
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什么是“贫困文化”呢?“贫困文化”与“文化贫困”是同一个概念吗?在许多文章里,人们常常将“贫困文化”和“文化贫困”混为一谈。如果我们稍加分析,就会注意到二者其实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前者主要是从文化形态上来理解的,后者主要是从知识层面上来理解的。二者之所以被混淆,主要是由于二者包含的“文化”一词所引起的,因此,我们首先有必要对“文化”一词加以区别。
“文化贫困”中的“文化”几乎可以等同于“知识”一词的含义,所谓“文化贫困”,主要是指知识层面的贫困,即通常所指的知识缺乏、知识不足或文化素质不济等。“贫困文化”中的“文化”远非“知识”所能概括的,它包括更为广泛的内容。如英国文化人类学家泰勒所言,“所谓文化或文明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惯以及其他人类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种种能力、习性在内的一种复合整体”。这是对“文化”一词最早的较为正式的定义。但这并不是关于“文化”的唯一定义。如果用一个更简单的名词来概括,不妨认为:文化就是一种生活方式。所谓“贫困文化”就是指贫困阶层所具有的一种独特生活方式,它主要是指长期生活在贫困之中的一群人的行为方式、习惯、风俗、心理定势、生活态度和价值观等非物质形式。贫困文化实际上是对贫困的一种适应。对于每个人来说,他都不得不首先适应环境以求得生存;对于长期生活于贫困中的人们来说,他必须面对贫困的事实,并以这样一个事实为基础建构他们的生活方式、思维理念和价值体系。如果穷人的愿望或目标,超出了他们生活现实的范围,得到的往往是失望和无奈,极少会满足他们不切实际的要求。因而,在极其贫困的家庭里长大的孩子不会具有获得和占有的欲望。他们的愿望超不出日常需要的范围,或者即使表现出了某种超出常需的愿望,这种愿望也不过是一种痴想,永远不会发展成为强烈的意志力量。当这种状态变为一种习惯,人就会变得没有远见,满不在乎,苟且度日。这样一来,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穷人常常表现出消极无为、听天由命的人生观;安贫乐贫、得过且过的生活观;懒散怠惰、好逸恶劳的劳动观;不求更好、只求温饱的消费观;老守田园、安土重迁的乡土观,等等。他们自卑自贱的同时,又容易滋生自足自乐的心态。很显然,如果他们满足于他们的生活,就不可能有热情去改变它,甚至,他们会成为维护既有社会秩序的保守力量;即使外部力量抱着善意的愿望,改造他们的生活,也可能会遭到他们的反对。由此可见,贫困文化作为一种社会存在,“是一个巨大的社会文化效应场,特别是其中的文化传统有着强大的辐射和遗传力,它常常表现出一种内控自制的惯性运动,作用和影响社会生活各个方面,造成各种不同的社会效应”。贫民的心理和精神被牢固地锁在其中,构成社会经济发展和自身解放的严重障碍。
(摘编自熊丽因《贫困文化和文化贫困》)(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贫困文化”与“文化贫困”是不同的概念,前者主要是从知识层面上来理解的,后者主要是从文化形态上来理解的。
B.对“文化”一词做最早的较为正式定义的学者是英国文化人类学家泰勒,其定义作者概括为“文化就是一种生活方式。”
C.“贫困文化”是指长期生活在贫困之中的一群人的行为方式、习惯、风俗、心理定势、生活态度和价值观的物质形式。
D.“贫困文化”可以让贫困中的人群滋生出超越现实的要求,具有获得和占有的欲望,只是不会发展成为强烈的意志力量。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贫困文化”与“文化贫困”两个概念的区别是文章的中心论点,全文紧紧围绕这一中心论点,详细分析了它们的区别与联系。
B.“贫困文化”与“文化贫困”是同一个概念吗?文章在讨论这一问题时,运用了比较的方法指出其区别,分析容易混淆的原因。
C.在讨论“文化”的定义时,文章运用了引用论证的手法,引用英国文化人类学家泰勒对文化的定义,并对其做了简要的概括。
D.在论点的提出上,文章采用了开门见山的方式,并运用设问的手法使得中心论点醒目突出,易于引发读者的兴趣和思考。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长期生活于贫困中的人们来说,他必须面对贫困的事实,并以这样一个事实为基础建构他们的生活方式、思维理念和价值体系。
B.在贫困的家庭里长大的孩子,他们的愿望超不出日常需要的范围,当这种状态变为一种习惯,人就会变得没有远见,苟且度日。
C.贫穷阶层的人生观生活观劳动观消费观乡土观等等,构成了他们对贫困的一种适应,如果他们满足于这种生活,他们就不会去改变。
D.贫困文化作为一种社会存在是一个巨大的社会文化效应场,贫民心理和精神被锁在其中,构成社会经济发展和自身解放的严重障碍。组卷:2引用:2难度:0.5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
2.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日,ChatGPT之父阿尔特曼在OpenAI官网发布了他对AGI(通用人工智能,即比人类更聪明的AI系统)的看法和未来的计划。
他说,我们的使命是确保AGI能够造福全人类。AGI有赋予每个人不可思议的新能力的潜力。我们可以想象有这样一个世界,所有人都可以获得几乎所有认知的帮助,为人类的才智和创造力提供巨大的力量倍增器。
但另一方面,AGI也会产生重大事故、严重滥用和社会混乱的风险。由于AGI对社会产生的价值如此之高,我们认为,永久性地终止它的发展是不可能的。虽然我们无法准确预测会发生什么,但我们可以阐明我们最关心的原则:
我们希望将好的方面最大化,将坏的方面最小化,让AGI成为人类的放大器。我们希望AGI的好处、访问权和治理得到广泛和公平的分享。在面对风险时我们承认,理论上看似正确的事情,在实践中往往比预期更奇怪。我们必须通过部署功能较差的版本来不断学习和适应,最大程度地减少“一次性成功”。
短期来看,为了迎接AGI,我们认为现在有几件事非常重要。
第一,随着我们不断创建更强大的系统,我们希望部署它们,并获得在真实世界中操作它们的经验。我们相信这是谨慎导入和管理AGI的最佳方式——逐渐过渡到AGI世界比急速过渡要好。渐进的过渡,让民众、政策制定者和机构有时间了解正在发生的事情,亲身体验系统的好处和缺点,让经济做出相应的调整,并实施监管。目前,我们认为,成功应对AI部署挑战的最佳方法,是采用快速学习和谨慎迭代的紧密反馈循环。社会将面临一些重大问题,包括AI系统被允许做什么、如何应对偏见、如何处理工作岗位流失等。最佳决策将取决于所采用的技术路径。我们相信,民主化的访问权也会带来更多和更好的研究、分散的权力、更多的益处以及更多的人会贡献新的想法。随着我们的系统越来越接近AGI,我们对模型的创建和部署变得越来越谨慎。AI领域的一些人认为AGI(和后继系统)的风险是虚构的。如果结果证明他们是对的,我们会很高兴,但我们会把风险当作真实的存在。
其次,我们认为重要的是,社会就使用AI的边界达成共识,在这些边界内,个人用户有很大的自由裁量权。重要的是,我们认为经常需要在AI安全和能力两方面共同进步。
第三,我们希望就三个关键问题开展全球对话:如何治理这些系统,如何公平分配它们产生的收益,以及如何公平共享访问权限。我们的章程中有一个条款是关于协助其它组织提高安全性,而不是在后期AGI开发中与他们竞争。我们对股东获得的回报设定了上限,这样我们就不会冒险和无节制地获取价值。我们有一个非营利组织来管理我们自己,让我们为人类的利益而经营(并且可以凌驾于任何营利利益之上),包括让我们做一些事情,比如在安全需要的情况下,取消我们对股东的股权义务。
长远来看,我们认为人类的未来应该由人类自己来决定,而且与公众分享进展的信息非常重要。所有试图建立AGI的努力都应该接受严格的审查,重大决策需要进行公众咨询。一个错位的超级智能AGI可能会对世界造成严重的伤害;一个拥有超级智能的不好的政体也会导致这种情况发生。
有足够能力加速自身进步的AGI,可能会导致重大的变化以惊人的速度出现。我们认为慢慢起飞,安全更容易得到保证。而且,在关键时刻如何协调让AGI各方共同减速可能很重要。成功过渡到一个拥有超级智能的世界可能是人类历史上最重要、最有希望,但也最可怕的项目。距离成功还很遥远,但赌注之大(好处和坏处都是无限的)有望让我们所有人团结起来。
(摘编自《通用人工智能是全人类的赌注》)(1)下列对相关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可以想象未来或许有这样一个世界,所有人都可以通过AGI获得几乎所有认知的帮助,从而具有不可思议的新能力。
B.AGI也会产生各种重大的事故和社会风险,但AGI对社会产生的价值如此之高,永久性地终止它的发展是不可能的。
C.理论上看似正确的事情,在实践中往往比预期更奇怪,因此只能部署功能较差的版本,而绝不可能指望“一次性成功”。
D.有足够能力加速自身进步的AGI,可能会导致重大的变化以惊人的速度出现,如何协调让AGI各方共同减速可能很重要。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逐渐过渡到AGI世界比急速过渡要好,这是谨慎导入和管理AGI的最佳方式。
B.社会就使用AI的边界达成共识很重要,边界内个人用户有很大的自由裁量权。
C.应在系统治理、收益分配、访问权限如何公平三个关键问题上,开展全球对话。
D.智能世界是人类历史上最重要最有希望但也最可怕的项目,应该由人类自己来决定。
(3)简要归纳阿尔特曼对AGI未来的计划。组卷:6引用:2难度:0.5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
3.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鼻子(节选)
【俄国】果戈里 ①一大早,名叫科瓦廖夫的八等文官先生就睡不着了。跟往常一样,今早又有“布鲁鲁”的响声从他嘴里发出来。科瓦廖夫舒展一下身体,命人拿桌子上摆放的那面小镜子过来给他。昨晚,有颗小痘子从他鼻子上冒了出来,他打算瞧瞧那颗小痘子现在如何了。可当他看到镜中的自己时,不禁被吓了一大跳。他的鼻子竟然不见了,只剩下一片平平的皮肤!他惊骇得要命,命人服侍自己穿戴整齐,遂直奔警察总督那里而去。
②今天的倒霉事真是一桩接着一桩,他走到大街上,竟连出租马车的影子都找不到。于是,他便将斗篷拉得更严实一些,同时假装自己正在流鼻血,将脸部拿手绢遮挡起来。可是,他很快又碰上了一件匪夷所思的事,只见在一户人家的大门口处,忽然停了一辆马车。一位绅士,身上穿着制服,伸手将车门打开,躬身从车里跳下来,跑步上了台阶。科瓦廖夫望着他,几乎惊恐得无法自持——眼前的绅士就是自己的鼻子啊!如此诡异的事件居然就发生在自己眼前,科瓦廖夫一时只觉脚下虚软,天旋地转。饶是如此,他还是打定主意,一定要等自己的鼻子归来。过了两分钟,鼻子果然回来了。他戴着一顶帽子,上面装饰着缨穗,由此可知,他现在的官职应该是五等文官。他身上穿着高领制服和羊皮裤,还在腰上佩了剑。瞧他这身装束,显然是准备出去做客了。只听他吩咐车夫:“教堂!”,便上了马车离开了。科瓦廖夫几乎就要抓狂了,跑步去追那辆马车。
③教堂门里,科瓦廖夫只见鼻子正在祈祷,心想:“我该如何上前跟他打交道呢?要知道,他可是一名五等文官,他的帽子和制服都说明了这一点。现在我该如何是好呢?”科瓦廖夫走到鼻子身边,装模作样地咳嗽一声。鼻子丝毫不为所动。科瓦廖夫鼓足勇气对他说道:“绅士……您好……”鼻子将脑袋扭回来,问道:“请问您有什么问题?”“绅士,我有个问题想不通……您的身份您自己应该很清楚……至少我是这样想的。但是您居然出现在了这种地方……教堂……您必须认可这样一件事……”“您在说什么呀,我一点也听不懂,真是不好意思……您有什么话不妨直说好了。”科瓦廖夫思考了一会儿,终于勇敢地坦承道:“你必须认可这样一件事:作为一名少校,要是我走在大街上时,竟然没带上自己的鼻子,显然于理不合。要是一个女小贩没了鼻子倒还可以勉强凑合,毕竟她每天的工作就是在升天桥上兜售剥了皮的橘子。但我跟她不一样,我正在谋求升职……另外,很多官太太,例如五等文官的太太契诃塔廖娃等我都认识……您应该自己反省一下……绅士,我并不清楚……我并不清楚,要是将此事上升到法律的高度……哦,不好意思……我想您已经搞清楚了……”
④忽然之间,有女性服装的清脆的窸窣声传过来。只见有两位女士走了过来,科瓦廖夫一分神,鼻子早已不见了踪影。科瓦廖夫找到一辆出租马车,吩咐马车夫说:“一直往前走,走到警察总督府上再停下来!唉,今天真是糟透了!”
⑤局长今天一整天都处于忙忙碌碌、呼呼喝喝之中,此刻即将下班,他伸个懒腰,含混不清地呻吟道:“这时候真该睡上两个小时!”科瓦廖夫走进来,恰好就看见了这一幕。在招待科瓦廖夫时,局长明显不够热情。局长还说,全世界有多少少校啊,这其中什么样的人没有啊?连鼻子都能被人割下来的肯定不是什么正儿八经的人。科瓦廖夫听他这样说,就像脑袋上吃了一记闷棍一样。
⑥科瓦廖夫回到自己的房间,在椅子上坐下来,只觉满心痛楚,周身倦怠。忽然不知什么人在前厅问道:“请问这是八等文官科瓦廖夫的家吗?”科瓦廖夫应声道:“不错,这就是科瓦廖夫少校的家,请进!”说着,便匆匆过去把门打开。来人是一名警官。“是您的鼻子丢了吗?”“没错。”“我们把它找回来了。”科瓦廖夫少校大叫一声:“啊?我的鼻子现在在哪里?我要马上去见它!”“这个您不用担心,我已经带它一块儿过来了。您要是离了它肯定不成,这一点我很清楚。好了,您快瞧瞧您的鼻子,与先前相比没有任何差别。”说着,警官便从自己的衣兜里取出了那只鼻子,鼻子外面还包着纸。科瓦廖夫大声叫道:“哎呀,是我的鼻子!错不了!请您给我个面子,咱们去喝杯茶怎么样?”“我真的很想去,但我接下来还要去精神病院走一趟呢,真是抱歉啊!现在的东西真是越来越贵了!我们家的人口又多,我得供养我太太的母亲,我的岳母大人,还得养活几个小孩……”对于他的暗示,科瓦廖夫已经了然,于是在桌子上取了十个卢布请他收下。警官合拢双脚,朝科瓦廖夫敬了个礼,随即告辞离开。送走了警官,科瓦廖夫依旧像在做梦一样。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惊喜事件,他忽然失去了知觉,连视线都是一片模糊。他太开心了,几乎要失声大笑。
⑦不过,就如同石头落入水中以后,水面很快又会由动转静一样。没过多长时间,科瓦廖夫就觉得这种欢快的情绪低落下去了。“如果安装不回去,那该如何是好呢?”想到这里,他的脸随即变成了惨白的颜色。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采用现实主义写作手法,通过科瓦廖夫的鼻子失而复得的故事情节,展现出沙俄时代官场的庸俗、虚荣腐败以及无聊。
B.小说描写离开科瓦廖夫身体的鼻子,竟然做到了五等文官,以至于科瓦廖夫见了自己的鼻子说话都得字斟句酌、卑微讨好。
C.小说开头写“布鲁鲁”的响声以及鼻子上冒出的小痘,十分自然的引出主人公照镜子并发现鼻子不见了,从而构成悬念。
D.小说结尾主人公想到鼻子如何安装时脸随即变成了惨白的颜色,使人物情绪由惊急到狂喜再到悲伤,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2)简要分析第③对主人公心理和语言的描写,表现了主人公哪些性格特征。
(3)简要赏析这篇小说的情节在塑造人物和表现主题思想上的作用。组卷:3引用:2难度:0.5
(二)语言文字应用Ⅱ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汕头潮阳英歌舞蹈具体的产生缘由,①_____,只能从民间传说和文献资料中梳理出一些零碎的痕迹。在本地坊间,关于潮阳英歌舞蹈的产生由来,也是众说纷纭。②_____:其一,潮阳英歌舞蹈是从古代的傩舞进化而来的,在民间仪式中形成了这种特殊的舞蹈形式。很多专家学者也认为,英歌舞与祭祀仪式有很深的渊源,反映了本地的宗教文化和民族信仰。其二,潮阳英歌舞是在人口迁徙和商贸往来的文化艺术交流中,结合本地舞蹈文化特色和群众审美追求形成的。主要借鉴了山东大鼓子秧歌和柳林秧歌这两种秧歌的风格特色,进行了再度的艺术化创作,打造了潮阳英歌的雏形。由于在潮汕方言中,③_____,因而很多学者认为是一种语言习惯,将秧歌唤作了英歌。另一说法,潮阳英歌舞蹈塑造了《水浒传》中梁山好汉的英雄形象。因恢弘的气势被人们称为英雄歌,久而久之简化为“英歌”。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关于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句第一处句号应该改为逗号,修改后整个句子的结构层次才会更为清晰。
B.“因”字表示因果关系,此处如果去掉“因”,会改变句子的基本意思。
C.“英雄歌”三字应该加上双引号,表示对潮阳英歌舞蹈的特定的称谓。
D.“英歌”引号用法跟以下句子中引号用法不同:家中却一律忙,都在准备着“祝福”。组卷:3引用:3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国家倡导青年人做砖瓦,做螺丝钉——“我是革命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国家倡导青年人做绿叶,做小草——“没有花香,没有树高,我是一棵无人知道的小草。从不寂寞,从不烦恼,你看我的伙伴遍及天涯海角……”
进入新世纪,国家倡导青年人“树文明新风,做世纪主人!”
对此,你有什么感悟和思考?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明确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4引用:4难度: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