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3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师大附中高考语文三模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中国思想界最占势力的是道家与儒家。道家思想有两个基本原则:一是极端的自然主义,一是极端的个人主义。惟其偏重自然主义,所以蔑视制度文为。一切都应任其自然,无为而治。惟其侧重个人主义,所以蔑视社会。老子所谓“我无为而民自化,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其实并非有所作为,不过人人各安其所,把文化与生活需要降到极低限度,互不侵犯,“共存共荣”而已。儒家虽不倡个人主义,而论道德,说仁义,却全从个人本位出发。季康子问政,孔子回答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己立立人,己达达人;达固可兼善天下,穷仍可独善其身。儒家所提倡的美德大半含有社会性,但是他们所着重的却不在它的社会性而在它对于个人修养的重要。
          西方思想界最占势力的是希腊人所传下来的哲学系统和从希伯来所吸收过来的基督教。哲学支流虽多,最显著的是柏拉图和黑格尔,他们都以为国家高于一切,个人幸福应以社会幸福为本。卢梭本是菲薄社会者,也说民约既成,个人意志即须受制于公众意志。近代西方人所提倡的自由似稍替个人主义助声势,但是他们的理想的自由,如穆勒所标榜的,是“最多数人的最大量的幸福”,仍不脱社会本位的看法。
          这两种不同的看法形成中西文化思想的两种不同的类型,中国人侧重个人本位,所以道德的观念特别浓厚,政治法律思想多从伦理思想出发。西方人侧重社会本位,所以法的观念特别浓厚,伦理思想常为政治法律思想所左右。中国人的伦理观是“离心的”,由内而外的;西方人的伦理观是“向心的”,由外而内的。
          依中国传统的看法,在一个坏的社会中,如果有少数个人敦品励行,标出一个好榜样,使多数人逐渐受感化,造成一个新风气,然后那个社会自然会变好。依一部分西方学者的看法,社会自身本其固有的力量逐渐转变,它所潜藏的弱点就是它向另一方向转变的萌芽。比如封建社会到走不通时,自然会转变到近代国家社会;农业社会到走不通时,自然会转变到工业社会;私产社会走不通时,自然会转变到企业公营社会。总之,社会转变不出两种方式,或由自变、或由人变。我们承认社会本身有一个常趋转变的大势,同时,我们也不能否认少数人的努力也往往可以促成、延滞,或移转这个大势。
          要复兴中国民族,我们必须在青年心理中养成对于个人努力的信任。我们必须尊敬而且维护社会上一切环境困难而能挺身奋斗者,必须鄙弃而且消灭社会上一切侥幸苟安者夤缘幸进者和颓废因循者。无功受禄者与不才而在高位者都是社会的寄生虫,我觉得政教当局须特别注意,为着自树声势而多引用或扶助一个无品学的青年,便是多奖励一分苟且侥幸的心理,多打消一分艰苦奋斗的精神。这种办法可危及国家命脉,我们当知警惕。
          要把中国社会变好,第一须先把人的质料变好。我并不敢菲薄现代青年,我总觉得现代青年大半仍在鼓里过日子,多数人徒以学校为进身干禄之阶,品格固不砥砺,学问也止于浅尝肤受。这种风气必须改变过,中国才真正有希望。改变风气是教育的事,但是教育却不仅是学校的事。
    (摘编自朱光潜《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的伦理观》)材料二:
          我常走在前门一带通衢,觉得那样狭隘的一条道路,其间竟能容纳数多时代的器物;也有骆驼轿,也有上贴“借光二哥”的一轮车,也有骡车、马车、人力车、自转车、汽车等,把二十世纪的东西同十五世纪以前的汇在一处。轮蹄轧轧,汽笛鸣鸣,复杂万状,稍不加意,即遭冲轧。推一轮车的讨厌人力车、马车、汽车、拉人力车的讨厌马车、汽车,赶马车的又讨厌汽车。反说回来,也是一样。新的嫌旧的妨阻,旧的嫌新的危险。仔细想来,全是我们创造的能力缺乏的原故。若能在北京创造一条四通八达的电车轧路,我想那时乘坐驼轿、骡车、人力车等等的人,必都舍却这些笨拙迂腐的器具,来坐迅速捷便的电车,马路上自然绰有余裕,不像那样拥挤了。因此我很盼望我们新青年打起精神,于政治、社会、文学、思想种种方面开辟一条新径路,创造一种新生活,以包容覆栽那些残废颓败的老人,不但使他们不妨害文明的进步,且使他们也享享新文明的幸福,尝尝新生活的趣味,就像在北京建造电车轧道,输运从前那些乘驼轿、骡车、人力车的人一般。
    (摘编自李大钊《新的!旧的》)(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儒家讲求兼济天下,强调个人修养的重要,虽提倡符合社会需求的美德,但其本质仍属个人本位的伦理观。
    B.西方人侧重社会本位,即使菲薄社会的卢梭和标榜自由的穆勒,也仍不脱社会本位的看法。
    C.中国传统观念认为少数人的努力往往可以促成社会变化,西方有些学者则认为社会本身有一个常趋转变的大势。
    D.当我们的青年创造出符合各个阶层需要的新生活,人与人之间就将不再互相憎厌,而且能和谐共助。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材料一第一段老子的话可知,道家偏重自然主义和个人主义,一切任其自然,无为而治。
    B.材料一第二段综述了多位西方学者的观点,其目的是证明西方的伦理观是否定个人本位的。
    C.《红楼梦》中“夤缘复旧职”的贾雨村是朱光潜认为必须鄙弃且不该重用的一类人。
    D.二十世纪初的旧中国新旧杂陈、矛盾丛生、朱光潜、李大钊从各自角度发出吁求,提出解决的思路。
    (3)下列选项,不符合中国“由内而外”的伦理观的一项是
     

    A.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
    B.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礼记•大学之道》
    C.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诗经•小雅•谷风之什•北山》
    D.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4)民族复兴,为什么要在青年心理中养成对于个人努力的信任?请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
    (5)基辛格在《论中国》中说“中国人总是被他们最勇敢的人保护得很好”,“新青年”想成为“最勇敢的人”,应具备怎样的品质及能力?请结合两则材料谈一谈。

    组卷:4引用:4难度:0.5
  • 2.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吃饭皇帝大
    林清玄
          听说有一家披萨店,顾客一坐下来点菜,只要超过五分钟没送来,就完全免费招待。孩子感到好奇,一直吵着去吃。
          我们去的时候完全没有想到的情况是,餐厅大客满,等了半小时才有空位。果然,餐单印着五分钟尚未上菜免费招待,点完菜,孩子开始计时,不到四分钟就送来了,效率真是快得惊人。
          但是,我立刻想到,为了赶这五分钟,我们坐了四十分钟的计程车,排队等候座位花去半小时,吃完饭还要花至少三十分钟回家。在餐单上五分钟的快速保证,每一分钟里都有二十分钟的代价。
          这是现代人为了结局快速到来,而轻忽过程的一个活生生的例证,我们赶着在五分钟上菜的心情,促使速食面、速食咖啡、速食餐厅大行其道。不仅在五分钟里做完菜,还希望不管做什么都不要超过五分钟,于是有了微波炉,尽管微波食品使做菜过程毫无乐趣,微波食品的滋味普通,我们也只好使用,为了节省另外的五分钟。
          不只是吃饭的五分钟,做其他事时,我们也要维持在每一秒钟操控局面或被操控的状态,于是有了传真机、寻呼机、手机、电脑。为使目标立即呈现,我们做了许多遥控器,谁家的客厅桌子上,现在不是摆了一堆遥控器呢?
          我们拼命把时间省下来,理论上时间增加了,实际上,我们在过程上所花费的时间还是惊人的。为了结局所产生的时间压缩,不仅未能使我们有更多空间来悠然生活,反而使我们更忙碌、烦恼、烦躁与不安、在暗地里付出更大的代价犹不自知。
          这些代价最大的是,由于拼命想主控外境,反而终日被外境所转,失去敏于深思反省的气质。大部分人一整天在压缩的时间下生活,回到家立刻累倒了,哪有时间思维,做心灵更深刻的开发呢?
          其次,生活逐渐分成两边,一边是像吃饭这种“无用”的事物,人们甚至不肯花超过五分钟来等待,这已经不叫“吃饭”而叫“填鸭”了。另一边则是充满快节奏的名利权位的诱引,整天奋力搏战,大部分人已经不知道放松、舒坦、从容是什么滋味了。
          从一个更大的观点来看、生活中实在没有绝对必要的追求,那些在俗眼中绝不可缺的东西,在慧眼里看来都是浮沤泡沫一般。那些自以为做着惊天动地事业的人,有一天老了、死了,世界依然向前滚动。那些在寻呼机、手机里的催魂铃声,没有一声可以解决生命的困局。
          打开生命的绳结,最好的方法是把时间与空间同等对待,打破过程与结局的界线,使从容与效率一样重要;也就是回到眼前来,使每一刻都变得丰盈而有价值。在这一点上,从前的禅师说的“活在当下”“活在眼前”“吃饭时吃饭,睡觉时睡觉”,已经有很好的见解了。
          乡下有一句俗语说:
          会吃才会大,会消才会活;
          会爬才会跑,会困才会做。
          这是认识到应以平等观照生活而生的智慧之语。吃饭是重要的,它滋养色身使我们长大,但比吃饭更重要的是排泄,一天不吃喝不会怎样,一天不排泄就完蛋了;会跑是重要的,但跑的方法始于爬行;会做是重要的,睡觉却比会做更要紧,铁打的身体三天不睡,也就委顿了。
          由生活平等的智慧而产生一句更值得思考的话:吃饭皇帝大。
          意思是吃饭这件事的重要性胜过皇帝,因为从前的农村生活需要气力,力气的来源还是食物的补充,因此把吃饭看得比任何事都重要,即使是皇帝的圣旨驾到,也要等吃过饭再说。
          我想起从前割稻的农忙时节,其紧张的状况并不亚于现代人的奔忙,吃饭与吃点心都是在收割的稻田中进行。每当热腾腾的饭菜从家里挑来,大家就会互相吆喝:“来哇,吃饭皇帝大。”然后大家或坐或蹲在田岸吃饭,那样专心与陶醉地吃饭,使我每次回想都十分动容。那种生活里单纯的渴望,在工作与吃饭时都同等专注的态度,在现代社会已经逐渐被遗忘了。
          还有一句大家都知道的“歹竹出好笋”,现在被一般人解释为坏的父母也可能生出好子孙。其实种过竹笋的人都知道原意不是这样,是指如果要竹笋长得好,就要砍掉一部分的杂枝,竹笋才会有足够的养料。“歹”是动词,有“砍”的意思。
          我把“歹竹出好笋”解释为,一个人一定要下决心砍除生活中繁复的杂枝,才会长出好的智慧茅苗。维持生活的单纯与专注,是提升慧心最好的方法。
          不仅慧心来自每一刻充盈的对待,生命中有情的态度、感恩的胸怀、广大的包容都可能来自从容时的步步莲花。
          这种在每时每刻都以全部心情融入的境界叫作“通身是手眼,无一处不是手眼”;叫做“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归一月摄”……
          我很喜欢白隐禅师的说法,有学僧问他:“为什么说‘毛吞巨海,芥纳须弥’?”
          他说:“清茶一杯,煎饼一只。”
          法身无相、法跟无瑕,一个人如果能在一杯清茶、一只煎饼中体会生命真实的滋味,随时保有横亘十方、纵横三际的气势;行于所当行,止于不可不止的胸襟;那么,生活从容一些、情感单纯一些、追求减少一些、效率舒缓一些,又有何妨?
    (选自林清玄《有情菩提》,有删减)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带孩子怀着好奇的心情去“五分钟上菜”的比萨店吃饭,不到四分钟就上菜了,效率着实让人吃惊,但作者也为在路上与等位的过程中浪费了更多的时间感到惋惜。
    B.在压缩的时间下生活,“吃饭”只能是“填鸭”了。为了应对快节奏的名利权位的诱引,整天奋力搏战,大部分人已经不知道放松、舒坦、从容的滋味了。
    C.文中“生活中实在没有绝对必要的追求”“追求减少一些”是在告诉我们,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没有必要再去追求,生活应当从容一些、舒缓一些。
    D.作者由“歹竹出好笋”生出新意,认为一个人一定要下决心砍除生活中繁复的杂枝,这样才会维持生活的单纯与专注,才使每一刻能充盈地对待。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作者从生活中的小事“吃饭”写起,而后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探寻生活的多个层面,虽源于平常之事,却透露出生命的玄机。
    B.文中引用乡下俗语“会吃才会大,会消才会活;会爬才会跑,会困才会做”,是为了告诉我们吃饭和休息是最重要的,也为后文提出“吃饭皇帝大”的观点作铺垫。
    C.本文的语言自然真挚,多采用平民化的语言,作者将自己的生命体验融入其中,让读者的生命在不知不觉中被点燃。
    D.林清玄的散文深受禅宗思想的影响,包含深远的禅意,如文中“毛吞巨海,芥纳须弥”等禅语的引用,使文章智慧幽远,体现了林清玄独树一帜的散文风格。
    (3)现代人为了结局快速到来进行时间压缩,这种做法带来了哪些不良影响?
    (4)“吃饭皇帝大”的含义是什么?联系实际谈一谈对你的启示。

    组卷:7引用:1难度:0.6

三、语言文字运用。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对联,也叫楹联、楹帖等。楹,就是建筑物的柱子,题在两根对称的柱子上的文字就叫楹联。对联,既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品种,又是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对联兼诗歌散文之长、内容涉及地理、历史、宗教、民俗、名胜等等,包罗万象。【甲】:对联由骈文和律诗的形式演变而成,形成于唐宋,盛行于明清,可谓博大精深
    《红楼梦》中的楹联,与一般的楹联一样,【乙】:具有明确的实用性、装饰性和欣赏性。由于其题写处所不同,①      ,风格也多姿多彩:或凄婉如悲秋萧笛,或飘逸如归牧晚唱,或幽远如山雨游云,或冷峻如孤竹瘦石。可以说,《红楼梦》的楹联,充分体现了作者独到的审美情趣和美学追求:(一)②       。“三径香风飘玉蕙,一庭明月照金兰”(“兰凤蕙露”联),“芙蓉影破归兰菜,菱藕香深写竹桥”(“藕香榭”联),自然地引发读者置身其中去遐想幽思,【丙】:去体味大自然所赐予我们的钟灵与静谧。(二)情感上的忧郁哀婉。“厚地高天,堪叹古今情不尽;痴男怨女,可怜风月债难酬”(太虚幻境宫门联),几多感慨与凄楚,几多惆怅与哀婉,似乎是一曲忧郁的洞箫,令人置身于浓烈的悲剧氛围之中。(三)寓意上的隐括蕴藉。《红楼梦》中的楹联,既以它的情趣引人入胜,③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太虚幻境联),写出了作者对真真假假、虚虚实实、扑朔迷离的社会生活的深切感受,其中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红楼梦》第48回“香菱学诗”中林黛玉有这样一番话:“【丁】: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虽然是谈诗,但这番话也同样适用于对联创作。
    (1)下列有关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甲句中的成语使用正确。
    B.乙句中的并列成分可调换顺序。
    C.丙句中“钟灵”一词运用不当。
    D.丁句中逗号与问号应互换位置。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3)对联这一独特的语言艺术形式应用于章同小说的回目中,是明代小说家的一大创举。下面是《红楼梦》中若干回目的语句,请从中挑选四句组成两个回目。(填写所选语句序号即可)
    ①憨湘云醉眠芍药褶②冷郎君惧祸走他乡③暖香坞雅制春灯谜④绛芸轩里召将飞符⑤柳叶渚边嗔莺叱燕⑥薛宝钗巧合认通灵⑦滴翠亭杨妃戏彩蝶⑧呆霸王调情遭苦打
    第一组:
     

    第二组:
     

    组卷:7引用:3难度:0.5

四、写作。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余秋雨指出:“当社会纷纷向文化求援的时候,原来处于滞后状态的文化领域反过来充当起了老师,结果就产生了一系列反常现象,例如,最需要科学理性的时代却泛滥起民粹文化,最需要大爱救灾的时代却风行起谋术文化,最需要发掘人才的时代却重拣起咬人文化……正是这些反常的文化现象,使得国际和我们的下一代对中华文化产生了更多的误读。”
          复旦大学教授张维为说:“珍贵的中华文化的基本元素,不仅使中国能以人类历史上闻所未闻的速度和规模崛起,而且使中国社会保持了比西方社会更多的温馨和更强的凝聚力。”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集体人格,是一个民族的灵魂。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要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6引用:1难度:0.5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