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3年天津市新华中学高考语文一模试卷

发布:2024/12/10 5:0:2

一、(9分,每小题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游泳的起源虽无法考证,但我们可以略为窥探。在战国时代,游泳运动(  )。《论语》中有“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记述,大意为鲁人沂水游泳后迎风歌唱。有的史料记载,在一些地方,婴儿刚降世,便需要学习游泳的技能。那远古时候,人们怎样渡过宽阔的河流呢?据《事物纪原》记载显示:“燧人以匏济水。”燧人氏是第一位华夏有文字记载、可以考证的祖先,人们把抓着葫芦过河这种创举算在他的身上,按照古人对英雄人物的崇拜情结来看,倒也是(  )的。“匏”,就是葫芦之类的飘浮工具,《庄子》中有载,“今子有五石之匏,何不虑以为樽而浮于江湖”,说明当时这样的“装备”已经是非常普遍的了。
          类似于这种借简易的“救生圈”泅渡,在急流之中是行不通的,环境是促使人们提高游泳能力的一个条件,在中国,水网(  ),仅《水经注》记载的大小水道应有一千二百余条,我们的老祖宗学习游泳的环境可谓是得天独厚。
    (取材于煮酒君《中国古代的游泳运动》)
    (1)依次填入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A.崭露头角 无可厚非 交错
    B.蔚然成风 无可厚非 密布
    C.蔚然成风 毋庸置疑 交错
    D.崭露头角 毋庸置疑 密布
    (2)在选文中横线处填入句子,表述最恰当的一项是
     

    A.据《事物纪原》记载:“燧人以匏济水。”燧人氏是华夏有文字记载、可以考证的第一位祖先
    B.据《事物纪原》记载:“燧人以匏济水。”燧人氏是第一位华夏有文字记载、可以考证的祖先
    C.据《事物纪原》记载显示:“燧人以匏济水。”燧人氏是华夏有文字记载、可以考证的第一位祖先
    D.据《事物纪原》记载显示:“燧人以匏济水。”燧人氏是第一位华夏有文字记载、可以考证的祖先

    组卷:66引用:5难度:0.7
  • 2.下列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组卷:86引用:5难度:0.5

二、(9分,每小题9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中华文化里,牛是勤劳、奉献、奋进、力量的象征。”在2021年春节团拜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情礼赞牛所代表的精神品质,并赋予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以新的时代内涵。
          古往今来,中国人民爱牛、敬牛、颂牛。牛是“日耕百亩”的勤劳符号,牛代表的是“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的牺牲精神,牛具有“深耕细作走东西”的开拓品格。体悟牛的品格、弘扬牛的精神、激发牛的干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特色,也是中国人民精气神的具体体现。
    “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先生曾以这样饱含真情的诗句歌颂牛。千百年来,牛都是任劳任怨、无私奉献的象征。这也是人们爱牛、敬牛、颂牛的一个原因。画家李可染便曾将自己的画室堂号定为“师牛堂”,他解释自己为何喜欢画牛:“牛也,力大无穷,俯首孺子而不逞强。”
    “天开于子,地辟于丑”。人们之所以赞颂牛,也在于牛所拥有的这种勇于开拓的劲头。而这种劲头,恰恰是我们在攻坚克难中奋进、在披荆斩棘中前行的力量所在。著名物理学家钱三强教授在年逾花甲时,仍干劲十足,经常工作到深夜。正是这么一股子“牛劲”,让他成为中国原子能事业的奠基人,为我国研制原子弹和氢弹作出了突出贡献。无论时代如何变化、社会怎样发展,这股子“牛劲”永不过时。
          古语有言:“骏马能历险,力田不如牛。”牛还具有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品质。近代国画大师齐白石曾给自己起过一个“耕砚牛”的绰号,勉励自己要像牛一样勤奋耕耘。他还经常对人说,“不教一日闲过”,甚至还给自己立下每天必须画5幅画的规矩。正是因为像牛一样勤奋,他才最终收获“画虾数十年始得其神”的真功夫。一切成绩的取得,都是在“一个汗珠子摔八瓣”中拼搏出来的。
    “前进道路上,我们要大力发扬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精神,以不怕苦、能吃苦的牛劲牛力,不用扬鞭自奋蹄,继续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辛勤耕耘、勇往直前,在新时代创造新的历史辉煌!”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振奋人心、催人奋进。牛年已至,我们要有一股子“牛劲”,使出“牛力”,学习牛的品格,发扬牛的精神,像牛一样耕耘、像牛一样奋发。
    (摘自《人民日报》,2021年2月11日,有删改)      材料二:
          我国先民对牛的崇拜早在史前就已存在。传说中华文明始祖之一的神农氏就是“人身牛首”的形象;蚩尤“人身牛蹄,头有角”;大禹每治好一处水,就要铸铁牛投入水中,以镇水患。这些神话传说中明显带有牛崇拜的文化信息。
          在传统社会中,牛作为重要的生产资料,常作役力之用。在汉字中,与驯养动物、农业耕作相关的不少字都属“牛”部,如“牵”“牧”“特”“物”“犁”等,由此可见牛在我国先民生产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春秋战国时期,牛与铁犁的结合成就了农业社会一次伟大的技术变革,社会生产力产生质的飞跃,推动整个社会发生巨大变革,奠定了中华农耕文明的基础。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牛有着极高的象征意义。《周易》中有“坤为牛”的记载,将牛视为负载生养万物的大地的象征物。人们以牛明志,以牛喻事,以牛喻人,创作出大量文艺作品,从诗词歌赋到绘画雕塑、音乐舞蹈、戏剧等,无所不包,生动地反映出社会生活的某一侧面,体现了先民非凡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牛也从生存发展的工具深入到人们的精神生活,对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审美取向产生着深远影响。人们将任劳任怨、奉献、勤恳、敦厚等优秀品质赋予牛,形成了大量有关牛的隐喻表达,通过文艺作品不断强化和广泛传播。如唐代柳宗元的《牛赋》中“抵触隆曦,日耕百亩”“牛虽有功,于已何益”,歌颂牛低头耕耘、不计回报的精神。臧克家笔下的“老牛亦解韶光贵,不待扬鞭自奋蹄”,歌颂牛任劳任怨、甘于奉献、自强不息的精神。鲁迅笔下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则歌颂埋头干、不计得失、为人民服务的人,这些特质构成了牛文化的精神内核,对中华民族精神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孙佳《牛年漫话牛文化》,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千百年来,牛都是任劳任怨、无私奉献的象征。这也是人们爱牛、敬牛、颂牛的唯一原因。
    B.文中所引臧克家的诗句生动形象,赞美了牛勇于开拓、乐于奉献的精神,阐释了牛文化的精神内涵。
    C.近代国画大师齐白石的事例告诫我们,只要有像牛一样的勤奋精神,就能收获真功夫。
    D.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牛的精神在淡出人们的视野,所以我们才给牛的精神赋予更新的内涵并将之发扬光大。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引用“骏马能历险,力田不如牛”,意在表明牛具有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品质,因而成为人们赞美的对象。
    B.画家李可染对牛精神的解说与唐代柳宗元的《牛赋》中“抵触隆曦,日耕百亩”“牛虽有功,于已何益”的意思是相似的。
    C.牛与铁犁的结合是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社会的首次技术变革,使生产力产生了质的飞跃,从而为中华农耕文明奠定了基础。
    D.“天开于子,地辟于丑”和《周易》中“坤为牛”的描述,分别表明牛具有勇于开拓和厚德载物的精神。
    (3)下列各项中,不符合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毛相林带领村民用最原始的方式在悬崖峭壁上凿石修道,历时7年铺就一条8公里的“绝壁天路”。
    B.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鲁迅《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C.朝耕及露下,暮耕连月出。自无一毛利,主有千箱实。(王安石《耕牛》)
    D.古人云此水,一歃(shà,饮,微吸)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吴隐之《酌贪泉》)

    组卷:36引用:2难度:0.3

六、(9分)

  • 9.鲁迅对于《红楼梦》的人物塑造,也是非常欣赏的。他是这样评价的:“其要点在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人,坏人完全是坏的,大不相同,所以其中的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请从《红楼梦》选取一个符合鲁迅评价的人物,写出这个人物的“真”。字数不超过120字。

    组卷:47引用:11难度:0.7

七、作文

  • 1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2年央视开年大剧《人世间》开启霸屏模式,引发了现象级观影热潮,魅力之大应当和作者梁晓声的创作理念有很大的关系。梁晓声的四句话广为流传;“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他人着想的善良。“这是他从文明、文化的角度,为“好人”定下的标准。从这样的好人标准出发,希望人性向上、向善,社会向美、向好,这是梁晓声“好人文化观”的深厚内涵,也是《人世间》的深刻魅力。
          不管社会如何发展,时代如何变迁,做一个好人,是对人性、人心的内在要求。社会越发展,时代越进步,作为人本身,更应该向善、向上、向美。
          作为一个即将或已经迈入成人门槛的中国青年,我们都面临着应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的抉择,那么,梁晓声的“好人文化观”给了你怎样的启示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24引用:6难度:0.5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