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湖北省襄阳市高二(下)期末地理试卷
发布:2024/5/25 8:0:9
一、选择题:本题共7小题,每小题9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
1.一些省份的省会位置偏离全省几何中心,对省内偏远地区辐射不足,为解决这一问题,一些省份设立“省域副中心”,扶持副中心经济实力更上一层楼,辐射带动周边区域发展,弥补省会城市辐射力的不足。湖北省东西狭长且武汉位置偏东,2003年,湖北省明确将襄阳、宜昌定位为“省域副中心”。如图示意湖北省一主两副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襄阳、宜昌成为湖北省“省域副中心城市”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组卷:1引用:0难度:0.80 -
2.一些省份的省会位置偏离全省几何中心,对省内偏远地区辐射不足,为解决这一问题,一些省份设立“省域副中心”,扶持副中心经济实力更上一层楼,辐射带动周边区域发展,弥补省会城市辐射力的不足。湖北省东西狭长且武汉位置偏东,2003年,湖北省明确将襄阳、宜昌定位为“省域副中心”。如图示意湖北省一主两副分布,据此完成1~3题。
湖北设立“省域副中心”将会导致( )组卷:2引用:0难度:0.50 -
3.一些省份的省会位置偏离全省几何中心,对省内偏远地区辐射不足,为解决这一问题,一些省份设立“省域副中心”,扶持副中心经济实力更上一层楼,辐射带动周边区域发展,弥补省会城市辐射力的不足。湖北省东西狭长且武汉位置偏东,2003年,湖北省明确将襄阳、宜昌定位为“省域副中心”。如图示意湖北省一主两副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下列省份最应该设立“省域副中心”的是( )组卷:1引用:0难度:0.50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5分。
-
17.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农牧交错带是指农区和牧区的过渡地带,大体以400mm年降水量线为界,空间上农牧并存,时间上农牧交替,是主要的生态脆弱区之一。长城是古代农耕民族为了抵御游牧民族而修建的军事工程,大致沿农牧交错带延伸。历史时期,气候往往发生暖湿或冷干的交替变化,随着气候变化,农牧分界线随之进退,并导致不同朝代修建长城的位置有所不同。毛乌素沙地地处农牧交错带,土地沙化严重。在荒漠化的治理过程中,灌草复合经营(两行灌木之间种植牧草)是一种效益良好的模式。如图为近代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分布(图1)和五千年来我国气温距平变化(图2)。
(1)推测与明代长城相比,汉代长城位置在南北方向上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2)长城是一条重要的地理界线,除农牧分界线外,请再列举两条。
(3)简述灌草复合经营模式的良好效益。组卷:3引用:2难度:0.5 -
18.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地处横断山区的程海曾经是一个外流湖,流域内最高点海拔3280m,湖面水位1500m左右,湖面气温常年保持12℃以上。明代中期以前,湖水通过程河向南流入金沙江。明代中期以后,随着气候变化,程海水位快速下降,但面积变化不大,程河逐渐变为季节性河流直至消失,程海演化为内流湖。近代以来,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733mm,蒸发量2169mm,程海面积和水深却一度保持稳定。随着流域内农业的发展,目前程海水位又开始下降。如图示意程海位置。
(1)根据明代中期以后程海水位和面积的变化特点,推测程海湖盆的成因和特点。
(2)近代以来,程海面积和水深一度保持稳定。运用水平衡原理分析此时期程海主要的补给来源。
(3)预测未来程海湖水水质的变化趋势,并说明原因。组卷:1引用:2难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