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2年四川省成都七中高三考前模拟语文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待春风吹散余寒,踏青便是赏心乐事,但是,您可曾想过,“春风又绿江南岸”中春风明明是吹绿了江南,为什么春季出游不用“踏绿”而用“踏青”?古人为何会在诗词歌赋中推崇青色?中国画为什么又称为丹青?“天青色等烟雨”道出青花瓷一色难求,“青”所指的又是何种色彩?“青色”与“春色”到底有何内在联系?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揭开“青”熟悉而又神秘的面纱。
          古代文学作品当中,有关“青”的诗词歌赋不在少数,大多还以“青青”的叠词出现。例如“青青陵上柏,磊磊涧中石”“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等,然而,不难发现古人对于青的指代并不明确,既可以是荀子《劝学》中“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蓝;又可以是李白《将进酒》中“朝如青丝暮成雪”的黑;还可以是王安石《次韵景仁雪霁》中“稍见青青色,还从柳上归”的黄绿色。为何古人有时会将“苍、蓝、碧、翠、绿”统称为“青”?其实并非古人不识色彩,而是为了修辞和押韵,是将文学的浪漫色彩发挥到极致的表现。
          中国画古时又称丹青,所谓丹青主要是指朱砂和石青二色,古时作画,由于色彩种类和绘画技法的限制,朱砂和石青最为常用,所以又用丹青来泛指图画,青、绿二色在汉代之后广泛运用于绘画领域,其中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佛教艺术的传入,从现存魏晋时期的敦煌壁画中,能够看到大量石青、石绿被运用于描绘山石、树木和佛像的服饰之上,顾恺之《洛神赋图》中的山石,树木仍可见敦煌壁画中树石之身影,而在中国的传统绘画中,将青色发展到极致门类的则是“青绿山水”,自展子虔创青绿山水样式后,中国画呈现出愈加富丽堂皇的局面,因此展子虔又被誉为“唐画之祖”。在青绿山水画中,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可谓家喻户晓,此画卷长近12米,气势辽阔,画中层峦叠嶂、逶迤连绵,又有林木村野、舟船桥梁,将秀丽山河绘于一卷,所用石青和石绿二色可谓山水的灵气所在。
          青,在工艺品中,当属青花瓷最为出名,方文山在歌曲《青花瓷》中一句“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道出了古时天青色的青花瓷是一色难求,青花瓷上色的青料品类十分的讲究,大致有回青、浙青、陂唐青、石青、珠明料、苏麻离青等,由于青料的选择不同,最后呈现的青色存在一定差异。现通过考古发现,青花瓷自唐就有,经千年不衰,如今更是成了中国瓷文化中最具代表的品类之一,足可见青色在中国受喜爱的程度之深。
    《尔雅•释天》中将“春”又称为“青阳”,这是“青”与“春”产生的一次直接性关联,“青”具备泛指性和模糊性,是“青色系”的统称,同时又象征“四时”之中的春,所以古人将踏春称为“踏青”,而非“踏绿”。
          青色为何受到中国人的青睐?在于青色符合中国人的审美观,青色所传达出来的冷静,柔和、安详、深沉、朴素的色彩感受,既符合儒、释、道思想对传统审美的现实需要,又符合当代审美所看重的精神需求,中国人对青色的喜爱,挥洒在笔墨之间,凝固在瓷器之上,表达了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期望,彰显出东方审美中含蓄、冷静、典雅的精神特质。
    (摘编自余智鹏的《青色为何受国人青睐》,《光明日报》2021年2月)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对于“青”的指代并不明确,并不是不识色彩,而是出于文学表现的需要。
    B.中国画古时又称“丹青”,是因为所用石青和石绿二色可谓中国画的灵气所在。
    C.自“青绿山水”将青色发展到极致之后,中国画才呈现出一派富丽堂皇的局面。
    D.经千年不衰的青花瓷,自唐就成为中国瓷文化的代表品类之一,深受国人喜爱。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二段通过引用诗词歌赋中的名句,印证了古人对于“青色”的喜爱与推崇。
    B.文章例举顾恺之、王希孟的画作,论证了汉代之后青绿在绘画领域得到广泛运用。
    C.文章从文学、绘画、工艺品三方面阐述了国人对青色的喜爱,体现了论证的广度。
    D.文章首先引出论题,然后分析论题,最后从中国人的美好期望的角度进行补充论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赍钱三百万,皆用青丝穿”中的“青丝”与“绿云扰扰”中的“绿云”,意思不同。
    B.“独留青冢向黄昏”中的“青冢”即王昭君的墓冢,因为冢上芳草常青,故有此称。
    C.作者认为,“青”具备泛指性和模糊性,是“青色系”的统称,所以称春游为踏青。
    D.对青色的喜爱,让中国人释放出巨大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彰显了东方审美的精神特质。

    组卷:14引用:2难度:0.6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野外,采取必要的就地保护措施;在昆明植物园,实现开花结实、子二代成功繁育;在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离体保存库,四五十米高的树木被“压缩”至厘米级甚至毫米级,成为玻璃瓶中的组培苗……通过卓有成效的保护,野生植株一度仅剩52株的国家一级保护野生植物华盖木,如今已经没有灭绝之虞。2021年4月,新版《云南省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名录》公开征求意见,首批位列其中的华盖木成功“出列”。
          像华盖木这样分布地域狭窄、种群及个体数量都极少、随时濒临灭绝的野生动植物种类,被称为“极小种群物种”。它们同样是自然宝库中闪亮的珍珠。作为第一个开展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的省份,云南近年来成功保护了漾濞槭、西畴青冈、巧家五针松、杏黄兜兰等物种,将它们从濒临灭绝的“警戒线”上抢救回来。
          保护极小种群物种,意义不容小觑。从实际功能上看,不少极小种群物种用途广泛、作用非凡。例如,生长于金沙江河谷的极小种群物种云南梧桐,为破解干热河谷绿化问题提供了有用之方,其果实还可为本土动物提供食物,有效参与了当地生态系统的循环。此外,从观赏价值高的杏黄兜兰,到有药用潜力的蒜头果,再到可用于柑橘育种的富民枳,不少极小种群植物在发挥生态价值的同时,还有巨大的经济潜力可供挖掘。
          生物为人类生存提供必不可少的食物、氧气,每一个物种都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保护生态系统,必须保护包括极小种群物种在内的具体物种。这不仅关乎物种的多样性、基因资源的多样性,也影响到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保护极小种群物种,就是在保护人类自己。
          生态价值包括自然生态系统之于人类所具有的环境价值。因此,保护极小种群物种,也是在保护人类生存发展的可能性。时下,人类对物种的未知或许远远大于已知。一种植物有多少种天然化合物,每种天然化合物有什么作用,作物近缘种携带哪些优良基因……很多问题仍有待解答。正如没有雄性不育野生稻,就没有杂交水稻;没有黄花蒿,就不可能发现青蒿素,每个物种对人类来说都是宝藏,而保护和收集是研究与利用的必要前提。
          2021年下半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见》,明确要求加强极小种群保护。要看到,极小种群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时下,随着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逐步完善,越来越多极小种群植物像华盖木一样受到就地保护。未来,既要推动极小种群物种在人类干扰减少的情况下得到自然恢复,又要确保野外调查、种质保存、迁地保护等人为保护协同发力;既要树立保护优先的意识,也要逐渐探索可持续利用的方式。只有从保护、研究、利用等方面多措并举,才能让极小种群物种焕发更多生机。
    (摘编自杨文明《发挥极小种群物种的生态价值》,2022年3月1日《人民日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近年来,云南在保护极小种群物种上卓有成效,漾濞槭、西畴青冈等物种得到了切实抢救。
    B.极小种群物种因为分布地域狭窄、种群及个体数量都极少,所以随时有濒临灭绝的风险。
    C.保护极小种群植物的意义十分重大,这缘于它们不仅具有生态价值,还有潜在的经济利益。
    D.尽管人类对物种还有很多未知的认识和未解决的问题,但是每个物种对人类来说都是宝藏。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A.通过野外和植物园内一系列科学的保护措施的实施,曾经濒临灭绝的华盖木如今已经没有了灭绝之忧,不再属于国家保护植物。
    B.为了帮助读者理解“每一个物种都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观点,文章列举了雄性不育野生稻、黄花蒿的例子进行说明。
    C.如果想让极小种群物种焕发更多生机,作者建议必须在当下进行自然恢复,在未来做好人为保护,从多方面协同发力,多措并举。
    D.《关于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见》的发布,明确要求加强极小种群保护,具有重要的新闻价值,受到主流媒体的关注。
    (3)极小种群物种的生态价值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组卷:10引用:1难度:0.6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遍地应答
    韩少功
          ①打开院子的后门,从一棵挂满红叶的老树下穿过,就可以下水游泳了。
          ②风平浪静之时,湖面不再是水波的拼凑,而是一块巨大的整体镜面,让人不知如何是好。你在水这边敲一敲,水那边似乎也会震动。你在水这边挠一挠,水那边似乎也会发痒。
          ③若是有一条小船压过来,压得水平线撑不住,镜面就可能倾斜甚至翘起——这种担心一度让我紧张。
          ④在这个时候下水难免有些踌躇,有些心怯。扑通一声,令宝贵的镜面破碎,实为一大暴行。好在碎片经过一阵揉挤,一阵折叠,一阵摇荡,只要泳者不动,待倒影从层层褶皱中逐一释放,渐次舒展和平复,湖面又会成为平滑的极目一镜。
          ⑤在通向山外的公路修通之前,这里有很多机船,每天接送出行的农民,还有挑担的,骑脚踏车的,以及活猪活牛。眼下客船少了,只有几只小渔船偶尔出现。船家大多是傍晚下网,清晨收网,手摇船桨轻点着水面,静悄悄地来,又静悄悄地去,留下冷清和落寞的湖面,一如思绪突然消失的大脑。
          ⑥水边常有两样“静物”,那是垂钓的老人和少年。据说老人身患绝症,活不了多久了。但他一心把最后的时光留在水边,留给自己的倒影。少年呢,中学生模样,总在黄昏时出现。他也许是特别喜欢吃鱼,也许是惦记着母亲特别喜欢吃鱼,也许不过是要用这种方式来积攒自己的学费。谁知道呢?
          ⑦阵雨扑来时,雨点敲打着水面,打出满湖的水芽,打出升腾的水雾,模糊了水平线。如果雨点敲醒了水面的花粉,水上就冒出一大片水泡,冷不丁看去,像光溜溜的背脊上突然长满疖子。
          ⑧几只野鸭惶惶地叫着,大概被这事儿吓着了,很快钻入草丛。
          ⑨不远处,一条横越水峡的电线上,有个黑物突然直端端砸下,激起水花四溅。我以为有什么东西坠落,过了片刻才发现,那不是坠物,而是一只鸟突然垂直俯冲,捕获了什么以后,带水的翅膀扑棱扑棱,又旋回高高的天空,在阳光中播下一串闪闪的水珠。我不知道这种鸟的名字,只记住了它一身蓝绿相杂的迷彩。
          ⑩还有一只白鹭在水面上低飞,飞累了,先大翅一扬,再稳稳地落在岸石上,让人想起优雅的贵妇,先把大白裙子一提,再得体地款款入座。它一坐好半天,平视远方,纹丝不动,恍若一尊玉雕。但如果发现什么情况,玉雕眨眼间就成了银箭。一声鹭鸣撒出去,树丛里就有数十只白鹭跃出,扑棱棱组成数十道白光,在青山绿水中绽放和飞掠。
    ⑪它们有时候绕着我巡飞,肯定把我误认为鱼,一条比较奇怪的大鱼,大得让它们不知如何下口;小鱼也经常围着我巡游,肯定把我当成一只落水的大鸟,同样大得让它们不知如何下口。
    ⑫不知是什么鱼愣头愣脑,胡乱嘬咬,在我的腿上和腰上留下痒点,其中一口咬得太狠,咬在一个脚趾头上,痛得我从迷糊中惊醒。我这才发现,钓鱼的“静物”已经走了,天地间全无人迹。
    ⑬其实,这里还有很多人,只是我看不见罢了。想想看,这里无处不隐含着一代代逝者的残质,也无处不隐含着一代代来者的原质——物物相生的造化循环从不中断,人不过是这个过程中的短暂一环。对人来说,大自然是人的来处和去处,是万千隐者在眼下这一刻的隐形伪装之所。
    ⑭就因为这一点,我在无人之地从不孤单。我大叫一声,分明还听到了回声,听到了来自水波、草木、山林、破船以及石堰的遍地应答。
    ⑮寂静中有无边喧哗。
    (选自韩少功散文随笔集《山南水北》,有删改)
    文本二:
          在我看来,在中国当代的小说家中,很少有人像韩少功那样将随笔写得那么得心应手,那么睿智。韩少功的随笔写得好,这是读过他的作品的人都公认的事实——那是智慧的独语,也是生活常态的文学化。随笔是一种需要智慧的文体,智慧不是聪明的滑头和取巧,不是知识的炫耀和卖弄;智慧从根本上说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精神境界,一种心血的燃烧。韩少功的随笔中就有一种智慧,它不是经院或书斋里的智慧,不是体现于某篇文章,某个局部或某个词句的智慧,它的智慧更多的是来自生活的启示,来自他的生命的激发,最终化为一种精气流荡于他所有的文字中,并成为他作品的纹章印记,成为他的人格在随笔中的自然呈现。
    (摘自陈剑晖《智慧的独语——关于韩少功散文随笔的札记》,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我”的角度入手,描绘与湖水融为一体的感受,凭借敏锐的洞察力去体会自然中的静与动,呈现对外在世界、生命与自然的哲学思考。
    B.文中第②段巧妙运用比喻、拟人描摹湖面的状态,如“敲一敲”与“震动”,“挠一挠”与“发痒”,将人与湖水的互动生动地表现出来。
    C.文中第⑦—⑨段写了敲醒水面的雨点、惶惶叫着的野鸭、直端端砸下的鸟,突出湖的安静被打破,在动静变换中表现了大自然无穷的魅力。
    D.文章最后一段“寂静中有无边的喧哗”从结构上呼应了文章标题“遍地应答”,从情感上讲,“无边喧哗”还暗示了作者内心的焦灼。
    (2)文中引入水边常有的两样“静物”,垂钓的老人和少年,有何作用?
    (3)文本二认为韩少功的随笔“是智慧的独语,也是生活常态的文学化”,文本一是怎样体现这些特点的?

    组卷:11引用:1难度:0.2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共11分)

  • 9.请以“北京冬奥精神”为开头,写一个句子,概括下面语段的主要内容。不超过30字。
          在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伟大的事业孕育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推进伟大的事业。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广大参与者珍惜伟大时代赋予的机遇,在冬奥申办、筹办、举办的过程中,共同创造了胸怀大局、自信开放、迎难而上、追求卓越、共创未来的北京冬奥精神。
          北京冬奥精神,是我国伟大的民族精神和党的伟大精神传统在新时代的新发扬,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的传承和发展,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冬奥筹办举办七年艰辛历程中的践行和彰显。它集中体现和生动诠释了伟大的中国精神。
          我们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北京冬奥精神,使之转化为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强大力量。

    组卷:5引用:1难度:0.5

四、作文(60分)

  • 10.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一篇文章。
    《五月的麦地》诗云:“全世界的兄弟们/要在麦地里拥抱/东方南方北方和西方/麦地里的四兄弟好兄弟/回顾往昔/背诵各自的诗歌/要在麦地里拥抱……有时我孤独一人坐在麦地为众兄弟背诵中国诗歌……”
          虽然世界人民拥有不同的文化和文明,但我们在粮食面前都应拥抱。新时代乡村振兴又赋予粮食更丰富的意义。请结合现实生活发表你对粮食的看法。
          要求:综合材料大意,自拟题目,不限文体(诗歌除外),选好角度,不得抄袭和套作,字数不少于800字。

    组卷:7引用:1难度:0.6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