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2-2023学年湖南省岳阳市岳阳一中高二(上)期末语文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7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在《红楼梦》,那可说而未经人说的就是那悲剧之演成。悲剧为什么演成?辛酸泪的解说在哪里?曰:一在人生见地之冲突,一在兴亡盛衰之无常。我们先说第一个。“天地生人,除大仁大恶,余者皆无大异。”仁者秉天地之正气,恶者秉天地之邪气,至于那第三种却是正邪夹攻中的结晶品。《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林黛玉便是这第三种人的基型。普通分三种人为善恶与灰色。悲剧之演成常以这三种人的互相攻伐而致成,惟《红楼梦》之悲剧,不是如此。《红楼梦》里边,没有大凶大恶的角色,也没有投机骑墙的灰色人。悲剧之演成,既然不是善恶之攻伐,然则是由于什么?曰:这是性格之不同,思想之不同,人生见地之不同。在为人上说,都是好人,都是可爱,都有可原谅可同情之处,惟所爱各有不同,而各人性格与思想又各互不了解,各人站在个人的立场上说话,不能反躬,不能设身处地,遂至情有未通,而欲亦未遂。悲剧就在这未通未遂上各人饮泣以终。这是最悲惨的结局。在当事人,固然不能无所恨,然在旁观者看来,他们又何所恨?希腊悲剧正与此同。国王因国法而处之于死地,公主因其为情人而犯罪而自杀,其妹因其为兄长而犯罪而自杀。发于情,尽于义,求仁而得仁,将何所怨?是谓真正之悲剧。善恶对抗的悲剧是直线的,显然的;这种冲突矛盾所造成的悲剧是曲线的,令人失望的。《红楼梦》写悲剧已奇了,复写成思想冲突的真正悲剧更奇,《红楼梦》感人之深即在这一点。
    (摘编自牟宗三《<红楼梦>悲剧之演成》)材料二:
          鲁迅先生曾经说,“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有意义的人生一定建立在对某些价值的相信之上,正因为如此,价值的毁灭才构成真正的悲剧。以曹雪芹笔下的金陵十二钗为例,她们认同不同的价值,选择不同的生活,但所有的这些价值最后都无一例外地落空。《红楼梦》描述的毁灭,针对的不是某一种价值或人生,而是几乎所有的价值和人生。不是某一个人的毁灭,而是大观园的灰飞烟灭。《红楼梦》被视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悲剧作品,原因正在于这种彻底的毁灭。
          构成悲剧的诸要素中,不幸和死亡一定是不可或缺的。在欧洲,最早的古希腊悲剧表现了命运的不可抗拒,基于神的意志和人的性格,无奈或者悲惨的结局都无法避免。同时,其中蕴含的人对于自由、正义和伦理的追求,与命运的冲突和抗争,让悲剧充满了崇高的意味。而在莎士比亚的悲剧中,人世间内在于人性和社会的矛盾,无一例外把罗密欧和朱丽叶、奥赛罗、安东尼和克里奥佩特拉等主人公带入死亡。比较起来,《红楼梦》似乎更接近于莎士比亚作品。虽然有一个神话的背景,但整部小说描述的不过是处在欲望、情感、秩序、伦理、宗教之间的心灵冲突和生命挣扎,不幸和死亡贯穿其中。十二钗中,元春、迎春、秦可卿、王熙凤、林黛玉的生命各个不同,却都无法躲过香消玉殒的结局。而在十二钗之外,作者不断地安排着冯渊、贾瑞、林如海、宝珠、秦钟、秦业、金钏儿、尤三姐、尤二姐、晴雯等的死亡,让那些刻意营造的成功或者欢乐显得非常苍白和脆弱。每个人的悲剧被安放得自然而然又合情合理,更突出了生命和世界之间无法克服的矛盾。
    (摘编自王博《<红楼梦>的悲剧让美好的东西获得根基》)材料三:
          我认为《红楼梦》是康、雍、乾三朝的社会生活、社会矛盾、历史趋向的一个艺术的总概括和总反映。《红楼梦》里写了两种毁灭,一种是新生事物的毁灭,这就是贾宝玉、林黛玉爱情的毁灭;另一种是古老的荣国府、宁国府的毁灭。前者的毁灭是新的生命由于它还未成熟,经不起狂风恶浪的摧折而毁灭,但它健壮的根系和茁壮的幼芽仍在适宜的土壤里保存着,“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只要有适当的气候,它会继续生长,最终长成大树;而后一种毁灭,是腐朽加腐烂,是生命的尽头,最终是化为粪壤,永远成为过去、不可能再生。
          所以这两种毁灭,具有两种完全不同的社会意义。前者反映的是历史前进的客观趋势,后者反映的是由荣、宁二府象征的那种腐朽势力的必然死亡。
          曹雪芹的笔是非常狡狯的,他一再声称此书“亦非伤时骂世之旨,及至君仁臣良父慈子孝,凡伦常所关之处,皆是称功颂德,眷眷无穷,实非别书之可比”。表面上说得非常好听,都是对封建皇帝和朝廷的歌功颂德,但一开头他就写了一桩贪赃枉法的人命案,同时带出了炙手可热的“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由此开头,也就开始了他对封建社会的大揭露,大批判。贪赃枉法的贪官贯雨村,是全靠贾府一手提拔起来的,他枉断了薛蟠所犯的人命案以后,还直接向贾府和王子腾报告,这说明一切横行不法的事,都与“四大家族”有关。通过对这个具体的“贾”府的描写,也就可以清楚地看到“这四家皆连络有亲,一损皆损,一荣皆荣,扶持遮饰,俱有照应”的具体情况,而且“各省皆然,倘若不知,一时触犯了这样的人家,不但官爵,只怕连性命还保不成呢!”这就是封建社会政治势力的一张关系网。所以“葫芦僧乱判”一案,实际上是对封建社会、封建官场的一个总揭露和总批判。
          当然《红楼梦》最最动人之处,是贾宝玉、林黛玉的生死不渝的爱情和他们的爱情悲剧,《红楼梦》是以宝、黛的爱情悲剧来贯通全局的。这个爱情悲剧的内涵是誓死捍卫爱情和婚姻的自主、自择权,主张爱情和婚姻的自由。
    (摘编自冯其庸《读<红楼梦>》)(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悲剧之演成常以善恶与灰色三种人的互相攻伐而致成。惟《红楼梦》之悲剧,不只如此,还在兴亡盛衰之无常。
    B.鲁迅认为有意义的人生一定要建立在对某些价值的相信之上,因为又有如此,价值的毁灭才能构成真正的悲剧。
    C.金陵十二钗认同的价值不同,选择的生活不同,但她们追求的价值和生活最后尽都落空,这体现了小说的悲剧性。
    D.曹雪芹在《红楼梦》创作中虽有意规避“伤时骂世”,表面上对封建朝廷歌功颂德,但仍有较强的社会批判意义。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红楼梦》的悲剧是各人性格、思想、见地、立场等方面上的冲突矛盾所造成的情有未通、欲亦未遂的真正的悲剧。
    B.早期的古希腊悲剧蕴含着人在面对不可抗拒的命运时所表现出的对于自由、正义和伦理的追求,与命运的冲突和抗争,赋予悲剧以崇高的意味。
    C.十二钗的悲剧各有不同,但从根本上看都突出了生命和世界之间无法克服的矛盾,这与莎士比亚的悲剧所反映的人性和社会的矛盾有相似点。
    D.宝黛爱情的毁灭,反映了新生事物在历史前进中难逃灭亡的客观趋势,荣宁两府的毁灭象征着腐朽势力的必然死亡,两种毁灭的社会意义不同。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与《红楼梦》所体现的“真正之悲剧”不同的一项是
     

    A.《梁山伯与祝英台》
    B.《哈姆莱特》
    C.《雷雨》
    D.《边城》
    (4)材料二是如何增强论证说服力的?请从论证方法、语言、论据中选择两个角度加以说明。
    (5)材料一认为《红楼梦》的悲剧产生的原因,一是人生见地之不同,二是兴亡盛衰之无常。请结合三则材料,以“宝、黛爱情悲剧”或“宝、钗婚姻悲剧”为例谈谈自己的理解。

    组卷:6引用:5难度:0.5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共18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十八岁的李响
    蔡楠
          说实话,我比较讨厌李响。我这些天很忙,正忙一件大事。我越忙,他越来添乱。
          他这么大岁数了,冷不丁就会出现在我的办公室,还一直蹦来跳去的。他耳不聋眼不花,就是嘴笨,说话磨磨唧唧的。我就讨厌他这一点,有话就说,说完就走不好吗?还有,我还怕他蹦来跳去摔坏了,我可没时间送他去医院。李直也没时间。李直比我更讨厌他。
          于是我想赶他走。我泡上了一杯茶,给他端过去。我把茶水送到了他的嘴边,喝点吧,喝完了,哪里来就回哪里去吧,我明天还出门呢!
          李响就把一杯茶喝光了。我看到那杯茶透亮亮地流到了李响的体内,他的身体就不飘了,也不蹦不跳了,稳稳当当地站在了那里。
          我知道,茶水冲掉了这些年堵在他喉咙里的东西,他的声道开始通畅了。我拿出一个宜兴紫砂陶壶,又拿出一罐好茶给他:“你可以走了!”他把东西拨拉到一边去,清清爽爽地说:“我不是来要东西的,我想跟你出门,去南泥湾——”
          我吃了一惊。他怎么会知道我要去南泥湾?我赶紧去扶他,我怕他说胡话犯病啥的。我把座椅搬了出来,放到他的屁股底下。他却不坐,腰板挺直了盯看我:“李游,你说到底带我去不?”
    “我去是有项目做,你去干什么?”
    “我给你当向导,我熟悉那里,在那里打过仗!”李响一字一顿地说。
    “快别说你打仗的事了,你当年是偷着跑出去的,瞒着父母,连新婚10天的媳妇都瞒着。知道李直为什么讨厌你吗?就是讨厌你偷着跑了。”
    “我那不是偷着跑,是当兵抗日去了。”李响争辩着。“那你打仗了吗?”。
    “打了,不过,也算没……没打。”李响这回坐下了,我看到他的眼神有些黯淡,“我跟队伍走的第三天,就在石家庄附近的陈庄和鬼子打了一仗,还没冲锋,我的腿就中了一枪。后来腿瘸了,我就当了炊事员。”
          我“噗嗤”一声,刚喝进去的一口茶差点喷出来:“那后来呢?”
    “后来我还参加了百团大战,后来就跟着部队去了晋西北,再后来……就去了延安。”李响的眼神突然有了光芒,“我是一瘸一拐地跟着部队来到延安来到毛主席身边的。那时候,我和战友们都觉得这回有仗要打了,我们得保卫延安啊!可是……可是毛主席却让我们去南泥湾种地。”
    “你是说,你去南泥湾开过荒?”我觉得李响顺畅的话有点离谱,“怎么这些年也没听你说过呢?”
    “这有什么好炫耀的,我在老家又不是没种过地!”李响摆了摆手,“再说了,你和李直哪里关心过我啊?”
          李响说得对,李直和我确实不大关心他。他从18岁就扔下媳妇跑了,李直出生的时候都不知道他爹是谁。李直他们娘俩在动乱的时光里自己熬过来就不错了,哪里还关心他?
    “你们不关心我,可我惦记你们!”李响叹了口气,“原来我想打完鬼子就回来,后来我又想等南泥湾的地种好了再回来。可南泥湾很难缠啊……”。
    “你就别找理由了,你根本没想过回来!”我怼着李响。
    “别……别瞎说,我李响不是那种人。那时候的南泥湾,天寒地冻,荒无人烟。部队开拔到这里,没吃没穿没住的。我当炊事员还不知道吗?红米饭南瓜汤,那是后来才有的,挖野菜也当粮,大冬天往哪里去挖野菜?反正,炊事班里也没饭可做,我就拿起做饭的铁铲,穿着单衣,跟大家去开荒了……”
          我不说话了。听李直讲过,他两岁的时候,县上的干部送李响的包裹回来时,确实带着一把铁铲,不过铲子剩了个破片片。
          见我不说话,李响来劲了:“你承认我说的是真的吧?带我去吧!”
          我凑近李响,把他抱住了。他的身体很轻,我知道我抱住的不单是李响,还有李响的故事。
          我决定带李响走。
          李响跟着我来到了南泥湾,却蒙圈了。他找不到开过荒的地方了。他不吹了,只能由我给他当向导。我开着导航,带他去了三五九旅旅部旧址、南泥湾垦区政府旧址,带他去了党徽广场,还带他去了南泥湾风景区,参观了南泥湾特有的民宿。
    “看,我就在这里开过荒,在这里住过一—”
          李响在一孔被改造成农家院的窑洞前站住了,大呼小叫起来。
          我知道,我应该办我的大事了。我走进窑洞,一群人早已等在那里了。那是南泥湾开发区的领导。我从电脑包里拿出了一份签好字的合同。我说:“这是我们公司引进的石墨烯技术,现在我无偿地献给南泥湾,用上这种材料,窑洞加热快,也非常环保。再有,我的集团公司,捐献一批白洋淀环保充电车,方便旅游,第一批已经在路上了……”
          办完这件大事,我回头再找李响,却没有他的踪影了。
          我不能弄丢李响。
          我知道李响去了哪里。我急匆匆来到了九龙泉烈士纪念碑前,果然看到李响一动不动地站在那里。确切地说,是他的名字嵌在了纪念碑里。我听到了导游的讲解:
          李响,河北雄安人,曾经创造一天开荒4.23亩的记录,他用铁铲和镢头连续开荒一个月,最后累死在了地里,那年他只有十八岁……
          我的眼泪急速地涌了出来,我大声喊道,爷爷,你的孙子来看你了……
    (有删改)【注】1941年3月,八路军三五九旅在旅长王震的率领下在南泥湾开展了著名的大生产运动。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提到“正忙一件大事”,这既是李游讨厌李响的说辞,又设置悬态,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B.“眼神有些黯淡”“眼神突然有了光芒”等神情的变化,形象写出李响对革命斗争的自豪和热情。
    C.从一线战士到炊事员再到开荒者,身份的变化,既丰富了李响的经历,又使小说主题更加多元化。
    D.导游对李响故事的讲解,让读者更客观真实地了解了爷爷的伟大,丰富人物形象,增强感染力。
    (2)关于文中南泥湾垦荒的相关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响回忆南泥湾开荒的情形,表现出生产运动的艰苦,反映了当时革命形势的严峻。
    B.“拿起做饭的铁铲”“穿着单衣”等细节,以点带面,展现了战士们坚韧顽强的品质。
    C.李响南泥湾开荒的经历,集中体现了南泥湾精神,也促使后文中李游的态度发生变化。
    D.南泥湾垦荒的情节,是李游与李响故事的纽带,也是下文“我不能弄丢李响”的原因。
    (3)小说前后分别使用“李响”和“爷爷”两个不同的称呼,其中蕴涵着“我”怎样的情感态度?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4)蔡楠曾说:“幻想与现实是文学的两个基本端极,是文学赖以飞翔的两只坚韧的翅膀。”请从“幻想”与“现实”的角度简析本文的特点。

    组卷:11引用:2难度:0.5

二、古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

  •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武安侯为丞相,征(张)汤为史,荐补侍御史。治陈皇后巫蛊狱,深意党与,上以为能,迁太中大夫。
          始为小吏,与长安富贾田甲、鱼翁叔之交私。及列九卿,收接天下名士大夫,己内心虽不合,然阻浮道与之。奏事即谴,汤催谢,必引正、监、掾史贤者,曰:“固为臣议,如上责臣,臣弗用,愚抵此。”罪常释。间即奏事,上善之,曰:“臣非知为此奏,乃监、掾、史某所为。”其欲荐吏,扬人之善、解人之过如此。
          及治江都反狱,穷根本。严助、伍被,上欲释之,汤争曰:“伍被本造反谋,而助亲幸出入禁闼,腹心之臣,乃交私诸侯,如此弗诛,后不可治。”上可论之。其治狱所巧排大臣自以为功,多此类。
          会人有盗发孝文园瘗钱丞相青翟朝与汤约俱谢汤念独丞相以四时行园当谢汤无与也不谢丞相谢,上使御史案其事,丞相患之。三长史皆害汤,欲陷之。始,长史朱买臣素怨汤。王朝,以术至右内史。边通,学短长,官至济南相。故皆居汤右,已而失官,守长史,诎体于汤。故三长史合谋曰:“始汤约与君谢,已而卖君;今欲劾君以宗庙事,此欲代君耳,吾知汤阴事。”使吏捕案汤田信等,曰汤且欲为请奏,信辄先知之,居物致富,与汤分之,及它奸事。于是上使赵禹责汤。汤乃为书曰:“汤无尺寸之功,起刀笔吏,陛下幸致位三公,无以塞责。然谍陷汤者,三长史也。”遂自杀。
          汤死,家产直不过五百金,皆所得秦赐;无它赢。昆弟诸子欲厚葬汤,汤母曰:“汤为天子大臣,被恶言而死,何厚葬为!”载以牛车,有棺而无椁。上闻之,曰:“非此母不生此子。”乃尽按诛三长史。丞相青翟自杀。
    (节选自《汉书•张汤传第二十九》)(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会人有盗发孝文园瘗钱/丞相青翟朝与汤约/俱谢/汤念独丞相以四时/行园当谢/汤无与也/不谢/
    B.会人有盗发孝文园瘗钱/丞相青翟朝/与汤约俱谢/汤念独丞相以四时行园/当谢/汤无与也/不谢/
    C.会人有盗/发孝文园瘗钱/丞相青翟朝与汤约/俱谢/汤念独丞相以四时行园/当谢/汤无与也不谢/
    D.会人有盗/发孝文园瘗钱/丞相青翟朝/与汤约俱谢/汤念独丞相以四时/行园当谢/汤无与也不谢/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之属”的“属”指侪辈、同一类人,与《鸿门宴》中“若属皆且为所虏”的“属”不同。
    B.短长,指纵横家纵横游说的学说,兴于战国之时,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趋于没落。
    C.左,文中指属下,后世引申为“降职”之意,《琵琶行》“序”中“左迁”即是此意。
    D.“汤乃为书谢曰”的“谢”与《苏武传》“单于视左右而惊,谢汉使曰”中的“谢”意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汤深谙为官处世之道,无论是在与富贾、名士结交时,还是在与皇帝共事、决断案件时,他都能得心应手。
    B.张汤执法严峻,他在处理陈皇后巫蛊案和江都王谋反案时,一直都能追查到底。也都得到了皇帝的认可。
    C.张汤因为得罪权贵,遭到丞相及三长史的嫉恨,被诬告与他人囤积物资、进行分赃,最终被逼含愤自杀。
    D.张汤为言一生,两袖清风,全靠俸禄和赏赐生活,死后家产总兵不足五百金,因此家人无法厚葬张汤。
    (4)课内外句子翻译。
    ①今欲劾君以宗庙事,此欲代君耳,吾知汤阴事。
    ②惠王患之,乃令张仪详去秦,厚币委质事楚。
    (5)史学家班固评价《史记》:“不虚美,不隐恶。”本文同样体现了这一史家传统,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述。

    组卷:2引用:2难度:0.5

三、语言文字运用(9分)

  • 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一株小草改变世界、一枚银针联通中西、一缕药香跨越古今……中医药学凝聚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博大智慧,是中华文明的瑰宝。它为中华民族的_______做出了巨大贡献,对世界文明进步产生了积极影响。然而,今天的中医药发展,面临着传承与创新的问题。把中医药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如何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成为时代不容回避的考题。
          中医药发展需要坚持_______,试想,如果中医不会把脉,不会开方,不再坚持中医思维,那么中医的传统将无以为继。另一方面,如果地道药材不地道,治病救人的中药都“病”了,中医如何能妙手回春?坚守中医原创思维,纠正离宗的传承,保持道地性,不因炮制之繁而减省人力,推动中药质量提升和产业高质量发展,中医药事业才能_______,生生不息。同时还要不断发展,适应新的时代要求。
          (  )。今天的中医被要求用西医的标准来验证,中药有效性需要按西药的方法来评价。中医西医分属两种不同的医学,一旦用西医的“鞋子”来衡量中医的“脚”,便会导致“_______”;用西医的方法管中医,结果只会是中西医无法“并重”甚至无法“并存”。坚持中西医事业并重,就要真正实现“一碗水端平”,激发中医从业者的热情,培植中医发展的沃土,努力传承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繁衍生息 固本清源 薪火相传 郑人买履
    B.生生不息 固本清源 一脉相承 郑人买履
    C.繁衍生息 守正创新 薪火相传 削足适履
    D.生生不息 守正创新 一脉相承 削足适履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如何把中医药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成为不容回避的时代考题。
    B.把祖先留给我们的这一宝贵财富中医药继承好、利用好、发展好,是不容回避的时代考题。
    C.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中医药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成为不容回避的时代考题。
    D.如何把中医药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利用好、发展好,成为时代不容回避的考题。
    (3)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当前,一些中医“以西律中”,特色优势不再
    B.一些中医药特色当前优势不再,原因在于“以西律中”
    C.“以西律中”导致当前一些中医特色优势不再
    D.当前,一些中医药特色优势不再,原因在于“以西律中”

    组卷:17引用:3难度:0.6

五、写作(60分)

  • 1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引用《吕氏春秋》的名言“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提示我们,水流和门轴在不停运动中才能避免外来生物的腐蚀,三保持活力;水的流动始终有方向,门轴要精准安插在门臼中才能转动畅顺。爱因斯坦曾在给儿子的信中说:“生活就像骑自行车,为了保持平衡,就要不断运动。”骑自行车必须不停地向前蹬,一旦停下来,就容易摔倒。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组卷:7引用:7难度:0.5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