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山东省菏泽一中高考语文三模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7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在一次对外文化交流活动中,一个外国同行问道:在很多中国舞蹈节目中,为什么表现年轻人恋爱经常用同一个动作套路——一见钟情,女孩子害羞地跑到舞台一边,一只手放在身后,男孩子再三试探后上前一把拉住……
外国同行的问题,让笔者十分尴尬,也十分感慨。长期以来,抄袭模仿、千篇一律一直是文艺创作中的痼疾,这在舞蹈领域表现得尤为明显,所以经常看舞剧的朋友会发现,很多舞蹈作品总是给人以似曾相识之感。破解舞蹈创作中的“同质化”问题需要系统化思维。
首先,舞蹈编导要勇于放飞想象的翅膀,不断从鲜活的社会生活和广泛的阅读中寻找素材和灵感。历史传奇、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帝王将相、贩夫走卒……这些都可以用舞蹈作品来展现,所以舞蹈编导在题材选择上,不要随大流,不要扎堆,这样才能够有效避免同质化问题。即便是一些经常出现在舞蹈作品中的题材,也可以通过独具匠心的设计构思让作品产生新意,其中的关键是编导要在作品中融入自己的独特感悟,让作品反映出编导的思想观念和个人情怀。而要做到这些,舞蹈编导就要在创作中戒除功利心态,摆脱物质的袭扰,沉下心、俯下身,将心思专注于作品的打磨上。
其次,要完善舞蹈教育体系,切实改变重技术轻思想的教育思路。要挖掘并保护学生的艺术创造力,鼓励学生在练好基本功的同时,大胆用舞蹈语汇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舞蹈教育不能局限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里,不能只注重对学生舞蹈专业技能的培养,而应着重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提升舞蹈的创造力,不仅要摒弃“门户之见”,还要鼓励学生打开眼界,多向传统经典学习,多向当代优秀作品学习,多向音乐、文学等其他文艺门类学习。舞蹈是一个实践出真知的行业,除了教授理论知识,还应多为学生提供一些实践机会,因为舞蹈编导的独创性思维都得通过不断的实践才能获得,如果舞蹈教学只停留在观看、讲解、赏析作品上,学生们很难提高自己的艺术创造力,也就很难摆脱对前人作品的模仿。
再次,加强包括舞蹈艺术评论在内的文艺评论工作,提高文艺评论的质量,增强文艺评论的战斗力、说服力、影响力,营造健康的评论生态,推动创作与评论有效互动。加强舞蹈评论人才建设是当务之急。舞蹈评论家既要懂舞蹈,又要会评论,还要有比较好的文字功底。可目前这样的通才太少,很多舞蹈评论评不到“点子”上,导致一线舞蹈编导和舞蹈演员“不服气”“不买账”。对于一线舞蹈编导和舞蹈演员而言,要摆正心态,秉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态度,虚心向他人学习,敢于接受别人的批评。此外,舞蹈评论与舞蹈创作要加强互动,彼此借力,相互砥砺。评论不能在自己的“小圈子”里自说自话,创作也不能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自娱自乐。唯有如此,大量优秀的舞蹈作品才能不断涌现。
(摘编自陈伟科《如何破解舞蹈创作中的同质化难题》)材料二:
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中国舞蹈始终承载着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以独特的身体姿态诉说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内涵与价值旨归,呼应国家、时代和民族的文化需要而不断更迭。中国舞蹈始终以“挺拔昂扬”的身体姿态,集中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也向着更深沉的文化自信舞进。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各国文化交织激荡的背景下,自国外而来的多种舞蹈形式也逐渐进入中国视野,为中国舞蹈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比如,舞剧是西方外来的舞蹈形式,对其进行中国本土视域下的实践探索,一直以来都是我们不断秉持的践行宗旨。当我们不断探讨像《宝莲灯》《小刀会》这样的民族舞剧创作,如何奠定了中国当代舞剧的创作形态的时候,民族身体语言的运用与融合在其中发挥的作用亦是不容忽视。虽然我们当时还未完成自身的系统建构以供舞剧创作使用,但是民族身体语言的存在本身,足以彰显它在当时更多作为一种民族文化身份的符号性彰显的重要作用,而不是一进入舞剧创作就直接进入一种以西方芭蕾为基准的身体语言运用与体现中。所以,也是秉持着这样一种内在创作理念的延续与体现,我们才会在今天看到像《只此青绿》《五星出东方》等优秀舞剧的创作层出不穷。其创作的背后皆内含着中国舞蹈创造的最核心动力,就是以更自觉的心态,以更具文化自信的姿态,积极投身到对我们国家作为具有内在深层文化底蕴的主体形塑中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走向何方?中国到了今天,我无时无刻不提醒自己,要有这样一种历史感。”回望历史,中国舞蹈艺术在新时代蓬勃发展的社会语境中,不断与时代浪潮、世界文化进行着深度互动,并在文化自信与自省的体认下,充分彰显中国舞蹈主体的自我成长与本体意识的确立,以舞蹈“身体文化自信”的呈现树立起国家形象的高度自信。今天,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作为重要的文化策略与文化实践方式,中国舞蹈艺术必当坚定文化自信,怀一份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之心,与传统相连;放眼全球艺术潮流的风起云涌,与世界相通;用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舞蹈作品回应时代呼唤和人民期盼,与现实融汇,以“昂扬”的身姿舞进“新时代”。
(摘编自苏娅《以昂扬的身姿舞进新时代——文化自信视域下的“身体文化自信”建立》)(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同质化”在文中是指舞蹈领域内很多舞蹈作品抄袭模仿、千篇一律给人似曾相识之感。
B.“门户之见”在文中是指舞蹈教育局限于本领域、只注重学生舞蹈专业技能的培养。
C.“小圈子”和“小天地”在文中均指的是舞蹈艺术创作、舞蹈艺术评论的专业领域。
D.“挺拔昂扬”在文中是指中国舞蹈诉说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内涵与价值旨归的独特身体姿态。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舞蹈编导唯有在创作中戒除功利心态,摆脱物质的袭扰,沉下心、俯下身,将心思专注于作品的打磨上,才能使自己的舞蹈作品产生新意来。
B.一线舞蹈编导和舞蹈演员“不服气”“不买账”,是因为舞蹈评论家不能既懂舞蹈又会评论,还缺乏较好的文字功底,导致评不到“点子”上。
C.以更自觉的心态,以更具文化自信的姿态,积极投身到对我们国家作为具有内在深层文化底蕴的主体形塑中去,这是中国舞蹈创造的最核心动力。
D.中国舞蹈艺术作为重要的文化策略与文化实践方式,必当坚定文化自信,与传统相连,与世界相通,与现实融汇,以“昂扬”的身姿舞进“新时代”。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持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近几年产出的舞剧中,往往有着一波三折的爱情故事,即使在表达家国情怀的主旋律舞剧中,也难以避免地使用爱情故事中悲欢离合的情感表达桥段。
B.在第十二届全国舞蹈展演中,据北京青年报记者粗略统计,群舞“1038”队形编排超过了50%,观众每看两个舞蹈就会看到这样的模式化编排,十分扎眼。
C.北京舞蹈学院原院长吕艺生高度评价山东艺术学院的群舞《喜鹊衔梅》:“这是一个很有创新意识的作品……托物言志,这个舞蹈小作品意义很深远。”
D.无论什么角色,不管什么剧情,只要是男女主人公的双人舞,都会出现男演员将女演员抡起来扛上肩,女演员再接着做“倒叉”或杂技一样的高难度动作。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请结合材料,就河南卫视舞蹈取得成就的原因,谈谈你的看法。
从2021年春晚舞蹈《唐宫夜宴》起,河南卫视频频将传统文化与创新综艺形式结合,网剧串联歌舞,融合绘画诗歌,不仅推出中国节日系列“奇妙游”,还屡屡制造出刷屏的爆款节目,备受年轻观众喜爱,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冯双白更盛赞河南卫视是“舞蹈界的福音”!组卷:7引用:2难度:0.5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8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桃园
匿名
王老大只有一个女孩儿阿毛,一十三岁,病了差不多半个月了。王老大一向以种桃为业,住的地方就叫做桃园。桃园简直是王老大的另一个名字,在这小小的县城里再没有别个地方种了这么多的桃子。
桃园孤单得很,唯一的邻家是县衙门。衙门口的那一座照墙,望去已经不显其堂皇了,一眨眼就要钻进地底里去似的。照墙外是杀人的刑场。说不定王老大得了这么一大块地就因为与刑场接壤哩。这里,倘不是有人来栽树木,也只会让野草生长下去。
桃园的一边是城墙。城墙上的游人可以随手摘他的桃子吃,这常惹得王老大发牢骚。他的阿毛倒不大在乎,她还替城墙栽了一些牵牛花,花开的时候,许多女孩子跑来玩,兜了花回去。
这是深秋的黄昏。阿毛病了,坐在门槛上,望着爸爸取水。桃园里面有一口井。爸爸担着水桶在林子里穿来穿去,把背弓了一弓,就挨不到树叶子了。桃树,长大了的不算,又栽了小桃。阿毛真是爱极了桃树。阿毛用她的小手摸过这许多的树,不,这一棵一棵的树是阿毛一手抱大的!——是爸爸拿水浇得这么大吗?她记起城外山上满山的坟,她的妈妈也是其中一个,——妈妈的坟就在这园里不好吗?爸爸为什么同妈妈打架呢?有一回一箩桃子都被踢翻了,阿毛一个一个的朝箩里拣!……
桃树已经不大经得起风,叶子吹落不少,没有精神。桃树仿佛也知道了,阿毛姑娘今天一天不想端碗扒饭吃哩。
阿毛低声的说了一句:
“桃树你是不是也害病哩。”
“阿毛,进去,到屋子里去,外面风很凉。”
王老大走到了门口,低下眼睛看他的阿毛。
爸爸实在是好,阿毛可要哭了!——当初为什么同妈妈打架呢?半夜三更还要上街去,家里喝了不算,还要到酒馆里去喝!但妈妈明知道爸爸在外面没有回,也不应该老早就把门关起来!妈妈现在也要可怜爸爸罢。
“这个死人的地方鬼也昵得人!张四说他今天下午来,到了这么时候影子也不看见他一个!”
“张四叔还差我们钱吗?”阿毛轻声的说。
“怎么说不差呢?差两吊。”
这时月亮才真个亮起来,就在桃树之上,屋子里也铺了一地。王老大坐下板凳脱草鞋,——阿毛伏在桌上睡哩。
“阿毛,到床上去睡。”
“我睡不着。”
“阿毛,你手也是热的哩!”
阿毛心里晓得爸爸摸她的脑壳,又捏一捏手,枕着眼睛真在哭。
王老大一门闩把月光都门出去了。闩了门再去点灯。
“阿毛,今天十二,明天,后天,十五我领你上庙去烧香,去问一问菩萨。”
“好的。”
阿毛想起一个尼姑,什么庙的尼姑她不知道,记得面孔。那正是桃园茂盛时候的事,阿毛一个人站在篱墙门口,一个尼姑放了化施来的东西,坐在路旁草上,望阿毛笑,叫阿毛叫小姑娘。尼姑的脸上尽是汗哩。阿毛开言道:
“师父,你吃桃子吗?”
“小姑娘,你要把桃子给我吃吗?——阿弥陀佛!”
阿毛回身家去,捧出了三个红桃。阿毛只可惜自己上不了树,到树上去摘更多!
现在,这个尼姑又走进了她的桃园,她的茂盛的桃园。
然而,阿毛张一张眼睛,尼姑不见了。
阿毛心里空空的,什么也没有想,只晓得她自己是病了。
“阿毛,不说话,一下子就睡着了。”
王老大就闭了眼睛去睡。但还说一句——
“要什么东西吃,明天我上街去买。”
“桃子好吃。”
阿毛并不是说给爸爸听,但这是一声霹雳,爸爸的眼睛简直呆住了,猛然张开。桃子,——王老大为了桃子同人吵过架;成千成万的桃子逃不过他的手掌,他一口也嚼得一个。但今天才听见这两个字!
“现在哪里有桃子卖呢?”
窗孔里射进来月光。王老大睡不着。月光居然会移动,他的空酒瓶放在一角,亮了起来。
王老大恨不得翻身起来一脚踢破它,他的世界就只是这一个瓶子——踢破了什么也完了似的!
王老大挟了酒瓶走在街上。
“十五,明天就是十五,我要领我的阿毛上庙去烧香。”
他低头丧气地这么说。
自然,王老大是上街来打酒的。
“桃子好吃,”阿毛的这句话突然在他的心头闪起来了,——不,王老大是站住了,街旁歇着一挑桃子,鲜红夺目得厉害。
“你这是桃子吗!?”王老大横了眼睛走上前问。
“桃子拿玻璃瓶子来换。”
王老大又是一句:
“你这是桃子吗!?”
同时对桃子半鞠了身,要伸手下去。
桃子的主人伸下手来保护桃子,拦住王老大的手——
“拿瓶子来换。”
“拿钱买不行吗?”王老大抬了眼睛,问。但他已经听得背后有人嚷——
“就拿这一个瓶子换。”
一看是张四。张四笑嘻嘻地从王老大的胁下抽出瓶子来:
“喂,就拿这一个瓶子换。”
“真要换,一个瓶子也不够。”
张四早已瞧见了王老大的手心里有十好几个铜子,道:
“王老大,你再给他几个铜子。”
王老大觉得这情景,简直是在自己桃园卖桃子的时候一般模样。
“我把我的铜子都给你行吗?”
“好好,我就给你换。”
卖桃子的收下了王老大的瓶子,张四笑嘻嘻的把王老大的剩余铜子接到手上,一溜烟跑了。
王老大捧了桃子,朝回头的路上走!桃子一连三个,每一个一大片绿叶,王老大小心得不敢抬头了。
“王老大,你这桃子好!”路上的人问。
王老大只是笑。
围拢来四五个孩子,王老大道:
“我替我阿毛买来的。我阿毛病了要桃子。”
“这桃子又吃不得哩。”
王老大的欢喜走脱了不少,然而还是笑——
是的,这桃子吃不得,王老大似乎也知道!但他又低头看了桃子一看,想叫这桃子吃得!
“我拿给我阿毛看一看……”
乒乓!
“哈哈哈,桃子玻璃做的!”
“哈哈哈,玻璃做的桃子!”
孩子们并不都是笑。桃子是一个孩子撞跌了的,他,他的小小的心儿也没有声响的碎了,同王老大双眼对双眼。
(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将桃园置于刑场附近,给人一种肃杀之感,点明了桃园“孤单”的原因,也为全文奠定悲凉的情感基调。
B.第四段中阿毛的心理描写具有很强的跳跃性,突出了阿毛感情细腻、敏感的特点以及对母亲的深切思念。
C.“王老大一门闩把月光都闩出去了”,第二个“闩”字将可视的月光变得几乎可触可感,显得真实而形象生动。
D.小说按时间顺序展开,从阿毛生病到给尼姑吃桃再到王老大买桃,在平实无奇的叙述中隐藏着深沉的悲悯情怀。
(2)与王老大“买桃”相关的情节,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桃子好吃”,阿毛近乎梦吃之语,成了王老大买桃的缘由,推动情节发展。
B.张四的行为,既与前文呼应,也表现出王老大在现实社会受人欺凌的悲惨处境。
C.小说多次写王老大的“笑”,突出他花了所有钱为阿毛买桃后的满心欢喜之情。
D.小说以玻璃桃子被小孩撞碎结束全篇,具有隐喻意味,留给读者以回味的空间。
(3)结合文本,简要分析“桃子”这一意象的丰富意蕴。
(4)在论及《桃园》时,曾有“冲淡中有哀愁”的评价,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组卷:17引用:3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1小题,7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工作后,陈音曾多次出国演出,宣传中国的音乐文化。不同文化碰撞交流之间让他深受启发,陈音决定融合古今中外音乐文化,创作具有时代性、具备现代审美要求的琵琶曲。
早在学生时代,陈音就曾把小提琴曲《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改编为琵琶曲,将小提琴线性的音乐流动转换为弹拨乐的清脆灵动和颗粒性。刚开始,他遭到一些非议和批评,有人认为这类曲子的意境不符合传统琵琶文化,还有人认为这首曲子借鉴了很多小提琴、钢琴的技法,演奏难度太大。但陈音并未气馁,吸取建议,又改动了四五版。渐渐地,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这首已经广为流传,成为学员考试、专业比赛的必选曲目之一的曲子对琵琶技艺的推动作用和对琵琶曲改编的引领性。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2)文中画波浪线处是个长句,请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组卷:27引用:3难度:0.6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艺术大师在米粒上展现“赤壁大战”的壮阔场面,在头发上刻出《清明上河图》的盛世风情,刻画逼真,气象恢弘。大师们做的是“小器件”,呈现的却是“大格局”。创作如此,生活亦然。
请结合材料,以“小器件与大格局”为主题,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6引用:2难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