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3年湖南省永州市高考语文二模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凡作传世之文者,必先有可以传世之心。”广大文艺工作者要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旗帜,充分认识肩上的责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动活泼、活灵活现地体现在文艺创作之中,用栩栩如生的作品形象告诉人们什么是应该肯定和赞扬的,什么是必须反对和否定的,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动心,让人们的灵魂经受洗礼,让人们发现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灵的美。我们要通过文艺作品传递真善美,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引导人们增强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
          文艺创作不仅要有当代生活的底蕴,而且要有文化传统的血脉。“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如果“以洋为尊”“以洋为美”“唯洋是从”,把作品在国外获奖作为最高追求,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东施效颦,热衷于“去思想化”“去价值化”“去历史化”“去中国化”“去主流化”那一套,绝对是没有前途的!
          当然,我们强调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坚持和弘扬中国精神,绝不是简单复古,也不是盲目排外,而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摒弃消极因素,继承积极思想,“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采他山之石,琢本山之玉”,融会贯通、开拓创新,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摘自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
          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是文艺作品的鉴赏者和评判者。当代文艺要彰显社会主义文艺的本质属性,始终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文者,贯道之器也。”无论文化和科技的融合还受技艺合一的再度生成,都无法改变也不可能改变中国文化和中国文艺的发展道路。当前,Z世代的崛起、新技术在艺术领域的广泛应用和智媒体对艺术生成的有效参与,使得对新媒介艺术发展方向与价值引导的问题愈益凸显,以人民性的价值导向引领艺术创新是时代的必然。文艺来源于生活,生活就是人民,人民就是生活。“人民是文艺之母。文学艺术的成长离不开人民的滋养,人民中有着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渴的丰沛源泉。”人民并非空洞而抽象的符号,也不单单是大写的集合性名词,人民是真实的、现实的、朴实的,不能用虚构的形象虚构人民,不能用调侃的态度调侃人民,更不能用丑化的笔触丑化人民。文艺要欢乐着人民的欢乐、忧患着人民的忧患、感知着人民的衣食冷暖和喜怒哀乐。原本就生发于人民之中,有着技术基因、市场基因、产业基因和全球视野的新媒介艺术,更要体现文艺的人民性追求。究其根本,文艺只有向上向善才能成为时代的号角。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把个人的道德修养、社会形象与作品的社会效果统一起来,坚守艺术理想,追求德艺双馨,努力以高尚的操守和文质兼美的作品,为历史存正气、为世人弘美德、为自身留清名。”
    (摘编自范玉刚《以文艺的人民性引导艺术创新》)      材料三
          2021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文艺演出《伟大征程》以大型情景史诗形式呈现,综合运用多种艺术手段,生动再现了中国共产党百年来带领中国人民筚路蓝缕创伟业、初心不忘再启航的辉煌历程。2022年,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的开闭幕式,用“中国式浪漫”的演绎风格,向世界展示了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无论是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剧《觉醒年代》,还是扶贫攻坚主旋律题材剧《山海情》,抑或讲述中国抗疫题材的时代报告剧《在一起》,都是有口皆碑的文艺佳作,多时空多维度展示了党和人民团结一心为美好生活而奋斗的卓越历程,映现出用奋斗成就梦想、以实干赢得幸福的时代底色。
          谈及这些作品为何会“出圈”,受到广大群众的追捧,北京电影学院教授胡智锋表示,我们每个人都向往美好生活,希望从艺术作品中感受情感温度、获得生活启示、激发精神力量。正是文艺工作者自觉地融入人民奋斗的时代征程中,文艺创作实践积极融汇于民族复兴大业中,用心用情地描述我们所处时代的丰富多彩,才能为中国奋进、人民奋进、民族奋进留下炽热的记录。“相比玄幻、穿越等题材,这些现实主义作品扎根实际、源自人民,充满了烟火气。用心投入、用情体验、用力表达,不辜负时代的作品才更容易打动人。”胡智锋说。
    (摘编自段丹洁《中国文艺奏响时代奋进凯歌》)(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坚持和弘扬中国精神,与学习借鉴世界优秀文化成果不矛盾。
    B.当代文艺要彰显社会主义文艺的本质属性,始终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主要是因为人民才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
    C.文艺只有向上向善才能成为时代的号角,因而有着技术基因、市场基因和全球视野的新媒介艺术,更要体现文艺的人民性追求。
    D.《山海情》等作品多时空多维度展示党和人民团结一心为美好生活而奋斗的卓越历程,映现出“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时代底色。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仅要扎根当代生活,更需要有文化传统的血脉,是社会主义文艺创作的需要。
    B.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就应秉持弃其糟粕取其精华的态度。
    C.以人民性的分值导向引领艺术创新是时代必然,源于智媒体对艺术生成的有效参与。
    D.扎根实际、源自人民、融入时代征程、映现时代底色的文艺作品,才更容易打动人。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宋代诗人黄庭坚说:“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
    B.鲁迅熟悉辛亥革命前后底层民众的处境和心情,从而塑造出阿Q等人物。
    C.《人世间》观照中国人的精神底色,用史诗般的磅礴之力书写烟火人间。
    D.毛泽东同志指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
    (4)电影《焦裕禄》的上映,掀起了一股“焦裕禄热”:举国争说焦裕禄,盛况空前。请运用材料一的观点分析这部文艺作品获得成功的原因。
    (5)某文艺工作者正为创作一部优秀的文艺作品而苦恼。请你根据三则材料,给他提些可行性的建议。

    组卷:5引用:1难度:0.5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飞翔的故事
    李浩
          一个很古老的故事。因为年代久远的缘故,我只好依靠故纸堆中的只言片语来复原它,需要声明的是,因为记述的相关文字太少,我写下的这些可能和事实小有出入。故事发生在汉代,元狩四年,也就是公元前119年——那一年,爆发了一场汉人与匈奴人的惨烈战争。
          这里要说的是,霍去病的一支三百人的部队。他们随着大军出代郡,一路奔袭,行走了大约两千公里的路程——在漠北的一场战斗中,他们被冲散,等这些大汉的军人在几天后赶到集合地点,三百人仅剩下一百余人,以及七十几匹马。粮草的问题还不是大问题,最大的问题是:他们和主力部队失去了联系。
          主力部队去了哪儿?战士们众说纷纭,他们指出了七八个方向,第二天,这七八个方向又变成了十几个、二十几个。几位将领协商了许久,他们决定,继续向狼居胥山的方向,在出发前霍去病将军曾反复地提醒,要尽可能地打到那里去——对,去狼居胥山!
          这一去,就是一个多月的时间。问题是,一路上他们没有打听到任何关于汉军的消息;问题是,他们走出了一个多月,竟然依然没有走近狼居胥山——或许,他们在草原上就迷路了;或许,他们在进入沙漠的时候迷路了,越走越远。
          没有了粮食。没有了草料——尽管已是初夏,但他们到达的地方竟然异常寒冷,只有零星的草芽冒出,远看似有近却无……他们宰杀了累倒的或病倒的马,然而这些完全是杯水车薪。一些将士病倒,病死,将军命令要想尽一切办法将他们的尸骨带回: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他们做到了。战士中有一位懂些巫术的医师,他使用一种草药,涂在尸体的身上,并念动咒语:那些干瘪的尸体慢慢缩小,变得只有西瓜大小。它们垂在马背上,有时会在颠簸中相互碰撞,发出铜器的声响。
          路上,他们也曾遭遇过一小股的匈奴人,或者别的什么人;这使他们获得一些短暂的补充,依然是杯水车薪,一个多月的时间里他们一直被饥饿感折磨着,一个多月的时间,他们已经失去了旧日的体形,而变得骨瘦如柴,只有眼睛似乎变得更大。夏日来临,他们的境遇好了一点点,但这个时候将士们的怨声越来越重,这是自然的事:他们既没有走到狼居胥山,也没有再与大部队相遇。偶尔,某位将军会宣布大汉军队战胜匈奴的消息,但他根本说不出消息的来源。后来他们也不再重复这样的话题:没有人信,他们自己也不信。尽管历史上确实是那样写的,汉军大胜,此战之后匈奴失去了漠北的王庭——但这支部队并不知道。如果在那个时候某个人将这个真实的消息告知他们,他们也一定认为这不过是个谎言,自欺欺人而已。
          夏日。这支部队还有七十余人,十几匹马——本来还有更多的马,包括他们从匈奴人手上抢到的,然而饥饿首先波及的是马匹的生存。将领们最终商定,不再向狼居胥的方向奔波,而是返回,无论返回之后迎接他们的是什么。活着的将领,要首先承担决策的责任。这个命令在宣布的时候引起一片沸腾,短暂的沸腾之后便是长久的抽泣之声——他们盼这个命令盼得太久了。
          也许,只有这支深入到大漠中停留了数十天的部队明白所谓“归心似箭”的真切含义,他们每个人都是如此,每个人,包括那些忐忑的将领。这个命令,甚至为病中的几位老兵也注入了活力,他们有的站了起来,而有一个本已病入膏肓的战士,竟然在返回的途中痊愈,他主动承担了牵着挂有尸体的马的工作,要知道这是一件累人的活儿。回家,这个念头简直就像一团团的火焰。
          他们走过山谷,走过幽暗的树林,走过一望无际的沙海,远远望去,他们就像沙漠中轻微移动的沙子。
          他们走在日出和日落之间。他们在寒冷的夜晚点起小小的火堆,守夜的士兵一点儿也不敢大意。其间,一支匈奴的部队包围过他们,也不知是怎样的力量竟然使他们成功突围,付出的却是极小的代价。他们走着,用大脑、心脏和脚趾来猜测:距离代郡还有几天的路程,距离长安还有几天的路程,然而……
          他们的猜测或者说计算其实是错误的。代郡,长安,远比他们想象的遥远。故纸中没有谁谈及他们是不是又一次迷路,但我猜测,是的,他们被自己的感觉和幻觉所欺骗,又一次失掉了方向。走着,走着,他们又来到了一个沙海的边缘,这个沙海,似乎比他们走出去的那个沙海更大,更加无边无际。
          只有四十余人,三匹马。而这三匹马,在踏到沙海边缘的那一刻,竟然一起倒在了地上。将军命令,杀掉这三匹马,还算健壮的将士们背起尸体,他自己,要背两具。“我们不能丢下他们。我们要,让每一个出生入死的将士的骸骨,返回到他的家乡——如果我们有机会活着回去的话。”
          那一天,他们吃上了马肉,并且没有人对食物的量进行限制。然而他们都吃得很少。然而,他们在吃马肉的时候没有一点兴奋与欢乐,多数的战士吃得泪水涟连。
          他们在沙漠中走了多久没有记载,那个时候,只有他们知道自己的存在,就像沙漠里的沙子那样。不知道过了多长的时间——是的,不知道。他们一个个倒下,他们其实在进入沙漠的那日就已清楚没有了返回家乡的机会,但那个念头在,一直在,他们就跟着那个念头一路走着。直到……将军找到那个医师,当着所有人的面,提出了他的要求:我要求,在我们还有一口气的时候吃下你的药,涂上你的药,把我们缩小了吧,但愿大风能将我们的尸体给吹回去。
          他们涂上了药剂,他们吃掉了药剂。是的,我们猜得到结果。那个医师是最后一个,他念动着咒语,眼看着自己的身体在慢慢变小,却感觉不到一点儿的疼痛。数日之后,这些在沙漠中被阳光灼晒得发黑的尸体,一个个像西瓜那样大小、也像西瓜那样的形状的尸体,竟然一一裂开;从里面钻出的是一只只暗黑色的鸟。它们通身黝黑,只是眼睛是红色的。
          这些鸟,叫着“回家”,一起飞上了天空。
    (有删改)(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故事发生在汉代”,“霍去病的一支三百人的部队”等词,反映了本文作为历史小说的虚构性。
    B.“一些将士病倒,病死,将军命令要想尽一切办法将他们的尸骨带回”,表现出将军的重情重义。
    C.“将领们最终商定,不再向狼居胥的方向奔波”,透露出霍去病部下的的怯懦和软弱。
    D.最后“他们涂上了药剂,他们吃掉了药剂”,暗示了战争的残酷,具有悲剧色彩。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历史记载,霍去病取得漠北大捷,大败匈奴,封狼居胥,而本文却写霍去病的一支部队的失败,体现独特的审美视角。
    B.本文主要通过环境描写、细节描写、外貌描写等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刻画了战争中将士们失去归家可能的辛酸。
    C.本文采用第三人称全知视角进行叙述,既有利于展现战争图景及人物处境,又能够真实直观地反映战士们的内心世界。
    D.本文语言风格沉郁悲凉,典雅蕴藉,很好地呈现了战场实景与人物内心的切身体会,令人为之叹惋的同时,引人深思。
    (3)小说以“飞翔的故事”为标题,有何用意。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战士们借助药剂化鸟这一情节看似荒诞,其实有其合理性。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组卷:15引用:2难度:0.5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若认真品,“濯清涟而不妖”很值得玩味。?没有。不管在“清水”还是无毒的浊水,莲的生长过程和状态都大同小异;即使生于浊水,花骨朵照样不妖;即使生于“清水”,盛花照样妖艳。
          莲并不能生长在没有泥沙的纯粹的清水之中,。植物长期身处纯水,将造成清水变浊、植物营养不良而病死。许多荷塘的水不清,甚至浑不见底,但不表示水质差、没营养、有毒害。事实证明,出淤泥的莲总比不染泥的清水芙蓉要长得好;纯水培的莲光长叶、不开花,其浸水部分的表面容易滋生细菌、代谢掉后留存水中会污染纯水。
          那为什么古人常写芙蓉出自清水呢?因为清水之下有淤泥——给养花的水加入土壤,由于土壤微生物可以分解水里的大分子化合物,大颗粒杂质也能沉淀至底,被土壤稳固,久而久之水便变得清澈,植物也活得健康了。
          简单地说:,污染清水的是莲。这里头的曲径通幽之味,就留待你品、你细细品了。
    (1)下列各项中和文中加点词语“许多”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李清照《武陵春》词:“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B.唐僧道:“贵府至灵山还有许多远近?”众僧道:“我们未走,不敢妄对。”
    C.只见许多男女,啼啼哭哭,在街上过。(《儒林外史•第一回》)
    D.县主又问客人道:“你银子是许多?”客人道:“五十两。”(《古今小说》)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3个字。

    组卷:18引用:8难度:0.6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说:“中医像天上的雄鹰,西医像森林里的老鼠。”雄鹰飞在高处,看到的是整体和表象;老鼠走在低处,看到的是具体和机理。中医以阴阳五行为理论基础,将人体看成是气、形、神的统一体,讲究辨证论治;西医以解剖学、生物学、化学等为基础,通过先进的技术来诊治,尤其注重局部治疗。两者各有优势,各有天机。
          上述中西医治疗理念对我们青年成长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14引用:2难度:0.6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