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2-2023学年北京市东城区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

发布:2024/11/25 12:30:2

一、本大题共1小题,共10分。

  • 1.阅读下面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ㅤㅤ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用Durkheim的话说:前者是“有机的团结”,后者是“机械的团结”。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在这里我想说明的是生活上被土地所囿住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须选择,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
    ㅤㅤ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磨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悦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不是法律,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换一句话说,社会和个人在这里通了家
    ㅤㅤ“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这一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这信任并非没有根据的,其实最可靠也没有了,因为这是规矩。西洋的商人到现在还时常说中国人的信用是天生的。类于神话的故事真多:说是某人接到了大批磁器,还是他祖父在中国时订的货,一文不要地交了来,还说着许多不能及早寄出的抱歉话。—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
    (取材于《乡土中国•乡土本色》)材料二ㅤㅤ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国家”是指政治的权力,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前,部落也是政治权力。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
    ㅤㅤ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行为规范的目的是在配合人们的行为以完成社会的任务,社会的任务是在满足社会中各分子的生活需要。人们要满足需要必须相互合作,并且采取有效技术,向环境获取资源。这套方法并不是由每个人自行设计,或临时聚集了若干人加以规划的。人们有学习的能力,上一代所试验出来有效的结果,可以教给下一代。这样一代一代地累积出一套帮助人们生活的方法。从每个人说,在他出生之前,已经有人替他准备下怎样去应付人生道上所可能发生的问题了。他只要“学而时习之”就可以享受满足需要的愉快。
    ㅤㅤ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而好礼”。这显然是和法律不同了,甚至不同于普通所谓道德。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所加之于个人的。人可以逃避法网,逃得脱还可以自己骄傲、得意。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唾弃,是耻。礼则有甚于道德: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这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十目所视,十手所指的,在没有人的地方也会不能自已。礼是合式的路子,是经教化过程而成为主动性的服膺于传统的习惯。
    ㅤㅤ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的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乡土社会满足了这前提,因之它的秩序可以礼来维持。在一个变迁很快的社会,传统的效力是无法保证的。尽管一种生活的方法在过去是怎样有效,如果环境一改变,谁也不能再依着老法子去应付新的问题了。所应付的问题如果要由团体合作的时候,就得大家接受个同意的办法,要保证大家在规定的办法下合作应付共同问题,就得有个力量来控制各个人了。这其实就是法律。也就是所谓“法治”。礼治社会并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这是乡土社会的特色。
    (取材于《乡土中国•礼治秩序》)
    (1)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社会和个人在这里通了家
    通了家:指乡土社会中人与人之间都很熟悉,像一家人一样
    B.类于神话的故事真多
    神话:这里指令人难以置信的,情节离奇的事
    C.他只要“学而时习之”就可以享受满足需要的愉快
    学而时习之:这里指学习上一代的社会经验并照着去做
    D.十目所视,十手所指
    十目所视,十手所指:指个人言行总是受大家监督,不允许做坏事,做了也掩盖不住
    (2)根据材料二,下列对“礼”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礼是社会累积的公认的合式的经验,可以代代相传。
    B.礼的目的是在满足人们的社会需要的同时延续传统。
    C.人们对礼的服膺是经由教化而养成的,具有主动性。
    D.礼“有甚于道德”是说人可以违背道德,但不能失礼。
    (3)请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述“礼俗社会”与“法理社会”的不同。

    组卷:25引用:3难度:0.5

二、本大题共2小题,共17分。

  • 2.阅读《登泰山记》,完成问题。
    ㅤㅤ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ㅤㅤ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天南。望晚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ㅤㅤ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ㅤㅤ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观道中石刻,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ㅤㅤ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ㅤㅤ桐城姚鼐记。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南北分者 当:在
    B.明天南 烛:照
    C.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 稍:略微
    D.须臾成五采 须臾:片刻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都相同的一组是
     

    A.京师乘风雪 唐显庆以来
    B.越长城之 当道者
    C.望晚照城郭 观道中石刻
    D.亭东自足下皆云 其远古刻尽
    (3)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冰 雪 无 瀑 水 无 鸟 兽 音 迹
    A.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
    B.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
    C.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
    D.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

    组卷:13引用:2难度:0.7

四、本大题共1小题,共13分。

  • 7.阅读下面作品,完成问题。
    晓来谁染霜林醉
    王充闾
    ㅤㅤ已是深秋,水瘦山寒,霜清露冷,一般是没有多少绮思艳意的了。可是,当面对丹枫满坞,绛雪千林,影醉夕阳,光炫远目的奇观丽景,又会觉得秋色撩人,不禁兴薄云霄,飘然神爽。作为秋的时令神,红叶包容了春的妖娆,夏的热烈,也承受了风刀霜剑的峻厉,好似糅合着绚烂与平淡、顺畅和蹉跌的七色人生,体现了一种成熟、厚重与超越,是生命的第二个青春。
    ㅤㅤ也许正是为此,古往今来,才有那么多的诗文咏赞它,流传下来许多凄清、隽美的佳话。“莫嫌秋老山容淡,山到秋深红更多”,幽怀独抱,寄慨遥深。“小枫一夜偷天酒,却倩孤松掩醉容”,以瑰奇的想象,咏天然的谐趣。同是写醉叶、溪流,“清溪曲逐枫林转,红叶无风落满船”,诗中有画,看了觉得意静神闲;而“劳歌一曲送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有声有色,蕴含着浓浓的离愁别绪。
    ㅤㅤ健全的人生需要不断地发掘美、滋润美,而竞争激烈、变化急遽的现代社会生活,尤其不能离开审美的慰藉。人们已逐渐认识到,应该把技术的物质奇迹同生命的精神补偿统一起来,在更宽广的天地中展开我们民族的生命力。因此,每到九秋佳日,无论是北京的香山、南京的栖霞,还是杭州的西泠、长沙的岳麓,举凡观赏霜林醉叶的胜地,总是车似洪流,人如潮涌。这原本是趣味高洁的雅事,可惜由于人满为患,有时一番盛会过去,却加剧了生态环境的失衡,造成自然景观的人为践踏。
    ㅤㅤ回过头来还说红叶。辽东山区有个宽甸,宽甸北部的天桥沟是个观赏红叶的好去处。就人文景观来说,较之前面列举的几处名山胜境,当然甘拜下尘;若论观赏红叶,天桥沟则毫不逊色。一曰壮美。整个景区面积达6万亩,真个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霜飞一夜,红透千林,赤叶灼灼,喷焰缀锦,确是最壮观最浓艳的秋色。二曰清幽。跨进山门,就闯入了红枫世界,顿觉高邈的天穹和弥望的林峦全被烈焰烘着了,只把一带寒光留给了喧腾的溪涧。红枫潭里,倒影摇红,上面是赤叶烧天,下面有红潮涌动,煞是迷人。偶尔有一两片醉叶翩翩落下,顺着回曲的山溪款款漂游,我们的神思似乎也随之悠然远引。山坳里稀稀落落地点缀了几户人家,襟山带水,掩映在红云绛雾之间,在静如太古的苍茫中,织结出一幅如烟如梦的桃源仙境。小村的名字,方志中没有记载,地图上也找不到,可是那种超渺的意境,却似乎在宋元人的画卷里领略过。
    ㅤㅤ在天桥沟观赏红叶,最理想的是拾级登临400米高的莲花峰。凭高四望,千林红树宛如火伞齐张,把暗壑晴峦都装点成了锦绣世界。在红雾弥漫中,独独凸现出俗称“四面佛”的四个石景:一个酷肖弥勒,一个状似菩萨,一个像孙悟空,一个像噘嘴扛耙的猪八戒。神工鬼斧,石相天成,看后令人拍掌叫绝。还有值得缀上一笔的,是“天桥沟”这个名字的来历。承一位同志告知:这里雨过天晴之后,常常出现一条桥般的彩虹,“桥身”架在南北两座山上,“桥背”顶着浩渺的青天,构成一种独特的景观。
    ㅤㅤ说来也是一件憾事,这般“绝代佳人”,却幽藏深谷,无声无息地度过了无涯岁月。同行的一位朋友说,怨只怨历代的诗人赋客足迹不到,所以,这里就没有留下枫桥夜泊、西林题壁之类的千古名篇,也不见有望岱、登楼的佳作。县委书记笑着接上了话茬儿:“咱们这里虽然没有文豪光顾,却有过万古流芳的名将。”他指的是著名抗日英雄杨靖宇。1934年到1938年,杨靖宇率领东北人民革命军独立师和抗联一军转战东南满北部山区,曾以天桥沟为中心根据地,利用山深林密的有利地形条件,与日寇、伪军展开艰苦卓绝的斗争,并在山下的方家隈子,建立了东北早期的乡级红色政权——四平乡人民政府。新中国成立后,安东市政府在天桥沟树立了抗联遗址纪念碑。至今,深山里还保存着杨将军住过的岩洞——群众亲切地称之为“杨洞”,以及战士的密营和简易医院的遗迹。如果红树青山是一排排回音壁和录像机,当会录下60年前抗联战士伏击日军守备队的震耳枪声和少年营血战崔家大院的悲壮场面。这里现已成为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基地。古人有“景物因人成胜概”之说,于此进一步得到印证。
    ㅤㅤ在天桥沟,听到一个引人深思的小插曲:前两年,林业局普查山林,两个青年职工历尽艰辛攀上一个峰峦,兴奋之余,自豪地说:“我们是历史上第一个登上这座高峰的人。”话音刚落,转身瞥见一根已经锈蚀的步枪通条挂在一棵老树杈上。面对当年抗联战士的遗物,他们为自己对历史的无知而脸红了。
    ㅤㅤ时间老人毕竟是峻厉无情的。无论金戈铁马还是碧血黄沙,转瞬间都成了背景式的记忆。在许多后人看来,这里似乎什么也没有发生过,从来就是一片乐土。殊不知,中原血沃,劲草方肥,没有先烈们“用骨肉碰钝了锋刃,血液浇灭了烟焰”,又怎会有今朝的红葩硕果!
    ㅤㅤ“晓来谁染霜林醉?”此刻,带着古人的诘问,再看满山的红叶,我对400多年前抗倭名将戚继光的诗句“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又加深了一层理解。
    (取材于王充闾的同名散文)(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红叶是秋的时令神,凄清隽美,古往今来,得到了诸多诗文的咏赞。
    B.天桥沟红叶的“壮美”,表现为广阔景区“万山红遍”的浓艳壮观。
    C.由于没有文人墨客的题词与吟咏,天桥沟景区欠缺独特的人文价值。
    D.作者借林业局职工登山的“小插曲”,讽刺了年轻人对历史的无知。
    (2)请结合上下文,分析第三段画线内容在全文中的作用。
    (3)结尾段两处引用古人的诗句,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这样写的妙处。

    组卷:18引用:1难度:0.7

五、本大题共1小题,共40分。

  • 8.作文。
    ㅤㅤ鲁迅先生说:“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
    ㅤㅤ请以“青年微光”为题,写一篇记叙文或议论文。
    ㅤㅤ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语言流畅,书写清晰;不少于700字。将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上。

    组卷:11引用:1难度:0.5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