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江西省宜春市丰城九中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
发布:2024/11/29 15:0:2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诗书礼乐到钟鼎彝器,博大精深的古典文化,素来为国人所津津乐道。然而一到谈及传统建筑,多数人不是一脸茫然,便是心怀遗憾。保存下来的古建筑本就不多,往往还被岁月剥去了光彩,有几分“土里土气”,相形之下,欧洲古建筑遍地开花,如风光片里古堡的坚固伟岸、教堂的华丽炫酷,让人如何与之一较高下?
难道中国传统建筑就是不如西方吗?此言差矣。以中西古建筑最显著的对比,即材料上的土木和砖石为例。乍看之下,木质建筑简朴,易朽,扁平,似乎很难与巍峨高耸的石头教堂一争高下。有人把这归咎于古人的技术不行,或材料短缺。但事实上,中华大地并不缺石材,古代冶金技术世界领先,石料开采加工的器具也更先进。同时,老祖宗们并非完全不用石料修筑,譬如陵墓,在他们看来,才是该用石头堆砌的。而从秦汉陵墓的空间布局、工程结构之精妙来看,早在那个时代,我们的砖石建筑就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
因此,对于砖石建筑,古人“非不能也,乃不为也”。就像中国传统绘画对散点透视的情有独钟一个样,形式和质料上的偏好,其实是一种文化选择。
追根溯源,审美偏好的出发点,还取决于人与环境的相处方式。欧洲建筑多以石砌,呈竖向耸立之势,以求“飞升天国”的不朽。而中国建筑的外部形态,基本是横平舒展,寄寓着华夏先民对土地的依恋。在中国古人心中,石头冰冷坚硬,缺乏生气,太过疏离自然,至于寻常起居,则一定要置身于“生生之气”的土木之中,以求“天人合一”的居住理想。
中西建筑在文化体系中的“地位”也不尽相同。在西方,建筑是主要的文化载体,法国作家雨果就曾说过,“建筑是石头的史书”,一切艺术门类都须为建筑服务,绘画之,雕刻之,咏叹之,摹写之,以图将其打造为“高大上”的永恒纪念碑。而古老的东方中国就不这么看了:文字才是千古之承载,不朽之盛事。相比于文字上的“理想主义”,中国人在对待建筑上体现出了充分的“实用主义”态度。
两千多年前,孔老夫子就曾说过“君子不器。”重道轻器,由是成为中国人精神上的一抹浓重的底色。在传统文化里,精神远比物质更受尊崇。国人向来不求物质之长存,即便建筑,也和世间万物一样都有新陈代谢、自然生灭。儒家倡导“卑宫室”,往往把“大兴土木”等同于“劳民伤财”,更抑制了对建筑规模的奢华追求。
纵观世界历史,宗教信仰对于建筑技术的进步、人力物力的投入都至关重要。一座哥特式大教堂的建造往往耗时百年,这样的不计人力物力的投入,只能是为神而非为人服务的。中国则不然,“敬鬼神而远之”。老百姓追求的是现世的幸福,土木之事也以现世为重。连佛教传入中国后,也变得越来越世俗化:寺庙布局从以佛塔为中心渐渐演变为以殿堂为重,似乎暗示着人们更倾向于在现实营造佛国净土;中国的重楼式佛塔,在全世界更是独一无二,比之只能仰望敬畏的高塔,逐层登临更显亲近;到后来竟至“此心即佛”,已无需以建筑或其他物质的渲染来吸引信徒了。
由此观之,中国古建筑的貌不惊人其来有自,完全不必妄自菲薄。传统文化真正的精髓,不正在于精神的包容与意境的博大吗?
(节选自周飞亚《建筑的“中国脸”与“中国心”》)(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与诗书礼乐、钟鼎彝器相比,中国传统建筑显得黯然失色,土里土气,令人遗憾。
B.中国古建筑少用砖石而多用土木材料,体现了中国古人“天人合一”的居住理想。
C.中国古人对建筑采用的是“实用主义”态度,重视建筑的实用价值而轻观赏价值。
D.西方古建筑是为神服务的,故高大耸立;中国古建筑是为人服务的,故横平舒展。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比较中西古建筑后,提出许多国人觉得中国古建筑难以与人一较高下,作者当即予以否定。
B.文章主要从建筑材料、文化地位、宗教信仰等角度将中西古建筑进行对比,以揭示两者差异。
C.文章论述过程中,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由表及里地进行分析论证,从而大大增强了说服力。
D.文章采用总-分-总式结构模式,材料翔实,逻辑严密,有力地论证了中国传统建筑优于西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西方古建筑在形式和质料上差异,看似审美偏好,实为文化选择,这是由自然环境决定的。
B.在西方,建筑是主要的文化载体;但是在中国,文字才是文化的载体,建筑只不过是物质器用。
C.中国传统文化重精神轻物质的理念,儒家“卑宫室”的观念,影响到古建筑的规模与华丽程度。
D.佛教传入中国后变得越来越世俗化,从这个事实中可见百姓追求现世幸福,建筑也以现世为重。组卷:30引用:65难度:0.6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中国在不同时期举办的大型国际经贸活动,都集中反映了中国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的需求。1957年,中国在广东举办首届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现更名为“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反映了中国当时对于发展对外贸易的迫切需求,并逐渐成为“中国制造”走向全球的生动写照。1997年在厦门开始举办的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反映了当时中国对于吸引外资的巨大需求。
在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的重要节点上,中国举办进博会既反映了消费已经超过出口和投资,正在成为中国经济发展主动力的现实,也表明了中国向世界更加开放的姿态。李克强总理在2018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幕致辞中透露,消费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经超过60%,中国经济增长的格局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革。中国正在发生消费升级和中产阶层可望进一步扩大,孕育着中国消费市场更加巨大的潜力。
举办进口博览会向世界昭示了中国坚持对外开放,持续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决心。中国目前有三亿多中产消费者,未来十年到二十年,中国将拥有六亿多中产消费者,是美国消费者的两倍,是欧盟的三倍。进博会的举办,意味着中国开始成为全球最大进口市场和消费市场,全球企业将分享到中国改革开放更多的红利。
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的举办,加速了中国商品“走出去”进程,推动了中国外贸各领域改革和外贸结构升级,开启了“中国制造”的时代。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的举办,为各地积极、合理、有效利用外资提供了通道,进而在全球资金的支持下,“中国制造”结合自身优势一举铸就了中国的“世界工厂”地位。现在,进博会的举办将助推中国进一步加大市场开放,尤其在出入境、知识产权保护、金融等各领域形成“以开放促改革”新格局,为全球商品进入中国营造更加良好的环境,推动中国从“世界工厂”向“世界市场”转变。
(摘自《人民日报》) 材料二:
第二届进博会首次设置“非物质文化遗产暨中华老字号”文化展示项目,有发源于汉代,相传张骞出使西域时带回的芝麻(古称胡麻)做成的周村烧饼;有《春江花月夜》《二泉映月》等中国名曲的演奏;有海派插花艺术品、中式盘扣制作技艺、风筝制作技艺、上海剪纸等,为全球展客商增添了一份对中华文化的美好记忆。更重要的是,其中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等文化精髓,构成了中华文化的开放视野和宝贵精神遗产,给世界各地的展客商带来了深深的思考和启迪,展现出了中华文化的永恒魅力和时代风采。进博会不仅是全球经贸交易的盛会,也是世界文化交流的盛会。在进博会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人们不仅谈生意、聊合作,更用心体验和感悟对方具有独特魅力的文化。从斯里兰卡的民族舞蹈,到古希腊哲人的经典名言;从匈牙利特色体育项目桌式足球,到非洲大草原的野生动物;从法国的钢琴演奏,到拉脱维亚的摇滚乐队……进博会成为全球文化交流的广阔平台,不断加深彼此了解和互信,充分体现了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一共同价值追求。
(摘自《学习时报》) 材料三:
对这么好的事情,有的西方媒体还是找茬说了一些风凉话,意识形态之墙有多高,足以令人感叹。比如称进博会是中国“作秀”,因七国集团没有领导人前来捧场进博会被“冷落”,云云。甚至有的糊里糊涂地把进博会与中美贸易战挂钩,而举办进博会是2017年5月在“一带一路”高峰论坛上就宣布了的,当时中美还没有贸易战。
进博会无论如何都是中国为促进全球贸易积极做出的举措,就是放开想象力,恐怕也想不出这对西方国家的出口有啥不好。又何必非善意地揣测中国有何“政治目的”呢?不过西方媒体就那样,它们如果称赞中国政府主导的某个事情,反而怪了。
重要事实还是要讲清的,进博会显然不是为西方领导人办的,而是办给包括西方企业在内全世界的企业以及出口商的。第一届进博会参展的日本企业数量排第一,排第二到第六的分别是韩、美、澳、德、意企业,这足以显示出发达国家企业对进博会所抱以的热情,预示了进博会成功的高概率。
如果有更多贸易盈余国家和地区尝试举办进口博览会,只会促进国际贸易平衡。有贸易赤字的国家不应怨天尤人,而要推动本国企业积极抓住每一个机会对外推销自己的产品。有些时候就是信息不均衡,而进博会为供销双方实现低成本沟通提供了平台。
中国长期贸易盈余,而盈余太多对中国并不有利,这个道理已是我们全社会的共识。无论从助力中国人消费升级,还是从推动生产进步的角度看,扩大高质量产品的进口都有益无害。把中国的一部分外汇储备转变成社会的综合进步,这样的现实需求是中国进口博览会终于登场的内在动力。只要中国的市场越来越大,进博会注定“一发而不可收”。中国的这项创举一定会作为非常正面的大事件载入世界贸易史。
(摘自《环球时报》)(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在不同时期举办的国际贸易活动,反映了中国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的需求,而进博会反映当下中国对于消费升级、平衡进出口的愿望。
B.拥有美国两倍中产消费者的中国举办进博会,表明了中国向世界更加开放的姿态,也意味着中国开始成为全球最大的进口市场和消费市场。
C.第二届进博会的举办不仅让世界优秀的商品走进中国,也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中华老字号的文化展示,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
D.有些西方媒体总是恶意地揣测中国政府,中国进博会的举办对全球贸易有积极意义,但却被无端地认为带有和美国打贸易战的政治目的。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进博会的举办体现了中国推动世界经济的决心,彰显了中国互利共赢、共享未来的发展理念,也充分体现人类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共同价值追求。
B.进博会的举办,助推中国进一步加大市场开发和外贸结构的升级,帮助中国消化长期的贸易盈余,也能把部分外汇储备转化成社会的综合进步。
C.西方国家领导人和西方国家企业对中国举办进博会持不同的态度,因为进博会能给全球企业带来利益,因此更多地受到西方国家企业的欢迎。
D.若有更多的发达国家和地区举办进博会,会对国际贸易产生更大的促进作用,有贸易赤字的国家只要积极参加进博会,就能实现贸易的平衡。
(3)请结合文本简述中国举办进博会的意义。组卷:4引用:2难度:0.4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乡村匠人
王振东
“钉锅锢漏锅,钉搪瓷盆子补漏锅--”每到一村,肩挑火炉风箱的补锅匠刘仁德就用这别具一格的吆喝声招揽生意。
那年头,乡下人烧柴火做饭,用的全是铁锅。久了,锅底会结一层厚厚的炭垢、锈垢,与锅铲勺子经常摩擦的部位渐渐变薄,最终磨出个洞、裂出道缝来。就这也舍不得扔,等游乡揽活儿的补锅匠来了,补补再用。
刘仁德边喊边在村中央找寻一块空地,摆好家什,静等开张了。
大人们一听是黄土洼的补锅匠刘仁德,纷纷拿来破锅烂盆,交给他修补。他一瞅一敲,就能断定出锅上是小裂缝,或者是小洞。用不着大动干戈的,便拿出特制的铁片,拼在裂缝小洞处,敲敲打打,丁丁当当声中,锅就修好了,再抹上腻子,保准滴水不漏;如若毛病大,修理起来就比较费事了,得先把碎铁在坩埚里熔化成铁水,舀一小勺放到有草木灰的左手窝里,从锅底的漏洞处揞上去,右手持一根用粗布卷成的炭棒,一按,“刺--”,冒出一股白烟,再一磨,铁锅就完好如初了。
补漏锅,以疤计价,乡下人都知道。补好后,查一下多少个疤,几角几分一目了然。所以,锅的主人都想让少补几个疤。
刘仁德手艺好,人品更好,尽量少补疤。人们都乐意将破锅烂盆拿给他修补。
手艺人都收徒弟。刘仁德却不。谁知最后自破规矩,不但收了,还一下子收了俩。
村西头的马小聪,两岁时死了爹,随娘改嫁到黄土洼,十四岁那年,继父也在一次车祸中命丧黄泉。小聪他娘把唯一的希望都寄托在儿子身上,为让儿子学个手艺,提了一兜鸡蛋、一包白糖,来到刘仁德家,放下东西就抽抽搭搭地哭起来。刘仁德心肠软,见不得谁伤心落泪,一拍胸脯,说:“小聪他娘,明儿个就让小聪过来吧,我会把手艺一点不留地教给他。”
收了一个徒弟,已违了刘仁德的初衷,可不久的一天,村东头的麻婶带着她的孙子大诚也来到他家。求刘仁德看在她的老脸上,收下孙子做徒弟。大诚五岁那年,麻婶的儿子媳妇先后暴毙,麻婶一把屎一把尿把大诚拉扯大,这些年日子过得确实不易。刘仁德是个热心肠,一拍大腿,说:“婶子,明儿个就让大诚过来吧,我会把手艺一点不留地教给他。”
从此,每当游乡揽活儿,小聪和大诚都随同师傅刘仁德前往。
传说猫教老虎还留一手哩,但刘仁德不这样,他言必守信,手把手教两个徒弟,一招一式讲得十分到位,把补锅的手艺毫不保留地教给了两个徒弟。不但教手艺,还教做人。他说:“做事得先做人。咱别指望从他们身上赚多少钱,只要能糊口就中。破锅烂盆能小修决不大补,能少补决不多补!”
两个徒弟忙不迭地点头。
时间很快过了两年,大诚出师了。小聪却仍跟着师傅学。
有好事者便对小聪说:“瞅瞅,你师傅偏心!你比大诚拜师还早,咋不让你先出师?”
小聪当然知道这些,但不敢问师傅。
刘仁德心里也清楚,小聪肯定有想法。但他佯装不知,只是教得更上心了。补锅时要用尖头锤子探测漏锅的损坏程度,每当这时,他就看着小聪操作,适时提醒:“中了,不用再往前探了。”小聪就停止了探测。
过了半年,刘仁德终于同意小聪出师了。
出师那天,刘仁德专门让老婆炒了几个小菜,为小聪饯别。
刘仁德斟满两杯酒,一杯递给小聪,一杯留给自己:“小聪啊,你的手艺可以独自揽活儿了,今儿个师傅让你出师。只是师傅求你一件事,无论走到哪里,都不要说是我的徒弟。”
徒弟出师,师傅都希望为他传名,可自己的师傅却说出这样的话,小聪一时愣了。
“其实,你比大诚有灵性,学艺也有钻劲,论手艺,应该比大诚早出师。”
小聪不解地看着师傅。
刘仁德灌下一杯酒:“知道为啥让大诚出师而不让你出师吗?你手艺虽好,但做人有个毛病,这毛病不改,踏入社会是很难立住脚的。平时我多次提醒你,你却不以为然。今儿个我最后一次给你说,要不就是放你走了,也不算真正的出师。”
小聪往师傅跟前倾了倾身子,瞪大眼睛,急切想知道师傅说的是啥毛病。
“生意人最讲究诚信。咱补锅大小也算个生意,你却耍些小聪明,糊弄人家。就说那次在卞庄,田大妮那锅明明三个疤就解决问题了,你却给人家捣出六个疤的洞,让人家多出了一倍工钱。你那点小把戏能瞒过田大妮,能瞒过我?”
原来师傅一直在暗中看着自己!小聪的脸臊得火辣辣的,像泼了一层辣椒水。
“还有在前洼,你为孙老太补盆,孙老太回家一盛水,还漏。漏了咱重新补就是了,你却把责任推到大诚头上。不诚实的人是很难在世上混的呀!”
小聪的脸红一阵白一阵,羞愧地低下了头。
“小聪啊,锅盆坏了可以修补,这人心要是不正,想补可就难了啊!”
扑通,小聪跪在刘仁德面前,咚咚咚磕了三个响头。
(选自《短篇小说》2020年第11期)(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虽然没有交代具体时间和故事发生的背景,但补锅匠刘仁德师徒的生活有着鲜明的时代印记。
B.文章在写刘仁德补锅时,多处使用细节描写,把补锅匠的一言一行描绘得真切具体,如在眼前。
C.文章通过刘仁德为乡邻们补锅和精心传授两个徒弟技艺的故事,揭示了传统技艺不能丢的主题。
D.文章不论是叙事时的语言,还是人物之间的对话描写,都质朴自然,且口语化,给人以亲切之感。
(2)马小聪作为次要人物,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3)新时代应大力弘扬“工匠精神”,所谓工匠精神就是从业者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工匠精神”在刘仁德身上有怎样的体现?请简要分析。组卷:14引用:4难度:0.6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9.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80个字。
记者从国家原子能机构获悉,2021年9月11日上年,我国首座高水平放射性废液玻璃固化设施在四川省广元市正式投运。这标志着我国已经实现高放废液处理能力零的突破,对我国核工业安全绿色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
在广元的项目联合指挥部经验证评估认为,自8月27日工程启动热试车、生产出第一罐放射性废液固化而成的玻璃体以来,产品质量可控,设施运行稳定,相关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设施已具备运行条件,可转入正式投运。
该设施投运后,预计每年可以安全地处理数百立方米的高水平放射性废液,产生的玻璃体将被埋于地下数百米深的处置库,达到放射性物质与生物圈隔离的目标。组卷:9引用:6难度:0.9
四、写作(60分)
-
1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教育伴随人的成长,人的成长也离不开美育。赫拉克利特曾说过:“身体的美,若不与聪明才智相结合,是某种动物性的东西。”可见性格之美、心灵之美多么重要!我国著名数学家苏步青曾说:“我的成就来源于音乐。”同样,许多科学家成就的取得,与他们审美能力的不断提高有着密切的联系。王国维说过:“美育者,一面使人感情发达,以达完美之城;一面又为德育与智育之手段,此教育者不可不留意也。”这充分说明了美育的重要性。
以上论述给你怎样的启示?请结合材料,围绕你的成长,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12引用:3难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