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四川省遂宁市射洪市高考语文模拟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人世间”本是一个社会习惯用语。一部长篇小说用它来命名,说明这部作品要写的一定是人间世事。曾有评论说,一听《人世间》的篇名,就知道这是梁晓声写的,因为梁晓声的人间情怀,因为梁晓声的现实主义。
梁晓声与共和国同龄。他出生八天后,新中国宣告成立,说梁晓声是“共和国作家”,名副其实。梁晓声的人生命运,天然地与国家和人民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他是亲历者,70年的风风雨雨他都经历过,而且都对他的人生发生过影响;他是见证者,国家和人民是怎么从一穷二白走到今天的,他有发言权,也有说服力。
梁晓声对这个时代充满感情,是时代的发展进步推举着他,让他不断获得观察和思考的角度和视野,更新自己的方法和路径。他说他的写作,是在做一个时代书记员的工作。他进入这个时代,观察这个时代,思考这个时代,这种执着和认真,奠定了梁晓声作品现实主义的坚实基础。《人世间》是梁晓声的人生阅历、文学经验和思想储备的一次全方位的调动。《人世间》无疑代表了梁晓声的现实主义高度。
作为一位作家,梁晓声的生活遭遇,本然地驱策着他去关注底层社会弱势群体的生存状态,对他们生活的艰辛和不易,给予深深的怜惜和同情。所有这些,都能从《人世间》中找到梁晓声诚恳的表述。与此同时,梁晓声在《人世间》里,更写到了普通百姓在生活重压下的自尊自爱、自立自强,他们的抱团取暖、手足相助,他们的善良正直、乐观坦荡,他们对情义的看重、对命运的抗争,以及他们为改变生存处境所付出的努力。
而且,在《人世间》里,梁晓声笔下的平民,并不是笼统或绝对的,而是一个复杂的存在体。当生活得到一定的改观,潜沉在底层社会中的狭隘、自私就会被自自然然地显露出来。《人世间》写到,和周秉昆一同长大、一路相互照应的曹德宝,因为自己没能得到一套更好的房子,不惜实名举报秉公办事的副市长周秉义。梁晓声对这种刁民行为持明确的批判态度。小说里的一个细节,是这样处理的:周秉昆和曹德宝不经意相遇了,后者低下头,一晃而过。梁晓声不是靠说教,而是靠当事人自己的羞愧和无地自容,来体现作为社会人应有的是非好恶之心。
梁晓声具有深厚扎实的平民意识,但又绝不仅仅只是平民意识。梁晓声从根本的人民利益出发,在《人世间》里,形象而艺术地表达了只有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才能彻底改变平民百姓人生命运的道理。普通百姓对美好生活的人生向往,要靠知识和能力、正直和道义、友善和互助、责任和担当、奋斗和努力来实现。这是梁晓声人民立场和人民情怀的应有之义。
那么,在社会和时代面前,我们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人世间》是对“好人文化观”的形象表述。它从价值取向上,彰显了梁晓声的现实主义高度。作者写出了时代的变迁与个人命运的交集,这是典型的现实主义。同时《人世间》并不仅仅满足于此。人是这样的,但可以是那样的,应该是那样的,这是梁晓声提出“好人文化观”的前提。
在《人世间》里,作者善于挖掘人物身上所闪现的正直善良和情义担当。即便生活再艰辛,也要将心比心,为他人着想;就是深陷困境,也要互帮互助,自立自强。社会越发展,时代越进步,作为人本身,更应该向善、向上、向美。《人世间》里无时无处不在体现这种思想的光辉。我们从《人世间》中不难看到,当生活中的矛盾处在不可调解之时,总有一种正直的友善的力量,内在地驱策着生活向前推进。而矛盾的调和与解决,又往往得助于梁晓声价值取向的牵引。
正是这样,梁晓声把自己的思考和认知,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小说的人物形象上,让人物立起来说话。呈现现实,同时从理想向度上引导现实,梁晓声的“好人文化观”起到了内在的支撑作用。
《人世间》是一部留住了时间的作品,它也定然会被时间所留住。
(摘编自李师东《梁晓声<人世间>:现实主义的新高度》)(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梁晓声的人间情怀和他的现实主义,有人就通过篇名推知长篇小说《人世间》是梁晓声所写,写的内容也一定是人间世事。
B.梁晓声是名副其实的共和国作家,他是这个时代和人民命运的亲历者和见证者,所以《人世间》无疑达到了现实主义的新高度。
C.小说《人世间》中有对弱势群体的生存状况、生活的艰辛不易的同情,更有对他们自尊自爱、对命运的抗争等优秀品质的表述。
D.作者以曹德宝为例,说明平民是一个复杂的存在体,当生活得到一定改观,潜沉在底层社会中的狭隘、自私迟早会自然显露出来。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对《人世间》标题的解读是为了说明梁晓声是有平民意识的作家,甚至大家把他当成了平民阶层的代言人。
B.文章从第三段开始结合作品讨论梁晓声的人民立场和人民情怀的应有之义,有叙有议,层层深入,富有逻辑性。
C.文章分析梁晓声的“好人文化观”后,进而论述《人世间》从理想向度上引导现实,“好人文化观”是其内在支撑。
D.文章对《人世间》这部著作的评述,既有对其艺术特点和内容意蕴的整体阐释,又有具体的举例,富有说服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我们想了解作家梁晓声的人生阅历、文学经验和思想储备,那么他的作品《人世间》无疑是一个很好的窗口。
B.小说中用曹德宝的羞愧和无地自容来表达对刁民行为的批判,这样能自然而含蓄地表达出作者的“好人文化观”。
C.《人世间》人物闪现的正直善良和情义担当,既是社会发展、时代进步的折射,也是作家价值取向的牵引与渗透。
D.作家的生活遭际,会本然地驱策他去关注底层社会弱势群体的生存状态,从而使其作品能够达到现实主义的新高度。组卷:5引用:1难度:0.6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进程中形成的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化样态,具有科学性、先进性、时代性、大众性、革命性,可以有效巩固发展“红色地带”,争取转变“灰色地带”,消弭溶解“黑色地带”,是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优质文化资源。新时代,红色文化不仅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呈现,亦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效工具。
全媒体是多网归一、多终端归一的立体化、全维度的信息传播形式,具有信息辐射面大、传播速度快等特点。当前,全媒体的传播方式对红色文化传承产生了巨大影响,能够让红色文化真正“活”起来。充分挖掘红色文化中潜在的思想价值、提升红色文化传承的实效性,是时代的应然之意。为此,我们必须科学认识全媒体的传播规律,借助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实现红色文化传播的最大增量。
(摘编自滕慧君《全媒体时代红色文化传承路径探析》《人民论坛》2020年22期)材料二:
红色基因,薪火相传。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革命文物承载党和人民英勇奋斗的光荣历史。嘉兴南湖红船、井冈山八角楼革命旧址群、宁夏西吉县将台堡红军长征会师纪念园……一件件实物、一处处旧址、一座座纪念馆,记录着可歌可泣的历史篇章,承载着坚如磐石的信仰信念,彰显着历久弥新的初心使命。今天,我们对革命先辈足迹的每一次探访都是一次悲想的洗礼;我们与革命文物的每一次对话,都是一次精神的传承。
习近平总书记强谓:“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烈士陵因等是党和国家红色基因本,要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据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战事。”充分用好红色资源,发挥好“红色基因库”作用,让革命文物活起来,我们就能更好传承红色基因,磨续精神血脉。
(摘编自张向阳《发挥好“红色基因库”作用》《人民日报》2021年4月6日)材料三:
李永莱代表建议,建立红色精神教育机制,推进红色精神教育走深、走心、走实,落帕、落小、落靠,并强化各级学校红色精神教育主渠道作用,深化红色精神教育,让红色精神成为学生未来人生指南。
“进一步丰富创新红色精神教育载体,利用红色电影、传统宣传手段、新媒体等,精准高效快捷地发布红色教育内容。”李永莱建议,调动起各种信息传播渠道,形成线上线下互动,进而打造红色教育话语联盟。他还建议,要充分用好红色教育基地,深入开展红色教育实践,同时,通过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业务知识培训,培育、打造一支政治坚定、能力过硬、作风优良、奋发有为的红色精神教育专家队伍。
(摘编自李永莱《让红色精神成为学生未来人生指南》“东北网”2021年3月10日)材料四:
《青春之歌》的意义,既在于它以文学的方式把一个时代概括了出来,把一个时代的精神提炼了出来,做到生动地保存历史、再现历史;同时还在于,它成功塑造了一系列时代风云人物形象,这些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成为几代青年人学习的对象,到现在还深深地激励着我们。不仅仅是《青春之歌》,像《红旗谱》《野火春风斗古城》《苦菜花》等当时脍炙人口的红色经典,都成功塑造出让人过目不忘的经典形象,半个多世纪之后再看,还觉得有力量、有感染力。这是多么了不起的事情!以梁斌、杨沫为代表的老一辈作家,虽然面对这样那样的现实困难,但他们无一例外都充满热情,甚至是超负荷地做出了无愧于时代的文学贡献,记录下时代前行的印迹。
(摘编自谢冕《将青春融入时代的洪流》,《人民日报》2021年3月19日)(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红色文化作为中国优秀文化的鲜明样态,是推动文化自信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抓手,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效工具。
B.革命文物承载着坚如磐石的红色精神,比如嘉兴南湖红船承载的“红船精神”,井冈山八角楼革命旧址群承载的“井冈山精神”。
C.李永莱代表建议要建立红色精神教育机制,要不断强化各级学校红色精神教育主渠道作用,让红色精神成为学生未来人生指南。
D.《青春之歌》的意义不仅在于它生动地保存和再现了历史,更在于它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至今仍激励我们的时代风云人物形象。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先阐释了“红色文化”的概念内涵,然后结合当下时代的信息传播特点,探讨了全媒体时代红色文化传承路径的问题。
B.材料二表明,只有发挥好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烈士陵园等“红色基因库”的作用,我们才能更好地传承红色基因。
C.材料三中,全国人大代表李永莱的建议既包含了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内容,还包含了要打造一支红色精神教育专家队伍的做法。
D.材料四提及,以梁斌、杨沫为代表的老一辈作家,面对现实困难毫不退缩,依然充满热情的精神品质值得青年一辈认真学习。
(3)学校团委拟举办“重温革命历史,传承红色精神”的主题教育活动,请你结合四则材料向学校团委建议几种活动形式。组卷:8引用:2难度:0.2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蝉 鸣
莫小谈
安化寺很小,在西山,一溜儿三间禅房,隐于郁郁葱葱的树木里。寺的正殿前栽有两排银杏,倒有些年头,生得枝繁叶茂。盛夏时节,这里蝉多。
我与伙伴们常在山脚下马棚里拔一根马鬃做套子,来到寺庙前的树林中套蝉。其实蝉也没什么好玩儿的,不过半日就死掉了,偶尔有不死的,也被哪个顽童掐掉它的口器放飞,还说“去吧,判你饿死,再吸不了树汁儿”。
这日,我守在银杏树下举着套蝉的杆儿,瞄准一只鸣蝉下套。马鬃是棕黄色的,映着枝叶间的阳光,影影绰绰。蝉不知就里,好奇,用前爪试探着触碰马鬃套环,只在恰到好处的时机里,一顿,就得手了。但这次,在我将顿未顿时,无意间回头望见端坐在正殿当中的慧明和尚,他冲我招了招手。
慧明和尚很和善,经常下西山,偏衫的外面斜挎着一个土灰色的布兜,里面装着一沓鏊饼,薄薄的,酥酥的,还带有一丝丝的甜。看到我们在山坡下玩耍,慧明和尚就招手说:“过来,过来孩子们,发饼了,发饼了。”一帮孩童围将过来,伸手讨要,一人一张,不偏不向。有不懂事的吵闹着让他再发,慧明和尚就俯下身子轻声说:“不多了不多了,回家让奶奶烙给你吃。”孩子仰着脸,口中说“奶奶不会呢”,慧明和尚倒认真起来,说:“告诉奶奶,调些玉米糊糊,再支起一张鏊子升起火,将黄糊糊薄薄地摊在鏊子上,烙,四周翘起皮儿了,翻个面,再烙,两面焦黄就成了。”孩子不听,还嚷嚷着要吃,怎奈,他又一人发了一张,还说:“幸亏今儿烙得多,才不至于辜负了后街的那些孩子。”
慧明和尚喜爱孩子们,会忽而抱起一个顽童驮在脖子上。顽童玩弄着他那颗光溜溜的脑袋,还指着戒疤说“疤瘌子,坡脚子”,他也不生气,嘿嘿一笑说:“别闹别闹,再闹就没鏊饼吃了。”这么一说,顽童立即便止住了淘气,不闹了。周边村子里老人们迷信,常说,向慧明和尚讨一张饼,不仅是讨口食,更是讨吉祥,保人平安。
我曾错过好几次慧明和尚发鏊饼的时机。前日在慧明和尚返寺时,我拦住他,说:“再不给饼吃,就不与奶奶到寺里捐香火了。”慧明和尚笑着唤我为“小施主”,还撑开偏衫上的布兜给我看,打一声佛号:“阿弥陀佛,没了,确实没了,哪天小施主上山来,我做给你吃。”
今儿在套蝉的当儿,慧明和尚冲我招了招手,我想他定是施我鏊饼,就放下套杆走向大殿。我站在殿外,依在殿门旁的柱子上注视着他。慧明和尚双目微闭,端坐在蒲团上,手持念珠,口中念念有词,诵经。站了一会儿,慧明和尚依然在打坐,在诵经,不理我。我觉得奇怪,既然招手让我过来,这会儿却又偏不理我了。
我不敢打扰,轻轻走进殿内,在他对面的蒲团上坐下,又故意弄出些许声响来,引他注意。慧明和尚还在打坐,还在诵经,还不理我。我等得无聊,无事可做,就四周打量殿内的陈设。殿内规规正正干干净净,到处一尘不染,那条他常斜挎在肩的土灰色布兜就陈在香案旁边,半敞着口,还依稀散发出丝丝香甜。
布兜里面一定装有烙好的鏊饼。
我想,既然慧明和尚说了“上山来,我做给你吃”,既然适才在套蝉的当儿还向我招手示意,此刻讨一张解馋,也算了了心愿。我不由站起身来,向布袋走去,刚伸出手触及布袋,却听见慧明和尚“嗯”了一声,还拖了一个长音的后音。这声音在大殿内荡了一下,异常庄重,不及他平时与我们玩耍时那样亲切。他彼时也会发出类似“嗯”的一声,但听起来无比的可亲可暖。我只好又返回蒲团上,坐下,等待着慧明和尚诵经完毕。
时间慢慢划过,香案上始终青烟袅袅,布袋里始终散发着香甜,大殿外不时传来阵阵蝉鸣。慧明和尚依然双目微闭,手捻着念珠诵经,纹丝未动。久了,我便无聊得窘迫,于是便起身走出大殿。慧明和尚没有挽留,也没有说一句“小施主慢走”,好像我根本不曾来过。伴着一阵阵蝉鸣,我下了西山。
此后,我时常回味那次与慧明和尚的相见。出家人不打诳语,既然答应了上山后给我鏊饼,还在大殿内向我招手,我进去了,不给,不理我,是何用意呢?多年以来,我好像落下了病根儿,每每听到蝉鸣,就会回想起那次捕蝉之景,就会冥想着那日慧明和尚的种种举止,却终探不出一个究竟。
现在更不可能了,慧明和尚圆寂了。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交代安化寺的规模、地理位置和树木郁郁葱葱的环境,为后文写我和小伙伴来这里捕蝉、遇到慧明和尚埋下伏笔。
B.小说以第一人称“我”来叙述,采用有限视角,既有利于抒发人物的主观感受,也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感。
C.小说多次写到慧明和尚纹丝不动端坐蒲团念经的情形,与“我”想吃到鏊饼的急切心理构成对比,突出“我”的急躁和贪婪。
D.小说善用留白艺术,隐而不发。以“我始终探不出一个究竟”和“慧明和尚圆寂了”结尾,戛然而止,给人留下无限回味的余地。
(2)有评论者认为,本文语言高度散文化,富有意境,请从描写的角度分析文中划线部分的语言表达特点。
(3)作家曹文轩说,文学最根本的意义在于为人类提供良好的人性基础,可以帮助我们确定正当的道义观。请从小说人物慧明和尚的角度简要分析。组卷:12引用:4难度:0.7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11分)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塑料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①
生物可降解塑料听起来似乎是传统型塑料的完美替代品,能够作为塑料危机的解决方案。③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概括语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转折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65个字。组卷:8引用:4难度:0.6
四、写作(本题共1小题,60分)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这是当今的“世界之问”“时代之问”。
1988年,诺贝尔奖得主、瑞典物理学家汉内斯•阿尔文博士曾说:人类想要继续生存下去,必须回首两千五百多年前,从中国的孔子那里汲取智慧。
中国的古圣先贤很早就提出了许多治国理政的思想:《礼记》指出“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孔子倡导“仁以为己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强调“兼相爱,交相利”。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如何化解矛盾、维护和谐稳定,请你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4引用:3难度: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