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2年山东省济宁市高考语文一模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文学大数据”是指文学作品和文学研究文献在互联网、物联网和社交网传播过程中产生的文学数据,具有体量大、动态化、类型多、价值密度低和不易管理等特征。例如,一部文学作品在社交网络传播后,会产生关于此作品的海量评价,除了文字评价外,还包括图片、音乐、表情包、弹幕、点赞等多种数据。分析这些大数据,可以获取读者的年龄、职业和地域,读者是否喜欢这类作品,这部作品表达的思想情感与社会提倡的价值观念是否吻合等诸多内容。对这些海量数据的整理和分析单纯依靠人工难以完成,需要相关计算技术的支撑。因此,文学计算应运而生。
          简单而言,文学计算是指利用计算机技术,以量化统计的方式研究文学,具有明显的跨学科性。文学计算的出现不仅是文学批评方法的转向,而且是文学批评思维的变革。
          首先,是从主观理论建构到客观数据实证的变革。一般意义上,文学批评注重理论和审美建构,阐释对象以单篇或同一类型的作品为主,带有很强的个人主观性,这难免形成视域盲区,理论的有效性经常受到质疑。例如,文学批评在建构现实主义文学理论时,常以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等作品为例。由此得出的观点可以适用西方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但对中国现实主义文学不一定适用。或者说,文学批评的理论和审美建构因缺乏大规模文学作品的支撑,提出的观点只契合小部分作品,无法真正构建普遍适用于“世界文学”的理论。
          而计算技术提升了整理和分析大规模文学作品的能力,文学批评不再局限于小部分文学作品,可以把批评对象延伸到世界文学作品,让全球文学数据自己“说话”。在此基础上,可以得出更为客观和普遍有效的结论。
          其次,是从确证因果关系到呈现相关关系的变革。确证因果关系是指批评者通过分析文学作品,证实文学作品与具体历史和现实事件之间的因果联系。这种批评思维对小部分文学作品有效,但面对大规模的文学作品则难以实践。例如,文学批评在阐释20世纪30年代乡土小说时,致力于确证乡土小说与日本侵华战争的因果关系。因此,解读重心就放在乡土小说反抗日本殖民统治和表现强烈民族意识上。这种批评思维可以适用于萧红的《生死场》和萧军的《八月的乡村》,却无法用来解读同时期沈从文的《边城》和师陀的《果园城记》等作品。
          而文学相关关系是指文学作品与历史和现实事件之间的数值关系。当一部文学作品数值增加时,相关历史社会和现实事件也随之增加,意味着它们之间的相关关系强,反之则亦然。例如,在互联网搜索“乡土小说”时,出现的信息既包括鲁迅、彭家煌等作家作品,又包括五四运动、封建专制文化等历史事件和背景。当这些作家作品和历史事件共同且持续出现在不同的“乡土小说”词条中时,它们之间的相关关系就强。也就是说,文学计算不再需要主观确证文学与历史和现实之间的因果联系,只需通过分析文学数据之间的相关关系,就可以客观呈现这种因果联系,相对更客观且不受主观偏见的影响。
    (摘编自杨丹丹《文学批评用数据“说话”的可能性》)
          材料二:
          文学研究的一个基本任务就是判定“影响”,即文学史上特定作品的影响力,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借助数据分析。目前的方法是判别不同文本之间的相似度,由此断定一部作品到底与后世的哪些作品具有比较显著的形式重合。国外一位学者先统计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中出现的文体特征,比如作品中出现的比较独特的辞藻,再利用现成的电子文学数据库,用相关算法测量出数据库中同时代的欧洲小说和歌德作品在形式上的相似度,以此来考察传统阅读所无法勾勒的“散落”的文学影响。
          用数据来分析“影响”问题不仅是为了追求更高的精确度,也是基于一种对“影响”的非人文主义理解。一般的人文主义者认为虽然“影响”是发生在两个文本之间的过程,作者只是发生这种影响过程的媒介,但作为媒介的作者主观上也感受到了这种影响,经常会使用防御和否定的对策来遮盖自己的文学渊源。而数据分析所认为的影响与作者的主观感受已全无关系。一个文本中大多数形式特征并不是作家有意识的选择,而是由文化无意识所决定的,文学形式的传承和演变遵循着任何个体都无法控制的路径,即使是天才作家的传世经典也建筑在大量的重复现成语料和语言规范的基础上。也就是说,虽然人脑并不是机器,但与机器有着相似特点,两者都会机械地模仿固有的语用习惯,而一个语言文学共同体也会在社会历史因素的影响下有规律地改变这些习惯。
    (摘编自金雯《“大数据”分析与文学研究》)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文学大数据是在网络传播过程中产生的,所以需借助计算技术对其进行整理分析。
    B.以《人间喜剧》为例得出的现实主义文学理论观点对中国现实主义文学未必有适用价值。
    C.《生死场》是一部乡土小说,反映了中国人民对日本殖民统治的反抗和强烈的民族意识。
    D.任何个体都无法控制文学形式的传承和演变,即使是天才作家的传世经典也不会例外。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计算背景下的文学批评注重分析文学数据,所得出的结论自然更为客观,这说明文学计算必然会促进文学批评的巨大进步。
    B.因缺乏大规模文学作品的支撑,提出的观点不具备普遍性,所以以阐释单篇作品为主的文学批评已不适应时代发展,将逐渐走向没落。
    C.确证因果关系和呈现相关关系是两种不同的文学批评思维,虽然二者可以适用于不同数量的文学作品,但是得出的结论是相同的。
    D.通过数据分析,测量一部作品与后世作品在形式上的相似度,再借助传统阅读,可以更有助于分析判断这部作品在文学史上的影响力。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能支持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通过分析对比《布谷鸟的呼唤》与《哈利•波特》的语言相似度,推测这两部小说的作者是同一个人,最终作者承认了这一事实。
    B.文学计算可以统计鲁迅《秋夜》中有两棵枣树,却无法呈现两颗枣树蕴含的孤独体验,这就需要批评主体赋予文学数据以价值导向。
    C.为了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典籍在西方现当代写作中留下的印记,可以统计某些主题在西方现当代文学作品中出现的频次和传播路径。
    D.《人民的名义》原著中提及“钱”字多达170次,远远超过了“人民”一词的93次,说明这本书是一部与金钱有关的反腐小说。
    (4)材料一在论证方面有哪些突出特点?请简要说明。
    (5)有研究者计划运用数据分析,为唐诗做一个影响力排行榜。请你结合材料,就从哪些方面分析相关数据提出建议。

    组卷:44引用:13难度:0.1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面摊
    陈映真
    “忍住些,”妈妈说,一边满面忧愁地拍着孩子的背,“能忍,就忍住吧。”
          但他终于没能忍住喉咙里轻轻的痒,而爆发了一串长长的呛咳。等到他将一口温温的血块吐在妈妈托着的手帕中时,妈妈已经把他抱进一条窄窄的巷子里。
          黄昏正在下降。他的双手环抱着妈妈的肩膀,半边脸偎着妈妈长长的颈项,目光吃力而愉快地爬过巷子两边高高的墙。墙的后面衬着靛蓝色的天空,天空上镶着一颗橙红橙红的星星。
    “星星。”他说。他那双盯着星星的眼睛,似乎比天上的星星还要晶亮。
          妈妈抱着他回来的时候,爸爸正弯着腰,扇着摊子下面的火炉。大圆锅里堆着牛肉,旁边放着一箩筐圆面饼,大大小小的瓶子里盛着各种作料。
    “又吐了吗?”男人直起腰来忧愁地说,一面皱着脸用右袖口揩去一脸的汗水。牛肉温温地冒起热气来。
          黄昏变得浓郁起来,不一会儿,沿着通衢要道,亮起了两排长长的、兴奋的街灯,高楼林立的西门町逐渐沸腾起来。
          妈妈没有说什么。肉汤沸滚起来的时候,摊旁已经有两三个人坐着。
    “加个面饼吗?”
    “您吃香菜吧?”
    “辣椒?有的。”
          男人独自说着,女人和孩子坐在摊子后面。虽然他们来到这个都会已有半个多月,但是繁华的夜市对孩子来说,每天都有新的亢奋点。他默默地倾听着各种喇叭声、三轮车的铜铃声和杂乱的脚步声。他也透过热汤的白气看着台子上不同的脸,看到他们都用心地吃着他们的面。
          天上开始亮起更多的星星之后,忽然从对街传来匆促的辘辘声,两三个摊主正推着摊车朝这边跑来。这骚动立刻传染了远近的食摊,辘辘声越聚越大。爸爸也推着他的安着没有削圆的木轮的摊车,咯噔咯噔地走到街那边去了。
          女人和孩子依旧坐在原来的地方,不一会儿果然看见一个戴白盔的警官。他是个瘦削的年轻人,有一双大大的眼睛,困倦而充满热情。他看见了这对正凝视着他的母子,慢慢地,他的嘴唇弯出一个倦怠的微笑。这个微笑尚未平复的时候,他已经走开了。
          至少女人是认识这个面孔的。
          那是他们开市的第一天,毫无经验的他们便被一个肥胖而凶悍的警官带进派出所。那门口已停放着两个面摊和一个冰水摊。
    “我是初犯,我们五天前才来到台北……”爸爸边走边说着,赔着皱皱的笑脸,然而那个胖警官似乎没有听见,猛力地摇起扇子。
    “到这里来!”
          爸爸于是触电一般地向高高的柜台走去。柜台后面坐着两个人,其中一个低着头不住地写。他抬起头时,那是有着一对大大的眼睛,困倦而温情。
          他们不得不留下六十元的罚款,这才带走了他们的摊车。当妈妈掏钱的时候,那个大眼睛的警官忽然又埋头去写什么了。
    “这个警察,不抓人呢。”孩子说。那个年轻的警官已经消失在街角。妈妈没有说话,只是把孩子抱得更紧。
    他们换过许多地方,最后停在了一个街口。行人开始渐渐稀少,汽车的喇叭声和三轮车的铜铃声就显得刺耳起来。孩子看见长长的一排脚踏车,似乎都在昏黄的路灯下打瞌睡。
    “加个面饼吗?”
    “……”
    “您吃香菜吧?”
    “……”
    “辣椒?啊,您!”
          孩子和女人都抬起头来望向摊子。爸爸正皱着脸笑着,客人——那个年轻的警官——也新奇地望着爸爸,他抿一抿温情的嘴,微笑起来。
          女人和孩子都兴奋地望着那个疲惫的警官开始热情地吃他的点心。爸爸带着皱皱的笑脸,替他添了两次肉汤。
          年轻的警官满意地直起身来,放下十块钱,起身走了。
    “啊,啊!不要——啊!”爸爸着急地拿着十块钱追了几步,又跑了回来,“那也得找钱呀——”慌忙拿了一张五元钞要再追上去。
    “啊,啊!金莲!你快追呀!”爸爸又忙着招呼客人,“金莲,快追!”爸爸喊着说。
          妈妈默默地接过五元钞,不一会儿便消失在黑暗里。孩子独自坐在角落里,看着川流不息的人潮,看着台子边不同顾客的脸。夜市最末的人潮,也终于渐渐地消退下去,甚至连车声都变得稀落了。
          妈妈悄悄地走了回来。她低着头走近孩子,将他抱在怀里。他用双手围住妈妈的肩,半边脸偎着妈妈长长的颈项。妈妈把他抱得更紧了。
    “他不要钱吗?”孩子说。
    “追上了吗?”爸爸说,“啊——他是个好心人。”
          送走了最后一个顾客,他们推着那咯噔作响的车子离开街口时,西门町似乎已经沉睡下去。街上只剩下稀落的木屐声,显得十分寂寥。
    “他是个好心人,”爸爸说,“好心人。”
          妈妈只是默默地走着,紧紧地抱住孩子。
          而不幸的,孩子又爆发了一串长长的呛咳。爸妈和咯噔作响的摊车都停了下来。痛苦的咳声停止后,只留下妈妈轻轻拍着孩子背的声音。
    “吐到地上去吧。”妈妈说。也不知为什么,女人突然觉得心头一酸,就簌簌地淌下了泪,她甚至不确定,这眼泪是否是由于怜悯自己的病儿而流。她只是想哭罢了。夜确乎很深了。
          孩子在睡意蒙眬间,仿佛又从天边寻到几颗橙红的星,在夜空中闪烁着。
    “星星。”他虚弱地说。
          夜雾更加浓厚。孩子偎着妈妈软软的胸怀睡着了。可以听出,那摊车似乎又拐了一个弯,而且渐去渐远了。
          咯噔,咯噔……
    1959年,台北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食客们用心吃面,面摊主人的孩子却只能在旁边看着,这一情景让人深感社会不公。
    B.警察巡视时摊主纷纷躲避的情况,说明主人公一家的命运遭际在当时有一定普遍性。
    C.年轻的警官为同事胖警官的做法感到羞愧,所以当女人掏钱交罚款时,他低下头去。
    D.回家路上女人心酸流泪,不是因为怜悯自己的病儿,而是感动于那年轻警官的好心。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首尾两处写到“橙红的星”,前面是孩子眼中所见,后面则亦真亦幻,它们是孩子心理的映射,是生命和希望的象征。
    B.小说着重从神态和行为上刻画年轻的警官,尤其突出了他温情的微笑,文中的他没说一句话,却仍然给人以鲜明的印象。
    C.“西门町逐渐沸腾起来”“西门町似乎已经沉睡下去”两句都恰当运用了拟人手法,且前后呼应,表现了都市环境的变化。
    D.妈妈抱紧孩子的动作在文中多次出现,相同的行为却透露出人物并不完全相同的心情,体现了作品细节描写的表现力。
    (3)小说中对车轮、脚步等各种声音作了较多描写,有哪些作用?
    (4)作者认为,“一个好的作品,应该能……让忧伤的人得到安慰,让绝望的人重新点燃希望的灯火”。这篇小说是怎样体现作者这一文学观的?

    组卷:49引用:7难度:0.6

四、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我国传统手工染色技术中,靛蓝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荀子《劝学》中所说的“青”①
     
    ,而“蓝”则是指蓼蓝这类能提取靛蓝的植物。
          靛蓝属于吲哚类天然染料,②
     
    ,对织物纤维更没有亲和力,常规的染色方法不能使其着色。这就需要先把靛蓝用水稀释,往染缸里加入石灰或其他碱性物质,再在染液中慢慢加入米酒或酒糟,让其中的微生物帮助染液发酵,将靛蓝变成蓝绿色的靛白。靛白再与碱性溶液发生反应,③
     
    。隐色体比靛蓝“乖巧”,不仅能溶于水,也更容易上染棉麻纤维。将织物在染液中浸泡一段时间,然后捞出晾晒,在阳光和空气的作用下,黄绿色的隐色体经过氧化恢复成靛蓝,漂亮的蓝色就可以在织物上“重生”了。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意思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请用简洁的文字,概述用靛蓝染色的全过程,不超过50个字。

    组卷:23引用:14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目前,中国高铁运行的速度已越来越快。城市间的时空距离被不断压缩,人们的铁路出行体验在持续提高。时速350公里自动驾驶的冬奥高铁,为冬奥会参与者提供高效快捷的交通服务;乘动车到崇礼滑雪,成为越来越多北京人休闲的选择。
          但我国还有81对同样忙碌的“慢火车”,这些列车主要服务于偏远地区、不发达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和田玉龙号”旅客列车,是新疆停靠站点最多、票价最便宜的“慢火车”。众多群众喜欢选择乘坐这趟列车外出务工、经商、求学、就医等。
          结合对上面材料的整体理解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14引用:4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