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2年河南省百所名校高考语文第三次质检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从信息传播角度讲,所谓“元技术”,是指在诸多信息传播技术中处于基础性地位、起奠基作用的技术形态。在人类传播史演变过程中,曾经出现过多种传播技术,无论是“书于竹帛”,还是“铸以代刻”,不同的技术环节和形态各异的技术装置,往往相互依存,尚没有一种技术取得绝对优势地位,并以自己的特殊地位决定和左右着其他技术环节。但数字技术的出现,改变了这一切。当代的传播活动,所有其他信息传播技术的创生、更替,都需要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离开它,不仅其他信息传播技术可能无力独存,相应的传播活动也难有成效。换言之,数字技术即是“在诸多信息传播技术中处于基础性地位、起奠基作用”的“元技术”。
          作为“元技术”的数字技术是“技术中的技术”,具有奠基性的独特地位,其他信息传播技术的创设、拓展及社会效应的实现,都离不开它。数字技术地位固然重要,但并不是说“元技术”革命就是数字化技术革命。“元技术”革命是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不断累积和叠加的技术体系持续革新的过程。正是在这种连绵不断的技术体系的扩充中,“元技术”革命的社会效应得以持续涌现,人类的传播格局随之不断变异。
          对于新闻业而言,“元技术”革命使新闻业从“封闭”走向“开放”。“元技术”的出现和数字时代的来临,使形态各异的媒介形式不断出现,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媒介丛林”深度嵌入了社会生活特别是社会个体的信息生活中。最终,这种数字技术嵌入社会生活的持续进程打破了传统新闻业的封闭系统,新新闻业应运而生。与以报业、杂志、广播电视等为依托的传统新闻业不同,以今日头条、脸书、赫芬顿邮报等为代表的新新闻业起步于“元技术”,初创之时就自带“数字基因”。传统新闻业看重的,是自身在整个信息传播流程中的核心地位和整个信息流程的规范。正因如此,它特别强调信息生产者的权威性,非常看重自身在社会系统中独一无二的社会地位,有意无意地将社会公众排斥在自身的传播实践活动之外,这是非常突出的“传媒中心观”。新新闻业与之不同,它是一个开放的信息传播系统,依托的是网络社会“散点式传播”的逻辑,自创办之曰起,就将信息用户纳入自己的传播流程中。媒介逻辑从“传媒中心观”向开放互动式散点传播的演变,预示着传统新闻业一枝独秀局面的终结,新新闻业正以令人难以想象的速度和层出不穷的新面貌加入到新闻传播的各个环节,深刻地改变了并将持续地改变着新闻业的传播生态。
          对于信息个体而言,“元技术”带来的传播新格局,使他们不再是传统新闻业中的“旁观者”和被动的信息接收者,而是新新闻业以热情姿态千方百计吸引的用户(不仅“使用”新新闻业呈现的其他用户传播或生产的信息产品,也生产和传播其他用户感兴趣的信息产品)。至此,信息个体不再是被传统新闻业排斥的对象,而是借由“元技术”成为新新闻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新新闻业也凭借“元技术”构建了自己开放的平台,褫夺了原本独属于传统新闻业的宝贵的配置性资源。
    (摘编自姜华、张涛甫《“元技术”塑造新闻业发展新图景》)(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当代传播活动中,数字技术已经取得绝对优势地位,成为信息传播的“元技术”。
    B.作为“元技术”的数字技术具有奠基性,因而,“元技术”革命并不是数字化技术革命。
    C.新新闻业起步于“元技术”,从开始就自带“数字基因”,是一个开放的信息传播系统。
    D.在传统新闻业中,信息个体的身份是“旁观者”和被动的信息接收者,是受到排斥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从信息传播角度对“元技术”定义,然后阐释了数字技术对传播格局的影响。
    B.文章分别从新闻业和信息个体两个层面来论证“元技术”带来的影响,层次分明。
    C.文章使用多种论证方法,如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因果论证等,逻辑清晰而且严谨。
    D.文章论述了新新闻业日新月异的发展形势,意在证明新新闻业已呈一枝独秀的局面。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社会效应持续涌现,使人类的传播格局不断变异。
    B.数字技术使“媒介丛林”深度嵌入了社会生活之中,从而催生了新新闻业。
    C.“散点式传播”对“传媒中心观”造成了冲击,使新闻业传播生态发生了变化。
    D.“元技术”助力信息个体成为新新闻业的组成部分,信息个体也必将推动“元技术”发展。

    组卷:4引用:3难度:0.5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中共十八大以来,经过8年持续奋斗,到2020年底,中国如期完成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整体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
          脱贫攻坚战对中国农村的改变是历史性的、全方位的,是中国农村的又一次伟大革命,深刻改变了贫困地区落后面貌,有力推动了中国农村整体发展,补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突出的短板,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发展历史上首次整体消除绝对贫困,实现了中国人民的千年梦想、百年夙愿。

    (摘编自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人类减贫的中国实践>白皮书》)材料二:
          2021年4月底,一场大火烧毁了云南省姚安县栋川镇大龙口村脱贫户王忠毓家的房屋,刚脱贫的他又面临返贫风险。在云南省“政府救助平台”的监测帮助下,王忠毓的难题解决了——姚安县住建局将他家纳入2021年“四类重点对象”农村危房改造工程,给予住房安全保障,帮助他在原址重建了130平方米的砖混结构房屋。“房子修好了,村里的干部经常来家里慰问,心里踏实得很。”王忠毓说。2021年以来,云南省以全省统一的“政府救助平台”建成“政府找”和“找政府”防返贫监测体系,牢牢守住防止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截至2022年2月底,云南省“政府救助平台”总访问量达到685.6万次,共收到群众申请19.4万件,已办结18.1万件。
    (摘编自侯雪静、吉哲鹏《让脱贫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一周年》)材料三:
          青岛市通过建立动态监测体系,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和严重困难户三类重点人群,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精准发现存在返贫致贫风险的困难群众,认定动态监测帮扶户79户、163人,“一对一”落实帮扶措施。坚持精准施策,分层分类开展针对性帮扶,通过教育扶贫、健康扶贫、就地就业、公益岗位、项目分红等一系列措施让脱贫成效持续巩固提升。创新举措兜底线,符合条件1.1万脱贫人口获得最低生活保障,符合条件人口全部参加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并享受代缴保费政策。同时,对脱贫享受政策人口和监测帮扶人口实施扶贫特惠保险制度,为防止因病返贫致贫发挥了重要作用。从2020年开始落实防止返贫致贫综合保险,通过市场化手段化解返贫和新致贫风险,为青岛市防返贫致贫筑起了一道“保护墙”。
    (摘编自张晋《山东青岛:聚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中共十八大以来,我国农村贫困人口逐年减少,至2020年底,在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B.自脱贫攻坚战以来,我国贫困县数量从2016年开始减少,此后连续保持大幅度减少趋势,至2020年底完成全部摘帽任务。
    C.我国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自2013至2020年实现了翻番,表明了国家实施的脱贫攻坚战略成效显著。
    D.我国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呈现逐年增加态势,其中2019—2020年的增加量最大,2018—2019年的增加量次之。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脱贫攻坚战完成了消除中国贫困现象的任务,对中国农村的改变具有历史性和全面性,补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突出的短板。
    B.2021年以来,云南省用“政府救助平台”统筹建成防返贫监测体系,牢牢守住防止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为群众办实事,解决实际问题。
    C.王忠毓的难题被姚安县住建局解决,是由于他家被纳入了2021年“四类重点对象”农村危房改造工程,以及村干部经常去他家中慰问。
    D.青岛市对符合条件1.1万脱贫人口落实最低生活保障,并且这些人口全部参加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并享受代缴保费政策。
    (3)在防止返贫致贫方面,云南省与青岛市的做法有哪些异同?请概括说明。

    组卷:9引用:3难度:0.3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西线无战事(节选)
    [德]雷马克
          一九一八年,在这种迟夏的日子里,有一天在送饭的时候,卡特倒下了。只有我们两个人。卡特绝望地哼哼着:“现在这个时候——正好是现在这个时候——”
          我安慰他:“谁知道这一场灾难还要延续多久啊!你现在倒是得救了——”
          伤口开始很快地流着血。不可能把卡特一个人留下来,让我试着去找一副担架。况且,我也不知道附近什么地方有医疗站。
          卡特不是很重,所以我就把他驮在背上,跟他一起回到急救所去。
          我们休息了两次。一路上他痛得很厉害。我们不大说话。我已经把短上衣的领子敞开,喘着粗气,我流着大汗,还由于背的时候用足了劲儿,脸都肿胀起来。尽管如此,我还是催促他继续往前走,因为这个地方很危险。
    “我们要不要再往前走,卡特?”
    “一定要,保罗。”
    “那就来吧。”
          我把他扶起来,他用那条没有受伤的腿站着,身子靠在一棵树上。随后我小心翼翼地抓起他那条受伤的腿,他猛一抖动,我就把那条好腿的膝盖也挟在胳膊底下。
          我们走路越发困难了。常常有那么一发炮弹,嘶嘶地呼啸而来。我尽可能急步前进,因为卡特伤口里的血已经滴落在地上。我们没有办法很好地避开炮弹的爆炸,直到危险过去了,我们还没找到掩蔽处。
          为了等候炮轰过去,我们在一个小小的弹坑里躺了下来。我从自己的军用水壶里倒了点茶给卡特。我们还抽了一支纸烟。“唔,卡特,”我沮丧地说,“我们毕竟就要分开了。”
          他没有吱声,只是朝我瞅着。
    “你还记得吗,卡特,我们怎么样征服那只鹅的?还有,你怎么样把我从困境中救出来,那时候我还是一个年纪轻轻的新兵,又是第一次负伤?那时候我还哭鼻子呢。卡特,那差不多是三年以前的事了。”
          他点点头。
          对于孤独的忧虑在我心里升腾起来。卡特被送走以后,这儿我就一个朋友也没有了。
    “卡特,不管怎么样,我们一定还是要见面的,如果和平真正到来的时候你还没有回来的话。”我十分难过,这是不可能的,这个卡特——卡特,我的朋友,这个肩膀耷拉着、唇髭稀疏而又湿透的卡特,我对任何人都比不上对他那样了解得清楚的卡特,这些年来我们一直同甘共苦的卡特——这个卡特,也许我再也见不到他了,这是不可能的。
    “不管怎么样,把你家里的地址留给我,卡特。这儿是我的地址,我会给你写下来的。”
          我把他的地址抄在我的笔记本上。我已经感到多么的孤独,虽然他仍然坐在我的身边。难道我就不能往自己脚上赶快打一枪,以便可以跟他一起去吗?
          蓦然间,卡特咕噜咕噜地喘起气来,脸色也发青发黄了。“我们再往前走吧。”他嘟嘟囔囔地说。
          我跳起身来,热情地想帮助他,我把他背起了,撒腿就跑,是那种稳重的、缓慢的长距离跑步,使得他的腿不致摆动得太厉害。
          我的喉咙发了干,我的眼睛前面乱舞着红色和黑色的星点,我顽强地、毫不怜惜地跌跌绊绊地前进着,最后,终于赶到了医疗站。
          在那儿,我双膝一屈,跪了下来,但我还有足够的力量,让自己倒在卡特那条好腿的一边。过了几分钟,我才慢慢地直起身来。我的腿和手都在发抖,我好不容易找着我的军用水壶,想喝它一口。喝的时候,嘴唇也在哆嗦。可是我微微笑着——卡特得救了。
          过了一会儿,我开始把那钻进我耳朵里来的各种嘈杂的嗓音辨别出来了。
    “这你本来可以不必费事的。”一个卫生员说。
          我一点不懂地望着他。
          他指了指卡特。“他确确实实已经死了。”
          我不明白他的意思。“他是胫骨上受的伤嘛。”我说。
          那卫生员一动不动地站着。“那也一样——”
          我转过身去。我的眼睛仍然很模糊,汗水重新在我头上冒出来,淌过了眼皮那儿。我把它抹掉了,朝卡特那边觑了一眼。他静静地躺在那儿。“他昏过去了。”我急忙说道。
          那卫生员轻轻地吹了下口哨:“那个我还是懂得的多一些。他是死了。在这上面我赌多少钱都愿意。”
          我摇了摇头:“不可能!仅仅十分钟以前,我还在跟他谈话咧。他是昏过去了。”
          卡特的手温热的,我把一只胳膊从他肩膀底下伸过去,想拿点茶叶来擦擦他的太阳穴。我觉得我的手指头有点湿滋滋的。当我把手指从他的脑袋后面抽出来的时候,它们已是血淋淋的了。那卫生员又从牙齿缝里嘘了一声:“你瞧——”
          在路上我还没有注意到的时候,卡特的脑袋瓜上就已中了一个弹片。那上面只有一个很小的洞,那准是一个极细极细的流弹的碎片。
          我慢慢地站起身来。
    “你要不要把他的士兵证和其他东西拿去啊?”那个一等兵问我。
          我点点头,他就把东西都给了我。
          那卫生员很惊奇。“你们没有亲属关系吧?”
          没有,我们没有亲属关系。没有,我们没有亲属关系。
          是秋天了。老兵剩下来的已经不多。我们班上在这儿的七个人,我是最后的一个。
          人人都谈论着和平和停战。大家都等待着。要是再来一个失望,他们就都会垮掉的;希望很强烈,不来一个爆炸性事件,它是不可能又被打消的。如果没有和平,那就会发生革命。
          一九一八年十月【注】,保罗阵亡了,那一天,整个前线是那么沉寂和那么宁静,战报上仅仅用一句话来概括:西线无战事。
    (有删改)【注】小说以一战为背景。1918年11月11日,德国正式宣布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战就此结束。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穿插“我”与卡特的对话、“我”与卫生员的对话,推动了故事情节发展,也使得人物形象更加饱满。
    B.小说使用反复手法,突出了卡特对“我”的精神支撑及“我”与卡特没有亲属关系却胜似亲属的战友之情。
    C.小说中“蓦然间,卡特……脸色也发青发黄了”的情节,为后文写卡特脑袋瓜上中了弹片最后死去做了铺垫。
    D.文中没有对战争宏大场面的描写,而是着眼于微观视角,写“我”和卡特的经历,更加真实可感,震撼人心。
    (2)从卡特受伤到死亡,“我”的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结合作品简要说明。
    (3)小说结尾中的“西线无战事”耐人寻味,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组卷:16引用:3难度:0.1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11分)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疫情阴霾下,健康码的后台服务器是永不停歇的大脑,不断计算着每个人的健康状态。健康码背后包括四大数据:公安部门的户籍信息、自己申报的健康数据、行程数据和由卫健疾控部门提供的就诊信息。
          过去,中高风险区域往往以城市为单位,通信管理局将有过这些风险区轨迹的人员悉数推送来,但现在提出了“时空伴随”概念,①
     
    。“时空伴随”主要靠手机信令来定位。它的规则是,只要在方圆800米的范围内,与风险人员的手机信令共同停留10分钟时间,就会被判定可能会有接触,会被标记为风险人员的时空伴随人员。时空伴随人员的计算不属于地方,由国家工信部信管局牵头,几大运营商根据基站和信号进行综合定位,这需要更多的算力。最终的目的是②
     
    ,将方圆几十甚至几百千米的封锁范围缩小至几百米。
          在大多数地方,除了要亮健康码,③
     
    。行程卡由工信部推出,基于运营商的基站数据,判断人14天内的行程,如果有城市存在中高风险区,城市名称上会用星号来标识。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请简述第二自然段中“时空伴随”的规则。要求使用包含假设关系的否定句,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65个字。

    组卷:13引用:4难度:0.9

四、写作(60分)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说文》中对“韧”的解释为“柔而固也”。1930年3月,在左联成立大会上,鲁迅强调:“要在文化上有成绩,则非韧不可。”为使与会者听懂并加深印象,他特意在黑板上大书了一个“韧”字。正是以这样的韧性战斗精神,鲁迅带领左联开辟了人民大众的革命文学道路,培养和造就了大批文化人才。2021年中国经济“成绩单”出炉,国际舆论和外国学者认为,在全球新冠疫情起伏反复的背景下,中国经济展现出“韧实力”……纵观我国发展进程,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韧性”是一大突出特征,是活力所在。
          上述材料能给正在成长的当代青年以启示,请结合你对自身发展的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20引用:3难度:0.5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