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安徽省淮北一中高一(下)开学语文试卷
发布:2024/11/22 16:30:6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①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是明朝永乐、宣德时期,与郑和下西洋在时间上重合这不能不使我们思考:航海与瓷器同时达到鼎盛,仅仅是历史的偶然吗?从历史事实来看,郑和下西洋为青花瓷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历史契机。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大量生产与外销,不仅促进技术创新,使青花瓷达到了瓷器新工艺的顶峰,而且改变了中国瓷器发展的走向,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没有郑和远航带来活跃的对外贸易,青花瓷也许会像在元代一样,只是中国瓷器的诸多品种之一,而不会成为主流,更不会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由此可见,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也推动了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
②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则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本土化带来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民窑遍地开花、进入商业化模式之后,几乎形成了青花瓷一统天下的局面。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本土的时尚,中国传统的人物、花鸟、山水,与外来的伊斯兰风格融为一体,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进而走向世界,最终万里同风,成为世界时尚。
③一般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因此,瓷器的演变之所以引人注目,还在于它与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向多元社会的转型同步。瓷器的演变与社会变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使我们对明代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如果说以往人们所了解的明初是一个复兴传统的时代,其文化特征是回归传统,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则可以使人们对于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事实上,与明代中外文明的交流高峰密切相关,明代中国正是通过与海外交流而走向开放和进步的,青花瓷的两次外销高峰就反映了这一点。第一次在亚非掀起了中国风,第二次则兴起了欧美的中国风。可见,明代不仅是中国陶瓷史上一个重大转折时期,也是中国传统社会的重要转型时期。正是中外文明的交融,成功推动了中国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的转型,青花瓷以独特方式昭示了明代文化的演变过程,成为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走向多元的例证。
(摘编自万明《明代青花瓷崛起的轨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郑和下西洋推动了青花瓷大量生产与外销,使青花瓷达到了陶器新工艺的顶峰,
B、原料本土化等因素使青花瓷发展进入新阶段,此时青花瓷与外来文化还有关系。
C、明代社会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但青花瓷的风格表明当时社会比较开放和进步。
D、青花瓷以独特方式昭示了明代的演变过程,成为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走向多元的例证。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论述青花瓷崛起的轨迹,为中外交往推动明代社会转型的观点提供了例证。
B、文章从民窑崛起、商业化和风格变化等方面论述了青花瓷成为世界时尚的过程。
C、文章第一段通过元明两代瓷器的比较,论证了瓷器发展与审美观念更新的关系。
D、文章提出问题之后,分析了青花瓷崛起的原因,并论证了崛起带来的影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不是下西洋使青花瓷作为商品大量生产和外销,青花瓷可能就不会崛起。
B、明代不仅是中国陶瓷史上一个重大转折时期,也是中国传统社会的重要转型时期。
C、青花瓷在明代引领了世界时尚,由此带来的启示是,应注重社会的多元和开放。
D、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组卷:1引用:2难度:0.6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沧桑黄河岸
韩振远
这一段黄河堤岸是黄河自己的选择,也是黄河自己开凿出来的。
想来应该是在洪荒时代吧,或者更早。从高原雪山流下的河水肆虐横冲,浪涛连天,在山峦沟壑间择路而行,一路冲刷。于是,就有了河岸。
没有河岸的河流不是河流,有了河岸的黄河水,就有了约束。在河岸间流淌的黄河水,不论是激荡狂放,桀骜不驯,还是平静无奈,死气沉沉,都在沿着河岸规定的线路奔流。尽管会穿越千山万壑,拐过九曲十八弯,冲撞跳跃,始终都还在河岸之间。
河的归宿永远是大海,河岸永远是河的屏障。尽管有时河会冲冠一怒,但它到底还要选择新的河岸。
对于黄河来说,晋陕峡谷好像铜墙铁壁。滚滚流淌的黄河水,一选入这道横亘在晋陕之间的天堑,就变得暴躁起来。仿佛一队浩荡奔来的铁骑般,在一道道关隘前,越战越勇,却越陷越深。在岩石与激流的对抗中,碰撞出惊心动魄的气势,又绘制出一幅幅令人心荡神驰的美景。群山便有了老牛湾、碛口、孟门、壶口、禹门口。在人类的啧啧赞叹声中,黄河水却不得不收束起高傲的身躯,一番苦斗,涌入深邃狭窄的河道。
在一个凄风萧瑟的日子里,我和《山西文学》主编鲁顺民来到了河曲县一个叫“弥佛洞”的地方。钻过一道石洞,深深的河谷便骤然出现在面前。这里是真正的河岸,我们站立的地方是在河岸半壁开凿出的一条栈道,窄窄的,宽不过二尺。朝上望,怪石狰狞,好像悬在头顶;朝下望,河水幽幽,如临深渊。河水在脚底下流淌,两面石质的河岸高耸,对面的高原仿佛伸手可触。再朝身后望,我和顺民都被河水感动了眼前坚硬的岩石上,印着一道道细密的纹理,那该是黄河水经年累月冲刷的痕迹。看上去,那些纹理轻盈流畅,好像是随手画上去的。
细看,整个崖壁像一本叠起的书,那一道道水痕就是厚重的书页,不用打开就能看到黄河悠久的历史;又像一道道年轮,清楚地记载着黄河水流过的轨迹。
没想到河水会如此坚忍,不停地冲刷,不断地切割。河谷在一点点加深,河岸在一点点增高。不知过了多少年,经历过多少惊涛骇浪,终于有了这险峻奇绝的河岸。我们敲下了一块岩石,准备带回去欣赏。把印有黄河纹理的岩石带回去,就等于把河岸带回了家,也等于把黄河的精髓、气质带回了家。
看着完全不同的河岸。
到了与汾河文汇的地方,黄河已经出彪门,看上去轻松多了,没有了诵仄秩促的山崖,河水从容随意地流淌,连神情都是那么欢快,到了里,河雨郡然升朗。两库高除的山峦骤然消逝,变成了低矮怯的黄土塬。面对余怒未消的河水,河岸像一群胜兵样,远选去,看宽阔的河滩在芦苇间淀望,河水便像王者之师,就慢了脚步,迈看从容的步伐缃然流过。
河滩宽二十多里,河水忽东忽西,信马由,似乎再也不在乎河岸。
然而,站在船上从河里驶过,会看到远处的河岸依然苍茫埠劲,表现出了该有的气势。河水流淌着,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好像无拘无束,却从不能越出河岸,仿佛冥冥中有一道槿档,不能逾越一步。
再往前走,河水好像变得闷闷不乐,不时发怒,激荡起浪海,朝岸边遇猛冲去。沙层的河岸轰轰地坍塌,一步步向后退去,几年前,在河边的崖头上,我看见一位满头苍发的老者正在出地望着涌动的河水。一阵闲聊后,话题扯到了河岸。老者的脸上露出悲戚的神情,他指着河水说,几十年前,河岸在那里,如今,后退有几百米了。我叹然,不知遘自己是叹息河水的无情,还是叹患河岸的无奈。
如今,再站在黄河岸边,脚下的堤岸已是用铁丝阿住的石堤,河水还在气势恢宏地哗哗流动,却再也奈何不了堤岸。
再往下,流淌在平原上的黄河才真正信心十足。两面人工修筑的河岸然挡住了河水,在我看来,那已经是战战兢兢的河岸了。
(原文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本文第一自然段中说“这一段黄河堤岸是黄河自己的选择,也是黄河自己开凿出来的”,鲜明地突出了黄河历史的久远,当然也体现了人类的无能。
B.文中写“有了河岸的黄河水,就有了约束”“始终都还在河岸之间”等内容,是为了将黄河水与其他地方的水对比,从而突出黄河水的气势。
C.作者认为,岩石上印着的一道道细密的纹理是黄河水冲刷的痕迹,把岩石带回去,就等于把黄河的精髓、气质带回了家,这完全是无稽之谈。
D.作者写黄河的堤岸,先从黄河的上游写起,然后依次写到了晋陕峡谷、与汾河交汇处、平原上等地的河岸,体现了不同地方黄河河岸的不同特点。
(2)文章第五段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写晋陕峡谷处河岸的特点?请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3)文末作者说:“在我看来,那已经是战战兢兢的河岸了。”请结合全文,并联系现实,谈谈你是否同意作者的这一观点,并说明理由。组卷:0引用:1难度:0.5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
3.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知识产权是加快动能转换、结构优化的重要支撑。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要顺利跨越这个关口,就必须激发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就必须“倡导创新文化,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我们要进一步发挥好知识产权的技术供给和制度供给的双重作用,通过加强知识产权的创造和运用,不断为实体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通过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推动构建更加公平公正、开放透明的市场环境。
(摘编自社论《播撒创新种子,守护创新中国--写在2018年全国知识产权宣传周活动启动之际》,《中国知识产权报》2018年4月20日)
材料二:
材料三:
继山东理工大学、同济大学等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相继取得突破后,近日,中南大学冶金与环境学院科研团队的“电化学脱嵌法从盐湖卤水提锂”技术专利,成功转让给一家科技公司,许可使用费超过1亿元。双方将共同组建平台公司,由平台公司具体负责专利的产业化,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科研创新工作偏重基础理论研究,拥有深厚研发创新能力的科研人才未能将智力资源转化成市场价值,根据市场发展趋势探寻科技创新方向、不断更新升级科技创新思路,正是提升专利质量、实现专利市场价值的核心之义。2015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打破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藩篱,鼓励高校对持有的科研成果采取转让、许可等方式进行转移转化,对高校以实践为导向的科技创新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摘编自王康等《创新为市场,转化显效益》,《中国知识产权报》2017年9月29日)
材料四:
在科技成果转化的实际过程中,高校普遍遇到了一些障碍。首先,科技成果与企业需求脱钩的矛盾长期存在。大学科研工作与企业技术创新在目标、路径、组织方式、评价标准及环境要求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因此高校的成果很难迅速转化成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产品和新技术。其次,成果转化的机制不畅,高校传统体系是为了适应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而设计制订的,对于种技成果转化,产学研合作等社会服务方面的需求,现有体系在机构设置、管理制度、激励机制等方面匹配性不足。
(摘编自胡罡等《地方研究院: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模式新探索》)
(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11到2013年,科研单位遭遇侵权的比例由25.3%下降到13.4%,降幅较为明显,但2014年有微小回升,2015年则回落至8.4%。
B.2012至2016年间,比例一直下降的仅有个人遭遇侵权这一项,企业、高校、科研单位以及总体这四项数据,均有回升的现象发生。
C.2015年企业和高校遭遇侵权的比例较之以往四年有所提高,总体侵权比例也略有反弹;而2016年各项侵权比例均呈下降态势,总体遭遇侵权比例为10.7%。
D.专利侵权总体比例的下降,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所取得的成效,当然,我国专利数量的快速增长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拉低专利侵权的比例。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只有大力倡导创新文化,提高全社会的创新意识,增加知识产权的技术供给,才能够形成全民尊重知识、诚信守法的社会风尚。
B.根据市场发展趋势判断科技创新方向,充分考虑、合理安排成果转化中企业方的利益诉求,这样才能体现出大学科研工作的价值。
C.高校在科研工作和人才培养的管理制度、评价标准等方面的不足,导致科研成果无法直接转化成适应市场需求的新技术和新产品。
D.随着高校的科研团队与企业共同合作的创新路径日益受到重视,一些科技成果正被逐渐转化为可以实现市场价值的高质量专利。
(3)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需要哪些相关方协作?简述各方所起的作用。组卷:215引用:11难度:0.7
七、语言文字运用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当前人工智能很热,打开电视,翻开报纸,接人微信,点进网站,随处可以看到人工智能的身影,甚至 、茶余酒后的话题都离不开人工智能。人们对人工智能并常关注,也发表各种各样的言论,其中有许多都不是“科学”(不是基于逻辑、客观事实,以及两者的组合得到的结论)的,( )用另一位分析哲学的代表人物,也是罗素的学生一一维特根斯坦的话来说,就是“于不可言说的,我们必须保持沉默”。囚为针对任何不科学的 言论,对其进行探讨、辩论都是没有意义的。
我们认为,正确的态度应该是面对实际问题,用科学的方法去解决问题,不断推动计算机的智能化。这与胡适所说的“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有 之处。当然们并不反对未来科技的发进行幻想,进行发散式的交流与思考,但这时应该明确自己是在做什么。
可以说,完整地实现人工智能的确极具挑战。但是有一点是 的,那就是:人工智能技术将会不断发展,计算机将会变得越来越智能。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街谈巷议 模棱两可 异曲同工 不容置喙
B.芜词俚曲 模棱两可 殊途同归 不容置疑
C.街谈巷议 似是而非 异曲同工 不容置疑
D.芜词俚曲 似是而非 殊途同归 不容置喙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面对这个现象,我们更应该去积极努力并做到的事情
B.对这些言论,我们应该采取的态度
C.每一个有头脑的社会成员,都应该采取一种这样的态度
D.关于这些言论,们最应该采取的态度就是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当然我们并不反对对未来科技的发展进行幻想,进行发散式的交流与思考
B.当然我们并不反对对未来科技的发展进行幻想,进行发散式的交流与思索
C.当然我们并不反对对未来科技的发展进行幻想,进行发散式的思考与交流
D.当然我们并不反对未来科技的发展进行幻想,进行发散式的思考与交流组卷:7引用:1难度:0.4
八、写作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司马迁《报任安书》)
请阅读材料,试以“逆境与成才”为话题写篇800字的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和抄袭。组卷:15引用:2难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