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天津市滨海新区高考语文三模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
1.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各题。
“风雨阴晴君莫问,有书便是艳阳天。”在这个世界上,如果说有什么事情拥有恒久魅力并令人( )其间,读书便是其中之一。孔子“韦编三绝”,董仲舒“目不窥园”,陶渊明“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而苏子美“《汉书》佐酒”……回溯历史,古人留下许多有关读书的佳话。阅读,凝结着超越时空的力量。
疫情防控期间的“宅读”,让人更加懂得珍爱生命、珍惜生活、关爱他人。有人读了马尔克斯的《霍乱时期的爱情》,从“哪里有恐惧,哪里就有爱”这句话中,体会到爱的力量;有人读了《中国抗疫简史》,纵览几千年来中华民族防疫抗疫的历史经验,( )了战疫的必胜信念;有人读了泰戈尔的《飞鸟集》,“世界以痛吻我,要我报之以歌”,思索生命的意义。
通过坚持不辍的阅读,我们可以寻觅到温暖的阳光地带,采撷到( )的花朵,领略到生命的高洁与伟岸。“有书便是艳阳天”,生动诠释了读书之于人的意义。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取得决定性成果, 。我们深深懂得,正因广大医务工作者白衣执甲、逆行出征,正因无数人为疫情防控冲锋在前、守土尽责,才使得我们在山河无恙、春回大地的暖意中,感觉到生活是多么美好,阅读是多么美妙。
(1)依次填入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A.沉醉 增强 五彩缤纷 B.沉醉 增加 流光溢彩 C.沉迷 增加 五彩缤纷 D.沉迷 增强 流光溢彩
A.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战略重大成果,统筹提高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取得积极成效。
B.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取得积极成效。
C.疫情防控狙击战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统筹提高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取得积极成效。
D.疫情防控狙击战取得战略重大成果,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取得积极成效。
(3)对选文中涉及的文化常识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孔子,名丘,字仲尼,是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创办私学,开创儒家学派。他与弟子的思想言行被编成语录体著作《论语》。
B.《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由东汉时期班固编撰,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其中著名篇目有《张衡传》等。
C.陶渊明,东晋人,字元亮,又名潜,自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是田园诗的创始人,代表作品《饮酒》《归园田居》等。
D.马尔克斯是哥伦比亚作家,代表作为长篇小说《百年孤独》,曾获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该奖项的还有印度诗人泰戈尔、美国小说家海明威、中国作家莫言等。组卷:38引用:6难度:0.6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在中华文化里,牛是勤劳、奉献、奋进、力量的象征。”在2021年春节团拜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情礼赞牛所代表的精神品质,并赋予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以新的时代内涵。
古往今来,中国人民爱牛、敬牛、颂牛。牛是“日耕百亩”的勤劳符号,牛代表的是“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的牺牲精神,牛具有“深耕细作走东西”的开拓品格。体悟牛的品格、弘扬牛的精神、激发牛的干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特色,也是中国人民精气神的具体体现。
“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先生曾以这样饱含真情的诗句歌颂牛。千百年来,牛都是任劳任怨、无私奉献的象征。这也是人们爱牛、敬牛、颂牛的一个原因。画家李可染便曾将自己的画室堂号定为“师牛堂”,他解释自己为何喜欢画牛:“牛也,力大无穷,俯首孺子而不逞强。”
“天开于子,地辟于丑”。人们之所以赞颂牛,也在于牛所拥有的这种勇于开拓的劲头。而这种劲头,恰恰是我们在攻坚克难中奋进、在披荆斩棘中前行的力量所在。著名物理学家钱三强教授在年逾花甲时,仍干劲十足,经常工作到深夜。正是这么一股子“牛劲”,让他成为中国原子能事业的奠基人,为我国研制原子弹和氢弹作出了突出贡献。无论时代如何变化、社会怎样发展,这股子“牛劲”永不过时。
古语有言:“骏马能历险,力田不如牛。”牛还具有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品质。近代国画大师齐白石曾给自己起过一个“耕砚牛”的绰号,勉励自己要像牛一样勤奋耕耘。他还经常对人说,“不教一日闲过”,甚至还给自己立下每天必须画5幅画的规矩。正是因为像牛一样勤奋,他才最终收获“画虾数十年始得其神”的真功夫。一切成绩的取得,都是在“一个汗珠子摔八瓣”中拼搏出来的。
“前进道路上,我们要大力发扬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精神,以不怕苦、能吃苦的牛劲牛力,不用扬鞭自奋蹄,继续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辛勤耕耘、勇往直前,在新时代创造新的历史辉煌!”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振奋人心、催人奋进。牛年已至,我们要有一股子“牛劲”,使出“牛力”,学习牛的品格,发扬牛的精神,像牛一样耕耘、像牛一样奋发。
(摘自《人民日报》,2021年2月11日,有删改)材料二:
我国先民对牛的崇拜早在史前就已存在。传说中华文明始祖之一的神农氏就是“人身牛首”的形象;蚩尤“人身牛蹄,头有角”;大禹每治好一处水,就要铸铁牛投入水中,以镇水患。这些神话传说中明显带有牛崇拜的文化信息。
在传统社会中,牛作为重要的生产资料,常作役力之用。在汉字中,与驯养动物、农业耕作相关的不少字都属“牛”部,如“牵”“牧”“特”“物”“犁”等,由此可见牛在我国先民生产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春秋战国时期,牛与铁犁的结合成就了农业社会一次伟大的技术变革,社会生产力产生质的飞跃,推动整个社会发生巨大变革,奠定了中华农耕文明的基础。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牛有着极高的象征意义。《周易》中有“坤为牛”的记载,将牛视为负载生养万物的大地的象征物。人们以牛明志,以牛喻事,以牛喻人,创作出大量文艺作品,从诗词歌赋到绘画雕塑、音乐舞蹈、戏剧等,无所不包,生动地反映出社会生活的某一侧面,体现了先民非凡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牛也从生存发展的工具深入到人们的精神生活,对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审美取向产生着深远影响。人们将任劳任怨、奉献、勤恳、敦厚等优秀品质赋予牛,形成了大量有关牛的隐喻表达,通过文艺作品不断强化和广泛传播。如唐代柳宗元的《牛赋》中“抵触隆曦,日耕百亩”“牛虽有功,于已何益”,歌颂牛低头耕耘、不计回报的精神。臧克家笔下的“老牛亦解韶光贵,不待扬鞭自奋蹄”,歌颂牛任劳任怨、甘于奉献、自强不息的精神。鲁迅笔下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则歌颂埋头干、不计得失、为人民服务的人,这些特质构成了牛文化的精神内核,对中华民族精神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孙佳《牛年漫话牛文化》,有删改)(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千百年来,牛都是任劳任怨、无私奉献的象征。这也是人们爱牛、敬牛、颂牛的唯一原因。
B.文中所引臧克家的诗句生动形象,赞美了牛勇于开拓、乐于奉献的精神,阐释了牛文化的精神内涵。
C.近代国画大师齐白石的事例告诫我们,只要有像牛一样的勤奋精神,就能收获真功夫。
D.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牛的精神在淡出人们的视野,所以我们才给牛的精神赋予更新的内涵并将之发扬光大。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引用“骏马能历险,力田不如牛”,意在表明牛具有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品质,因而成为人们赞美的对象。
B.画家李可染对牛精神的解说与唐代柳宗元的《牛赋》中“抵触隆曦,日耕百亩”“牛虽有功,于已何益”的意思是相似的。
C.牛与铁犁的结合是春秋战国时期农业社会的首次技术变革,使生产力产生了质的飞跃,从而为中华农耕文明奠定了基础。
D.“天开于子,地辟于丑”和《周易》中“坤为牛”的描述,分别表明牛具有勇于开拓和厚德载物的精神。
(3)下列各项中,不符合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古人云此水,一歃(shà,饮,微吸)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吴隐之《酌贪泉》)
B.朝耕及露下,暮耕连月出。自无一毛利,主有千箱实。(王安石《耕牛》)
C.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鲁迅《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D.毛相林带领村民用最原始的方式在悬崖峭壁上凿石修道,历时7年铺就一条8公里的“绝壁天路”。组卷:19引用:3难度:0.6 -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 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古之人曰:“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古之治天下,至纤至悉也,故其畜积足恃。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残贼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将泛,莫之振救。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
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公私之积,犹可哀痛!失时不雨,民且狼顾;岁恶不入,请卖爵子,既闻耳矣。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卒然边境有急,数千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政治未毕通也,远方之能拟者并举而争起矣,乃骇而图之,岂将有及乎?
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以攻则取,以守则固,以战则胜。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富积足而人乐其所矣。可以为富安天下,而直为此廪廪也,窃为陛下惜之。
(节选自《汉书•食货志》)(乙) 常山之东,河汝之间,蚤生而晚杀,五谷之所蕃孰也,四种而五获。中年亩二石,一夫为粟二百石。今也仓廩虚而民无积,农夫以鬻子者,上无术以均之也。故先王使农、士、商、工四民交能易作,终岁之利无道相过也。是以民作一而得均。民作一则田垦,奸巧不生。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奸巧不生则民治。富而治,此王之道也。粟者,民之所归也;粟者,财之所归也;粟者,地之所归也。粟多则天下之物尽至矣。故舜一徙成邑,二徙成都,叁徙成国,舜非严刑罚重禁令,而民归之矣。去者必害,从者必利也。先王者善为民除害兴利,故天下之民归之。所谓兴利者,利农事也;所谓除害者,禁害农事也。农事胜则入粟多,入粟多则国富,国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虽变俗易习、驱众移民,至于杀之,而民不恶也。此务粟之功也。
(节选自《管子•治国》)(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至纤至悉 达到 B.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 通“疲”,疲乏 C.岁恶不入 (年成)不好 D.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 安抚 A.仓廪实而知礼节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莫之振救 未之有也 C.天下财产何得不蹶 青泥何盘盘 D.一夫为粟二百石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A.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
B.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
C.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
D.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
(4)《汉书•食货志》中的各句全属于其作者赞同的观点或做法的一组是
①仓廪实而知礼节
②用之亡度
③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
④以攻则取,以守则固,以战则胜
⑤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
⑥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
A.①③⑤
B.②③⑥
C.①④⑤
D.①②④
(5)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汉书•食货志》中,作者分析了汉代建国以来积贮少的情况和带来的危险,提出了加强积贮的根本措施。
B.《汉书•食货志》中,作者从应对自然灾害和战争两个方面入手,谈国家不积贮的危害,从而有力地支撑了中心论点“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
C.《管子•治国》认为“兴利”是采取有利于农业的措施,“除害”则是禁止不利于农业的措施,能“兴利除害”则能得到民心归附。
D.两篇文章都是驳论文,都是从反面提出自己的观点,采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在批判社会现实的基础上,从不同角度向君王提出了发展国家的建议。
(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乃骇而图之,岂将有及乎?
②窃为陛下惜之。
③至于杀之,而民不恶也。此务粟之功也。
(7)甲、乙两文关于“粟多”作用的论述有何共同点?组卷:52引用:3难度:0.6
-
8.整本书阅读是《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一项重要内容。读它,益处很多。然而有些同学却说:“我学习时间太紧,没有时间读啊。现在一有空闲就想看手机,没法读整本书啊。”“我对读整本书不感兴趣,读点杂志还可以。”请针对此现象,任选《红楼梦》《三国演义》《论语》中的一本,结合小说人物、情节或《论语》名句,向这些同学谈谈“读整本书的益处”。要求:不超过100字。
组卷:12引用:1难度:0.7 -
9.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0年12月31日晚7时,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2021年新年贺词,回顾“用众志成城、坚忍不拔写就的抗疫史诗”,展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春晖高中校报编辑部为带领同学们共悟新年贺词中蕴藏的丰富内涵,汲取继续前进的磅礴力量,获得走向未来的宝贵启示,拟围绕“习近平主席2021年新年贺词”开设主题专栏。
现校报编辑部向你约稿,请你从贺词中的“平凡铸就伟大,英雄来自人民”“艰难方显勇毅,磨砺始得玉成”“征途漫漫,惟有奋斗”“大道不孤,天下一家”这四句话中选择让你感受最深的一句话,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组卷:16引用:1难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