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3-2024学年湖北省春晖教育集团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

发布:2024/10/5 0:0:1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7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怎样处理读书和实践的关系呢?习近平总书记主张“一切学习都不是为学而学,学习的目的全在于应用”。他强调不能读死书,认为要在处理现实问题中充分运用理论分析,真正发挥读书学习的积极作用。他高度重视读书结合实际工作,任职浙江省委书记期间,在《浙江日报》“之江新语”专栏发表了232篇短论,这些短论就是他长期读书积累起的理论功底与实践的深度融合。同时,他还认为要读好“实践”这一“无字之书”,通过各类实践,逐步积累人生经验和社会知识,把自己的阅读收获同国家和人民的需要紧密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引用毛泽东“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并且是更重要的学习”的话告诫全党,强调学习的根本出发点是“研究和解决重大现实问题”,强调要“干中学、学中干,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这体现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
    (摘编自王复兴《学习感悟习近平总书记的读书之道》)      材料二:
          学问有两个部分,一个是“学”,一个是“问”。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思考其实就是问。我们中国人擅长考试,学习别人提出来的各种方法和技巧,可以磨炼得很熟。但如果仅仅是善于答题,那么对科学的发展、贡献并不多。目前,我们虽然不断地获得奥数比赛金牌,但是尚未出现一大批解决伟大数学问题的学者。因此,想要做好学问,做一流的学问,就得先学会提问题。
          一个好的问题往往是有价值的问题。“寻天人乐处,拓万古心胸”,这是清华大学求真书院的院训。我们要在追寻大自然奥秘的过程中,找到它最有意义、最有乐趣之处。假如我们不了解、不欣赏大自然的奥秘与乐趣,学问是始终做不好的,这就是“寻天人乐处”。“拓万古心胸”则是说:做学问不只是为了拿奖、做院士,还是希望所做的学问能够在科学史上留下重要的轨迹。《诗经》《楚辞》以及李白、杜甫的诗歌,过了上千年,还是饶有意趣,这是因为作品对大自然的美、对人世喜怒哀乐的描述,让人们至今都觉得亲切自然,这就是“天人乐处”。我们做的学问也要能引起后代的共鸣,让他们晓得我们今天开创的方向、发现的规律有怎样的重要意义。
          一个好的问题常常是原创问题。大学问家常常会提出很多原创问题,如果不提出自己原创的问题,更多的是解答别人的问题,这不见得是数学乃至科学的真髓。原创问题能帮助学问家找到自己的研究方向,顺着此方向可以进行深入思考。《礼记•学记》说:“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这里撞的“钟”,就是大自然和万物运行的规律。深入的问题能够指向大自然奥秘的深处,很快帮助我们引出其他有意义的相关问题。
          一个好的问题能让人豁然开朗。思考一个好的问题,能生发出一系列的想法,催生出一系列文章。无论最终是否解决了问题,仅仅推敲、研究问题的过程就很重要。问题一旦解决了,其所在领域里的许多问题可能都会随之解决,就像在长江里面有一块巨石,将巨石挪开,水流就会顿时变得顺畅。
    (摘编自丘成桐《一流人才,始自学“问”》)      材料三:
          当前,抖音、快手、微信视频号等移动社交平台覆盖面广、互动性强、活跃度高,再加上人们“学习”需求大,如何与时俱进地做好核心报道,带动网上学习,成了摆在媒体人面前的重要课题。基于此,新华网大力开辟核心报道新路径,从2022年1月1日起在全网推出首个基于社交平台的核心报道常态化栏目“学而时习之”。这一创新栏目,以“短视频日历”方式精彩再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的重要活动、作出的重要论述,围绕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和世界日等重要节点推出特别节目,借助移动社交平台的特点,推动核心报道覆盖更广大的网民群体,特别是青少年网民。在设立的100天时间里,栏目共推出产品240期,全平台累计播放量近30亿、转发量超450万、评论量近60万、点赞量近1.5亿,相关账号合计增加粉丝订阅量近200万。栏目在“社交圈”打造“学习场”,成为社交平台核心报道的“拳头”之作。
    (摘编自周红军等《在“社交圈”打造“学习场”》)(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只有学以致用和用以促学,才能真正发挥学习的积极作用,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
    B.学习别人的方法技巧,可能对考试答题有帮助,但对科学的发展及贡献没有价值。
    C.《诗经》千年后仍有意趣,在于它对自然美、人之情的描述,能引起后代的共鸣。
    D.移动社交平台的覆盖面广等特点,有助于推动核心报道覆盖到更广大的网民群体。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列举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刊上发表短论的事例,以此来强调实践运用比读书重要。
    B.材料二借孔子的话将学习与提问有机地联系起来,从而引出下文关于提问的相关阐述。
    C.材料三列举大量的数据,表明“学而时习之”栏目在“社交圈”成功打造了“学习场”。
    D.三则材料围绕“学习之道”展开,在阐述学习的目的、方式,介绍学习资源上各有侧重。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荀子《劝学》:“吾常终日而思也,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B.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C.《论语》:“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D.吕坤《呻吟语》:“善学者如闹市求前,摩肩踵足,得一步便紧一步。”
    (4)李四光小时候玩捉迷藏,经常躲在一块大石头后,久而久之便产生了疑问:“这块大石头,是从哪儿来的呢?”这个问题一直萦绕在他心里,直到他在英国学习了地质学后,才明白这和冰川的移动有关。回国后,他不断地考察,其考察结果为中国第四纪冰川研究奠定了基础。请结合材料二的相关内容,对李四光的经历加以分析。
    (5)孙中山在《孙文学说》中提出“以行而求知,因知以进行”,请结合三则材料谈谈如何做到“以行而求知”。

    组卷:12引用:4难度:0.5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8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过封锁线
    茅 盾
          昨夜朦胧的月光下只觉得这大房子像个堡垒,今天白昼再进来一看,嘿,这简直可以说是一座要塞。
          那一圈围墙。团团四周全是上下两层枪眼。门楼顶上“居然雉堞式,而且是平顶,必要时这就是机关枪阵地。说它像一座城,实在不嫌夸大。现在这“城”中就住了十几家老百姓。他们腾出一间招待那五个客人——逃难的外江佬。
          五个客人洗过脸,都坐在阔大的木板铺上,看一个十六七岁的大孩子擦步枪的机件。而那大孩子是被派来招呼他们的。他们要问的话很多。最要紧的一件事是今晚能不能走。他们还想多知道一点路上可能遇到的困难,过去两个晚上的夜行的经验。特别是行列常常脱节,走不快的人急得要命——这一些不大好的秩序,使得他们想起了就满心不安,问话就多了。但是这大孩子只能说客家话。客人中的老徐能说半生不熟的广府话。和这大孩子双方都半懂不懂地攀谈了好一会儿,仿佛弄明白了:今晚走的路要通过敌人在公路上的两道封锁线。
          一个年青人带着个墨水瓶走进房来,就在靠近窗洞的桌旁坐下,在一本笔记簿上写起什么来。
          客人们认识这面孔。昨夜在半山松林里,他是彻夜担任警卫的。虽然看样子他并不有闲,可是五个客人不肯放过他,谈话就开始了。
          这青年懂得国语,也能说几句,虽然十分生硬。他告诉他们:今晚能走,不过要通过两道封锁线。
          “是不是你送我们去?”
          “现在还没晓得。”
          “我们希望你能去。因为你能说国语,我们路上方便些。”
          他点一下头,不说什么,谈话暂时中断。
          他拿出一本相当厚的书,很用心地读着,时时在笔记簿上记下些什么。
          客人们瞥见了这书名是《论民族民主革命》,话题又来了。客人们一次一次追问。才知道他是南洋华侨,在新加坡做机器工人,广州失陷以后和许多热血的华侨子弟跑回祖国来,参加了抗战的阵营,他姓张。
          离动身还有两小时,那个大孩子早已全身披挂,——军毡,粮袋,胸前交叉的子弹带,手榴弹两颗,一支长枪则斜挂在肩头。跟他那矮小的身材很不调和。
          “你也去吗?”客人之一好奇地问了一句。
          他笑嘻嘻点着头。
          “还有谁是去的?阿张呢?”又问。
          他很快地说着客家话。
          “他说什么?”客人之一问他的同伴。
          “他说。路上如果碰到了敌人,就请他们吃手榴弹。”勉强能听懂的老徐回答。
          “不要只顾快走,以至失了联系……”这是客人们向姓张的青年提出的要求。
          阿张都答应了。可是他再三叮嘱:“不可以打手电,不可以吸烟,不可以谈话。昨晚我们看见远远有火光,还当是敌人呢!”
          太阳快落山的时候,阿张的肩头斜挂着卷成一团的军毡,腰间是手榴弹,手电筒,手里是一支手枪。开路是四支长枪,压队是两支,他自己和另一支长枪则在中间,五个客人紧接着他,两副挑子放在他的前面。
          他撮口吹了一声,这一行人就在夕照中移动。
          第一次休息以后,月亮已经高挂天空,照得田野里一片苍白。这对于通过封锁线,是一种威胁。“不要作声,不要吸烟”的叮咛又重复了一次,“不要太走快”的要求也重复了一次,于是又上路了。一片树林横在前方,疏疏落落的,但月光已被遮去了不少。穿过这树林,又走过一大片旷野,猛看见远处有像高墙一般的东西,却是连绵的山冈,一行人和这遥远的山冈平行而进,又走了若干时,便见白森森地横在前面的像是一条河。队伍先头的人忽然步子加快了。客人们跟着,小多会儿,已经走近那“河”边,这才知道原来是一条公路这该就是所谓封锁线吧?”客人们心里这样想。然而队伍还是不停地走,而且还是急急地走,终于又遇到了树林,这才停下来休息。
          “刚才走过的就是封锁线罢?”客人们问。
          “不是,下去才是封锁线。不过这里两边山上全有敌人的哨位,这里是危险区域。”神情又紧张起来了。可是不慌。因为客人们最怕在这陌生地方掉了队,可是今晚的秩序很好,整然是行军的姿态,就增加了他们不少勇气。
          上路的时候,客人们又看见他们这休息的地点原来也是经过选择的;不但有树木隐蔽,而且还是个洼地。在他们休息的时候,还有两个瞭望哨在两三丈树林外的高地上呢!
          一小时以后,所谓的封锁线也平安通过了,然而队伍忽在旷野中停止。阿张和其他的队员聚在一处。悄悄地说了一些话,便又发令再走。大概十多分钟以后。队伍又停止了。这回是在平坦的旷野里,远远近近有些矮小的松树。他们采了些松枝,插在白色的衣包上。阿张将他的手电筒也藏在衣襟里。
          “前面的山头、就有敌人的哨位,”阿张悄悄地对客人们说,“我们要从山脚下偷偷地过去。不要作声,连咳嗽也要耐住。脚步也要轻些。二十多分钟就可以过去。”
          这是第二道封锁线了。月光很好,前面那山头看得很清楚。队伍靠紧着走,不太快。也不太慢,沿着山脚,像一条蛇,轻轻溜过去。
          当人们躺在树下休息时,树荫外的斜坡上,有一个蹲着的黑影,枪托在手里。这就是那个大孩子,现在担任了瞭望哨。
          客人想起出发以前这大孩子说的,要是遭遇了敌人,就请他们吃手榴弹,都不禁微笑。
          “今晚过封锁线,然而没有昨晚路上那样慌乱,无秩序。”客人之一自言自语地,“可见调度是不可少的。”
    (写于 1942年11月,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写大房子像“城”,意在说明它颇具规模,功能丰富,体现了游击队的选址用心。
    B.五个客人到后总是寻机跟人对话,主要是因为在陌生地方他们满心不安,心忧行程。
    C.过第一道封锁线前,客人疑心公路就是封锁线,队伍不停急走,彰显了他们行进时的紧张。
    D.文章两次写到月光明亮的细节,作者用词从“威胁”变为“很好”,体现了情节的推进。
    (2)关于那个大孩子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写他擦步枪,结尾他又担任瞭望哨,形成了首尾的呼应,结构圆融。
    B.他只会说客家话合乎地域特征,也利于突出反击入侵、众志成城的主题。
    C.出发前提到他“全身披挂”并说请敌人吃手榴弹,暗示过封锁线的危险。
    D.他和《百合花》中的通讯员都是年纪轻、细心体贴又朝气蓬勃的好青年。
    (3)过封锁线时,虽然没有写敌我正面交锋,但文本紧张氛围不减。这种氛围的营造是如何实现的?谈谈你的理解。
    (4)本文如同《百合花》,在人物形象塑造时并没有刻意交代革命者的具体姓名。请结合文本分别赏析本文塑造的革命者群像。

    组卷:8引用:1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9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诗歌是情感的艺术,意象是理解诗歌的一把钥匙。“意”就是心中的情志,“象”就是客观的事物。①______,就形成意象。②______,诗歌就会产生特有的艺术感染力。如在闻一多的《红烛》中,诗人通过对红烛这一核心意象的层层渲染和开掘,赋予了红烛丰富的内涵,寄寓了诗人深沉的情感。再如雪莱的《致云雀》以云雀为中心组成密集的意象群,表达了诗人奔放的激情和坚定的理想。
    1创作诗歌时,最好不要 ③______,而要通过具体的意象,运用比喻、象征等方式来抒发心志或暗示情感。总之,要婉转曲折地表达,才能耐咀嚼,有诗味。如下面这首小诗,借“蜡烛”来表达对奉献精神的礼赞。
    蜡烛
    你注定一生与火焰为伴
    时时为别人送来光明
    却燃尽了你自己
    (1)在上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请另选一个事物,仿照文中《蜡烛》的写法和形式,写一首小诗。

    组卷:26引用:10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读书,就是一场场美丽的相遇。在本月的学习中,我们得以与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辛弃疾、李清照、孙权、刘裕、廉颇、鲁迅等在语文课本中诗意地相遇。
          假如可以穿越时空,你最愿意和其中的哪一位相遇呢?相信这相遇定会碰撞出情感的火花,或同情他们的遭遇,或羡慕他们的生活,或崇敬他们的精神,或共同探讨人生
          请以“当我与           相遇”为题目,展开充分合理的想象,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先将题目补充完整;思想健康;内容充实;要有生动记叙和细腻描写;人物形象要鲜活生动、个性鲜明;要有真情实感;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10引用:8难度:0.5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