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广东省揭阳市高二(下)期末语文试卷
发布:2024/7/1 8:0:9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华文明起源,不仅是我国学者潜心研究的重大课题,也是国际学术界持续关注的研究课题。经过几代学者接续努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工程的研究成果,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对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发展的历史脉络,对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对中华文明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等,都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同时,工程取得的成果还是初步的和阶段性的,还有许多历史之谜等待破解,还有许多重大问题需要通过实证和研究达成共识,特别是完整展现夏朝历史还有大量工作要做。
现在,我们运用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化学、地学、物理学等前沿学科的最新技术分析我国古代遗存,使中华文明探源有了坚实的科技分析依据,拓展了我们对中国五千多年文明史的认知。对文明起源和形成的探究是一个既复杂又漫长的系统工程,需要把考古探索、文献研究同自然科学技术手段有机结合起来,综合把握物质、精神和社会关系形态等因素,逐步还原文明从涓涓溪流到江河汇流的发展历程。要加强统筹规划和科学布局,坚持多学科、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密切考古学和历史学、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联合攻关,拓宽研究时空范围和覆盖领域,进一步回答好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基本图景、内在机制以及各区域文明演进路径等重大问题。
长期以来,西方形成了一套文明理论,我们要加以借鉴,但不能照抄照搬。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提出文明定义和认定进入文明社会的中国方案,为世界文明起源研究作出了原创性贡献。要同步做好我国“古代文明理论”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成果的宣传、推广、转化工作,加强对出土文物和遗址的研究阐释和展示传播,提升中华文明影响力和感召力。
(摘编自习近平《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材料二:
新石器时代,随着农业的逐步发展与成熟,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燕(山)辽(河)地区,分别形成了若干有自身特色和发展谱系的文化区。到公元前第四千纪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在农业相对发达的黄河中下游、长江中下游和燕辽地区,都相继出现了有等级分化的区域社会组织,出现了以高等级建筑和墓葬为代表的特权阶层,相应地,在一些大型中心聚落里,上层精英开始以精美的玉石器、陶器等来标示自己的身份地位。大约从公元前4000年一直到公元前3300年之前,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在公元前3500年前后的这段时间,可以视为“曙光初现”的中国文明的形成期,代表性遗址有河南灵宝西坡、山东泰安大汶口、江苏张家港东山村、安徽含山凌家滩、湖北天门谭家岭、湖南澧县城头山等。这个时期的特点是多个区域文明开始萌芽、生长,呈现出多线并进、多元发展的轨迹;同时各区域间彼此交流互动,相互连接,从而形成了东亚地区一个巨大的文明丛体。其中陕晋豫地区的庙底沟文化分布范围广、对四周影响大,显露出较强动的发展势头。但此时尚没有哪个区域表现出显著的更加先进的样貌。
然而,到了公元前3300—前2300年这段时间,此前相对均衡的局面被打破了。一方面,各区域文明持续发展,黄河中上游的双槐树、大地湾、南佐、陶寺早期聚落,黄河下游大汶口文化中晚期的一些中心聚落,以及辽西的牛河梁遗址群等,在社会组织规模、社会结构的复杂性、奢侈品所体现的文明成就等方面,都比从前有进一步的发展。另一方面,长江流域的稻作农业区更加凸显出来,呈现出更繁荣发达的文明形态。长江中游的两湖地区率先出现“城邦林立”的局面。而长江下游的良渚更是一枝独秀,考古发现所揭示出的丰富内涵,使得良渚成为迄今能够确认的东亚最早的国家社会。显而易见,这个时期中国史前区域文明发展的重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
此后,从公元前2300年到公元前1800年的史前末期,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狭义的龙山时代,出于尚未确知的原因,此前发达的长江中下游和黄河下游等东部平原低地先后渐次衰落,长江上游和黄河中上游所在的西部“高地”则持续发展繁荣。尤其是黄河中游开始达到中国史前文化的又一个高峰,以陶寺、石峁古城为代表的社会集团,很可能发展成了龙山时代规模最大、结构最复杂、最富集权性,同时在意识形态与艺术表达等各方面成就最高的早期国家社会。它的形成有着深刻的经济背景,从西亚、中亚传播而来的牛、羊等大型家畜,在我国西、北部的黄土地区转化成了一种新的生产力,使得原来较稻作农业略显微弱的粟作农业文化获得了新生力量和强大的经济基础,“黄土文明”开始崛起。
到公元前1800年以后的二里头时代即夏王朝时期,这种有外来因素加持的生产力持续发酵,尤其是由西方传来的冶金术在中原地区获得创造性发展。夏人率先将复杂的分范合铸技术用于青铜礼容器的制作,将代表当时“高科技”的先进生产力与中国传统的礼制相结合,用于巩固、强化权贵精英的神圣统治,同时也创造出了世界上独特而发达的青铜文明。青铜冶铸不但需要复杂而高超的技艺,更需要组织完成大规模的采矿、冶炼、运输和多环节的铸造工序,其工艺和组织的复杂程度恐怕要远超以前的玉石器制作,此种生产锻炼了早期国家的管理能力,也将其代表的文明形态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此后接续发展起来的商周王朝更是将中国青铜文明推向顶峰。正是夏商周三代王朝所开创的青铜文明,奠定了以中原为中心的华夏文明在早期历史中的核心地位,也使得中原文明成为整合中华文明从多元走向一体的主导力量。可以说,经夏商周三代,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格局初步形成,并为以后秦汉更充分的大一统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戴向明《对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形成过程的认识》)(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文明起源是受到中外学界重视的重大课题,学者已在此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B.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已经彻底研究清楚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和发展的脉络。
C.我们要借鉴西方的文明理论,但不能照抄照搬,要提出中国原创性的古代文明理论。
D.河南灵宝西坡等不同地区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反映了多个区域文明萌芽、生长的状况。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将考古探索、文献研究和现代科技结合起来,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探索出的研究方法。
B.长江下游地区的稻作农业促进了文明的发展,如良渚形成了东亚地区最早的国家社会。
C.在龙山时代,粟作农业文化发展起来,为陶寺等社会集团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经济基础。
D.夏代的冶金技术由西方传来,促进了夏代的经济发展,催生了夏代权贵精英的神圣统治。
(3)根据材料二,下列选项中的现象最不可能出现的一项是
A.在公元前3500年前后,凌家滩的部落首领使用精美的玉器来祭祀神明。
B.公元前2700年,在长江中下游的某个部落的人们使用陶器来煮米饭。
C.在公元前2300到公元前1800年间,石峁古城的先民们养牛、种粟。
D.夏代的君主命人铸造青铜礼器,并在青铜器上铭刻百余字的铭文。
(4)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有何重大意义?请结合材料一简要说明。
(5)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对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规律的认识。组卷:1引用:2难度:0.5
(二)现代文阅读Ⅱ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晓风杨柳唐弢 柳枝弯弯地划着东方正在发白的天空,像是无数灰白的眼睛,在黑夜里张望着,俯临着。
陶渊明昨晚胡思乱想了一夜,一点儿也没有睡好,这时才觉得有点朦胧,然而也给那跷石板的声音惊醒了。他睁开眼,向纸糊窗外望出去,天还没有亮。夜来想过的事情,又来打搅他,他索性从床上缓缓地竖起上身,但还没有能够竖直的时候,便是一阵咳嗽,喘了些时,才把身子坐正了,披上了上衣。
“唉!唉!寄奴,但愿这不是事实呵!”
纸糊窗的破洞里吹进一阵初秋的凉风。渊明打了个呵欠,脑子昏昏沉沉的,他从被窝洞里伸出手来,在靠床的书桌抽屉里,摸出一本书。渊明摸出打火石,猛地记起了灯盏盘里已经没有了菜油。他合上书,闭着眼睛。这本书是慧远亲自抄来送他的,抄得非常整齐、洁净,正和慧远的为人一样,可是现在,这个善良高洁、一世清修的和尚早已从尘世超脱,涅槃了,只有那些争名夺利的东西不会死,做到了相国,封了王,还想……
隔壁传来一阵鼾声。
还想……那个浓眉毛,阔下巴,黑而且丑的面孔,又在渊明记忆里浮了上来。他恍然记起二十年前,在镇北将军的帐幕里,和这个黑而且丑的面孔是同事,这个人非常会说话,会钻营,成天和这个那个忙着什么,从来不见他发过火。他能喝几杯酒,和自己倒还相得。虽然听说他颇有异志,终以为未必是事实。三年前他收复关中,朝廷很有中兴的气象,自己高兴得很,本想北上游历一转,谁知……
“唉!唉!寄奴,但愿这不是事实呵!”
……
陶渊明在院子里来回踱步。
他垂着头,显得非常颓唐,瘦弱,肚子是瘪瘪的,那件过分宽大的外衣,和他身体很不相称。风吹动宅边的柳树,时时落下一瓣两瓣枯叶来。
渊明的脚尖触着枯叶,低头沉思。
猛的。
“刘寄奴不会已经做皇帝了吧?”他一面问,一面回过头来,这才发现身边并没有人。
“阿舒!”
廊屋里走出一个二十几岁的青年来,瘦长个子,被太阳炙黑了的脸孔,带着幽郁的表情。他垂着手,很恭敬地问:
“爹有什么吩咐?”
渊明望了他一眼。有什么吩咐呢?他挖空肚皮想了一回,觉得也实在没有什么话要说。挥了挥手说:
“没有什么。”
院子里依旧是一片静。
阿舒站了会儿,就回转身,仍旧向着廊屋里走去。可渊明又叫住他。
“早稻每亩能收多少,计算了没有?”
“还有十几箩潮谷没有扬晒,依眼前估计,大约有三袋零。”
渊明不作声,阿舒接着说:
“去年半粒都没有哩,年成的确还不错!”
饥饿的回忆带来感伤的情调,在阿舒的声音里跳动,他忘不了一年来艰苦的挣扎,
“乐天安贫”的庭训,再也不能弥补他心上的罅隙——被穷困灰暗的生活所蛀蚀的罅隙。
“高粱和糯米怎么样?”
“都很好!”阿舒回答说,“高粱生得很多,珍珠米也不坏,糯稻的梗子已经没上膝盖。”
酒香从渊明的脑子里一直转到鼻子里来,他咽了口唾沫,一丝寂寞的微笑浮上面部。
“年成的确还不错,只是……”阿舒喃喃地自语着。
“什么?”
“只是,听说又要加粮税。”
“加粮税,谁说的?可是京城里有什么消息来?”
“大概是京城里有消息吧,镇上的人们都这么说,加二成!”
“他们还说些什么?”渊明的面上充满疑怪和忧虑,唾沫溅在花白的胡髭上,在太阳下亮晶晶地发着光,他要知道京城里还有什么消息传了来。
“大清早碰见阿仲从镇上回来,他就告诉我这一句。”
沉默笼罩了陶渊明,笼罩了整个院子,整个世界。初秋的中午静得像盛夏。“变了!变了!县里出了告示啦!”阿宣满头大汗地跑了进来,喘息着说。
“什么?”大家合口问。
“唉!”阿宣学着渊明的样子,长长地叹了口气,接着说,“县里出了告示,说是宋王登了大宝,大赦天下。现在得叫作大宋永初元年七月了。是永久的永,起初的初。”
已经交了亥时了,陶宅里还没有熄灯。渊明坐在床沿上,疲乏而又幽郁,眼睛深深地陷了进去。身边放着一只竹箧,他好像在整理什么,脸色是那么枯黄,刻板,仿佛病酒的样子,使人看不出一点活气来。
窗外的月光晶莹地照着,院子里像是洒了水。阿雍和阿通走进来,后面跟着阿舒和阿宣。
“我们现在都是遗民了。”过了一会儿,渊明放下手里的诗稿,叹气说。
“怎样啦,遗民?我们不再照旧活下去了吗?”阿通问。
“活是总得活下去的。”阿雍参加了意见。
“不过,”渊明说,声音似乎有点嘶哑,“要是我当年不曾辞官……要是我现在还年轻……唉!唉!”
“亡了国,我们不食宋粟,我们到南山采薇去,大家做伯夷,做叔齐。”阿端跑进来说。
“唉!你的话说得活像爸爸。”阿通批评。
“我们要淡泊,要清静无为,不要去管这些俗事,我们得学老聃。”这回是阿雍的意见。
“唉!你的还要像。”阿宣说,“不过,顶好是去请和尚拜几天忏,或者来一个什么法会,祈祷祈祷,救救国家。”
“不要胡说。”渊明厉声喝道。
阿宣吃了一惊。
“年轻人应该有血气,应该做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留得身后的名声。”渊明解释着。
“留名声的事情,”阿宣说,“得让大哥去干,我不该抢先。兄弟要友爱,谦让,爹说过的。”
“但是,”阿舒嗫嚅着,“我的身体不行,不及二弟结实。近来还有点神经衰弱。”
“唉!你们都去睡觉吧!”渊明说。
大家一哄而散以后,房间里又开始沉寂了。灯光更加暗下去,蚊虫唱着歌,蝎子偷偷地爬出来,在泥壁上布好阱。
渊明搔着脚趾,默默地,兀自生着气。他觉得人类是没有理智,没有情感,蠢过于一切生物的东西。他悲愤,愧悔。那个黑而且丑的面孔又在他的眼前晃动,摇摆,再也驱不走。忽然变成了青面獠牙,伸出鸡爪似的两手,把他的儿子一个个抓去了,他们柔弱得像羔羊,一点儿也没有反抗。渊明感到一阵内疚。他定定神,在案头坐下了,摊开诗稿,心里一片乱麻。
但终于动起笔来,这一晚,他写了不少诗。写了《述酒》,写了《咏荆轲》,一直写到寅时尽头,还不曾停笔,呵欠已经打了几十回,然而他想:“我还得写下去,我得留一点教训,我要写到天明。”
杨柳枝叶里萧萧地吹起了一阵晓风。
一九三六年五月二日(有删改)(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灯盏盘里已经没有了菜油”“他……瘦弱,肚子是瘪瘪的,那件过分宽大的外衣,和他身体很不相称”等语句反映了陶渊明饱受清贫之苦的生存状况。
B.在阿舒和陶渊明在院子里的对话中,阿舒关注着自我生存,他对田地的收成了如指掌,而陶渊明不仅关注这些,还关心着国家的命运。
C.“要是我当年不曾辞官……要是我现在还年轻……唉!唉!”写出了陶渊明对当年“辞官”行为的愧悔和现在的无奈。
D.“你的话说得活像爸爸”“你的还要像”,陶渊明的孩子们互指对方像父亲,表明他们深受父亲的影响,以父亲为榜样,在言行中模仿父亲。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唉!唉!寄奴,但愿这不是事实呵“两次出现,直接表达了陶渊明对国家命运的担忧,为后文写刘寄奴篡位作了铺垫。
B.文章通过陶渊明对“二十年前”的刘寄奴的回忆,交代了刘寄奴能说会道、善解人意、热衷交际的性格特点。
C.“蚊虫唱着歌,蝎子偷偷地爬出来,在泥壁上布好阱”,这一环境描写衬托了陶渊明此时的愤懑和悲伤的情绪。
D.文章以晓风杨柳之景开篇、结篇,开篇以“划”字写柳条摇曳的动景,暗写晓风吹拂,结尾以“萧萧”一词描摹了柳条随风摇动的声音。
(3)小说用了较多的笔墨写陶渊明的内心活动,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
(4)《归去来兮辞并序》中,陶渊明表现出了强烈的归隐意愿,而本文中陶渊明却关心着国家命运,两者是否矛盾?请结合所学及本文内容,谈谈你的看法。组卷:5引用:3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水是生命之源。然而,凡事过犹不及,空气里的水分如果过多,① ,不但会引起人的体感不适,而且也会对环境中物品的品质或性能产生不利影响。( )
我们会在有些药瓶里发现一些袋装或者塑料小瓶装的干燥剂。② ?据文献报道,目前国内的药用干燥剂85%以上为硅胶干燥剂。硅胶是结构单元无序排列的无定形二氧化硅。它具有通畅开放的孔道结构和巨大的比表面积,通常每克硅胶的孔道表面积可以达到几百平方米。这些结构特征决定了硅胶具有强烈的吸附水分子的特性,吸水量可达自身重量的50%。
坚果等脆性食品需要控制其包装内的湿度,对这类食品,③ 。一些情况下食品干燥剂会选择更为便宜的生石灰。生石灰是一种白色粉末状物质,来源广泛、价格低廉。生石灰与水接触后,会发生剧烈的放热反应。正是因为生石灰的这种特性决定了它可以被用作干燥剂,其吸水量超过自身重量30%以上。作为食品干燥剂的生石灰是经过严格包装的,吸收少量水分(潮气)之后不会剧烈反应的。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3)下列应填入文中括号内的四个句子,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①对!这时候干燥剂就可以大显身手啦!
②那怎么办呢?
③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干燥剂有药品干燥剂、食品干燥剂等。
④吸收掉多余的水分不就可以了吗?
A.②④①③
B.②①④③
C.④①②③
D.④③①②组卷:0引用:3难度:0.5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庄子•秋水》讲过一个故事。在内陆掌管一河之职的河伯,见到“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的盛大景象,便欣然自喜,以为天下尽美至大在于己。一天,河伯顺流到海,看到无边无际的大海,望洋兴叹,无不感慨说:“有些人懂得了一些道理,就认为谁也比不上自己。我就是这样的人啊。我将被大方之家嗤笑了。”海神若对他说:“不能和井底之蛙谈论大海,因为它受所住地方的限制;不能和夏天的虫子谈论冰,因为它受时节的限制;不能和见识浅陋的人谈论大道理,因为他被自己所受的教育给限制住了。如今你从海边往外看,观览大海,知道了你自己的浅薄,这样我就可以和你谈论大道理了。”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0引用:2难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