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2-2023学年广东省佛山市三水中学高一(上)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

发布:2024/9/3 0:0:8

一、现代文阅读(共21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共10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我在上一篇里说明了乡土社会的一个特点就是这种社会的人是在熟人里长大的。在社会学里我们称之为面对面的社群。在“面对面的社群里”可以不必见面而知道对方是谁。
    “贵姓大名”是因为我们不熟悉而用的。熟悉的人大可不必如此,足声、声气、甚至气味都可以是足够的“报名”。我们社交上姓名的不常上口也就表示了我们原本是在熟人中生活的,是个乡土社会。
          文字发生之初是“结绳记事”,需要结绳来记事是为了在空间和时间中人和人的接触发生了阻碍。我们不能当面讲话,才需要找一些东西来代话。如果是面对面可以直接说话时,文字这种被预先约 好的意义所拘束的记号,不但多余,而且有时会词不达意引起误会的。
          文字所能传的情、达的意是不完全的。这不完全是出于“间接接触”的原因。我们所要传达的情意是和当时当地的外局相配合的。你用文字把当时当地的情意记了下来,如果在异时异地的局中去看,所会引起的反应很难平合于当时当地的圜局中可能引起的反应。文字之成为传情达意的工具常有这个无可补救的缺陷。于是在利用文字时,我们要讲究文法,讲究艺术。文法和艺术就在减少文字的“走样”。而在说话时,我们可以不注意文法。
          文字是间接的说话,而且是个不太完善的工具。等到传真的技术发达之后,是否还用得到文字,是很成问题的。这样说来,在乡土社会里不用文字绝不能说是“愚”的表现了。面对面的往来是直接接触,为什么舍此比较完善的语言而采取文字呢?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文字下乡》)材料二:
          费孝通认为,乡村工作者所谓乡下人的“愚”是不成立的。他反驳得很好。但是,他仅从熟悉社会只需要语言、不需要文字来解释为何乡土社会缺乏文字,不免过于片面简单了。他们真的不想学习文字?首先,乡村里认字的人身份上就不一样,在大家眼里那是认字的、有学问的。其次,从实用的角度说,认识字了,说不定什么时候就派上了用场,可应不时之需。总之,即使在乡土社会里,文字还是需要的,并不是因为熟悉了,交流可以面对面,语言比文字更方便,就真的完全不需要文字了。阻碍文字的下乡,关键在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乡村穷,上学认字大概是比较奢侈的。我小时候,还不时听到村民说自己的子女,上学的目的就是认几个字,不是睁眼瞎,说明村民还是求一点文字的基本作用的。另一方面是缺乏教授文字的人才,即使有些人家经济上可以支付得起,也找不到老师。经济学里有个供应学派,认为供应创造了需求。没有供应也就想不到学字这个需求了。总之,并不能因为乡土社会里都是面对面的群体,就认为乡村人对文字没有需求了。
    (选自陈心想《走出乡土——对话费孝通<乡土中国>》,有删略)材料三:
          费孝通的隔代学子陈心想在透视文字下乡时提出一个观点以求深化这一讨论:供应创造需求。用供应来审视,确实一言难尽。
          政府作为供应者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传统的“需求供应”的关系。特别是在集权政体下,政 府的供应可以无视需求方的愿望和利益。于是,在不同阶段,分别造就了政府供应与乡村需求背离、供应名存实亡、供应过剩等三类现象。其一,1922 年民国政府规定:所有儿童接受四年基础教育。但科举的目标没有了,而新式教育与农村现实严重脱节,乃至出现了费孝通观察到的:很少有人来 上学。其二,1949 年后,城乡教育呈现极大的差距。城市的教育国家出钱,农村则村民集资,即乡村的义务教育名实不符。其三,1990 年代政府推行高校扩招政策,在校生数量大大高于社会需求,日后大批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
          陈心想在农村读书期间,正值义务教育名实不符。他对此有切身体会,故难以接受费孝通“文字下乡难”的说法。
    (摘编自郑也夫《评<乡土中国>与费孝通》)(1)下列对材料的内容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从文字的用处及其传情达意的缺陷进行议论,强调了在面对面的群体中,语言没有文字来得完善。
    B.为避免词不达意所引起的误会,我们用文字写作时要尽量依着文法写,而说话时完全可以没有文法。
    C.在陈心想看来,只要能让乡村人民富裕起来,并且有教授文字的人才,文字下乡的问题就可以解决了。
    D.材料三从供应角度来审视文字下乡的问题,阐述了在不同阶段由于政府供应造就了供应过剩等三类现象。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字发生是为了解决在空间和时间中人与人接触发生的问题,“面对面的往来”属于讨论文字在时间情境中的情况。
    B.文字所记的情意在当时当地的圜局中引起的反应很难平合于异时异地的情境,说明文字所记的情意具有时效性。
    C.陈心想认为乡村人有崇拜识字人的风尚,再加上识字可满足适时所需,所以文字下乡是有必要的条件的。
    D.陈心想不能接受费孝通的观点是因为他在农村读书时,正值义务教育名实不符,即政府供应农村教育名存实亡。
    (3)在阻碍文字下乡的问题上,费孝通和陈心想有着不同的看法。请从材料一概括费孝通认为文字下乡难的原因,并指出他与陈心想思考这个问题的不同立足点。

    组卷:24引用:6难度:0.6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共10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回家
    梁晓声
          周秉昆从郑娟手中接过楠楠的骨灰盒,紧紧抱在胸前,泪如雨下,“楠楠,楠楠,爸的好儿子,爸没去接你……”他泣不成声。周蓉朝周聪使了个眼色,周聪要从父亲手中接回骨灰盒。周秉昆不松手。
          周聪小声说:“爸,妈更需要你抱抱她。”秉昆这才松开了手。
          周聪将骨灰盒轻放在靠墙的长方桌上时,秉昆已将郑娟抱在怀中了。郑娟的脸贴在周秉昆胸前,呜呜哭得像个孩子。周蓉周聪互相看看,都流下眼泪。
          在楠楠遇害这件事上,郑娟的表现与秉昆相反。因为秉昆当时吐血昏过去,住院了,她表现得相当坚强,大大出乎朋友们的预料,也令周聪、周蓉特别敬佩。
    “作为母亲,一个文化程度很低的中国母亲,我对儿子唯一的教育,就是希望他长大后是一个好人。如果他不是一个好人,那么不管他多么出人头地,都会让我伤心。现在,他用行动证明了我的希望没有落空。我有多么悲伤,同时就有多么欣慰……”郑娟在大学里为周楠举行的追思仪式上说。
          周蓉、冬梅和周聪,他们都想为郑娟写好讲话稿,让她事先背下来。
          郑娟问:“需要我说很多吗?”
          亲人们说不用,又不是演讲,几句就行。如果她实在不想说什么,其他亲人也可以代替讲话。
          郑娟说:“我想说,话多了我说不好,就几句话我还是说得来的。”周聪说:“妈,你如果想好了说什么,最好先说给我们听听。”郑娟却说:“不用,妈又不是小孩子。”
          郑娟在台上讲话时,只流泪,没有哭,甚至都没抽泣一声。周蓉为她做翻译。她刚说了前两句,周蓉便猜到她接下来会怎么说。她的样子那么镇定,那么从容不迫,亲人们完全放心了。周蓉的英语口译水平是一流的,表现也无可挑剔。
          参加追思仪式的师生们为她们鼓掌,那是不同寻常的,人们情不自禁地为她们的真诚破例了。
          事后,有电视台和报社记者要采访。他们对周蓉郑娟姑嫂二人很有兴趣,两人中,一个是举止优雅、学养深厚的学者,而另一个是粗服乱头、笨拙淳朴的家庭主妇。他们认为很有新闻点,值得深度报道,但都被亲人们拒绝了。于是,竟有小报怀疑,除了母亲可能是真的,其余四位所谓亲人可能都是中国有关部门的人员冒充的。
          美国就是美国,美国人对周楠母亲和亲人们的敬意完全是真实的,但他们对周楠舍身保护师生的赔偿却相当苛刻。周楠属于公派留学生,没有缴纳人身安全意外保险,学校不会为枪击事件受害者提供多少经济补偿,只会提供道义上的支持。对于枪击案件中的伤亡者,另有慈善基金伸出了援手,总算给了一些救济,但需要办理一系列复杂的手续。
          当周蓉手持多份表格向郑娟说明情况时,郑娟平静地说:“咱们并不是来祈求同情和怜悯的,是不是?”
          周蓉说:“那是,但你作为楠楠的母亲,有权利理直气壮地接受一笔……”她一时不知该用什么词,求助地看着嫂子冬梅。
          冬梅也想不出更好的词,只能这么说:“弟妹,你别立即决定,今晚考虑考虑,明天早晨再告诉我们你的想法。”
          郑娟说:“那我考虑考虑。我太累了,想一个人待会儿。”周蓉他们便都离开了她的房间,到了冬梅的房间。
          周聪说:“姑,大娘,自从我和我妈都有了工作后,我妈就再没认为钱对我们家很重要。她对钱的认识一向有限,够花就知足,你们真得从长远方面引导引导她。”
          周蓉说:“你先出去,我和你大娘商量一下。”周聪走出房间后,周蓉说:“对于钱,她是像周聪说的那样。”
          冬梅也是个从小就没有金钱概念的人,她提醒说:“要不你再去给她讲讲美元和人民币的汇率?”周蓉说:“看来有必要。”
          她回到郑娟的房间,郑娟已躺在床上了。
          周蓉坐在床边,绕了几个话题,开始谈到美元与人民币汇率。郑娟流下泪来,她说:“姐啊,你比我这个妈还强,你还在法国见着了楠楠一次。可我……楠楠发了重誓,他爸不出狱,他就不回国,他相信他爸。我那么多年以来,日盼夜盼,终于盼到他爸出狱的一天了,也终于盼到全家团圆的年头了,可见着的却是……我现在满脑子都是楠楠小时候的样子,不闭眼睛困得头痛,一闭眼睛楠楠就在我眼前,想跟我说话似的……姐啊,你跟我说的事,现在入不了我的脑子啊!”
          听她那么一说,周蓉默默地退出了房间。
          第二天早饭时,郑娟低垂着目光说:“姐,嫂子,我认真考虑过了……我是来接儿子回家的……楠楠这孩子的死,不能和钱沾一丁点儿关系。我敢肯定,秉昆也会是这么个态度。我们当父母的,如果花儿子用命换来的钱,那是种什么心情?再者呢,人家处处对咱们恭敬,拿咱们当高贵的人物一般接待,咱们五个人的来回机票吃住,已经花了人家不少钱,所以你们替我谢谢就是了。”
          周蓉和冬梅互相看看,都没说什么,默默点头而已。于是,周蓉按郑娟的意见,在报上发了一则简短声明,结果引起了更多记者的采访请求。当记者们赶到周家人的住地时,他们已乘上了回国的班机……
    (节选自《人世间》中国青年出版社2017年版,有删改)【注】文本一的标题为编者所加。周楠,公费留美学生,学成即将归国,却因为见义勇为而被人射杀;郑娟,周楠母亲;周秉坤,周楠养父;周聪,周楠弟弟;周蓉,周楠姑姑;郝冬梅,周楠伯母。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郑娟舍弃补偿金是因为她感受到了美国人民的热情和尊敬,觉得来回机票和吃住已经花费人家很多钱,不好意思再要了。
    B.儿子能成为一个见义勇为的好人带给母亲的欣慰,让作为生母的郑娟表现得比作为养父的周秉坤更坚强,赢得亲人敬佩。
    C.周蓉和郝冬梅之所以劝说郑娟接受补偿款既出于他们以往对郑娟为人处世的了解,也是出于对郑娟一家未来生活的关心。
    D.周楠舍身救人,郑娟等周家人拒绝接受美国慈善机构补偿款,这些做法体现出中华民族无私助人、不求回报的传统美德。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郑娟发言结束后,记者们的反应表明美国记者对郑娟和周蓉的极大兴趣,也为后文记者们见到郑娟在报纸上的简短声明后蜂拥而至做了铺垫。
    B.郑娟在见到周秉坤后哭得像个孩子和她在美国坚强的表现不一致,这种亲人面前的真情宣泄使得郑娟这个形象更加鲜明生动、立体丰满。
    C.选文中对主人公郑娟的刻画采用了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直接描写和环境渲染,并且运用了对比、衬托手法,突出了郑娟的善良和坚强。
    D.选文采用了大量的对话描写,每个人的语言都符合自己的身份特点,这种写作手法更适合中国大众的阅读习惯,更容易为阅读者接受并容易产生共情。
    (3)有人评价《人世间》中的郑娟:“身处逆境的郑娟磨炼出隐忍坚强中的明理,散发着温柔细致的性格魅力”,文本中哪些内容体现了郑娟的这一特点?

    组卷:3引用:3难度:0.6

二、文言文阅读(33分)(一)课内文言文(完成7~11题,共20分)

  • 3.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组卷:4引用:3难度:0.6
  •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组卷:1引用:3难度:0.8

  • 13.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人无德不立,品德是为人之本。面对
     
    的世界变局,要明辨是非、恪守正道;面对形形色色的外部诱惑,要保持定力、严守规矩;面对来之不易的美好岁月,要
     
    、心怀感恩;面对强国强军的伟大事业,要
     
    、勇于担当。
    (2)请在空格中抄写(1)题的文字(连同补充的成语)。要求书写工整,笔画清晰,书面整洁。
     

    组卷:7引用:1难度:0.5

六、写作。(60分)

  •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科普交流会上,老师对同学们说:“2003年,中国发射了第一艘载人航天飞船‘神舟五号’,宇航员杨利伟将五星红旗带入了太空。2007年,中国发射了第一颗人造月球卫星‘嫦娥一号’,卫星搭载了《二泉映月》《黄河颂》《东方之珠》等30首经典歌曲。2020年,中国发射了月球探测器‘嫦娥五号’,探测器上搭载了用以太空育种的紫花苜蓿和燕麦种子。”这时,老师问:“如果今后中国发射更先进的深空探测器,你会选择搭载什么东西呢?”
          于是,大家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请你结合自己的认识和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6引用:2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