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甘肃省天水一中高二(下)月考语文试卷(3月份)
发布:2024/12/31 10:30:3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以往,我们总是强调地方戏曲的“家乡意识”“乡土风情”,因而格外重视表面所体现出来的家乡风土、家乡人情、家乡俚俗趣味,藉以满足对于曾经感知的家乡的记忆和联想。可是如果经历了几代人、甚至十几代人以后呢?经历了缺少或完全没有家乡亲历经验的后来的延续者呢?那么有关家乡表面风情的表达,是否就会减弱,甚至完全没有了一种心灵与情感的照应?我想这就是“原乡”与“家乡”意识的不同。
“原乡意识”也许并不包含太多的感知和经验,而只是一种籍贯或来源的确定,只是一组被代代告知的有关家乡生活的画面或声音。即使迁徙后经历了无数代的延传,但仍知道自己的源头在哪里,根在哪里。知道自己是中原人、山西人、苏北人。这时的“家乡”也许就是一个梦境、一种幻想,哪怕是落实在几句方言口语、几幅残缺抽象的图画上,可它照样深入骨髓,照样沉淀在潜意识中,等待着被“一朝唤醒”。比如好几百年前就远徙到北欧的蒙古裔人,他们的后代也许根本没去过老家,也没有对家乡的具体感知,可是他却有可能知道那里有草原,有马群,有帐篷,还有一种音乐叫“长调”,他蓦然在世界的某一个角落里看到了一幅绘画或照片,冷不丁听见了长调演奏的旋律,就可能有一种惊心动魄、灵魂被牵引的感受。千里万里,百年千年,有一种东西埋藏在基因里,流淌在血液中,生生不灭。
曾听过台湾作家席慕容的演讲,她说她虽然从小就知道自己是蒙古族人,可是直到长大她并不知道家乡是个什么样,她对这个地方有一种难以名状却又难以排遣的情感的、文化的、精神的深度认同,她说那就是她的“原乡情结”。席慕容不是生长在这里,可是她知道这里是她的“原乡”,无论走到哪里她都不能摆脱她生命的“根”。终于,席慕容在她盛年时回到了内蒙古,她一脚踩到草原上就本能地跪了下去,亲吻着祖先的土地,泪流满面。这时,席慕容气质里的“原乡情结”和对家乡认知的文化碎片,就蓦然间与实在的家乡遇合了。
于是我们知道,在人的意识里有一种比“家乡情感”更为深刻的“原乡情结”,它也许不如“家乡”的记忆具体,但是它比具体的记忆更开阔、更深远、更具有悲剧意味的美。“原乡”的情结甚至是超越一般疆界的,它甚至是人类对于自身血缘、族群和文明来路的普遍关怀。尤其是现代人,越是伴随着现代化、城市化和全球化的发展进程,越是会关注自己是从哪里来的,什么地方深埋着自己的“根”。
为什么移民到上海的苏北人在经历了几代人以后,还要去剧场倾听淮剧?为什么一出好的地方戏曲能够超越地域限制,照样感动感染方言区域以外的人群?为什么何训田和朱哲琴的《阿姐鼓》能够感动全中国,感染全世界?被感动感染的心灵并不一定到过西藏,甚至作曲和演唱者也不是西藏人,可是大家都在一个遥远的、神秘的“家乡”会合了,共同感受着那一处“家乡”的同时,也回到了各自的“家乡”。这就是人类的“原乡情结”或“原乡情感”--自己的原乡,他者的原乡,共同的原乡。
假如,更多的地方剧种和剧团都能够持久地追求一种超越一般“家乡情感”而升华为“原乡意识”的创作境界,那么就有可能在超越自身生存局限的同时,超越了地方戏曲乃至戏曲文化存在的局限。如此,中国传统戏曲包括地方戏曲的时代再兴,绝非是不可期的。
(摘编自《解放日报》刊文《地方戏曲的“原乡意识”该醒了》,作者罗怀臻)(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原乡意识”深埋于子孙后代骨子里,并不包含太多的感知和经验,而只是一种籍贯或来源的确定。
B.即使只是几句方言口语、几幅残缺抽象的图画,也可让“原乡意识”沉淀在潜意识中,“原乡意识”比“原乡情结”更深刻。
C.《阿姐鼓》之所以能感动国人,原因在于原乡情感让人们拥有共同的感受。
D.只要作家追求将“家乡情感”而升华为“原乡意识”的创作境界,中国传统戏就能够复兴。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论述层次清晰,由“家乡意识”引出“原乡意识”,由此接着论及“原乡情结”。
B.文章采用举例论证,逐一分析“原乡意识”和“原乡情结”的内涵特点。
C.文章在论述“原乡意识”的特点时,侧重分析“原乡情结”在人类生命中的重要意义。
D.文章通过列举“好几百年前就远徙到北欧的蒙古裔人”之例,论证“家乡意识”深入骨髓,潜藏在基因里,沉淀在潜意识中。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满足对于曾经家乡的记忆和联想,我们格外重视对家乡风土人情、俚俗趣味的表现。
B.草原、马群、帐篷、长调演奏的旋律可能冷不丁就会激发蒙古裔人内心深处的“原乡意识”。
C.“原乡意识”使得远徙的后世子孙们无论走到哪里,身处何方,都知道自己的源头和根。
D.“原乡情结”可能不如“家乡”的记忆具体,但它更开阔深远、更具有悲剧意味的美。组卷:6引用:8难度:0.6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网:众所周知,我们一说到中华文明的形成,就会提到夏商周,但是由于长期以来缺乏考古实证,关于夏朝的论述一直都存在很大的疑问。近几十年来,随着大量的考古发掘,许多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陆续被发现出来,其中就包括良渚文化。良渚文化和夏朝之间到底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呢?
戴向明:绝大部分中国考古学家认为,夏的存在是清楚的。但是仍然有一些学者质疑,特别是国外一些学者,因为没有文字证实,他们就怀疑夏朝是否存在。在我看来,我们至少可以论证在早于商这个阶段,相当于夏的这个阶段,是否出现了一个国家社会。根据我们的考古发现,比如说像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为代表的一个社会群体,是否已进入国家了?这个我们从考古发现上是可以研究、可以论证的。包括我在内的好多考古学家认定二里头代表夏。良渚跟夏文化确实没有直接的关系。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我们知道良渚出现得非常早,它是在距今5000年前,或者延续到5000年后。夏的出现基本上最早在距今4000年左右,到距今3500年之间。二里头文化实际上还要晚一点,二里头文化大概是距今3800年左右到3500年左右。所以说,在这个阶段都还存疑,还有人质疑,只有到了殷墟甲骨文出现之后,才能证实商史的存在。在没有文字记载的情况下,良渚延续时间是从5000年前,比如五千二三百年,到四千二三百年之间,这1000年的时间,然后它就衰亡了,不是完全消失了,但确实是完全衰落了。后续有一些延续下来,但没有多大影响了。这样一个兴盛文明,突然兴起,然后衰落,到有文字出现的时候,完全就没有人知道了。
我们知道,后期文字主要在中原商周王朝使用,记载的主要是中原或者跟中原有关的一些史事。良渚偏于东南一隅,长江下游,不在中原,年代差异又很大,所以没有让它留下一些传说下来。我认为主要可能是这个原因,在《史记》里没有直接反应关于良渚文化的内容,只是后来记载东南一带是百越,越人,他们的史实。那些都比较晚了,是商周以后的事。在早期史前时期,整个确实对那一带没有什么直接的影响,甚至连传说留下来的影影绰绰的模糊的也很少,跟中原的夏王朝确实也没有直接发生过什么关系。
但是良渚文化本身的一些要素是流传下来了,比如玉琮等这些代表性的玉器,到了中原,甚至到了北方,是有流传的。
——(摘编自《良渚文化上推中华文明起源》)材料二
20世纪80年代,苏秉琦提出的“区系类型”和张光直提出的“中国相互作用圈”模式,跳出了“中原中心”模式的“怪圈”,正确指出中国史前文化的演进并无强势中心的主导,距今6000年至5300年期间,各地区独立奋进,在自身传统基础上发生“裂变”,都达到过相当高的发展程度,出现苏秉琦形容为“满天星斗”的众多“古国”;在独立发展的同时,各地区也因密切交流和“撞击”,形成了一个与早期历史时期中国的核心范围契合的自然地理和文化地理范围的认知,催生了苏秉琦所说的“共识的中国”或张光直所说的“最初的中国”。这个“中国”并非占据“天下之中”的某个高级文明体,而是相当于周人所言“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中的“天下”,是覆盖《禹贡》“九州”范围的文化共同体。
在这一模式中,“古国”的出现和“最初的中国”的诞生可以被认为是中国文明形成的标志,“中华文明五千年”并非虚言。在此之后,“最初的中国”内各地区发生了跌宕起伏的文化兴衰和动荡整合,包括约距今5300之后红山文化、凌家滩遗存和庙底沟类型等“原生型”的古国衰落、大汶口文化之西进和屈家岭文化的北进;约距今5300年至4300年良渚的兴起和衰落;约距今4300至3800年陶寺文化的兴起、石峁的兴起、石家河文化的兴起、河南和山东龙山文化诸城林立局面的形成、龙山文化势力之南下和后石家河文化的衰落;以及距今3800年二里头文化的勃兴。所有这些重大事件都应该以“最初的中国”的视角去解读,即每一个事件都不是独立的,都源于各地区的互动,也会对各地区产生深刻影响。正是在这样的互动中,各地区彼此吸收着经验和教训,开展着适合本地区文化传统的政治实践,各地区的一体化也因此日益加强,一些成功的王者开始产生天下一体、协和万邦的政治理想,构思苏秉琦所说的“理想的中国”,直至距今3100年前后,周人终于第一次以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实现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理想,建立起“现实的中国”。
良渚文化和中国文明的关系正需在此“最初的中国”视角下认识。简而言之,良渚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良渚早期国家的出现是中华文明5000多年的重要实证,是“最初的中国”第一个灿烂结晶;良渚文化对龙山时代和夏商时期中华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
(摘编自李新伟《良渚文化和“最初的中国”》)(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史书中没有相关的文字记载,夏朝是否存在受到一些学者质疑,但绝大部分中国考古学家认为它是可以从考古发现上证实的。
B.良渚文化地处远离中原的长江下游地区,存在的时间又在距今5300年到4300年之间,年代太过久远,所以找不到任何文献记载。
C.在考古学研究中,苏秉琦提出了“区系类型”理论,并将“中国”分成了“共识的中国”“理想的中国”“现实的中国”三个阶段。
D.以“最初的中国”的视角解读,良渚文化的兴衰不是一个独立的事件,它是各地区文化互动的结晶,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良渚文化出现的时间远远早于二里头文化,发展程度灿烂辉煌,这是中国史前文化演进由先进的中原地区主导的理论难以解释清楚的。
B.《史记》等典籍中记载的百越与良渚文化在自然地理上有重叠之处,但记载中的越人的史实是商周以后的事,与良渚文化没有直接关系。
C.苏秉琦将中国史前文化时期的“古国”形容为“满天星斗”,不仅仅言其众多,还突出其散布而无强势中心,以及文明程度较高的特点。
D.良渚文化已经进入国家社会形态,其玉琮等代表性玉器传到了中原甚至北方,可见其统治者已开始产生天下一体、协和万邦的政治理想。
(3)材料二使用了哪些论证手法?请简要说明。组卷:0引用:2难度:0.5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山坡羊
麦浪闻莺 周日早上,城管大队长李热心开着自己那辆跑了20多万公里的老爷车,直奔青山镇马家垴村马根根的家。
马根根是李热心精准扶贫结对帮扶的贫困户,他家距离德城县城35里,山路蜿蜒难行。李热心一路谨慎地踩离合换档位加油门,吭哧吭哧花了一个半小时才到达。此时马根根正蹲在大门口刷牙呢,便口吐白沫地迎上来说,李队好准时啊,每个礼拜都是这个点儿到。
李热心调侃说,马叔啊,心疼我了是吧?那你就用心养羊呀,争取早日脱贫过上好日子,我也就不用每个星期都这样辛辛苦苦地跑来跑去了。马根根先是一愣,接着就着急地说,李队呀,那我还是晚点儿脱贫吧!你想啊,我要是真脱了,你就不会再来了,我这门亲也就没啦……
李热心见马根根当了真,就上前拍拍他的肩膀说,怎么会呢?我们既然结了亲,那是要一辈子这样你来我往地走下去的。马根根这才咧开大嘴巴说,那就好,那就好。走,我们上山看羊去!说完就一瘸一拐地带着李热心往山坡上爬。
马根根年轻时,曾是马家垴村最早出门抹灰砌墙赚钱的泥瓦工,足迹遍布青岛沈阳哈尔滨等地,30岁不到就率先在村里盖起了二层小洋楼,惹得村里人眼馋不已。可就在33岁的那年,他一不小心竟从脚手架掉了下来,不仅伤了下身,还摔断了一条腿,变成了肩不能挑手不能提的废人。养家糊口,治病吃药,都得花钱呐。
他老婆熬不住,便在一天清晨带着他8岁的儿子跟别人跑啦。深受打击的马根根从此一蹶不振,开始一日三餐地喝酒买醉,喝多了随地而卧,醒了接着再喝,人也整天变得迷迷瞪瞪的。乡亲们都说,这十七八年来,他们就从没见马根根真正清醒过。
那个春日,当李热心走进马根根家徒四壁的堂屋时,他正伏在三条腿的板凳上喝烧酒哩。李热心说,马叔哇,我是县里派来扶贫的,跟你结真亲斩穷根的。你的事儿,我都听说啦,都过去啦,你得振作起来呀。马根根便擦着眼角的一坨眼屎说,领导,你要是真来帮我的话,得先把我赊的500块的酒钱给还了!
李热心也不恼,说马叔哇,你自己欠的账,得你自己还呐。要我替你还的话,也行,但你得照我说的去做——去后山放羊。我跟支书都合计过了,先给你送30只小羊羔来养着,等到年底你把肥羊卖了,只还6000块的本钱就行,多赚的钱全都归你。马根根随即眉开眼笑,说那感情好,感谢政府感谢政府,我愿意去山上放羊!
隔了两个星期,李热心到山坡上数羊时,发现马根根养的小羊羔居然少了2只,就盘问他。马根根涎着脸说,这小羊羔啊,早成了我的下酒菜啰。
李热心顿感血冲脑门,不过他还是强压住怒火说,马叔哇,一般情况下,养一只波尔山羊到年底,不出意外的话可以卖到700多块,除去成本200块可净赚500,养30只羊就是15000块钱哩。我是这样盘算的:你吃的第一只羊羔,是年底让你还酒坊500块欠款的;另一只羊羔,是年底让你还村卫生所480块的药费的,这下可全都泡汤了!
还有,你赊村头王寡妇开的代销店930块的烟钱,得2只羊还吧?她们孤儿寡母的过活也不容易呢。你借隔壁马爹爹的300斤粮食,三年了都没还上,依价折款是530多块,也得指望一只羊还吧?想想你讹村主任的700块钱,骗你同学600块的混账钱。这些账,哪一笔,不都得靠羊还?如果你老是不要脸,应了臭泥巴糊不上墙,那你就继续宰杀这些羊羔下酒吧。
马根根蹲在地上拍打着脑袋说,李队,你咋全都知道呢?
李热心冷笑说,我还知道,你日子过得苦哇,日思夜想你的老婆,还有已经长大成人的儿子。哦对了,差点忘了告诉你,前几天我七弯八绕地给你老婆打电话了,她说她现在在广州打工,也挺想你的。她还说,只要你不怪地嫌弃她,年底她就带儿子回来陪你过春节呢。不过依我看啊,他们娘俩儿最好不要回来,免得看了你整天醉醺醺的样子生气,住你臭气熏天的狗窝儿伤心。
马根根随即狼嚎起来,说李队呀,我要是再宰羊羔子的话,我就是羊崽子,呜呜呜……此时正值深秋时节,太阳慵懒地抚慰着大地,漫山遍野的红叶秋枝煞是迷人。山风掠过,红叶翻滚,茅草弯腰,现出在山坡上低头啃草的羊群来。仔细一数,不多不少,正好是28只。李热心扑过去逮住一只羊说,马叔,你养的波尔山羊可真不赖,肥美着哩,今年肯定能卖个好价钱!马根根黑红的脸膛此刻更红了,说是哩是哩,这些羊啊,是你李队的心我的肝儿呢。
李热心不免童心大发,便跟这只羊抵角玩儿,边抵边扯开嗓子吼: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
马根根也接声吼: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哟嗬嗬嗬!
(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写马根根从脚手架掉了下来后生活发生的变化,既表现了他因伤致贫的生活状态,也交代了他成为贫困户的原因。
B.小说在刻画马根根这一人物时,直接描写他复杂而丰富的内心世界,展现了他在李热心的帮扶下情感的变化过程。
C.马根根“擦着眼角的一坨眼屎”让扶贫干部帮还酒钱,这一描写表现马根根精神的萎靡,从侧面反映了扶贫工作的艰难。
D.小说语言朴实流畅,行文中多用口语,亲切自然,又具有浓郁的农村生活气息,有力地表现了作品“乡村扶贫”的主题。
(2)李热心这位扶贫干部的形象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3)小说以吼歌结尾有什么作用?谈谈你的看法。组卷:0引用:2难度:0.6
三、语言运用(15分)
-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组卷:5引用:2难度:0.5
四、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
1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世间万物,生长最美。有人说,生长是滋出嫩芽,抽出枝条,努力朝向阳光的“向上”蓬勃,也有人说,生长是毛竹四年深钻地底、胡杨立身沙漠的向下“扎根”;还有人说,唯有向下扎根,才能汲取向上生长的力量,没有“向下”的扎根,就没有“向上”的蓬勃。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27引用:22难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