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江苏省无锡市江阴市四校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
发布:2024/10/4 12:0:1
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1小题,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每到雨季,各种山鲜纷纷上市,云南人却对野生菌A,家家户户的餐桌上都少不了它的身影。野生菌种类繁多,松茸、鸡枞等为人熟知,但被称为“高山牛肝菌之王”的网盖牛肝菌却B,因为它只在大山深处静静生长。
它之所以被称为“高山牛肝菌之王”的原因,首先是因为它分布的区域海拔高,最高可达4300米以上。目前已知它主要分布在我国云南、四川、西藏、湖北和台湾等地的云杉和冷杉林中。其次,网盖牛肝菌个体壮硕,菌盖直径可超过30厘米,且外形醒目,菌盖表面呈网状,形似龟背。不仅如此,若在显微镜下观察,它的孢子也比同属的其他物种更大。从形态上看,“大”已被网盖牛肝菌表现得C,而这种“大”的特征,或许正是它适应高寒地区的完美表现。
研究发现该种分化时间较早,其演化可能同时受横断山脉的快速形成和第四纪冰期气候波动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因此,网盖牛肝菌是研究亚高山外生菌根真菌演化规律及中国大陆——台湾物种间断分布机理的理想材料。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3)中学生小王有两个疑问分别在材料第二段和第三段中找到了答案,小王的疑问是什么?请以问句的形式简要表述,每个问题不超过25个字。组卷:0引用:3难度:0.7
二、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9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这是十月的一天早晨,秋高气爽,太阳还没有升到头顶,毛主席率领部队进入吴起镇一带的山头阵地。我们一纵队四大队担负着迂回敌人左侧的任务,一路上只见兄弟部队也都进入各自的伏击阵地。
8时整,我们在川道左侧的山沟里埋伏得都有些急了,这时突然见前方川道里冒起一团团尘土,我与大队长黄开湘同志各自拿起望远镜仔细一看,嗬,果真马大胡子的骑兵来了,一队接着一队,还真不少。
战士们在一旁手里握着枪,眼睛紧盯着川里,从他们的神情可以看出,此刻谁都心里痒痒的,恨不得一下扑过去,将敌人彻底消灭。但是,这次是联合行动,必须听从统一指挥。我知道,现在两边山沟里,数百挺轻、重机枪都等着他们,只要一声令下,便可见到万马奔腾、千军雷霆之势。这时,我习惯地转过头去,看看后边阵地。
突然“啪!”山谷里响起了清脆的枪声。
刹时间,两边山沟里的轻、重武器一齐吼叫起来,两厢伏兵一齐杀了出来。敌人此时才知道进了我们的伏击圈,但已经晚了。我们一个迅猛突击,把走在前面的那个团打了个七零八落。受惊的马狂奔乱跳,敌人无法控制坐骑,纷纷从马背上跌落下来。有的腿还挂在蹬里,硬给马拖着跑了。敌人后边的三个骑兵团,阵势还没有摆定,一家伙就给他们自己的败骑冲散了。真是人喊马嘶,不打自垮。我们就这样轻轻松松地消灭了敌人一个骑兵团,打垮了敌人三个骑兵团。在缴获的文件中,我们看到了蒋介石的密电,电报称:
……红军长途行军,疲惫不堪,企图进入陕北会合刘志丹,命令你部骑兵前往堵截,相机包围,予以歼灭。”
谁知道,这就是我们长征中的最后一仗啊!这一仗,宣告了一年来蒋介石“追剿”计划的彻底破产。
(摘编自杨成武《长征胜利万岁》) 材料二
(二) “永丰战役带突击组,夜间上城,夺取敌人碉堡两个,缴机枪两挺,打退敌人数次反扑,坚持到天明。我军进城消灭了敌人。”
这是立功证书对张富清1948年11月参加永丰战役的记载。
发生在陕西蒲城的永丰之战,是配合淮海战役的一次重要战役。战况异常惨烈,“一夜之间换了八个连长”。
对那场艰苦卓绝的战斗,95岁的张富清仍历历在目。
张富清所在的连是永丰战役突击连。张富清又是突击连的突击班成员。27日夜,他和两名战友匍匐前进,扒着墙砖缝隙攀。上城墙的张富清第一个跳下城墙,与围上来的敌人激战。
“我一转身,看见敌人将我围住了,就端起冲锋枪扫射,一下子打死七八个。”张富清说,交火的时候,他感觉到自己的头被猛砸了一下,消灭眼前的敌人后,手一摸,发现满脸都是血。原来,子弹擦着头顶飞过,把一块头皮掀了起来……
“打死七八个敌人后,我逼近碉堡,用刺刀在城墙底下刨了个洞,把我带的八颗手榴弹和一个炸药包码在一起,拉着了手榴弹,炸毁了碉堡……
(六) 在张富清简陋的家中,珍藏着一个打满了补丁的搪瓷缸。
一面是熠熠生辉的天安门、展翅飞翔的和平鸽,一面写着:赠给英勇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保卫祖国、保卫和平。孙玉兰说,这是丈夫最心爱的物件。
从1954年起,这个搪瓷缸就是张富清生活的一部分。如今,补了又补,不能再用,张富清就把它认真保存了起来。
20世纪80年代初,张富清一家搬到现在仍居住的建行宿舍。30多年过去,楼上楼下、左邻右舍都已翻修一新,老两口的家还是老样子。
斑驳的墙壁,褪色的家具……虽然朴素,这个家整洁而充满生气。阳台上整齐地养着一排绿植,像是一队整装待发的战士。
面色红润,声音洪亮,精神矍铄——我们面前的张富清,仿佛不是一位90多岁的老人。近几年,他仍然坚持自己下楼买菜,有时还下厨给老伴炒几个菜。透过窗户,常常听到他爽朗的笑声……
1985年离休后,张富清一直保持着读书看报的习惯。他特别爱看《半月谈》。
卧室的写字台上,一本2016年版的《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被他翻阅得封皮泛白。
第110页的一段文字旁,做着标记——
“要不断改造主观世界、加强党性修养、加强品格陶冶,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干事,清清白白为官,始终做到对党忠诚、个人干净、敢于担当。”
这不正是共产党员张富清一生的写照吗?
(九) 3月2日,部队派员专程到来凤,探望老战士张富清。
是夜,平素内敛沉默的儿子张健全抑制不住内心激动。眼含热泪,他写下深情的记录——
部队来人了
老兵心中掀起波澜
面对军装上的军徽
老兵用一条独腿坚强站立
缓缓举起右手
庄严地行上军礼。
……(摘编自唐卫彬、杨依军、谭元斌《英雄无言——95岁老党员张富清的本色人生》) 材料三
2019年3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罗马会见意大利众议长菲科时谈到,我愿意做到一个“无我”的状态,为中国的发展奉献自己。“我将无我,不负人民”,八个字底蕴深厚,意涵丰厚,值得深究。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两种境界,“有我”与“无我”,可以用来品评诗词境界,也可以作为衡量做人境界的标准。
先秦儒家有关于“无我”的论述。《论语•子罕》中记载:“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法则天地,成为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人,这是儒家修身的目的。天地最大的德行是“无私”,正如《礼记•孔子闲居》所云:“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不能只想着自己的一己私利,在修为上要“大其心”“志于道”。诗圣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范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体现的就是典型的儒家“无我”思想。
“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是大公无私、乐于奉献,更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心中有民、一切为民”。中国共产党人把自己完全融入到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之中,把满腔激情完全投入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中去,“我”已化在滚滚时代大潮之中。“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这既是“有我”的姿态,也是“无我”的境界。
(摘编自肖伟光《“我将无我,不负人民”:共产党人最高人生境界》)(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习惯性转头看阵地的细节显示了“我”长期战斗生活养成的谨慎性格。
B.材料一引用蒋介石密电从正面写出长征的艰难,突出了吴起镇战斗的重要性。
C.材料二通过援引史料、人物口述等形式来记叙永丰战役,增强报道的真实性。
D.材料三引用《礼记•孔子闲居》中的话,是为了说明天地之间最大的德行是“无私”。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使用“嗬”“谁知道”“最后一仗啊”等具有口语色彩语句,符合回忆录的语言特点,增强了文章的感情色彩。
B.材料二写张健全记录张富清行军礼之事,表现出老战士对党和部队的忠诚,体现了人物通讯可以从侧面报道人物的特点。
C.材料三在传统文化的视野下阐释“无我”,论述“我将无我,不负人民”八个字的深厚底蕴,体现了传统文化对共产党人的涵养。
D.材料三引经据典,兼论古今,论述了“有我”与“无我”可以作为衡量做人境界的标准的观点,分析透辟,体现出新闻评论的特点。
(3)下列事例,不能体现材料三画线处“无我”的一项是
A.甲午海战中,邓世昌在弹尽粮绝的危急时刻毅然指挥自己的战舰狠狠地撞向敌舰。
B.县委书记焦裕禄,投身兰考,心装人民,不畏困难,矢志锁住风沙,制服洪水。
C.百团大战期间,聂荣臻元帅打破敌我界限,救助抚育日本小女孩,后转交其亲属。
D.面对突发的疫情,无数白衣天使成为逆行者,用实际行动守护人民的健康和幸福。
(4)《英雄无言——95岁老党员张富清的本色人生》获得第三十届中国新闻奖优秀人物通讯一等奖,假如你是评委,会给出哪些获奖理由?请结合节选内容,简要分析。
(5)请结合三则材料,阐述“共产党人的最高人生境界”的具体内涵。组卷:5引用:3难度:0.6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6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清汤面
刘庆邦 原煤从井下提到装煤楼上,需要先过一遍用钢丝网做成的振动筛。一踏上振动筛,碎煤漏下去了,筛子上留下的都是块煤。这是选煤的第一道工序,叫筛选。选煤的第二道工序是手选。进行手选的都是一些女工,她们分站在不停运行的皮带运输机两侧,负责把混杂在煤块里的个别矸石拣出来。矸石黑头黑脸,表面像煤,实质不是煤,是石头。一块矸石坏一车煤,只有把矸石拣出来,才能保证煤质的纯净。
向秀玉就是一位在装煤楼拣矸石的女工。①向秀玉的目光是锐利的,对矸石零容忍,伪装再好的矸石都别想逃过她的目光。向秀玉上的是白天班,早上8点上班,到下午4点才能下班。皮带连续运转,向秀玉对拣矸石在意,对吃饭不是很在意,有空就吃一口,没空就不吃。
女儿喜莲在矿上的学校上小学三年级,中午只能一个人回家吃饭。有一天,向秀玉因上班走得匆忙,忘了给女儿留饭,她愧疚坏了。第二天,向秀玉做出了一个决定,每天给女儿3块钱,让女儿到矿街上的小饭店里买饭吃。她向女儿建议,杨旗阿姨做的清汤面味道很好,也热乎,一碗清汤面的价钱正好是3块钱。
杨阿姨开的清汤面馆离生活区很近。杨阿姨一见喜莲,样子有些欣喜,说:“这不是喜莲嘛,我的孩子!②你妈那个小抠儿,怎么舍得给你钱让你出来买饭吃呢!”
杨阿姨把做好的一碗面端到喜莲面前的小桌上,对喜莲说:“汤热,慢慢吃,别烫着。”一碗清汤面,把喜莲吃得汗津津的,小脸儿都红了。
吃完了面,喜莲付给杨阿姨钱时,不料杨阿姨说:“钱你自己留着吧,可以买本买笔。”
妈妈下班回到家,喜莲一见到妈妈,就把杨阿姨不收她饭钱的事对妈妈说了。向秀玉心里一沉,马上就明白了怎么回事。自从孩子的爸爸在井下的瓦斯爆炸中遇难后,周围的人对她和她的孩子就不一样了。中秋节还没到,张师傅就给她们家送来了一盒月饼。秋风刚凉一点,王奶奶就给喜莲送来了一件布衫和一条裤子。矿上为了照顾她们家的生活,就在装煤楼上给她安排了一份拣矸石的活儿,每个月可以挣1000多块钱。可是,下雨还水,播种还苗,哪有吃饭不花钱的道理呢!向秀玉又拿出3块钱,和上次给的钱加在一起是6块,口气严肃地对女儿说:“你爸虽说不在了,但国家给你发的有抚恤金,妈妈也挣着一份工资,咱们家的生活不会有问题。你不能太面,给杨阿姨交钱时态度要坚决一些,你就说,杨阿姨,你不收我的钱,我以后就不来你这儿吃饭了!”
第二天下午,向秀玉下班回到家,喜莲一见她就哭了。向秀玉一听就知道,喜莲又没有把钱交出去,她说:“好了,别哭了,小孩子总是拗不过大人,这事儿也不能全怪你。擦擦泪,写作业去吧,我去找你杨阿姨。”
去找杨旗之前,③向秀玉重新梳了头,洗了脸,换上了一件白色的外套。她每天下班后,她都把自己洗得干干净净。家里的顶梁柱倒了,她得把责任接过来,把这个家支撑起来。丈夫走了,她的心气儿不能散,更不能丢,得打起十二分的精神,笑着面对生活,面对未来。
杨旗一见向秀玉掏钱就急眼了,她说:“咱两个,你是谁,我是谁?你的孩子就是我的孩子。自家孩子在这里吃碗面条,我让孩子花钱,我还有一点人心吗!别的我不说,谁让咱姐妹是一样的命呢!”
当着饭馆那么多人,向秀玉没让杨姐说下去。④杨姐的丈夫和向秀玉的丈夫是同一场事故遇难的,那场事故死了80多人。向秀玉硬起心肠,把钱放在杨姐面前的灶台上,说:“杨姐,你要是收下,我明天还让孩子来你这里吃饭,你要是不收,我再也不会让孩子到你这里吃饭了。”
杨旗只得妥协,说:“好好好,这个钱我收下。明天一定还让孩子过来吃饭啊。我这个妹子哟,真是个一根筋哪!”
喜莲再去清汤面馆吃饭时,杨阿姨没有拒绝收她的钱。但是晚上喜莲对妈妈说:“杨阿姨在面条碗里给我卧了一个荷包蛋。”
妈妈问:“你吃了吗?”
喜莲说:“我没吃。别人碗里都没有荷包蛋,只有我自己碗里有荷包蛋,我不能吃。”
妈妈有些感动,说:“喜莲真懂事,真是我的好孩子。”
喜莲提出,她明天中午不去杨阿姨的面馆吃饭了,她一去吃饭,杨阿姨老是看着她。妈妈同意了。
一天晚上,杨旗找到向秀玉家里来了,她进门就说:“秀玉,我错了,你骂我吧!”
向秀玉说:“没什么,孩子不过是想换换口味。就算你做的清汤面再好吃,孩子也不能天天中午吃面条吧。”
杨旗说:“还是让孩子到我那里吃饭吧,我不少收孩子一分钱还不行吗,我再也不给孩子碗里打鸡蛋了还不行吗!孩子再不去我那里吃饭,说不定哪一天我的面馆就停办了。”
向秀玉问:“这话怎么说的,有谁为难你了吗?”
杨旗说:“不是有谁为难我,是人家对我太好了,我有点受不了。”杨旗随口举了几个例子。有一个人吃了一碗面,给了她10块钱。她正低头在钱盒里给人家找钱,人家摆摆手就走了,喊都喊不回来。还有一个人吃了一碗面,一下给了她100块钱。现在她才明白了,那么多人到她的面馆吃饭,不是因为清汤面有多好吃,是矿上的人在抬她的生意。杨旗说:“再这样下去,我得欠矿上的那些弟兄们多少情啊!”
向秀玉没有说话,她一手捂嘴,转过脸去,眼泪簌簌地流了下来。
(有删改)(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清汤面为线索,将向秀玉和杨旗两个家庭连接起来,表现人世间的温暖情意,饱含浓郁的生活气息。
B.杨旗不收喜莲的饭钱,向秀玉明白她这是和张师傅等人一样,在喜莲爸爸遇难后对自己家庭的特殊照顾。
C.面条碗里的荷包蛋是杨旗的一份心意,但这不经意的举动挫伤了喜莲的自尊,母女俩决定去别处吃午饭。
D.结尾杨旗的话让向秀玉内心受到触动而落泪,两个人相互关爱、相互理解,同时被周围人的关心感动着。
(2)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子①运用比拟的手法,写出了向秀玉对待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
B.句子②杨旗用“小抠儿”形容向秀玉,指责她养育女儿方面过分俭省。
C.句子③连用几个动词描写向秀玉用心打扮,表现她遭遇变故依然坚强。
D.句子④在行文中插叙两个家庭的不幸遭遇,交代这个感人故事的背景。
(3)小说以“清汤面”为题,有主题思想、人物塑造、结构方式等多方面考虑。结合全文,任选两方面谈谈你的看法。
(4)林斤澜曾评价刘庆邦的小说:“来自平民,出自平常,贵在平实。”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组卷:5引用:1难度:0.5
四、整本书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
9.请用费孝通《乡土中国》里的观点,解释以下三个例子。(每个例子不超过15个字)
①贾家的大观园里,可以住着姑表林黛玉,姨表薛宝钗,后来更多了,什么宝琴、岫烟,凡是拉得上亲戚的,都包容得下。可是势力一变,树倒猢狲散,缩成一小团。
②《流浪地球》中,太阳即将毁灭,吞没整个太阳系,面对绝境,人类将开启“流浪地球”计划,试图带着地球一起逃离太阳系,而不是移居到其他星球。
③《白鹿原》中,白嘉轩的父亲亡故后,他继承了族长之位,率领村民修复祠堂,设立乡约碑来管束乡亲,请私塾先生教化村民,处理村里纠纷,维护宗族利益等等。白嘉轩的身份具有绝对权威。组卷:5引用:2难度:0.6
五、写作(60分)
-
1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许衡尝暑中过河阳,渴甚,道有梨,众争取啖之,衡独危坐树下自若。或问之,曰:“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人曰:“世乱,此无主。何须自律邪?”答曰:“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
材料二:重庆谈判中,蒋介石曾对秘书陈布雷说:“毛泽东此人不可轻视。他嗜烟如命,手执一缕,绵绵不断。但他知道我不吸烟后,在同我谈话期间,竟绝不抽一支。对他的自律和决心,不可小视。”
读了以上材料,你有什么感悟和思考?请综合理解材料写一篇文章,来表达你的思考和认识。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5引用:2难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