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湖南省衡阳市高考语文模拟试卷(一)
发布:2024/12/25 22:30:3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l(本题共1小题,17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家文化是一种植根于世代传承的家庭家族文化土壤、体现我们民族特质和精神风貌的文化,基本构成包括家训(家教)、家风、家礼、家德、家学和家史文化等,钱氏世家文化也是这些家文化元素的统一体。
据检索,钱氏世家各个支脉的家谱中,多有家训族规,其中三篇家训是其典型代表。一是该家族姑祖吴越王钱缪的《武肃王八训》(以下简称《八训》),这是该家族最早的家训。家训总结了当时不少大族家教家风不良致使破家亡家的教训,告诫子孙睦亲齐家,仁和处世,尊祖敬宗,恪守家风。二是《武肃王遗训》(以下简称《遗训》),该家训是钱修临终前对子孙的嘱托。钱缪在介绍自己从军理政50余年经历后,告诫子孙体国恤民,“莫爱财无厌征收,毋图安乐逸豫,毋恃势力而作威,毋得罪于群臣百姓”。《遗训》将维护国家统一、使百姓免受干戈之苦的谆谆嘱托,民为邦本的意识和浓浓的家国情怀融入家训之中。三是广德钱氏前清举人钱文选辑录的《钱氏家训》。在继承家训的基础上,总结钱氏各族家庭教育实践经验,采辑历代先贤治家教子处世的格言警语修订而成,保留了《八训》和《遗训》的基本教化理念,是留给钱氏家族子孙的重要精神遗产,成为钱氏后人的人生行为指南。
从钱武肃王的家训中,可见其家德文化优良。《八训》列举了江西钟氏养子不训、亡败其家,河中王氏、幽州刘氏兄弟自相鱼肉、构讼破家、子孙皆绝等家族的沉痛教训,告诫子孙“兄弟如手足”“兄弟相同上下和睦”。钱文选辑《钱氏家训》之“家庭”篇更强调“内外门闾整洁,尊卑次序谨严、父母伯叔孝敬欢愉,妯娌弟兄和睦友爱”。该家族《埃山钱氏宗谱》中“治家”条也有云,“处家之道,当恩义兼至”“兄弟乃一体所分,全要休戚相关”等等。这种家德文化对子孙的成人成才起着重要作用。
家风,是一个家族或家庭世代繁衍生息过程中形成的风气、风尚、风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良好家风一旦形成,就能使家人耳濡目染,成为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约束和激励子弟在家庭生活中继承父祖的优良品德和传统。钱氏世家尤其重视家风培育,武肃王《八训》和《遗训》中都强调,“绍续家风、宣明礼教,子孙若有不忠不孝不仁不义便是破吾家门”,“坏我家风,须当鸣鼓而攻”。
我国的家文化特别注重积累、传承,家学渊源使得子弟较早接受文化的开蒙教育,精湛的器物文化、艺术创作技能依靠家庭的代代相传,学术研究及其思想理论成果在家族后代子孙的传承中发扬光大。班彪与儿子班固、女儿班昭都是史学大家,王羲之、王献之父子都是书法大家,苏洵与苏轼、苏辙父子都是文学大家。钱氏世家亦然,其家学传承的成功是家族人才辈出的重要原因。
今天的中国,家庭虽然小型化了,但作为社会的基本细胞,依然是人们的生活场所和社会基本单位,是人们的精神家园、情感归宿。唐朝名相张九龄云:“治国之道,实由家治也。”全面梳理、汲取钱氏世家文化的积极成分,有利于促进家庭建设和家风培育。
(摘自陈延斌《吴越钱氏世家文化及其时代价值》)材料二:
家风是一个家庭的风气,犹如无处不在的空气,弥漫在家庭的每个角落;犹如绵绵细雨,滋润着家庭的每个成员。家风对个人、家庭、社会、国家都具有重要意义,从个人和家庭层面说,家风影响着每个家庭、每个成员的生活,浸润着家庭成员的精神和心灵,对家庭中每个人的文化修养、道德品质、生活方式等都有深刻影响;从社会和国家层面说,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风是国风的基础。
什么样的家风才算好家风?如果说100个家庭有100个家风,那么也可以说100个好家风都有一个共同特征,那就是引领家庭成员向上向善。好家风就是要“积善”并且要谨防“积不善”,这是判断好家风的标准。
好家风由家庭文化、生活方式、行为准则、价值观念等很多要素构成。向上向善的家庭具有尊老爱幼、夫妻和睦、邻里团结等良好美德与行为,向上向善的家庭会主动拒绝不良行为。有人认为家风是自家的事,“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但家风也要有家国情怀,要把个人发展、家庭发展和国家发展结合起来,要提倡爱家爱国相统一,让每个人、每个家庭都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作出贡献。因此,好家风还要处理好“虚”与“实”“小家”与“大家”这两对关系,这才是好家风的模样。
行为是家风的外部呈现,当我们描述某个家庭的家风时,常常会说一些具体行为,如“他们家爱运动,一家人经常去跑步”“他们家很友善,见面总是主动打招呼”“他们家挺懒,家门口从不打扫”……这些呈现出来的行为让我们看到不同的家风,家风的内核是价值观,家风的外显是行为,价值观通过行为呈现出来,固定为习惯并传承下来,最终成为家风。
建设良好家风要落到具体行动上,要先构建好和谐的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要重视沟通,还要形成好的学习氛围,要更重视规则和习惯。
(摘自孙宏艳《好家风要“有模有样”》)(1)下列对吴越钱氏人才辈出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始祖吴越王钱银通过三篇家训总结了各大族的家教经验,并以此作为子孙行为的指南。
B.吴越钱氏将民本意识和家国情怀融入家训,形成优良的家德文化,进而影响代代后人。
C.吴越钱氏注重家风的培育,以优良家风来约束、激励子弟继承父祖的优良品德和传统。
D.吴越钱氏特别注重家学传承,优良深厚的家学渊源使得子弟较早接受文化的开蒙教育。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则材料都论述了“家风”,都认为优良的家风于家于国都有重要作用。
B.材料一与材料二都关注到了“好家风”既要“积善”,又要谨防“积不善”。
C.同为说明“家风”,材料一运用下定义的方法,材料二运用比喻的方法。
D.同为论证“家风”之重要性,材料一以引证为主,材料二以正反对比为主。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费孝通《乡土中国》论述家庭:“‘家庭’这个社群是暂时性的。”
B.曹雪芹《红楼梦》:“这四家皆连络有亲,一损皆损,一荣皆荣。”
C.傅雷《傅雷家书》:“在家中维持有条理的常规,使一切井井有条。”
D.巴金《家》:“家隔开夜的恐惧,没有隔开夜。家隔开雨的寒冷,没有隔开雨。”
(4)《礼记•大学之道》有云:“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请结合材料一对这句话的涵义加以分析。
(5)作为家庭中的晚辈,你可以为建设良好家风做些什么?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组卷:6引用:5难度:0.5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8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掌声响起来
张大愚 他是一位拉二胡的流浪艺人,大约四五十岁。不知什么原因,失去了右小腿,行动全凭一副拐杖。没有人知道他什么时候来的这座城市和为什么来这座城市——或许也没有人想知道。喧嚣的都市,快节奏的生活,谁顾得上去关注一个残疾艺人?又有多少人会静下心来细细聆听那种古老陈旧的声音呢?
街边的小公园是他的寓所,公园的长椅是他的床榻,漫天的星河是他的衾被。两包方便面或者一份廉价的盖浇饭,就是他一天的膳食。
他不修边幅,放任头发与胡须疯长,遮盖住大半张脸。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他手中的二胡,选料考究,做工精细。紫檀的琴杆与琴筒,黄杨木的琴轴,琴筒蒙的是顶级的金花蟒皮。由于长时间地使用摩挲,琴体包了浆,泛着温润柔和的紫光。内行一看便知价格不菲。以他现在的收入,不知需要积攒多长时间才能置下这样的珍品。
每次演奏完毕,他会从琴盒里取出一块干净的麂皮布,擦拭二胡的每一个部位,然后小心翼翼地放进琴盒里。他的动作认真细致,甚至有些虔诚。他的目光温软,像在注视着恋人。晚上,他会枕着琴盒入睡。他的梦里有二胡,二胡的梦里有他。
他演奏的曲目很多,欢快的,抒情的,忧伤的,都游刃有余。最拿手的是《二泉映月》,曲调幽幽咽咽,仿佛被血和泪浸泡过——他应该是个有故事的男人。
他坚持每天演奏两场,上下午各一场,每场两小时。与其他街头卖艺者不同,他是“绿色”演奏。没有麦克风,没有伴奏带,只有二胡本身的声音在空气中真实地游走。
有一天,公园里来了一个卖唱的女孩,与他各据一角。女孩奇装异服,神情傲娇,瘦削的肩膀上斜挎着一把大大的吉他,面前支着麦克风,音响一开,激越高亢的歌声伴着砰砰的吉他声铺天盖地袭来,气势宏伟。但令人惊奇的是,二胡的声音总能从那震耳欲聋的声音里钻出来,清晰地传至每个人的耳鼓,像一条轻捷灵动的小鱼儿,在人们心里游那么几游。
弹吉他的女孩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时尚,光鲜,激情四射,足以吸引更多的人驻足欣赏。一天下来,女孩的钱盒满满当当的。相比之下,他就显得更加落魄,甚至可怜。当然,这只是我作为一个旁观者的想法而已,他自己内心未必这样认为——谁说这样就是可怜呢?可无论怎样,那个决定生存质量的钱盒里总是寥寥无几,却是不争的事实。
我第一次听他的演奏,是在初夏的一天。时近黄昏,云舒霞卷,弯月初升。公园里行人寥寥,微风拂过,有二胡乐声飘来。公园不大,我绕过一座乱石堆叠的假山,就看见了他。他坐在一丛海桐灌木旁的木色长椅上,左手持琴,右手执弓,腰背自然挺直,标准的二胡演奏姿势。他拉的是《彩云追月》,曲调轻快流丽,我似乎能感觉到那些被奥数题纠缠而绷紧的神经在一根一根舒缓,熨帖极了。他的头仰起,双目微阖,神情温柔。我没有去想为什么一个流离落魄的流浪艺人会有这种表情,我只是单纯地被乐声吸引,甚至没有注意到他那条不健全的右腿。
整个暑期,这座公园成了我有空必来打卡的地方。去的多了,他开始同我打招呼,让我报喜欢的曲名,并坚决拒收我的钱。我们从不深聊,一个神秘的不知从何处来又不知将去往何处的成年人,他的故事、他的内心世界,不是一个阅历尚浅的少年轻易可以触碰的。
暑期最后一天,我又去了。暮夏时节,风里带了一丝秋意。
看到我来了,他点头向我示意,然后问我想听什么。我说都可以,谢谢。他沉吟一下,说那就《二泉映月》吧。
起势,运弓,顿挫流转,这个有故事的男人,在这个黄昏,开始了一场这个夏天以来最高水准的演奏。越来越多的人被乐声吸引过来,它细腻而又雄阔,伤怀而又悲悯,于暗色中隐现清明,于寂灭中萌发新生。它描摹的是一幅“长太息以掩涕”的人生长卷,同时又是我们所有人置身其中的有情世界。所有人安静地聆听着,过往岁月的浮光掠影纷纷在此刻翻涌上来,在心中百转千回。
一曲结束,四野静寂,时间仿佛在这一刻停止。他若有所思地怀抱着二胡,凝然不动,仿佛与天地相合。
这是一场堪称大师级的演奏,不可复制。不知是谁长吁了一声,我回过神来。一个男人把一张百元纸币放进他的钱盒里,其他人纷纷效仿,往盒子里放钱,我也放了二十元。盒子满了,还有几张散落到地上。
暮色将尽未尽,绛紫色微光在公园里流连。我心念一动,带头鼓起掌来,众人跟着鼓掌。掌声像子弹一样将他击中,他身体一震,神思回转,抬头看了看我,以及围聚的众人,目光深邃明亮。
他从容地将二胡放进琴盒,撑着拐杖站了起来,向众人优雅地鞠了一躬,然后挺直腰身,矜持地微笑着。那一刻的他,仿佛双腿完好地站在万众瞩目的舞台上,英姿勃发,光华灼灼。
那是一场告别演出。那天之后,我再也没有见过他。
(选自《小小说月刊》,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前三段从外貌、饮食等方面写出流浪艺人生活的艰难,引发了读者对他的一些疑惑,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小说对流浪艺人演奏完毕的动作、神态等进行了精细地刻画,凸显了其对于二胡的珍视、对于传统艺术的热爱与敬重。
C.小说善用对比,例如无论卖唱的女孩的吉他声多么响亮,都不能完全掩住二胡的声音,这就突出了二胡声音之清越。
D.小说前半部分指出流浪艺人最拿手的是《二泉映月》,最后又以此结束,不仅把故事推向了高潮,也有利于主题的揭示。
(2)关于流浪艺人告别演出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看到“我”来,“他点头向我示意”,说明经历暑期我们已经达成了默契。
B.他“怀抱着二胡,凝然不动”,说明此时他已完全沉浸在二胡的艺术世界里。
C.关于本次演奏的乐声,既有对其的正面描写,也有听者反应等侧面烘托。
D.“那天之后,我再也没有见过他”说明流浪艺人已辗转他地弹奏二胡。
(3)小说以“掌声响起来”为题目,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4)小说的“散文化”包括淡化情节、虚化人物、抒情性浓郁、语言有诗意有意境等方面。汪曾祺先生曾指出:“散文化是世界小说的一种趋势。”本篇小说符合这种趋势。请结合文本分析这篇小说有怎样的“散文化”特征。组卷:16引用:3难度:0.7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工作狂”在某种意义上是心理问题。“工作狂”与“工作热情高”有着本质的区别,因为①______,一般很难从工作中得到快乐,只是借助拼命工作求得某种“心理解脱”。此外,这些人在工作中还常常强迫自己做到“完美”,一旦出现问题或差错便羞愧难当、焦虑万分,却又可能将他人的援助拒之门外;而“工作热情高”的人都十分热爱自己的工作,②______,如出现失误既不会怨天尤人,也不会懊恼不已,相反③______,同时也注意与同事和上司的协调、配合,因而人际关系相对融洽。调查显示,尽管“工作狂”的工作量要比“工作热情高”的人大得多,但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都明显不如后者。
(1)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自己”与文中画线处的“自己”,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铁锁见他说得很自己,也愿意受他的照顾,只是见他穿着军人的衣服,怕跟上当了兵。(赵树理《李家庄的变迁》)
B.部队却胜利地冲了过去,自己伤亡很少,倒把敌人打死很多。(邓洪《山中历险记》)
C.有些人说,光说谁开谁种,谁种谁收,有啥凭据呢?还是找找自己的老业地开着稳当。(李准《黄河东流去》)
D.自己人之间,什么臭架子、坏脾气都行;笑容愈亲密,礼貌愈周到,彼此的猜忌或怨恨愈深。(钱锺书《围城》)
(2)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组卷:10引用:6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度:言前定则不跲(jiá,受阻,结巴),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 ——《礼记中庸》 人生就是无论你怎样计划,不同的时候仍然会出现不同的问题,或一致,或偏离。因此,没必要事事都预先计划好。 ——(日)中村恒子畅销书《人间值得》 对于以上两种观点,你怎么看?请结合材料和你的生活体验,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17引用:10难度: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