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1年湖南省郴州市明星高级中学高考语文一模试卷

发布:2024/5/13 8:0:8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中和之美是处于优美与壮美两极之间刚柔相济的综合美。其意蕴刚柔兼备,情感力度适中,杂多或对立的审美因素和谐统一,具有含蓄、典雅、静穆等特性。
          中和之美对宇宙人生的洞察,对主体德性精神的强调,对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视,都有独到之处。特别是对高尚人格的极力推崇,对艺术生命的高度重视,对艺道合一的不渝追求,都表明了中和之美是一种重德尚情、崇艺重生、强调和谐的普遍的和谐观,具有强烈的人文关怀性质和素朴的辩证精神。作为一种思想原则、方法论原则和普遍和谐的人文精神,对于想摆脱生存困境、艺术困境和精神危机的今人来说,仍可能在某些方面提供极为宝贵的启示。尤其在21世纪,人类面临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心灵以及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和谐原则仍然是最佳的文化方式选择和最优化价值导向。
          从当今世界人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失衡来看,中国古代审美和谐观对我们的启示是,重视人自身的人文教化和塑造,重视高尚人格和理想人生境界的追求,仍然是现实人生价值取向的目标。从当今世界人的内心生活的失衡来看,传统的审美和谐观也可以启示我们,在现实的入世精神与欢快、和谐、悦乐的心理状态之间保持和谐统一。在审美世界和功利世界之间保持协调统一。从当今世界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来看,人与万物是同类、同体,是平等的,更应该建立一种和谐关系。从当今世界东西方文明之间的冲突来看,中国古代审美和谐观也有助于西方当代文化矫正自己逻格斯中心主义【注】的弊端,同时也有助于中国人走出单纯的西学东渐的心理惯性,重新审视自己的文化传统,并给以现代的解读,从而使世界文化可以分享我们的民族智慧。
          然而,必须指出的是,中和之美作为古典主义的思想体系,作为美学观毕竟有偏狭的一面。它过于单调、平淡,过多地将人的情感束缚于理性之中,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的情感节制,使得古典艺术缺乏大悲大喜的情感宣泄和最尖锐的对抗冲突。就此而言,它实际上又是处在精神重压之下的知识分子的一种自我安慰、自我陶醉。作为一种人格理想、社会理想,它过于强调安命乐天、随顺世态、守中居正,易导致民族性格保守的一面。因而它并不具有直接适应现代社会的价值。充满矛盾、充满冲突的新时代需要建立新的审美观。西方早在 18世纪就已经抛弃了古典主义的以和谐美为特征的美学观而接受了以崇高为特征的美学观。而我们却步履维艰,直到 20世纪初才开始缔造新的审美观,而且这种建构至今仍没有完成。因此,必须否定古代和谐的狭隘性和强制性,必须对古代和谐进行历史的转换,使古代和谐面向21世纪的文化建设和人的现代性。
    (摘编自王祖龙《中和之美的人文底蕴及其现代意义》)材料二:
          要让中和之美焕发积极的现代意义,就要根据现代社会的特点与趋势,祛除其中所含的政权中心主义和道德中心主义思想,把它的基点移置于个人的生存与发展之上。“中和”的社会应该为个体的发展提供条件,只有从个体的需要与发展出发,“中和”才具有现代意义。
          由此出发,中庸之德就应该表现为个体对完美人格的追求。孔子对君子德才的要求,可以看作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理想。中和之美应该有利于这种人格的实现。它首先要有利于个体的独立。它曾经的政治性,能从反面提醒人们警惕艺术的同化作用;而“和而不同”的思想应该被引申,成为处理独立个体与社会整体关系的基本原则。其次,它要有利于个体的多重身份、多种才德、多元情感以高度的自觉统一于“我”。在中国古代,中和之美隐含集权的动机;而在现代社会中,人的角色与才能被工业生产定制,消费与娱乐被商业利益引导,个体不论受到多好的教育、有多丰富的物质与精神享受,他的自觉与自主却没有被唤起。物质的高度发达并没有带来人们所期望的自由,相反,高速运转的生产节奏、利润至上的消费诱惑,导致了人的碎片化和自我的迷失。从个体的需要与发展出发的中和之美,则应该引起现代人对这种情况的警惕与反抗,引导人以明确的自觉,按照自我的理性选择与追求,把可能实现的才能品质、社会关系、情绪感情“和”入浑融的“我”之中。这应该是审美与社会共同的发展趋势。再次,从艺术形式上,中和之美对多媒体艺术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中和之美是在诗乐舞一体的历史背景中提出的,而多媒体又让艺术在更高的技术和审美层次上实现文、图、乐、舞的完美结合;中和之美看重整体审美效果的原则可以运用到多媒体艺术多种媒介、技术、形式的驾驭之中,使文、图、乐、舞融合为一个具有最佳感染力的艺术作品整体。当然,这种感染力的动机应该以一个丰富统一的主体为中心,否则现代技术与经典原则的结合,会被一些权力集团用来实现他们的各种政治经济目的。
          一旦从以上三个方面摆脱了外在的目的,转而把人的独立、人的个体性、人在现实与感情、肉体与精神方面的完善和自由作为目的,中和之美就回到了审美本位。因为审美就是人在与艺术形式的浑然一体中意识自我、完善自我、解放自我的过程。
    (摘编自胡睿臻《中和之美:文化还原与现代转化》)【注】逻格斯中心主义:西方形而上学的一个别称。“逻格斯”出自古希腊语,它有内在规律与本质的意义,也有外在对规律与本质的言语表达的意义。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和之美呈现含蓄、典雅、静穆等特性,秉持独到的普遍的和谐观,突显强烈的人文关怀性质和素朴的辩证精神。
    B.中和之美对于想摆脱生存困境、艺术困境和精神危机的今人来说,仍然是最佳的文化方式选择和最优化价值导向。
    C.传统中和之美的强制性和狭隘性,主要体现在过于强调用理性束缚情感,过于强调安命乐天、随顺世态、守中居正。
    D.中和之美在个体独立、个体自觉与自主、多媒体艺术等方面回归到审美本位,将会有利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理想。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审美和谐观能帮助国人重新审视自己的文化传统,并从现代角度进行解读,从而使民族智慧更加国际化。
    B.作为古典主义思想体系的中和之美并不具有直接适应现代社会的价值,因此我们所处的新时代需要建立新的审美观。
    C.现代社会中,中和之美祛除了其中所含的政权中心主义和道德中心主义思想,能使人们更关注个体的需要和发展。
    D.中和之美遵循整体审美效果的原则,可以充分发挥多媒体艺术的最佳感染力,从而来实现人们各种政治经济目的。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不能体现“中和之美”的一项是
     

    A.园林艺术经常会使用到雕花镂空的门或窗,让窗门对面的风景若隐若现,颇有意趣。
    B.戏剧《梁山伯与祝英台》里的有情人虽然双双殉情而死,但最后幻化成蝶,双宿双飞。
    C.《唐宫夜宴》融入国宝、国风和国潮等元素,结合现代信息技术给国人带来视觉盛宴。
    D.罗丹雕塑《思想者》塑造了一个劳动者,他不但在思考,而且沉浸在极度的苦恼之中。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在论证上的联系。
    (5)怎样实现传统文化“中和之美”的现代转化?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组卷:79引用:13难度:0.1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1小题,16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文本一:
    战士石
    超侠[注]
          海风吹来,带着腥甜的滋味,湿润、温暖、舒爽。岛边那几块巨石,相互勾连,彼此依假,仿佛几个人肩并着肩。在一块石头的罅隙里,我发现了一个防水笔记本,里面记录着这个奇异的故事……
          当我接受了这个任务,登上这座小岛的那一刻,心情是多么愉悦,我的双脚踏实又安定。
          这岛是如此之小,从东走到西,不过一公里,从南走到北。也不过一公里。岛的北侧,面朝大海,有一个小小的山包,山包上立着旗杆,旗杆上高高飘扬着我们的国旗,那样鲜艳、灿烂。山包下有一间小小的两层楼房,第一层就是我的寝室和厨房,第二层是工作室和观测室。岛上只有我一个人。
          一个人驻守在一座孤岛上,刚开始想法很纯粹,远离喧嚣,恰好能看看自己想看的书。写写自己想写的东西,栽几株好看的植物,看湛蓝的天,看天边的云,看海浪飞卷、鲸鱼出没的奇异之景。
          那为什么要离开小岛呢?
          每天早晨早早起来,升国旗,奏国歌,行军礼,白天除了警戒、观察,就是自己做饭做菜、种地养花,有什么不好。我不理解,前面先后上岛的三个战士,怎么会好端端地当了“逃兵”?这茫茫大海,又能逃到哪里去?
          这样清静的日子过了还没一个月,我似乎渐渐理解他们了。重复,重复,再重复。没有人讲话,只有风,只有石头,只有一棵树。渐渐的,你能听到风的哭声,听到石头的喊叫,还有树的冷笑。这些,都能将你从睡梦中惊醒,后背惊出一身冷汗。
          大海像一个蓝色的男人,脾气古怪,时而狂风巨浪、暴躁野蛮,时而风平浪静、安静慈祥;石头就是一个傻傻的小孩,痴里痴气,愣怔发呆,像是在沉思宇宙的奥秘;那棵树是一个妖娆的女郎,摇曳生姿,顾盼流波,时而发些小性子,遇到事情只会惊声尖叫。和它们在一起,我也变得时而暴躁,时而默然。
          我是不是疯了?陡然渗出一身冷汗,难道,那些不见了的战士们是因为发疯跳进大海里去了?我不认识他们。我有钢铁一般的意志,绝不会像他们一样。
          当夜,久久不能入睡,窗外风雨交加,电闪雷鸣,还有那一道道紫红色的光。它们忽远忽近,有节奏地跳动着,像是行走的火焰。我推开窗仔细观察,海岸边好像有影子在移动。我心中一惊:“难道是敌人来犯?”我提着枪冲了过去,原来是石头。是石头在动!
          岸边那三块大石幻化成了人形,迎向海上射来的光束。海上升起的那块不明礁石,也似人形般,红光就是从他手中发射出来的。我看得瞠目结舌,感觉像在做梦。
          它们,到底是什么?是人,是石,还是什么别的生物?
          我的心突突跳动,岸边的三块石头在变化,渐渐露出人类的面孔,这形象有几分眼熟。记忆的火药线被点燃了,爆炸出清晰的图像,那不是在我之前守岛的三位战士吗?他们怎么成了石头?
          我仗着胆子,靠前想去查看,却不料被对面“礁石”发出的红色光波射中。一团冻气,沁入了我的体内,身体渐渐冰冷,我挣扎着想要回观察室报告情况,却发现不对劲儿,头脑昏沉,皮肤上生出了硬壳。过了十几秒钟,这种状态才慢慢解除,那层外壳如烧融的蜡一般退却了。我试图联系指挥部,可通信线路因暴风雨中断,暂时无法联络。
          我又回到海边,与那三块大石站在一起,对面的礁石正缓缓下沉,红色的光波已然消退。我听到身旁的石头发出声音。第一块石头说:“你也中招了,你的频率与我相同了。”第二块石头说:“这化石光束,又将我们的时间凝固了,我们永远也走不动,只能挡在这里,对付这些可怕的敌人。”第三块石头说:“想不到,敌人采用这样缓慢的战术,要悄悄占领我们的小岛,我们只能和敌人耗下去。”我惊恐至极,想要跑回去,但已经动弹不得。我的双脚到腰部,全都成了石头,和脚下的海滩连成了一体。
          当我恍然大悟时,腰部和头脑,都已经开始石化。幸好我随身带着笔记本,在还有行动力时,将这件事情记录下,和战友们查证。
          我们没有因为条件艰苦和寂寞难耐而逃避,我们一直站在这里坚守,和敌人进行着无声而漫长的战斗。哪怕我们变成石头,哪怕要战斗千年万年,也无怨无悔。我们会永远屹立在这里,保卫着我们的家园……
          我看到这里,不知不觉,眼中流下晶莹的泪滴,但很快就被海风吹干。我向着这四块石头,救了一个标准的军礼。
          海潮退去,海水中的礁石慢慢露出水面。我的脑际一片恍惚,感到有一道红光射来,炙热如火焰。
    文本二:
          超侠说:“主要创作的方向应该还是以科学、幻想、推理、冒险等为主题,当然是融和在一起的那种感觉,希望写小孩子和大人都爱看的故事,能够得到读者的喜欢和认可才是我最大的安慰,我希望写作不要有什么纯文学、非纯文学之分,因为问过好多作家,其实最后通俗文学和纯文学是合二为一的,共同形成的就是好看的文学。”超侠希望那种古怪有趣和惊险的风格,能够一直都贯穿在自己的作品中,形成独特的“超侠”标签,既超幻又奇使。
    注:超侠,原名尹超。云南德宏人。发表过科幻短篇小说等。文本一属于2020年度小小说排行榜第六名,文本二摘自鲁楠《超侠:每天都会产生各种联想和想象》。
    (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采用倒叙的手法,开头写“我”的发现,结尾写“我”的感动和感觉,形成了首尾呼应的结构,也强化了故事的真实性。
    B.“我”登岛时,起初心情愉悦,想法纯粹,写的是无知无畏的心态,后来暴躁、默然、惊恐,写的是恍然大悟、后知后觉的心理。
    C.主体部分通过写“我”的“奇幻”经历,刻画了守岛军人为国奉献,甘耐寂寞,不顾安危,义无反顾,具有钢铁般意志的高大形象。
    D.这篇小说很简短,故事也简单,以情节的曲折与人物形象的独特见长,整篇小说在紧张激烈的对抗中展开,有一种崇高美和悲壮美。
    (2)文本一中画线部分在小说结构上有重要作用,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举三块大石和不明礁石,上承“我”在海岸边的观察,下启对事件真相的描写。
    B.通过写礁石发射红光,凸显大石和礁石激烈冲突的关系,使小说的主题更加深刻。
    C.以“我”的感受写眼前的情景,既突出令人震惊的一面,又彰显虚实相生的特点。
    D.通过渲染场面来引出“我”的情绪变化,掀起了小说的波澜,也改变情节的进程。
    (3)作者希望能创作出“好看的文学”。请结合文本二,分析作者心目中这类文学的特点。
    (4)如欲以“我看,超侠,标签”为题写一则《战士石》的小评论,请结合文本,列出评论要点。

    组卷:16引用:3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9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们可以直接居住在某个星球或外太空空间中吗?           。无论是现阶段的太空站,还是想象中的“火星殖民地”,人类都需要一个足够庞大坚固的人造建筑来保护自己。多国合作、经营多年的国际空间站,是现阶段唯一真正实现长期居住功能的太空场所。
          如果你想要减肥,           。无重力环境会扰乱人体的肠胃功能,因此宇航员在太空中大多食欲不振,进食量减少。
          至于去太空里散散步,仍是可望而不可即的,虽然早在1965年苏联宇航员就已经走出舱门,(  )。出舱行走是需要提前数日准备的重大行动,           。除了必要的器械安装、维修与太空行走实验,宇航员们一般不会走出舱门。
    (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所以装备齐全的宇航员,在宇宙环境中也依然面临着相当程度的风险
    B.装备齐全的宇航员,即使在宇宙环境中也依然面临着相当程度的风险
    C.装备齐全的宇航员,所以在宇宙环境中也依然面临着相当程度的风险
    D.即使是装备齐全的宇航员,在宇宙环境中依然面临着相当程度的风险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组卷:5引用:6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刘海龙,驻马店市平舆县人,电焊工。2020年大年初一,他自费打车58公里赶到火神山医院工地支援建设。他告诉记者,他是一个贫困户,在他困难时国家曾帮助过他,现在国家有了困难他也想出一份微薄之力。
          王焯冉,漯河市人,中国人民解放军某机步营战士。2020年6月,23岁的王焯冉渡河增援前线,拼尽全力将战友推上岸后,自己永远倒在了激流中。他在执行任务前曾写道:“爸妈,儿子不孝,可能没法给你们养老送终了。如果有来生,我一定还给你们当儿子,好好报答你们。”
          陈琳,郑州市人,舞蹈《唐宫夜宴》导演。她喜爱历史文化,很早就有用唯美古典舞展现中原传统文化的想法。经过长期的采风、创意和打磨,终于捧出了《唐宫夜宴》这一艺术珍品。节目借助5G和VR等现代科技手段,将国宝级文物搬上舞台,让厚重的中华文化跃然眼前。节目引起海内外观众的热情关注,带动了一波“中国文化热”。
          某报社发起了“2020年度中原风采人物”评选活动,请从上述三个候选人物中选择一位,结合你的感触与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8引用:2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