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辽宁省六校协作体高一(上)期中语文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典籍记载,黄帝时代的史官仓颉曾经发明文字。仓颉的传说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广为流传,他被奉为创造汉字的神,尊称为“字祖”。至今在中原地区的濮阳南乐、开封、鲁山、虞城、洛宁、新郑等地,还可以看到仓颉庙、仓颉祠、仓颉造字台、仓颉墓冢等遗存。
关于仓颉其人,我们已不可确知。不过,文字的产生和发展,肯定经过了一个由无序到有序,由少到多,由表意到意音兼备,约定俗成,逐步系统化的过程。文字系统的形成不可能由一个人或一个时代来完成。我们推测,大约在黄帝时期,可能确实存在过史官仓颉这样身份的人。他不一定独自创造了文字,却可能是最初对文字萌芽进行整理和传播的代表性人物。历史上对文字最早进行规范化整理的人还有李斯。他身为秦相,作有秦刻石和《仓颉篇》字书,曾辅助秦始皇统一文字。历史上最早把古汉字作为知识体系进行全面解说的是东汉许慎。从文字学史的角度看,东汉许慎所撰写的《说文解字》,既是我国第一部系统解释古代汉字的重要字典,也是一部总结自春秋战国以来有关经学、小学的研究成果,进而探究汉字字源,并根据汉字的构形特征从理论上加以阐发的经典性文字学著作。自《说文解字》问世以来,历代都有学者致力于汉字的研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文字学。
近百十年来,黄河中下游地区为我国商周古文字资料的主要出土地。这里地下出土的古文字门类齐全,资料丰富。仅殷墟、周原出土的10多万片甲骨文和河南、陕西、山西诸省出土的8000余件带有铭文的商周青铜器,16000余片温县、侯马春秋盟书,9000余件魏晋隋唐墓志碑刻等大宗资料就足以震惊世界。它不仅推动了中国考古学和古文字学的成熟,而且也令世人对黄河文明刮目相看。如今在许慎家乡漯河境内的舞阳贾湖裴李岗文化遗址中,还有8000年前新石器时期刻画符号的重要发现,由此已引起学术界对中华文字起源的新思考。近几十年河北蒿城台西出土的象形符号及郑州小双桥商代陶器朱书文字,加之上世纪50年代发现的郑州商城二里岗期刻辞甲骨,使我们对商代前期的古汉字又有了新的认识。山西襄汾陶寺文化朱书陶文、偃师二里头和登封王城岗陶文,则透露出虞夏文字的若干重要信息。所有这些无不表明黄河流域中原地区与汉字文化渊源的独特联系。
据统计,目前海内外刊布的各种殷墟时期的著录刻辞甲骨已达90000余片,历代出土的相当于殷墟时期的青铜器铭文多达6500多件。以这些甲骨文、金文为典型代表的商代文字符号,是我国迄今所能见到的最早的古汉字系统。殷商文明是在吸收、借鉴夏代文明的基础上形成的。商代文字当承自夏文化,而且在殷墟时期尤其是从商王武丁以后有迅速发展的迹象。那时候,文字载体的门类已经很多,时人大多是用毛笔书写在简册上,可惜今天已不易见到,其他的主要手段就是刻写在龟甲兽骨、陶器、玉石上以及翻铸在青铜器上。今所见殷墟时期的单字字目已达4100余个,可释字目在1340多个。这些存活着的古汉字多为人、首、口、大、小、山、川、木、虫、鱼之类的基本字,它们是汉字的基础,后世通过它们又不断地孳乳出新字。
从殷商晚期的甲骨文、金文到周秦时期的篆系文字、六国文字,还有秦汉以后的方块汉字,包括古隶、八分隶、魏碑、楷书,各时期的汉语文字资料丰富完备。北宋学者沈括在其《梦溪笔谈》一书中,详细记述了印刷工匠毕昇于北宋庆历年间发明活字版的经过,并记录了毕昇活字版的工艺技术。这种字体萌芽于北宋汴京,所谓“横平竖直,横轻竖重,字形方正,笔画匀称”,也许因为这个,后世的“宋体”便成为出版印刷最为理想的正文字体。可以说,宋代是汉字真正成熟的时期。
(摘编自王蕴智《黄河学视野中的汉字》)
材料二:
汉字发展规律有三:一、汉字形体存在简化趋势。作为一种表意文字,汉字最初的形体大都相当复杂,在数千年的使用过程中,汉字经历了一个由繁到简的自然演变过程,简化的途径大致有以下几种:变图形为符号,删减多余和重复的偏旁,用笔画简单的字体代替笔画复杂的字体,截取原字的一部分代替本字等等。汉字字形大致经历了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魏碑-楷书几种形体,还有两种辅助性的字体:行书和草书。
二、汉字形体趋向规范化。早期的汉字形体没有一定之规,偏旁位置不固定,或左或右、或上或下,同字异体现象也相当严重。汉字在简化的同时也不断地进行着规范化。汉字规范化主要由政府完成,当然,个体也可能影响汉字的规范化,例如撰写《说文解字》的许慎。
三、汉字形体存在形声化趋势。汉字是一种表意文字,甲骨文中主要是象形字和会意字,形声字所占的比例仅为20%,到了许慎《说文解字》,形声字已占80%,今天汉字中的形声字所占比例更高达90%以上。可以看出汉字的发展存在一个形声化的过程。
可见,汉字是一种与时俱进、能适应现代化要求的、不断自我调整的文字。
(摘编自徐光春《汉字文化》)(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根据仓颉庙、仓颉造字台等遗存以及文字产生和发展的规律,历史上确实存在史官仓颉这样身份的代表性人物。
B.中原地区出土的大量魏晋隋唐墓志碑刻资料,不仅推动了中国考古学和古文字学的成熟,而他让世人刮目相看。
C.殷墟时期甲骨文字中依然存活着的古汉字多为人、山、川、木、虫等基本字,后人以此为基础不断创造新的文字。
D.汉字形体的简化、规范化以及形声化趋势,是汉字为适应社会发展和时代需求而不断自我调整的必然结果。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我们将来要学习、研究古汉字体系,或者要探究某些汉字的起源,研读《说文解字》或是很好的选择。
B.我国商周古文字资料主要出土于黄河中下游地区,或许可以推知汉字文化的源头就在黄河流域中原地区。
C.殷商文明吸收、借鉴夏代文明,因为文字发展具有传承性,也因为夏代文字载体的门类非常丰富。
D.汉字形体源于以象形和会意为主的甲骨文,定形于楷书,这既有历朝历代官府的作为,也有个体的作用。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汉字发展规律范畴的一项是
A.编写《汉字简化方案》。
B.秦相李斯主持“书同文”。
C.毕昇发明活字版技术。
D.武则天造一个“曌”字。
(4)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概括《说文解字》的作用。
(5)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组卷:11引用:9难度:0.6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6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孤独树(节选)
马金莲 打袼褙子算是老手艺了,窝窝梁的妇女没有不会的。把破旧衣裳拆洗整理成大小不一的布片晒干,再熬一马勺油渣糊糊,晾温,就可以打袼褙子了。木匠奶奶把小木桌儿搬到窗边,到一口箱子里找纸。打袼褙子最理想的纸是幅张较大的报纸,但山里人生活简朴,加上窝窝梁这地方僻远,庄里都是土里刨食的老农民,十个里头九个半是文盲,没人舍得花钱订阅报纸,所以他们的生活里一般很难见到报纸。
箱子里压了满满一箱书。有小学一到五年级的小本书,有初中和高中的大书,有厚的,也有薄的,有崭新的几乎没有翻阅过的,也有翻得卷边发毛破旧不堪的。木匠奶奶不识字,只会写自己的名字和从1到10十个洋码号数字。这些书上的字儿她自然是一个都不会认,但是她爱书。这一箱子书是儿子马向虎念过的。从他念小学一年级开始,每一学期,每一年,所有的书,只要儿子不弄丢,带回家里来了,她都捋平压展,一本不少地收藏起来。儿子小学留过一次级,高中出来没考上,又补习了一年,前后加起来,他一共念了十三年书。十三年里用过的书,沉甸甸压了一大箱子。
那十三年,娃没少吃苦。窝窝梁这庄子太偏了,默默藏在群山最深处,八岁那年小虎子就背上了花书包,每天爬上弯弯曲曲的山路到梁后的小学去念书。初中更难,要到乡中学住校。娃岁数小,背个铺盖卷儿,步行十五里路才能到乡上。高中在县上的回民中学住校,路途就更遥远了。儿是娘的心头肉,她心里疼娃,但又实在帮不上忙,只能给娃多做几双鞋,鞋底纳得厚厚的,让娃走山路舒坦点,给娃烙干粮时,多多地放清油和苦豆粉,用尽了心思,只为儿子啃这些干粮的时候能够觉得香一点,好吃一点。
复读了一年又没考上大学,马向虎带回一个落榜的消息,接着就进了他自己住的偏房,倒头大睡,好像又一次高考落榜,让他攒了几座山的瞌睡,怎么都睡不醒。
“拿我们的血汗钱白糟蹋哩,十三年呐,光他背的馍疙瘩就有几口袋了,他对得起我们吗?”老汉跳着脚,给老婆子抱怨。
木匠奶奶不敢接老汉的茬,心里火烧一样难受,儿子不吃不喝一口气睡了两天两夜,她当娘的心疼呐。娃从小性子闷,有话爱装在心里头,高考连着两年没考上,这打击有多大,她当娘的能不知道吗?全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呀。
她去厨房打一碗荷包蛋,她一边打一边落了泪。眼泪落进碗,散开在油花里,她看见那油花沉下去又浮上来,像一朵一朵泛着亮光的花儿在盛开,她擦干泪,端起碗走向偏房。
“做啥去?”老汉蹿过来拦住她,“你给他端吃的?还是荷包蛋!”
木匠奶奶发现老汉的眼仁子都是红的,额头的老筋硬绷绷跳起一层,一条条像暴露在泥土外面的老树根。
“娃两天两夜水米没打牙,你就是再心狠,还能不叫娃吃饭了?”木匠奶奶一边后退,一边小心护着碗。
“吃!你还有心给他吃好的?他还有脸吃?老子我敲打了几十年木头,我图个啥?盼个啥?就是他考上啊——考个大学,端一碗国家饭,给咱老马家长个脸,也给他自己争口气!可他……我……”他越说越气,气冲上脸,蹿上头,脸红成一片布,头发丛里的锯末子灰尘一样唰啦啦往下掉。老汉的怒火噌噌往上冒,边骂,边甩出一根刚刚锯下的木头板子。
“啪——”木板子砸到了碗上。
碗应声落地。
蛋汤横飞,四枚白玉一样的荷包蛋在碎裂的瓷片间乱滚。
木匠奶奶忙忙弯下腰拾鸡蛋,黑狗早就蹿过来,叼一颗,滚烫,吐出来,赶紧去叼另一颗,它贪婪地一口气叼遍了四颗,才发现不能一口全吞下去,就飞快地吃掉一颗,呜咽着再抢另一颗。木匠奶奶气得抹眼泪。四颗鸡蛋呢,就这样悄没声地没了,她心疼呐。
“死老汉!”她一边捡碎瓷,一边抹泪。
一直关闭的偏房门开了,门里走出马向虎来。他明显瘦了,嘴皮上起了一层白痂,本来就瘦,站在门口风一吹,单薄得更像个纸剪的人儿。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木匠奶奶是个文盲,但是这并没有妨碍她对书的喜爱,因此她总是将儿子从小学到高中带回来的书都小心地整理好,存放起来。
B.虽然马向虎的求学道路非常艰难,但木匠奶奶总是尽力帮助儿子。纳厚鞋底和多放清油、苦豆粉等细节体现了她的爱子心切。
C.因为学习压力大,在学校睡眠严重不足,所以高考再次落榜后的马向虎回家之后也不理会父母,不吃不喝一口气睡了两天两夜。
D.为了缓解儿子高考失利后的痛苦,熟悉儿子脾气性格的木匠奶奶,并没有像丈夫那样大发脾气,而是去给儿子做了好吃的饭食。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对窝窝梁打袼褙子这门老手艺的介绍,属于社会环境描写,它表明了窝窝梁百姓生活非常贫穷的状态,同时引出了相关人物。
B.小说运用了语言、神态和动作等描写手段,将木匠老汉看到妻子给儿子做了荷包蛋后越来越生气的情态、心理变化,展现得细腻生动。
C.题目“孤独树”内蕴丰富,既象征着窝窝梁地处偏僻,和外面的世界缺乏正常沟通交流,又暗示了马向虎高考落榜后无处倾诉苦楚。
D.小说写四枚荷包蛋被黑狗吞吃这一细节,特意将黑狗叼吃鸡蛋的画面放大,和木匠老汉咒骂的画面形成对比,增强了悲剧意味。
(3)节选部分木匠奶奶、木匠老汉对待马向虎的态度有怎样的异同?
(4)结尾段是怎样刻画马向虎这一人物的?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组卷:12引用:6难度:0.4
二、古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
-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杨万里,字廷秀,吉州吉水人。中绍兴二十四年进士第,为赣州司户,调永州零陵丞。时张浚谪永,杜门谢客,万里三往不得见,以书力请始见之。浚勉以正心诚意之学,万里服其教终身,乃名读书之室曰诚斋。浚入相,荐之朝。除临安府教授,未赴,丁父忧。改知隆兴府奉新县,戢追胥①不入乡,民逋赋者揭其名市中,民欢趋之,赋不扰而足,县以大治。会陈俊卿、虞允文为相,交荐之,召为国子博士。寻提举广东常平茶盐。盗沈师犯南粤,帅师往平之,孝宗称之曰“仁者之勇”,遂有大用意,就除提点刑狱。请于潮、惠二州筑外寨,潮以镇贼之巢,惠以扼贼之路。俄以忧去。东宫讲官阙,帝亲擢万里为侍读。他日读《陆宣公奏议》等书,皆随事规警,太子深敬之。王淮为相,一日问曰:“宰相先务者何事?”曰:“人才。”又问:“孰为才?”即疏朱熹、袁枢以下六十人以献,淮次第擢用之。会高宗崩,孝宗欲行三年丧,创议事堂,命皇太子参决庶务。万里上疏力谏,且上太子书,言:“天无二日,民无二王。一履危机,悔之何及?与其悔之而无及,孰若辞之而不居。愿殿下三辞五辞,而必不居也。”太子悚然。孝宗不悦,曰:“万里以朕为何如主!”由是以直秘阁出知筠州。宁宗嗣位,召赴行在,辞。引年乞休致,进宝文阁待制,致仕。嘉泰三年,诏进宝谟阁直学士,给赐衣带。孝宗始爱其才,以问周必大,必大无善语,由此不见用。韩侂胄用事,欲网罗四方知名士相羽翼,尝筑南园,属万里为之记,许以掖垣②。万里曰:“官可弃,记不可作也。”侂胄恚,改命他人。侂胄专僭日益甚,万里忧愤,怏怏成疾。家人知其忧国也,凡邸吏之报时政者皆不以告。忽族子自外至,遽言侂胄用兵事。万里恸哭失声,亟呼纸书曰:“韩侂胄奸臣专权无上动兵残民谋危社稷吾头颅如许报国无路惟有孤愤”又书十四言别妻子,笔落而逝。万里精于诗,尝著《易传》行于世。赐谥文节。
(选自《宋史•杨万里传》,有删改)【注】①追胥:追租的公差。②掖垣:皇宫的带垣。亦以称中书、门下两省。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韩侂胄奸臣专权/无上动兵/残民谋危社稷/吾头颅如许/报国无路/惟有孤愤/
B.韩侂胄奸臣专权/无上动兵残民/谋危社稷/吾头颅如许/报国无路/惟有孤愤/
C.韩侂胄奸臣/专权无上动兵/残民谋危社稷/吾头颅如许/报国无路/惟有孤愤/
D.韩侂胄奸臣/专权无上/动兵残民/谋危社稷/吾头颅如许/报国无路/惟有孤愤/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门谢客”与“长跪而谢之曰”(《唐雎不辱使命》)两句中的“谢”含义不同。
B.崩,本义是指山倒塌,古时认为帝王或王后逝世,就好像山倒塌了一样,故常用来指帝王或王后的死。
C.“孝宗不悦”与“俟其欣悦”(《送东阳马生序》)两句中的“悦”含义相同。
D.谥,即谥号,是古代帝王、诸侯、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据其生平行为给予的具有褒扬意义的称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万里虚心向学。他多次前往拜谒被贬谪永州的张浚,未果,后写信极力请求才拜见成功;他终身谨记张浚的教诲,把自己书斋取名为“诚斋”。
B.杨万里治理有方。管理奉新县时,他不让官吏下乡催讨赋税,只是把欠税名单张贴在集市中,让老百姓自觉缴纳,不扰民就追回税款,使社会安定。
C.杨万里慧眼识才。担任东宫侍读时,他认为选拔人才最为重要,他所举荐的朱熹、袁枢等六十人,先后被提拔任用,因此得到太子深深的敬重。
D.杨万里能文能武。他进士出身,精于诗歌,曾著有《易传》流行于世;他亲自率兵讨伐进犯的盗贼,并且为潮、惠两州制定不同的防御贼人之法。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会陈俊卿、虞允文为相,交荐之,召为国子博士。
②孝宗始爱其才,以问周必大,必大无善语,由此不见用。
(5)杨万里为人正直表现在哪里?请举例分析。组卷:22引用:11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
-
8.阅读下面一段文字,从剧作本身的角度分点概括《平凡的世界》受到好评的原因。(不超过40字)
相比以“狗血”话题为宣传噱头,并以收视率为商业目的电视剧,《平凡的世界》塑造了以孙家两兄弟为中心的众多鲜活形象,讲述了人物间朴实真诚的情感经历和他们对梦想的执着追求。以其独一无二的厚重历史感,将城乡的发展历史真实地体现出来,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此外,该剧采用直接的叙事风格讲述了当代农村的生活百态,给观众带来了全新体验;用沉稳的故事节奏为观众提供了一个能够平心静气调慢节奏的净土,在浮躁喧嚣的电视圈中给观众注入一剂强有力的镇定剂。组卷:11引用:16难度:0.5
四、写作(60分)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陆游《夜泊水村》 材料二:走南闯北,勤勉万事,真心系民间冷暖;走北闯南,万事勤勉,不忘百姓辛酸。
材料三:我辈军人流血用命,家国得保,百姓得安。为国而死,为民而死,军人本分,死得其所!
--《谨言》 材料四:只有把小我融入大我,才会有海一样的胸怀,山一样的崇高。
--习近平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能出现个人相关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11引用:5难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