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甘肃省天水市张家川县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
发布:2024/12/13 10:30:2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7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近年来,劳动教育日益受到重视。上个月末,中央深改委审议通过《关于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提出要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有数据表明,64.7%的中小学生认为所谓劳动教育就是社会实践活动课,70%的学生认为劳动技术就是信息技术。目前,我们对劳动教育中“劳动”概念的理解过于窄化。面对这样的现实,我们要更新观念。教育部教材局巡视员申继亮认为,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需要与时俱进,他强调,劳动要“时尚”起来,要将日常生产性劳动转化成创新型劳动,让学生学会用知识的智慧,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在学校课程体系中,以“真实劳动”为依托的“农场劳动教育课程”,不仅致力于观念培育,而且重在培育一种现代“新生活”方式,实现劳动教育的最终目的,让孩子有幸福生活的能力。
从专家研究的角度发现,家长给予孩子正确的劳动教育,孩子的成绩反而会上升。这就意味着孩子利用社会资源参与实践,然后在学校里学习劳技知识,接着在家庭环境中得以呈现,最终又通过在家庭中的劳动行为反哺社会,从而产生劳动教育共同体的闭环效应。
(摘编自《劳动教育“升级”背后深意几许》) 材料二: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这些重要论述,高扬劳动教育的旗帜,具有重大的时代价值和鲜明的现实针对性。
首先,劳动教育是培养社会主义劳动者的需要。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正是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才使中国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转变为世界上数一数二的经济大国。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满足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做强实体经济的今天,高度重视劳动教育,具有更加迫切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其次,劳动教育是高校培养优秀人才的需要。我国高校理应引导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他们既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练就过硬本领,又要坚定理想信念、锤炼高尚品格、培育劳动情怀,这样才能使他们端正学习态度,激发学习热情和创新精神,继承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从而为其将来走向工作岗位、实现个人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和技能基础,才能更好地培养社会责任感,树立“以天下为己任”、舍我其谁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最后,劳动教育是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有利于大学生通过在课堂教学、自身学习、实验实践等教育环节上付出大量劳动,将自己打造成为高等教育优质产品;有利于大学生在体味艰辛、挥洒汗水中塑造坚强的心理素质,在艰苦奋斗、顽强拼搏中磨炼自己的意志,从而获得受益终生的宝贵精神财富;有利于大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就业创业观,在国家社会需要与个人价值实现、专业学习与岗位匹配等方面找到平衡,形成自主多元的积极就业观,提升创业创新意识和能力。总之,劳动精神的培育是高校德育的重要内容,劳动技能的教育是高校智育的重要内容,将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并列,既是对劳动教育本身的有效加强,也是对德智体美教育的有力支撑。
高扬劳动教育的旗帜,凸显五育并举的人才培养格局,功在当代,利在千秋。高校要积极行动起来,深入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让大学生真正上好劳动教育这门“必修课”,成为劳动教育的受教者、受益者,劳动精神的弘扬者、引领者,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摘编自求是网《劳动教育: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材料三:
相比德、智、体、美,劳动教育在家庭和学校层面更显“弱势”,在为数不少的青少年中形成了一些让人忧心的现象:有的年轻人岁数不小,却事无巨细都要家长代劳,永远长不大;还有的“学霸”徒有光鲜履历,近距离相处,却是“精致的利己”,加班嫌累,奋斗叫苦,更不用说为他人服务、奉献了。
盘点这些潜伏在年轻人身上的“病症”和“青春期负能量”,从某种意义上说,都和劳动教育缺失有关。因为长期缺少劳动实践,今天很多孩子不仅不具备必要的生存技能、劳动技能,更无法体会劳动者的艰辛。而且,这份“同理心”的缺乏,还很可能会让他们难以正确估量劳动的价值,继而滋生出懒惰、畏难,缺乏责任担当甚至有追求不劳而获的侥幸——凡此种种,对个人来说是影响长远发展的“软肋”,对整个社会而言其实是一种“平常的恶”——个人自己该做的事情不做,好逸恶劳,把责任推卸给他人,这无异于给自己减负,为整个社会增负。须知,美好生活是通过奋斗实现的。把个人的“小我”融入国家发展的“大我”,无论是个人圆梦还是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最终依靠的是双手的创新实践和矢志不渝的艰苦奋斗。要真正实行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从家校的“小环境”到社会的“大环境”,都必须在劳动教育的重要性上达成共识,在全社会形成崇尚劳动价值观,并将劳动实践嵌入从小学到大学这一循序渐进的人才培养链之中。
(摘编自《淡化劳动教育,将堵阻青春期负能量的化解》)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学生对于劳动教育一直有一个错误认识,认为所谓劳动教育就是社会实践活动课,劳动技术就是信息技术。
B.今天很多孩子难以正确估量劳动的价值,无法体会劳动者的艰辛,好逸恶劳,这些都是劳动教育缺失造成
C.材料二可以作为材料一的理论支撑,指出劳动教育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D.材料三指出了青少年中普遍好吃懒做,认为今天的青年学子亟需补上劳动这一课,与材料二观点吻合。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时代的中小学劳动不仅仅是日常生产性劳动,而是要让学生学会用知识的智慧,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B.劳动教育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不可或缺的一环,劳动教育的旗帜一定要高扬。
C.大学生通过劳动教育,能够磨炼个人意志,塑造坚强的心理素质,形成积极向上的就业创业观,受益终生。
D.孩子缺乏劳动教育,就不能真正认识与体验世界,只要给予孩子正确的劳动教育,孩子的成绩就一定会上升。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
B.“劳动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任何一份职业都很光荣。”
C.“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天下之通义也。”
D.“一个强健的身体主要是锻炼得来的,生命在于运动。”
(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有人说,劳动教育是培养造就全面发展人才的必要条件,也是基本途径和有效途径。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组卷:2引用:2难度:0.6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8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南 京
朱自清 南京是值得留连的地方,虽然我只是来来去去,而且又都在夏天。也想夸说夸说,可惜知道的太少;现在所写的,只是一个旅行人的印象罢了。
逛南京像逛古董铺子,到处都有些时代侵蚀的遗痕。你可以摩掌,可以凭吊,可以悠然遐想;想到六朝的兴废,王谢的风流,秦淮的艳迹。这些也许只是老调子,不过经过自家一番体贴,便不同了。所以我劝你上鸡鸣寺去,最好选一个微雨天或月夜。在朦胧里,才酝酿出那一缕幽幽的古味。你坐在一排明窗的豁蒙楼上,吃一碗茶,看面前苍然蜿蜒着的台城。台城外明净荒寒的玄武湖就像大涤子(注:画家石涛)的画。豁蒙楼一排窗子安排得最有心思,让你看的一点不多,一点不少。寺后有一口灌园的井,可不是那陈后主和张丽华躲在一堆儿的“胭脂井”。那口胭脂井不在路边,得破费点工夫寻觅。井栏也不在井上;要看,得老远地上明故宫遗址的古物保存所去。
从寺后的园地,拣着路上台城;没有垛子,真像平台一样。踏在茸茸的草上,说不出的静。夏天白昼有成群的黑蝴蝶,在微风里飞;这些黑蝴蝶上下旋转地飞,远看像一根粗的圆柱子。城上可以望南京的每一角。这时候若有个熟悉历代形势的人,给你指点,隋兵是从这角进来的,湘军是从那角进来的,你可以想象异样装束的队伍,打着异样的旗帜,拿着异样的武器,汹汹涌涌地进来,远远仿佛还有哭喊之声。假如你记得一些金陵怀古的译词,趁这时候暗诵几回,也可印证印证,许更能领略作者当日的情思。
从前可以从台城爬出去,到玄武湖边;若是月夜,两三个人,两三个零落的影子,歪歪斜斜地挪移下去,够多好。现在可不成了,得出寺,下山,绕着大弯儿出城。七八年前,湖里几乎长满了苇子,一味地荒寒,虽有好月光,也不大能照到水上;船又窄,又小,又漏,教人逛着愁着。这几年大不同了,一出城,看见湖,就有烟水苍茫之意;船也大多了,有藤椅子可以躺着。水中岸上都光光的;亏得湖里有五个洲子点缀着,不然便一览无余了。这里的水是白的,又有波澜,俨然长江大河的气势,与西湖的静绿不同。最宜于看月,一片空蒙,无边无界。若在微醺之后,迎着小风,似睡非睡地躺在藤椅上,听着船底汩汩的波响与不知何方来的箫声,真会教你忘却身在哪里。
莫愁湖在华严庵里。湖不大,又不能泛舟,夏天却有荷花荷叶。临湖一带屋子,凭栏眺望,也颇有远情。莫愁小像,在胜棋楼下,不知谁画的,大约不很古吧;但脸子画得秀逸之至,衣褶也柔活之至,大有“挥袖凌虚翔”的意思;若让我题,我将毫不踌躇地写上“仙乎仙乎”四字。另有石刻的画像,也在这里,想来许是那一幅画所从出;但生气反而差得多。这里虽也临湖,因为屋子深,显得阴暗些;可是古色古香,阴暗得好。诗文联语当然多,只记得王湘绮的半联云:“莫轻他北地胭脂,看艇子初来,江南儿女无颜色。”气概很不错。所谓胜棋楼,相传是明太祖与徐达下棋,徐达胜了,太祖便赐给他这一所屋子。太祖那样人,居然也会做出这种雅事来了。
明故宫只是一片瓦砾场,在斜阳里看,只感到李太白《忆秦娥》的“西风残照,汉家陵阙”二语的妙。午门还残存着,遥遥直对洪武门的城楼,有万千气象。古物保存所便在这里,可惜规模太小,陈列得也无甚次序。明孝陵道上的石人石马,虽然残缺零乱,还可见泱泱大风;享殿并不巍峨,只陵下的隧道,阴森袭人,夏天在里面待着,凉风沁人肌骨。这陵大概是开国时草创的规模,所以简朴得很;比起长陵,差得真太远了。然而简朴得好。
雨花台的石子,人人皆知;但现在怕也捡不着什么了。那地方毫无可看。记得刘后村的诗云:“昔日讲师何处在,高台犹以‘雨花’名。有时宝向泥寻得,一片山无草敢生。”我所感的至多也只如此。还有,前些年南京枪决囚人都在雨花台下,所以洋车夫遇见别的车夫和他争先时,常说:“忙什么!赶雨花台去!”这和从前北京车夫说“赶菜市口儿”一样。现在时移势异,这种话渐渐听不见了。
文本二:
现在谈朱自清的散文,一般人多是以他前期的作品为主体的。这原因很简单:“散文”本身就是情致的艺术,重个性,讲真情,追求一种高品位的“笔情墨趣”。朱自清总说他写的东西多是“无愁之愁”,是廉价的、新瓶里装旧酒的“感伤”。我以为这是“知己”之论。仔细琢磨他的作品,的确能感到潜流在文字底蕴中的那股淡淡的哀愁。《匆匆》中有“时不我待”的感怀,《背影》中有国哀家破的喟叹,《荷塘月色》中有伤时念旧的不安情绪,《南京》有“沧桑”之叹,《择偶记》有“命运”之感……他的这种感伤、哀愁,既来自家境,更来自时代。
(节选自刘锡庆《略说朱自清和他的散文》)(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逛南京像逛古董铺子,到处都有些时代侵蚀的遗痕,观赏的时候要注意去想象遗痕当时的情形。
B.按照作者逛南京的经验,逛鸡鸣寺需要在摩挲中品味其幽古之味,而逛台城则需要进行悠然遐想,感受台城历史的风雨烟云。
C.“忙什么!赶雨花台去”一句是指赶着去雨花台吃枪了,作者对这种富有地域特色的即将消失的方言甚是怀念。
D.刘锡庆认为散文要注重“笔情墨趣”,《南京》就有所表现,镌刻在胜棋楼下的朱自清给莫愁小像题的“仙乎仙乎”看似通俗,实则有艺术趣味。
(2)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段用第二人称口吻来写逛南京的方式以及鸡鸣寺,既拉近了与读者的关系,又表明第一段所说实为自谦,反映出作者对南京的了如指掌。
B.第四段两次运用衬托的艺术手法写玄武湖,包括以多年前的玄武湖衬托现在的玄武湖,用西湖衬托玄武湖,都突出了玄武湖的壮阔与空灵感。
C.最后一段引用诗句写雨花台,表明雨花台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引用车夫的行话则使文章对南京的刻画注入了浓郁的生活、地域气息。
D.文章语言朴实,灵活,作者表面说自己写的是旅行人的印象,实则善于抓住南京富有代表性的自然和人文景致,用细致的笔法呈现它们的独特历史文化意蕴。
(3)朱自清的写景散文注重在语言上下功夫,请以第二段为例,从用词,修辞,句式三方面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
(4)文本二说“《南京》有‘沧桑’之叹”,请结合文本一的内容,从建筑遗痕、历代形胜、自然景观、生活方式等方面,任选三点谈谈你的体会。组卷:9引用:3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9分)
-
7.对下面文字主要意思的提炼,最准确的一项是( )
心境一方面是个人价值观在内心里的隐性显现;另一方面,又会反过来影响人们对生活的判断与交流。当你有一种积极、乐观的心境时,就算发生的各种事件较为不利,自身也能产生一种易于接受、心情舒适的反应。反之,当人的心境偏于低沉,即便有一些开心之事,也依然会存在着许多消极的情绪体验,心理学家称这种现象为心境的弥散性。因此如何使自己对生活的看法更客观、更正确,从而使自己的心境趋于平和、乐观,对于一个想享受生活,有志创造的人,就显得万分必要。组卷:28引用:1难度:0.5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前苏联科学家柳比歇夫一生著有70多部著作,涵盖生物学、哲学、数学、遗传学、农业等多个方面。他曾经开玩笑说:“给学者拍照,不该拍脸,该拍臀部。”这句玩笑话的弦外之音是:作为科学家,“坐得住”是成功的关键。历史学家韩儒林也曾有一联:“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甘坐冷板凳不仅是对学者的要求,也应是我们每一个希望自我提升的青年对自己的要求。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3引用:7难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