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1-2022学年山西省晋中市新一双语学校高三(上)月考语文试卷(8月份)

发布:2024/7/12 8:0:9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公平是指大家平等存在。传统中国有关公平的文献记录散见于不同的文本中,如《礼记•大同》中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孔子家语•论礼》中:“子曰:‘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吕氏春秋•贵公》中:“公则天下平矣,平得于公。”“大道”是自然界的共相,代表一般与普遍,是如日、月、星、辰等诸存在物之所以存在的共同基础。在儒学中“大道”不是信条而是客观现实与事实;“大道”不是人为主观“密谋”的封闭信条,而是人人可见的开放事实。“大道”的本性与本体是“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则是“天下为公”所追求的目标与结果,也就是“平”。因此,在儒学思想中“公平”这个名词有内在的具有因果关系的属性,而不是单纯的、简单性的独立概念。“公平”是对作为自然存在物的大道及其本性最简约、最简单的描述概括与总结。“大道”一致性地对待万物的结果是万物间呈现出的差异性、多样性和多重性,也就是“选贤与能”、或适者繁荣与适者生存。
          公平的本体论重要许诺之一是平等。在自然中的关系分为两大类,一对多的关系和一对一的关系。在描述一对多关系时用公平表述,而当描述一对一关系时,用平等表述,它们的内涵都是一致性。公平主要用于表述在上与下的关系中,上要对所有的下都保持一致性,而平等重点关注的是在平行性的关系中要保持相互间的一致性。例如人人生而平等的语句中所隐含的是人和人之间的平行性的平等关系;在我要公平话语中,通常所指向的是要像对待他人一样对待我,也就是要一致性地对待他人和我。
          公平的本体论之另一重要许诺是公正。“天下为公”的公平之目的是实现“选贤与能”。贤与能中所隐含的是差别、是不平等,因此差别和不平等是公的结果,也就是公正。“我要公正”中所要求的是在公平的前提下证明和证实我自己的独特性,证明我与他人之间的不同。公正所指向、所描述的是个体的价值、个体的独立性、独特性,也就是差异性或比较优势,或曰个体自由、个人主义。
          仁爱是公平的本体论之另一重要许诺。以公平为前提和基础的“选贤与能”中所隐含的重要价值和意义之一是差等的爱,也就是“选”和“与”中对个体间差异的证实、证明。以“天下为公”为前提、以“选贤与能”为基础的儒学差等的仁爱精神与原则不是歧视、不是偏见,而是公平、公正与平等的现实化与情感化。
          公平的本体论许诺的核心精神是一致性,即孔子所言的“吾道一以贯之”中的一致性。公平不仅是儒学道德伦理的基础与大前提,而且也是其首要的与无所不在的初始原则。例如儒学中庸的前提与基础是天命,而天命就是大道、是公平。因此,在儒学中公平不仅应是宏观政策的基础,更应是一生“不可须臾离也”(《礼记•中庸》)的初始原则。
    (杨国利《简论儒家生命伦理学“四原则”》,有删节)(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儒学视“大道”为客观现实与事实,为人人可见的开放事实,决定自然物的存在。
    B.公平、平等所描述的关系虽然有一对多和一对一之分,但是两者的内涵是一致的。
    C.第一段中连续引用了三部儒家经典中的论述,论证了“大道”的本性与本体是“公”。
    D.承认差别和不平等,追求个体价值、个体自由、个人主义不违背“天下为公”的精神。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引经据典,使自己的论述言之有据,不但增强了说服力,还具有浓厚的学术气息。
    B.文章阐述公平的内容之一“平等”时,先采用道理论证,然后采用举例论证的方法。
    C.文章两处引用《礼记》,一处是论述中国早有公平的记录,一处是论述公平的重要性。
    D.文章以“公平”为核心话题,先做概念界定,然后从不同角度逐层递进,展开论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儒学思想中的“公平”有内在的具有因果关系的属性,即有“公”所以才有“平”。
    B.如果“我要公正”的要求得以实现,就意味着消除了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和不平等。
    C.摒弃歧视与偏见,尊重个体间的差异,这正是儒学差等的仁爱精神的可贵的一面。
    D.公平的核心精神即为孔子思想中包含的一致性,由此可知我国公平传统的古老性。

    组卷:5引用:6难度:0.6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太阳能是一种巨大的可再生新能源,平均每40分钟的太阳能,可以让全球用上整整一年,而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太阳能发电是利用电池组件将太阳能直接转变为电能。它有太阳能光发电、太阳能热发电两种。中国最早的太阳能热发电示范电站是南京玻纤院春辉公司与以色列魏兹曼研究院合作的,位于南京江宁区,于2005年建成并发电成功,之后中国在新能源领域的成就一直相当显著。长久以来美国、日本、印度是太阳能发电技术的领头羊,但根据统计,去年全球约有45%的新建太阳能装置都在中国落成,中国庞大的太阳能市场形成了太阳能发电的强大驱动力之一。
          国际可再生能源机构估计,全球新能源领域的810万个就业岗位,有350万个是在中国创造的。有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太阳能发电行业利润达到74.1亿元,未来五年(2017-2021)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37.20%,2021年中国太阳能发电行业利润将达到262.6亿元。
          中国能源公司对太阳能的发展马不停蹄。熊猫绿色能源集团计划沿“一带一路”建立100座发电厂,从高处俯瞰,发电厂外观是只熊猫,使用深色水晶硅及浅色薄膜式太阳能电池组成。兴建熊猫造型发电厂的目的是唤起年轻族群对于清洁能源的认同,目前第一座50兆瓦的熊猫发电厂已经在山西大同建成,山西大同这座传统的中国“煤都”正向“新能源之都”转型。
    (摘自2018年3月30日“搜狐网”《太阳能发电,中国全球第一》)      材料二:
          目前中国是最大太阳能发电场的所在地,而相应技术似乎将改变全球的能源发展规划。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太阳能发电场位于中国的腾格里沙漠,发电量超过1500兆瓦。根据国际能源署(IEA)的数据,全球60%以上的太阳能电池板是中国制造的。因此,确保对太阳能电池板的高需求对中国有着明确的经济利益。不难理解,中国北部和西北部阳光普照的广袤平原变成了巨大太阳能发电场的所在地。那里有很多空间来建造它们,但中国不仅如此简单想问题,在高原地区,一个非同寻常的项目是利用太阳能电池板为地网加热,地网的设计目的是融化永久冻土,这样树木就能在土地上生长,将有步骤地改善当地自然环境。
          但如果巨型太阳能电场继续建设下去,在未来几十年里,人们需要解决目前经常被忽视的问题:太阳能电池板的浪费。这些太阳能电池板只能使用30年左右,之后就必须被拆散。因为它们含有像硫酸这样的有害化学物质,也很难进行回收。预计从2040年左右起,中国太阳能电池板废料将会出现激增,目前还不清楚如何处理这些废料。也许,问题不像核废料那么严重,但在确保大规模太阳能真正成为一项“绿色”技术时,这是又一个需要克服的障碍。
    (摘自2019年7月8日《网易科技报》,孙博《中国太阳能发电崛起,或改变世界能源发展》)
          材料三:
    “中国太阳能热发电技术研究和工程实践逐步走到了世界前列。”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副理事长路书军26日在2020中国太阳能热发电大会上说,2019年,中国在全球新增光热发电装机中的占比过半,在全球光热发电领域的活跃度和影响力继续提升,太阳能热发电已成为中国实施“一带一路”建设的优势产业。
          当前,中国正在积极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对于推动中国能源转型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太阳能热发电技术已经在国家层面进行了示范验证,下一步要继续探索降低成本的路径。
    (摘自孙睿《太阳能热发电已成为中国实施“一带一路”建设优势产业》)(1)下列关于材料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阳能是一种可再生新能源,将太阳能直接转变为电能属于太阳能发电。
    B.太阳能发电技术一直是美国、日本、印度领先,如今我国已经全面领先。
    C.目前中国太阳能发电崛起,相应技术将有可能改变全球的能源发展规划。
    D.目前中国太阳能电池板含有像硫酸一样的有害化学物质,难以进行回收。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南京玻纤院春辉公司与以色列魏兹曼研究院合作建立了中国最早的太阳能热发电示范电站,这表明中国借鉴了他国的先进技术。
    B.熊猫发电厂在山西大同建成,中国“煤都”朝“新能源之都”转型,这表明在中国,传统能源正在逐步被清洁能源所取代。
    C.随着太阳能电场的增加,太阳能电池板废料将会出现激增,这将考验着我国处理这些废料的能力,也决定着太阳能发电技术的未来。
    D.2019年,太阳能热发电已成为中国实施“一带一路”建设的优势产业,这不仅增加我国的经济收入,还带给相关国家绿色能源。
    (3)我国在推广太阳能发电过程中还存在哪些需要解决的问题?

    组卷:4引用:5难度:0.6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活着的仪式
    王溱
          听说相亲对象是位诗人时,我脑子里快速涌现出很多关于诗人的负面形象:贫困潦倒,愤世嫉俗……
          不过我还是答应见见--这人长得太帅了,你看那照片,匀称的倒三角体形,脸部线条像用炭笔勾勒出来的,这简直就是中国版贝克汉姆嘛。
          约定的那一天很快到来,诗人从照片里走了出来。他给我看他拍摄过的照片,或雄山峻岭,或一江春水,或落叶飘忽,都是他去过的地方;他给我描述他与美景的对话,那些对话使他诗情满溢;然后他把脸朝斜四十五度一仰,开始吟诗了。
          我窃喜,不是所有的诗人都是穷光蛋嘛!你听,那些词从他嘴里迸出来,在我耳边绕一圈,两圈,我轻飘飘地就把自己塞入那些诗和画的意境中了。
          我开始憧憬跟着他游山玩水拍照作诗的生活。然而每次我在微信里跟他提出见面,他都会以各种借口岔开话题,或者干脆打开语音功能吟起诗来。接下来的几个星期我都活在他的诗中了。
          熬过几十个不能自拔的夜晚后,我决定去找他。我没有他确切的地址,只能天天到他所在的那个区去轧马路,一边走一边在脑中想象着:偶遇那一刻,他会吟出怎样一首令人惊喜的诗?
          我忘了,马路可不是一个诗情画意的地方,一辆大货车在距离我不到半米的地方刹停,扬起满脸灰。
          货车司机噌噌下了车,张口就道:“不要命呀!”
          我抬头一看,乱糟糟的胡须,发黄的T恤上沾着各种污渍,裤子被灰尘泼出奇怪的图案,大皮鞋已辨不清颜色,以致我盯着他看了半天才认出来,是诗人!
          他也认出我来了,有些发慌,用最快的速度拍了拍裤子上的灰,拉拉衣角,脸向斜四十五度一仰,又摆出了诗人的姿态。
          我有一种上当受骗的感觉,愤愤地问:“你到底是货车司机还是诗人?”
          他一字一顿,说了一句诗一样的话:“开车,我活着的方式;诗,我活着的仪式。”
    “活着还有仪式?”我惊讶地问。
    “当然有!”他指了指副驾驶位说,“上车,我带你去看看。”
          车子开得很慢,他一路沉默,始终保持着那个半仰着头的姿态,腰绷得笔挺,双手优雅地左右扭动着方向盘。若不是那身装扮,他还真像个优雅的指挥家。后面的车喇叭震天,有人伸出头来骂:“你丫散步哪?!”
          他置若罔闻,缓缓开了口说:“生活,不易。”
          他叹了口气说:“以前,我也一样,急,做什么都急,急了就骂,前面车开慢了骂,有人超车了骂,赶不上绿灯,也骂。”
    “然后我的生活就只剩下骂了。”
    “那又怎样?”我问。
    “生活就不乐意了啊,人活一遭,怎么都是件值得好好对待的事吧?它不乐意也是正常的。”他说。
          我开始觉得他脑子不太正常了,我扒拉着车门把手,颤抖地说:“停,停车。”
          他没有停,继续说着:“为了安抚生活,我决定给它举行个仪式。”
    “什么仪式?”我问。
    “写诗呀!仪式的地点是很讲究的,你看,必须是最纯净的场所,不被浮躁的人类所污染的。”
          我想起了他相机里的照片,问:“所以你就到处去旅游?”
    “干吗要去旅游?”他奇怪地看着我说,“我开着车,每天都在旅游。”
    “快看快看,夕阳!”他兴奋地指着前方说。
          没等我回过神来,他已经开始吟诗:“落日!红了脸,躲起来,它要躲起来……”
          不躲才一怪!我趁机跳下了车,头也不回地往人多的地方躲去。
    “神经病!”这是我留给他的最后一句话。
          几个月后,我如愿跟一个算是事业有成的相亲对象结了婚。婚后生了第二个孩子之后,我辞去了工作,做起了全职家庭主妇。
          这是世界上最难的职业了,大娃捣蛋,二娃哭闹,锅里的菜烧焦了,我蓬头垢面,呵斥着大娃,哄着二娃。当我手忙脚乱地解开二娃的尿裤,被一泡温润的童子尿喷得满脸都是的时候,忽然,我嘴里迸出了一句诗。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6年第19期,有删节)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拒绝和“我”再见面,是想维护自己的尊严;“我”骂他“神经病”,是因为“我”无法接受“诗人”对“我”的欺骗。
    B.文章多次写到“诗人”“脸朝斜四十五度一仰”这个细节,突出了一个卑微困窘的货车司机内心深处隐藏着的自尊与倔强。
    C.小说中的“我”在与“诗人”相亲前、相亲时、相亲后、马路相遇,直到“我”做了母亲后,心理经历了复杂的变化过程。
    D.小说以“我”的视角,采用抑扬结合的艺术手法,使“诗人的形象”前后形成反差,从而掀起波澜,收到强烈的艺术效果。
    (2)请从不同角度赏析小说结尾的划线句子。
    (3)“诗”是本篇小说的一个重要元素,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组卷:28引用:22难度:0.7

三、语言文字运用题(共20分)

  • 9.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40个字。
          国家税务总局局长王军近日表示,2020年上半年,全国累计新增减税降费15045亿元。全国5000多万户小规模纳税人,免征增值税的约占92%,余下8%左右缴纳增值税的440万户纳税人征收率又从3%降为1%(其中湖北省免征)。中国财政学会绩效管理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张依群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今年继续加大减税降费力度,在企业面临疫情冲击下,极大地减轻了企业的税费负担,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受益最大。

    组卷:11引用:10难度:0.7

四、写作

  • 1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老子之所以推崇水,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水包含了“利他”精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贤人的境界是“自利利他,胸怀天下”。但现在不少人认为,利他和利己是对立的,利他就是牺牲自己,利他思维违背人的本性,因为“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究竟应该“利己”还是“利他”?这一问题引起了同学们激烈的争论。
          请你联系社会现实,写一篇发言稿,表达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并在班会上与同学们交流。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5引用:11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