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福建省福州市延安中学高三(上)期中化学试卷
发布:2024/10/23 12:0:1
一、选择题(本题共13小题,每小题3分,共39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
1.神舟十四号顺利发射、“天宫课堂”如期开讲及“华龙一号”核电海外投产等,均展示了我国科技发展的巨大成就。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组卷:8引用:5难度:0.7 -
2.在指定条件下,下列各组离子一定能大量共存的是( )
组卷:15引用:2难度:0.6 -
3.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组卷:13引用:3难度:0.7 -
4.能正确表示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
组卷:99引用:3难度:0.5 -
5.染料木黄酮的结构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组卷:589引用:8难度:0.7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61分)。
-
16.某小组欲探究反应2Fe2++I2⇌2Fe3++2I-,完成如下实验:
资料:如图1,AgI是黄色固体,不溶于稀硝酸。新制的AgI见光会少量分解。
(1)Ⅰ、Ⅱ均未检出Fe3+,检验Ⅱ中有无Fe3+的实验操作及现象是:取少量Ⅱ中溶液,
(2)Ⅲ中的黄色浑浊是
(3)经检验,Ⅱ→Ⅲ的过程中产生了Fe3+。
①对Fe3+产生的原因做出如下假设:
假设a:空气中存在O2,由于
假设b:溶液中Ag+具有氧化性,可产生Fe3+;
假设c:
假设d:该条件下,I2溶液可将Fe2+氧化为Fe3+。
②通过实验进一步证实a、b、c不是产生Fe3+的主要原因,假设d成立。Ⅱ→Ⅲ的过程中I2溶液氧化Fe2+的原因是
(4)经检验,Ⅳ中灰黑色浑浊中含有AgI和Ag。
①验证灰黑色浑浊含有Ag的实验操作及现象是:取洗净后的灰黑色固体,
②为探究Ⅲ→Ⅳ出现灰黑色浑浊的原因,完成了实验1和实验2。
实验1:向1mL0.1mol•L-1FeSO4溶液中加入1mL0.1mol•L-1AgNO3溶液,开始时,溶液无明显变化。几分钟后,出现大量灰黑色浑浊。反应过程中温度几乎无变化。测定溶液中Ag+浓度随反应时间的变化如图2。
实验2:实验开始时,先向试管中加入几滴Fe2(SO4)3溶液,重复实验1,实验结果与实验1相同。
ⅰ.实验1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ⅱ.Ⅳ中迅速出现灰黑色浑浊的可能的原因是组卷:99引用:9难度:0.6 -
17.吸入氧气、排出二氧化碳,这看似再简单不过的新陈代谢,在遥远的太空中却并不容易,因为在航天服、航天器、空间站等密闭系统中,CO2浓度会高得多,而超过一定浓度会导致呼吸急促、头晕头痛、昏迷甚至死亡,因此必须通过一定方法将CO2清除。
Ⅰ.非再生式氢氧化锂(LiOH)除碳技术
(1)我国“飞天”舱外航天服采用非再生式氢氧化锂(LiOH)吸附CO2生成碳酸锂,该技术设备操作简单,功能可靠,适用于短期出舱任务。吸附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Ⅱ.再生式快速循环胺技术
(2)以固态胺作为吸附剂,吸附CO2与水蒸气。当固态胺吸附饱和后,将其暴露于真空中,破坏碳酸氢盐的化学键,释放出CO2,从而完成吸附剂的再生。该技术大大提升了舱外航天服的续航时间。固态胺的吸附是
Ⅲ.萨巴蒂尔(Sabatier)除碳生氧技术
(3)利用萨巴蒂尔(Sabatier)反应清除二氧化碳并再生氧气的大体流程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CO2的最终产物为CH4和O2
B.电解水装置中,反应物的能量低于生成物的能量
C.萨巴蒂尔反应器中反应的氧化剂与还原剂质量之比为11:1
D.物质转化中O、H原子的利用率均为100%
Ⅳ.富集CO2的原电池模拟装置如图:
(4)b极为
(5)上述电极材料采用多孔碳载镍,“多孔”的优点是
(6)该装置若消耗2molH2,则理论上在b极除去CO2的质量为
Ⅴ.能量存储与循环技术
(7)将电解水装置与燃料电池配合使用,可实现充放电的循环过程,应用于长寿命的航天器中,工作原理如图:
关于该循环系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系统中存在着太阳能、电能、化学能和机械能之间的相互转化
B.电解池中可选用CuSO4来增强水的导电性
C.太阳能电池帆板的主要成分为SiO2
D.利用太阳能代替化石能源符合“低碳经济”组卷:16引用:1难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