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3年北京市延庆区高考语文一模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本大题共1小题,共15分。

  • 1.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小题。
    材料一:
    “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外传播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新时期的国家形象塑造和对外传播,讲好中国故事,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用中国话语,讲中国故事,选择精彩的文化元素,以平易近人的诉说方式,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既着力跨文化、跨语言、跨区域的对外传播,又重视有深度、有感染力、有共鸣的对内传播,不仅要讲中国故事,更要讲好中国故事。
          针对不同年龄层、文化层、社会层的受众进行话语贴合和故事讲述,不仅要讲好现在的故事,更要利用现在的媒介和视角讲好过去的故事。从《中国诗词大会》《汉字听写大会》到《世界青年说》,从央视《远方的家》到大型专题纪录片《一带一路》,从中国式科幻片《流浪地球》到中国式动画《哪吒之魔童降世》《大鱼海棠》,再到汉服文化和国风影视作品的火爆和“出圈”,越来越多的优质国产作品将文化观念作实体转化,通过独具魅力的符号元素传达传统文化中的精神内核,彰显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让中国故事和中国形象更鲜活、更饱满。
          同时,在复杂的国际传播形势和环境中牢牢把握对内对外“发出声音”和“讲好故事”的契机,融通和对接中西方在话语体系上的差异,改善在故事讲述方式、手段、知识和技能上的不足,培育中国好故事的代言人和跨地区、跨行业、跨媒体的大型传媒集团,整合多途径、多主体的人力与物力,打造讲好中国故事的合力。2020年,“理塘丁真”凭借一段视频从国内火到国外。他那纯真的笑脸、俊朗的面容、挺拔的身姿、在草原上骑着白马驰骋的飒爽英姿,让无数守在屏幕前的人眼前一亮,心生向往。从签约理塘旅游大使到受邀联合国演讲,丁真以极具特色的个人IP和原生态、藏族青年等符号价值获得极大关注与认可,当地各级政府和媒体也借由互联网思维下新宣传理念的更新和策略实施,以网红、流量和符号化的个人为支点撬动区域形象传播和民族文化推广的新局面。
    (取材于陈雨璇、吴丹的相关文章)材料二:
          当今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通过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以活化的新形式发扬其深厚内涵,涵养中国精神,滋润现代人生。不论是为当代中国人更好理解传承民族文化,还是为参与国际文化交流、树立国家文化形象,都需要我们发挥宏大传统优势,开掘文化资源蕴藏的巨大价值,创造具有国际影响的文化体验。
          数字技术为更好再现文化遗产提供支撑。文化是一条流淌不息的河流,每个时代都有其特色文化形态,即便那些恒定不变的价值,其表现形式也不断发生嬗变。近几年,集中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各大博物馆纷纷利用数字技术改进展陈方式,优化文化遗产“用户体验”,利用诸如VR技术、虚拟空间技术等生成逼真、实时、三维虚拟场景,强化展览互动性和参与感,满足观众感知和互动需求,加强观众对文化遗产的认知理解。数字敦煌、数字故宫等都让我们以新鲜有趣的形式、真实可感的体验徜徉于历史文化场景,感受传统文化艺术精髓及其文化精神。故宫博物院等富集文史资源的国有文化单位,基于传统文化“IP”,通过与游戏、动漫、影视、文学以及社交平台全方位融合,设计开发器物产品和数字内容,使传统文化魅力不断传播发酵。数字技术让传统文化以全新方式获得时空延伸,融入生活日常,提升生活品位。故宫以“跨界”之思和“网红”之势,举办相关文化活动,获得年轻人追捧,实现了优秀传统文化对日常生活的有效融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获得更好传播和更大影响,还要把中国要素与时尚表达有机结合起来。目前这类具有强势文化传播力的文化产品和品牌媒体还比较少,缺乏像动画电影《功夫熊猫》《花木兰》这样叫好又叫座的品牌产品。有待更新思维模式,重视多元文化背景,找到合适贴切的表达方法,最终呈现出既具备中国文化深远意味又贴近海外受众审美习惯和对中国元素期待的文化产品,进而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国门,在交流互鉴中绽放独特魅力,在多元文化合作与竞争中实现共存共荣,促进人类文明共同进步。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条件借助数字技术提升内容传播的效度、强度和广度。作为一种战略性资产,传统文化资源如何进行“活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伟大时代对文化工作者提出的重要课题,还需要我们在国际国内视野中,顺应时代新要求和文化新趋势,不断实现内涵挖掘与表达创新的双向突破,创造具有强大影响力和广泛传播力的中国文化产品和文化品牌。
    (取材于高宏存的相关文章)(1)根据材料一,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讲好中国故事,对于国家形象塑造和对外传播,有重要作用。
    B.只有选用现在的媒介和视角,才能对不同受众讲好中国故事。
    C.讲好中国故事,需要改善能力,整合多方面人力物力,打造合力。
    D.互联网思维可以打开民族文化推广新局面,更好地讲述中国故事。
    (2)根据材料二,下列对“数字技术”的理解与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数字技术为创造性展示传统文化的深厚内涵提供了有效支撑。
    B.数字技术生成的场景与历史文化场景是一致的,真实、可感。
    C.数字技术能够使传统文化魅力不断传播发酵,有效融入生活。
    D.只要运用数字技术来传播传统文化,就能创造极大的影响力。
    (3)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前讲好中国故事要把中国要素与时尚表达有机结合起来。
    B.数字技术可以发挥宏大传统优势,实现传统文化创新表达。
    C.可以贴合海外受众的审美习惯和文化喜好,讲述中国故事。
    D.数字技术促进了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挖掘与创新性的发展。
    (4)根据上述二则材料,谈谈新形势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该如何传播与创新发展。

    组卷:11引用:2难度:0.6

二、本大题共2小题,共26分。

  • 2.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者之法,民三年耕而余一年之食,九年而余三年之食,三十岁而民有十年之蓄。故禹水九年汤旱七年,甚也,野无青草,而民无饥色,道无乞人,岁复之后,犹禁陈耕。古之为天下,诚有具也。王者之法,国无九年之蓄,谓之不足;无六年之蓄,谓之急;无三年之蓄,曰国非其国也。
          今汉兴三十年矣,而天下愈屈,食至寡也,陛下不省邪?未获年,富人不贷,贫民且饥;天时不收,请卖爵鬻子,既或闻耳。曩顷不雨,令人寒心,一雨尔,虑若更生。天下无蓄,若此甚极也。其在王法谓之何?必须困至乃虑,穷至乃图,不亦晚乎!窃伏念之,愈使人悲。
          然则所谓国无人者,何谓也?有天下而欲其安者,岂不在于陛下者哉?上弗自忧,将以谁偷?五岁小康,十岁一凶,三十岁而一大康,盖曰大数也。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天下何以相救?卒然边境有数十万之众,天下将何以馈之矣?兵旱相承,民填沟壑,剽盗攻击者兴继而起,中国失救,外敌必骇,一日而及,此之必然。且用事之人,未必此省,为上者弗自忧,魄然事困,乃惊而督下,曰:“此天也,可奈何?”事既无如之何。及方今始秋时,可善为。陛下少闲,可使臣从丞相、御史计之。
    (贾谊《新书•忧民》)【注】①陈耕:古法,土地耕种若干年就需要休息,不得连续耕种。②屈:贫困。③更生:再次发生。④小康:小的饥荒。⑤魄然:困窘的样子。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三十岁而民十年之蓄 有:通“又”
    ②诚有 具:方法
    ③贫民 且:将要
    ④请卖爵 鬻:卖
    至乃图 穷:贫穷
    伏念之 窃:私下;私自
    ⑦盖曰大数 大数:自然规律
    ⑧此天也,可奈何 奈何:怎么办
    A.①⑤
    B.②④
    C.⑥⑦
    D.③⑧
    (2)下列对文中句意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禹水九年,汤旱七年:夏禹时连续有九年水涝,商汤时连续七年旱灾
    B.曩顷不雨,令人寒心:从前有一段时间不下雨,就让百姓感到忧心忡忡
    C.上弗自忧,将以谁偷:陛下如果自己不肯操心(国事),又能和谁一起苟且偷安呢
    D.中国失救,外敌必骇:国家对这些情况无法制止,外敌就一定感到惊骇
    (3)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圣王治理天下的法则,一定要确保国家有充足的粮食储蓄。
    B.面对汉兴三十年来国家储蓄粮越来越少的局面,作者忧心至极。
    C.国家储粮不充足必然会导致民不聊生、兵祸接至的结果。
    D.作者委婉劝谏,请君王自省,为实现国富民安尽早谋划。
    (4)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
    卒然边境有数十万之众,天下将何以馈之矣
    (5)历史经验告诉我们,粮食问题是国家重大安全问题。请根据本文内容,谈谈你对这一问题重要性的认识。

    组卷:44引用:4难度:0.6
  • 3.请阅读下面《论语》的文字,回答问题。
          ①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论语•公冶长》)      ②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论语•述而》)      ③子曰:“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论语•宪问》)      ④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论语•为政》)(1)根据上面内容,说说孔子对“勇”有着怎样的理解和思考?
    (2)你认同孔子关于“勇”的认识吗?请简述理由。

    组卷:19引用:2难度:0.6

三、本大题共2小题,共19分。

  • 4.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题君山【注】
    【唐】雍陶
    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
    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
    【注】君山:在湖南省洞庭湖中。
    (1)对这两首诗的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刘诗中“两相和”的“和”用字工稳,形象地勾画出秋夜中洞庭湖水和明月清光辉映成趣、水天一色的融和画面。
    B.刘诗中“潭面无风”句和雍诗中“烟波不动”句,都贴切地描绘了月光下湖面风平浪静、山影重重、朦胧而又静谧的景象。
    C.雍诗中“碧”是湖色,“翠”是山色,因为是凝视君山映在湖中的倒影,所以给人感觉湖水的颜色没有君山倒影的颜色浓重。
    D.雍诗中“水仙”指水中仙女,即娥皇和女英。她们是古代传说中尧的女儿、舜的妃子,死后化作湘水神,遨游于洞庭之上。
    (2)关于这两首诗,分析不正确的是
     

    A.刘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
    B.雍诗从君山的倒影起笔,点出了湖山的色彩,继之又将神话传说融于景物描写之中,使山的秀美形神两谐地呈现在我们眼前。
    C.两首诗都巧妙地以“螺”作比,但一首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成银盘中的青螺,一首将倒映湖中的山比成仙女青黛色的螺髻。
    D.两首诗都将洞庭的山水景物描写得高旷超俗,使人读后油然生出范仲淹《岳阳楼记》中那种“心旷神怡,宠辱偕忘”的感觉。
    (3)题目是诗歌的眼睛,是读诗的门径。请以这两首诗歌为例,说说关注题目对读懂诗歌的作用。

    组卷:43引用:2难度:0.6

七、作文。(50分)

  • 13.请以“说健康”为题,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体现辩证思维。不少于700字。

    组卷:21引用:2难度:0.5
  • 14.请以“最后的胜利在于努力一下的坚持之中”为中心意思,写一篇记叙文。要求:题目自拟;内容具体,有细节,有描写;叙事有波澜。不少于700字。

    组卷:6引用:2难度:0.5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