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1课 短文二篇 记承天寺夜游》2021年同步练习卷(8)

发布:2024/4/20 14:35:0

对比阅读。

  • 1.阅读文言文选段,完成问题。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选自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
          己卯上元,予在儋州,有老书生数人来过,曰:“良月嘉夜,先生能一出乎?”予欣然从之。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夷杂揉,屠沽纷然。归舍已三鼓矣。舍中掩关熟睡,已再鼾矣。放杖而笑,孰为得失?过问先生何笑,盖自笑也。然亦笑韩退之钓鱼无得,更欲远去,不知走海者未必得大鱼也。
    (选自苏轼《书上元夜游》)
    [注]①上元:农历正月十五。②儋(dān)州:古郡名,苏轼被贬之地,今属海南。③民夷:指汉族和当地少数民族。④屠沽:泛指市井中做生意的人。⑤过:苏过,字叔党,苏轼幼子。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至承天寺     
     

    ②庭下如积水空明
     

    竹柏影也      
     

    ④有老书生数人来
     

    ⑤予欣然之      
     

    (2)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②良月嘉夜,先生能一出乎?
    (3)(甲)(乙)两文用凝练的笔墨分别描写了
     
    之美和儋州
     
    的繁华景象、祥和淳朴的民风。
    (4)(乙)文中作者“自笑”和“笑韩退之”的原因各是什么?

    组卷:16引用:2难度:0.3
  • 2.古诗文阅读。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出自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
          杭人游湖,巳出酉归,避月如仇。……少刻兴尽,官府席散,皂隶喝道去。轿夫叫,船上人怖以关门,灯笼火把如列星,一一簇拥而去。岸上人亦逐队赶门渐稀渐薄顷刻散尽矣
          吾辈始舣舟近岸,断桥石磴始凉,□其上,呼客纵饮。此时月如镜新磨,山复整妆,湖复靧面。向之浅斟低唱者出,匿影树下者亦出。吾辈往通声气,拉□同坐。韵友来,杯箸安,竹肉发。月色苍凉,东方将白,客方散去。吾辈纵舟,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香气拍人,清梦甚惬。
    (节选自张岱《西湖七月半》,有删改)
    【丙】西湖晚归回望孤山寺赠诸客
    (唐)白居易
    柳湖松岛莲花寺,晚动归桡出道场
    卢橘子低山雨重,棕榈叶战水风凉。
    烟波澹荡摇空碧,楼殿参差倚夕阳。到岸请君回首望,蓬莱宫在海中央。
    【注释】①巳出酉归:巳、酉,均为旧时记时法,分别相当于现在的9-11点和17-19点。②舣舟:把船停靠在岸边。③靧(huì)面:洗脸。④松岛:孤山。莲花寺:孤山寺。⑤桡(ráo):船桨。道场:佛殿。⑧卢橘子:枇杷的果实。⑦蓬莱:传说海上有仙山,名蓬莱;孤山寺中亦有蓬莱阁。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
    无与为乐者
     

    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③皂隶喝道
     

    (2)【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岸上人/亦逐队赶门渐稀/渐薄顷刻散尽矣。
    B.岸上人亦逐队赶门/渐稀渐薄/顷刻散尽矣。
    C.岸上人亦逐队/赶门渐稀/渐薄顷刻散尽矣。
    D.岸上人亦逐队/赶门渐稀渐薄/顷刻散尽矣。
    (3)【乙】文中有两处□。根据上下文,填入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其上,呼客纵饮。……辈往通声气,拉□同坐。
    A.席
    B.徙
    C.席
    D.徙
    (4)下面关于【丙】诗内容和相关诗歌知识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中以“柳湖”“松岛”代西湖、孤山,凸显出景物的特征,读之有身临其境之感。
    B.颔联中的“重”“凉”二字,写出了枇杷硕果累累、雨后天气宜人,诗情画意间透着诗人的满心喜悦。
    C.尾联回到“回望孤山赠诸客”的题旨,而“蓬莱宫在海中央”则表达了诗人对蓬莱仙境的无限憧憬。
    D.本诗是一首七言律诗,颔联、颈联对仗工整;第二、四、六、八句,通押一个ang韵。
    (5)三篇古诗文都写景抒情。请参照以下示例,为【甲】文和【丙】诗的画线句做赏析式批注。
    【示例】句子:此时月如镜新磨,山复整妆,湖复靧面。
    批注:一轮圆月,如新磨之镜,清光格外皎洁可爱;湖光山色,如美人重新梳妆打扮,益发显得容光照人。此句尽显作者对西湖水月之喜爱。
    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②烟波澹荡摇空碧,楼殿参差倚夕阳。
    (6)【乙】文中出现的游湖者大约可分为三类,分别是“避月如仇者”“浅斟低唱、匿影树下者”和“纵舟酣睡、尽享月色者”。倘苏轼或白居易也在“七月半”那天游湖,你认为他们可能是哪一类游湖者?请任选一人,根据所选文或诗,简述你的理由。

    组卷:158引用:2难度:0.5
  • 3.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问题。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ꎮ,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与余舟一(小草)
    B.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大杯酒)
    C.无与为乐者(想念,思念)
    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2)将【甲】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3)下面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湖中人鸟声俱绝”中的“绝”字,从听觉入手写出了寒冬雪后西湖的冷寂。
    B.甲乙两文都是作者被贬后所写的借景抒情的文章,甲文写金陵人饮酒的场面,是为了突出雪景的迷人。
    C.乙文寥寥数语描绘了月夜小景,语言凝练而又意味深长。
    D.乙文第二、三句中的“遂”“亦”二字流露出作者与张怀民相知的喜悦。
    (4)古游记大多较简,通常开篇交代时间、地点、人物、环境,中间写景,篇末感怀,甲乙两文也是如此。甲文着重“痴”,乙文强调“闲”。你是如何理解这“痴”与“闲”的?

    组卷:16引用:2难度:0.5
  • 4.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西湖最盛,为春为月。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与杏桃相次开发,尤为奇观。
          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节选自袁宏道《西湖游记》注:①勒:抑制。②夕舂(chōng):夕阳。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月色入
     

    为奇观
     

    (2)下列划线字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为春 梅花寒所勒
    B.有时发白帝 皆在日始出
    C.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愿人长久
    D.尤为 山异水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②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4)同是借月抒情,苏轼和袁宏道抒发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组卷:69引用:3难度:0.5
  • 5.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元丰二年,中秋后一日,余自吴兴来杭,东还会稽。龙井有辨才大师,以书邀余入山。比出郭,日已夕,航湖至普宁,遇道人参寥,问龙井所遣篮舆,则曰:“以不时至,去矣。”
          是夕,天宇开霁,林间月明,可数毫发。遂弃舟,从参寥策杖并湖而行。出雷峰,度南屏,濯足于惠因涧,入灵石坞,得支径上风篁岭,憩于龙井亭,酌泉据石而饮之。自普宁凡经佛寺十五,皆寂不闻人声。道旁庐舍,灯火隐显,草木深郁,流水激激悲鸣,殆非人间之境。行二鼓,始至寿圣院,谒辨才于朝音堂,明日乃还。
    ——秦观《龙井题名记》[注释]①辨才:法号元静,曾在灵隐山讲经,与下文的参寥都是苏轼的朋友。②篮舆(yú):竹轿。③天宇开霁:天空晴朗。④雷峰:雷峰塔,位于西湖风景区南岸夕照山上。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月色入
     

    少闲人
     

    ③以邀余
     

    辨才于朝音堂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濯足惠因涧 尝射家圃(《卖油翁》)
    B.得支径风篁岭 横柯蔽(《与朱元思书》)
    C.酌泉据石而饮 山川美(《答谢中书书》)
    D.余吴兴来杭 非亭午夜分(《三峡》)
    (3)翻译文中画横线句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乙文作者为什么有“殆非人间之境”的感叹?请结合乙文画线句简要分析。

    组卷:71引用:2难度:0.5
  • 6.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      子瞻迁于齐安,庐于江上。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陂陁蔓延,涧谷深密,中有浮图精舍,西曰西山,东曰寒溪。依山临壑,隐蔽松枥,萧然绝俗,车马之迹不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闻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意适忘,往往留宿于山上。以此居齐安三年,不知其久也。
    (节选自苏辙《武昌九曲亭记》)(注释)齐安:黄州,今湖北黄冈;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陂陁(pō tuó):起伏不平的样子。
    (1)解释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
    无与为乐者(
     

    相与步于中庭(
     

    ③车马之迹不
     

    ④意适忘        (
     

    (2)翻译下列句子。
    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②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
    (3)[甲]文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其中“
     
    ”(用原文语句填写)将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
    (4)[乙]文中的“幅巾”,是不着冠、以布束首的意思,这表现了山中人的
     

    组卷:254引用:3难度:0.5
  • 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丙:过南田,山色已暮,舟人夜棹不休,江为山所托,饱东佹南,盘峡透崖。二十五里,至画山,月犹未起,而山色空濛,若隐若现。又南五里,为兴平。群峰至是东开一隙,数家缀江左,真山水中窟色也。月亦从东隙中出,舟乃泊而候曙,以有客欲早起赴恭城耳。
    ——选自徐霞客《游漓江日记》注释:(1)兴平:在阳朔县北境。(2)饱东佹南:忽往东忽往南。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或短语。
    相与步于中庭
     

    少闲人
     

    ③泊而候曙
     

    ④月未起
     

    (2)翻译下列句子。
    ①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②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根据三段文字,选出下列分析错误的一项
     

    A.甲段“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中的“闲人”指具有情趣雅致,能欣赏美景的人,也有苏轼的自我解嘲之意,体现了他乐观豁达的精神。
    B.乙段中“清荣峻茂”高度凝练,紧扣上文,“清”字写水,“峻”字写山,“荣”“茂”也写柏树。“良多趣味”,掺入了作者的审美意趣。
    C.丙文徐霞客饱览漓江山水之色,他羡慕住在漓江边如在仙境一般的百姓。
    D.甲文“念无与为乐者”中的“为”是“作”的意思;丙文“江为山所托”中的“为”是“因为”的意思。

    组卷:15引用:3难度:0.5
  • 8.美景佳句,邀你共赏。阅读下面的诗文,完成下面小题。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甲)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乙)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请给下列句中的加点字标注读音。
    ①都护在
     

    ②怀民亦未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 无与为乐者     念有词
    B. 承天寺寻张怀民   义尽
    C. 相与步于中      若市
    D. 竹柏影也      弥彰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①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②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4)一切景语皆情语。(甲)句运用白描手法,不仅准确地描绘了
     
    的塞外之景,而且巧妙融入了诗人的孤寂情绪;(乙)句则点染出一个
     
    的境界,传达了作者
     
    的心境。

    组卷:35引用:6难度:0.5
  • 9.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回答以下各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子瞻迁齐安,庐江上。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陂陁蔓延,涧谷深密,中有浮图精舍,西曰西山,东曰寒溪。依山临壑,隐蔽松枥,萧然绝俗,车马之迹不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闻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意适忘,往往留宿山上。以此居齐安三年,不知其久也。(节选自苏辙《武昌九曲亭记》)
    【注释】齐安:黄州,今湖北黄冈;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陂陁(pō tuó):起伏不平的样子。
    (1)解释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
    无与为乐者
     

    相与步于中庭
     

    ③车马之迹不
     

    ④意适忘
     

    (2)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表达作用不相同的一项是
     

    A.相与步中庭
    B.子瞻迁齐安
    C.庐江上
    D.往往留宿山上
    (3)用“/”给下面的语句断句,断两处。
    闻 子 瞻 至 幅 巾 迎 笑 相 携 徜 徉 而 上
    (4)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①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②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
    (5)阅读上面两选段,完成下面填空。
    ①【甲】文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其中“
     
    ”(用原文语句填写)将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
    ②【乙】文中的“幅巾”是不着冠,以布束首的意思,这表现了山中人的
     

    组卷:502引用:4难度:0.8
  • 10.阅读文言文选段,完成问题。
    (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      王子猷尝暂寄人空宅住,便令种竹。或问:“暂住何烦尔?”王啸咏良久,直指竹曰:“何可一日无此君?”
          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舟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反。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反,何必见戴?”
    ——选自刘义庆《世说新语》(注释)①王子猷(yòu):王徽之,字子猷,王羲之的第五个儿子。山阴:会稽山北面(在今浙江绍兴市)。②啸咏:吹口哨并吟诵;③左思:西晋文学家;戴安道:字安道。④剡(shàn):今浙江嵊州市;就:拜访。⑤造:到。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②月色入                   (
     

    ③人问其                   (
     

    ④造门不前而            (
     

    (2)用“/”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划两处)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②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反,何必见戴?
    (4)(甲)(乙)两文写的都是夜寻好友,请比较他们的异同点?(可结合访友目的、原因、结果、情感等方面考虑)

    组卷:13引用:1难度:0.5

三、语言表达。

  • 29.“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中“闲人”一词,它隐含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组卷:15引用:1难度:0.8
  • 30.在语文学习中同学们也接触到了苏轼的散文作品《记承天寺夜游》,文中描绘的澄澈月色和寄予的人生感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有同学根据这篇文章创作了一副对联,请你依据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把下联补充完整。
    上联:见月色欣然起行步中庭
    下联:
     
    悠然踱走
     

    组卷:67引用:2难度:0.8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