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1课 古诗三首》2021年同步练习卷(17)
发布:2024/4/20 14:35:0
一、基础知识
-
1.用“√”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并根据拼音写词语。
为了供(gōng gòng)组卷:67引用:2难度:0.9
选择
-
2.“童孙未解供耕织”中带点字正确解释是( )
组卷:824引用:2难度:0.7
选择
-
7.课文回顾。
三首诗歌都描写了
虽然三首诗歌描写的场景不同,但表达的感情却有相同之处,那就是组卷:106引用:2难度:0.7 -
8.课外阅读。
村晚
[宋]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牧童
[唐]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1)下列对诗句的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B.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C.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D.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2)《村晚》为我们展示了一幅
(3)下列对这两首诗的异同点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两首诗都描写了儿童自在快乐的生活状态,塑造了天真活泼的儿童形象,充满了童真童趣。
B.两首诗都是前两句写景,其中《村晚》把草、池塘、山、落日等融合起来,构成了一幅幽静美丽的图画;《牧童》则通过“六七里”“三四声”等写出了原野的广阔、傍晚的宁静。
C.两首诗都表现了牧童的无忧无虑、自由自在,但《牧童》还通过“不脱蓑衣”让我们体会到了牧童放牧一天的劳累。
D.两首诗都是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来写的,诗中有景、有人、有声,流露出作者对悠然自得的乡村生活的向往。组卷:68引用:1难度: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