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1年天津市河北区高考语文二模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9分,每小题9分)

  • 1.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待春风吹散余寒,踏青便是赏心乐事。但是,您可曾想过,“春风又绿江南岸”中春风明明是吹绿了江南,为什么春季出游不用“踏绿”而用“踏青”?“青色”与“春色”到底有何内在联系?
    《说文解字》中和青有关的中心颜色词分别为“青、苍、蓝、碧、翠、缥、绀、紫、绿、緅”,其中最为常见且与青色联系更为紧密的是苍、蓝、碧、翠、绿。古代文学作品当中,有关“青”的诗词歌赋不在少数,大多还以“青青”的叠词出现。例如“青青陵上柏,磊磊涧中石”“东风杨柳欲青青,烟淡雨初晴”“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发现古人不难对于青的指代并不明确,然而,既可以是荀子“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的“蓝”;又可以是李白“朝如青丝暮成雪”的“黑”;还可以是王安石“稍见青青色,还从柳上归”的“黄绿色”。为何古人有时会将“苍、蓝、碧、翠、绿”统称为“青”?其实并非古人不识色彩,而是为了修辞和押韵,是将文学的浪漫色彩发挥到极致的表现。
          青色为何受到中国人的青睐?在于青色符合中国人的审美观。青色所传达出来的冷静、柔和、安详、深沉、朴素的色彩感受,既符合儒、释、道思想对传统审美的现实需要,又符合当代审美所看重的精神需求。中国人对青色的喜爱,         在笔墨之间,         在瓷器之上,         在经纬之中,表达了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期望,彰显出东方审美中含蓄、冷静、典雅的精神特质。
    (取材于余智鹏《青色为何受国人青睐》,《光明日报》2021.2,有删改)(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A.凝固 挥洒 织造
    B.挥洒 织造 凝固
    C.凝固 织造 挥洒
    D.挥洒 凝固 织造
    (2)文中画线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正确的一项是
     

    A.然而,不难发现古人对于青的指代并不明确,既可以是荀子“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的“蓝”;
    B.然而,古人对于青的指代不难发现并不明确,既可以是荀子“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的“蓝”;
    C.古人对于青的指代不难发现并不明确,然而,既可以是荀子“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的“蓝”;
    D.不难发现古人对于青的指代并不明确,然而,既可以是荀子“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的“蓝”;
    (3)下列和选文相关的文学常识,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 荀子 先秦儒家学派
    B. 朝如青丝暮成雪 《将进酒》 李白 唐朝诗人
    C.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诗经》 “诗三百” 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
    D. 春风又绿江南岸 《泊船瓜洲》 王安石 “唐宋八大家”之一

    组卷:42引用:3难度:0.5

二、(9分,每小题9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农历五月,依照十二地支的月历次序,属午,又称午月。端午,指五月的首个第五天,即农历五月初五。
          中国古代的四个节日,中秋、春节、清明、端午,都以敬畏天地、尊敬自然为前提。每个节日各有清晰的内涵和具体的指向。中秋节是丰收节,是向月亮致敬。春节是农历新年,是向太阳致敬。清明节以风命名,清明风是东南风。清明节是祈福节,也是环境保护节,礼敬先人,念祖追宗。清明风从东南吹来,大地气象景明,万物茂盛生长,“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
          古人对天地的观察细致入微。端午节的“午”,在一天中对应11时至13时之间,是最热的时段,在一年中对应农历五月,是最热的季节。农历五月有“芒种”和“夏至”两个节气,端午节正是处于这两个节气之间。夏至,不是夏天到来,而是夏之极至,“是月也,日长至,阴阳争,死生分”(《礼记•月令》),这一天,白天时间最长,是“阳极”。中国哲学讲究辩证法,“阳极”之中藏着“阴变”。这一天,阴气由地心开始上行,称“一阴”,“夏至一阴生,阴动而阳复于静也”(《周易正义》)。汉代《淮南子•天文训》对农历五月的概括为“阴生于午,故五月为小刑,荠、麦、亭历枯”。“夏至一阴生”,荠菜、麦子、葶苈子等植物在五月枯黄。
          进入农历五月,长江流域是梅雨季,雨多、溽热、潮湿,易产生霉变。在黄河流域,害虫现身,北方最怕干旱,旱则百虫生。从汉代开始,端午这一天都要举行祭祀活动。今天许多地方的民俗中,仍延续着相关传统,如门前悬菖蒲、艾草,喝雄黄酒等。
     (取材于《端午节的由来》,穆涛)材料二:
          龙舟竞渡,是端午节众多民俗中最有节庆气氛的场面。唐代白居易在诗中提到竞渡与屈原相关:“竞渡相传为汨罗,不能止遏意无他。自经放逐来憔悴,能校灵均死几多。”这也许只是民间口口相传的故事,还不能看作是竞渡起源的真实因由。
          端午竞渡的由来,南朝宗懔的《荆楚岁时记》记有三种不同的说法:一说“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伤其死所,故并命舟楫以拯之”。又据《曹娥碑》说与伍子胥有关,或引《越地传》说与越王勾践操武有关。这说明至迟在南朝时,长江中游地区已将竞渡标示出屈原背景。唐代除白居易外,刘禹锡及李群玉等都在以“竞渡”为题的诗作中提到屈原。
          考古发现了一些装饰有“竞渡纹”的文物,揭示竞渡可能起源较早,甚而早于屈原生活的年代。宁波博物馆收藏有一件战国时期的羽人划舟纹青铜钺,为国家一级文物,1976年出土于宁波云龙镇甲村的一座土墩墓。钺的背面光素无纹,正面通体施纹饰。在边框线内,上方有两条相向的卷尾龙,前肢弯曲,尾向内卷,昂首向上。下部以边框底线表示狭长的轻舟,乘员四人,头戴羽冠,双手持桨划舟,整个画面勾画出一幅竞渡的生动场景。
          如图为战国划舟纹青铜钺纹饰拓片。

          越人素以擅长水上航行闻名,划舟的越人头戴羽冠,体现了越族风俗特色。根据纹饰特点,可以称之为竞渡纹铜钺,时代认定为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也有研究认为,这件铜钺更接近粤地风格,值得进一步探讨。
          初夏时节,竞渡成了南方水乡水上活动正式开启的序幕。当它与屈原故事发生了联系,也就带上了一丝忧郁的色调。不过飞舟竞渡,更多体现的是振作的士气和协作精神,成为古今人享受自然乐趣的水上狂欢。
          竞渡也出现在唐宋诗词里。如唐代卢肇有《竞渡诗》,写的是端午竞渡,“冲波突出人齐譀,跃浪争先鸟退飞。向道是龙刚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很正规的比赛,而且应当是龙舟赛。又有刘禹锡的《竞渡曲》,记述了楚国故地沅江一次彩舟竞渡,“扬桴击节雷阗阗,乱流齐进声轰然。蛟龙得雨鬐鬣动,螮蝀饮河形影联”。竞渡由刺史临流揭竿,评定雄雌胜负,官民同乐。
          飞舟竞渡,已成为中国节日的文化符号。由古器物上留下的纹饰记忆,由古诗词留下的文字记忆,我们知道了这符号的久远历史。
    (取材于《说说古老的竞渡图》,王仁湘)材料三:
          丰富的历史意义、文化意涵,赋予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以巨大魅力,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将中华民族的精神操守、道德力量根植人心。对传统文化的新表达、新诠释,很好地呈现了传统节日中蕴含的传统文化,推动传统节日融入当代中国人的生活。
          端午节临近,在一些城市的商场等公共场所,龙舟、菖蒲等为节日平添了文化意蕴,不仅为公共空间拓展了文化内涵,也对端午节背后的传统文化进行了具有当代意识的阐释,让人们近距离体验了一次有“文化味”的端午节。
          古语有云,“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传统节日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信仰、伦理道德、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等。我们在端午节纪念2000多年前的爱国者屈原,就是为了忆念其伟大,传承其精神。又因为农历五月是仲夏,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的好日子,故五月初五也被称为“端阳节”。这些丰富的历史意义、文化意涵,赋予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以巨大魅力,并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将中华民族的精神操守、道德力量根植人心。
          然而,包括端午节在内的许多传统节日的内涵一度被人们淡忘,不少人索性将端午节称为“粽子节”,仿佛节日除了吃粽子再无别的含义。过年吃饺子,端午吃粽子,中秋吃月饼……这些是通过饮食的方式对传统节日的纪念。但也要看到,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方式越来越多元,生活节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怎样才能让传统节日更好地吸引年轻人,让人们更好地体验传统节日背后的传统文化?如何将传统节日更好地与当代生活相结合?这些都构成了新的课题。
          事实上,随着近年来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逐渐提升,公众对传统节日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一些适应当代生活的表现方式、传播方式纷纷涌现。对传统文化的新表达、新诠释,很好地呈现了传统节日中蕴含的传统文化,推动着传统节日融入当代中国人的生活。今天,传统节日也可以过得很时尚。
          传统节日及其承载的传统文化在今天得以更好地涵养和传承,既要借助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象征性场景、仪式性物品,也需要适应当代生活的表现形式和表达方式,将传统文化通过当代的表达方式和传播渠道呈现在人们面前。比如,在年轻人聚集的网络平台上,推动传统文化与最新的网络视听方式相结合,不仅能为网络视听节目的创作带来更有分量的题材和内容,也有助于传统节日及其承载的传统文化的传播,为传统习俗更好走近年轻人搭建平台。
    (取材于《为传统节日赋予当代表达》,刘阳)(1)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秋、春节、清明、端午,都有清晰的内涵和具体的指向,都以敬畏天地、尊敬自然为前提。
    B.端午节正是处于“芒种”和“夏至”两个节气之间,是最热的季节,在一天中也是最热的时段。
    C.夏至这天的白天时间最长,是“阳极”,“阳极”之中藏着“阴变”,阴气由地心开始上行。
    D.端午这一天都要举行祭祀活动是从汉代开始的,今天许多地方的民俗中,仍延续着相关传统。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龙舟竞渡,是端午节众多民俗中最有节庆气氛的场面,此习俗起源于屈原。
    B.古器物的纹饰与古诗词证明了作为中国节日文化符号的飞舟竞渡历史久远。
    C.龙舟、菖蒲等内容只对端午节背后的传统文化进行了具有当代意识的阐释。
    D.选择适应当代表现形式和表达方式,就一定能更好地涵养和传承传统文化。
    (3)结合文章观点,下列属于“把传统节日过得很时尚”的一项是
     

    A.初夏时节,人们头戴羽冠,开启南方水乡水上正式飞舟竞渡活动。
    B.在一些公共场所,龙舟、菖蒲等让人们近距离体验有“文化味”的端午节。
    C.将端午节称为“粽子节”,通过饮食的方式对传统节日的纪念。
    D.在年轻人聚集的网络平台上,推动传统文化与最新的网络视听方式相结合。

    组卷:23引用:2难度:0.8

三、(1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教条示龙场诸生
    (明)王守仁
          诸生相从此甚盛。恐无能为助也,以四事相规,聊以答诸生之意:一曰立志,二曰勤学,三曰改过,四曰责善。其慎听毋忽!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今学者旷废隳惰,玩岁时,而百无所成,皆由于志之未立耳。故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昔人有言,使为善父母怒之,兄弟怨之,宗族乡党贱恶之,如此而不为善可也;为善则父母爱之,兄弟悦之,宗族乡党敬信之,何苦而不为善为君子?使为恶而父母爱之,兄弟悦之,宗族乡党敬信之,如此而为恶可也;为恶则父母怒之,兄弟怨之,宗族乡党贱恶之,何苦而必为恶为小人?诸生念此,亦可以知所立志矣。
          已立志为君子,自当从事于学。凡学之不勤,必其志尚未也。从吾游者,不以聪慧警捷为高,而以勤谨谦抑为上。诸生试观侪辈之中,苟有虚而为盈,无而为有,讳己之不能,忌人之有善,自矜自是,大言欺人者,使其人资禀虽甚超迈,侪辈之中,有弗疾恶之者乎?有弗鄙贱之者乎?彼固将以欺人,人果遂为所欺,有弗窃笑之者乎?苟有谦默自持,无能自处,笃志力行,勤学好问,称人之善,而咎己之失,从人之长,而明己之短,忠信乐易,表里一致者,使其人资禀虽甚鲁钝,侪辈之中,有弗称慕之者乎?彼固以无能自处,而不求上人,人果遂以彼为无能,有弗敬尚之者乎?诸生观此,亦可以知所从事于学矣。
          夫过者,自大贤所不免,然不害其卒为大贤者,为其能改也。故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诸生自思平日亦有缺于廉耻忠信之行者乎?亦有薄于孝友之道,陷于狡诈偷刻之习者乎?诸生殆不至于此。不幸或有之,皆其不知而误蹈,素无师友之讲习规饬也。诸生试内省,万一有近于是者,固亦不可以不痛自悔咎。然亦不当以此自歉,遂馁于改过从善之心。
          责善,朋友之道,然须忠告而善之。悉其忠爱,致其婉曲,使彼闻之而可从,绎之而可改,有所感而无所怒,乃为善耳。若先暴白其过恶,痛毁极诋,使无所容,彼将发其愧耻愤恨之心,虽欲降以相从,而势有所不能,是激之而使为恶矣。故凡讦人之短,攻发人之阴私,以沽直者,皆不可以言责善。虽然,我以是而施于人不可也。人以是而加诸我,凡攻我之失者,皆我师也。安可以不乐受而心感之乎?人谓事师无犯无隐,而遂谓师无可谏,非也。谏师之道,直不至于犯,而婉不至于隐耳。使吾而是也,因得以明其是;吾而非也,因得以去其非,盖教学相长也。诸生责善,当自吾始。
     (选自《阳明先生集要》,有删节)【注】①王守仁得罪宦官,被贬贵州龙场后仍日夜求学、讲学不辍,当地人特建龙岗书院,慕名求学者络绎不绝。
    相关链接:
          愚所谓圣人之道者如之何?曰:“博学于文。”曰:“行己有耻。”自一身以至于天下国家,皆学之事也;自子臣弟友以至出入、往来、辞受、取与之间,皆有耻之事也。耻之于人大矣!不耻恶衣恶食,而耻匹夫匹妇之不其泽,故曰:“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
          呜呼!士而不先言耻,则为无本之人;非好古而多闻,则为空虚之学。无本之人,而讲空虚之学,吾见其日从事于圣人,而去之弥远也。
    (选自清代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玩岁 愒:荒废
    B.必其志之尚未 笃:坚定
    C.然须忠告而善 道:同“导”,引导
    D.而耻匹夫匹妇之不其泽 被:覆盖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诸生相从此甚盛/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
    B.使为善父母怒之/蟹六跪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着
    C.凡学之不勤,必其志尚未笃也/臣壮也,犹不如人
    D.无本之人,而讲空虚之学/且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故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
    B.故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
    C.故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
    D.故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
    (4)下列内容能体现王守仁“虚怀若谷”态度的一项是
     

    A.讦人之短,攻发人之阴私
    B.已立志为君子,自当从事于学
    C.诸生责善,当自吾始
    D.不耻恶衣恶食,而耻匹夫匹妇之不被其泽
    (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选文一是王守仁在龙岗书院讲学时,训诫学生的条规,文章是总分总的结构。
    B.王守仁劝诫学生们要从立志、勤学、改过、责善四个方面研习学问,进德修业。
    C.选文一的观点明确,论证思路清晰,语言平实恳切,娓娓道来,让人易于接受。
    D.顾炎武认为只有懂得羞恶廉耻并而注重实学的人,才是真正符合“圣人之道”。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彼固将以欺人,人果遂为所欺,有弗窃笑之者乎?
    ②人以是而加诸我,凡攻我之失者,皆我师也。
    ③愚所谓圣人之道者如之何?
    (7)王守仁和顾炎武分别认为学习的根本是什么?

    组卷:30引用:1难度:0.5

六、(10分)

  • 8.某中学研究性学习小组举办《红楼梦》《三国演义》和《论语》的读书交流会,主题是“从名著中汲取的生活智慧”。假如你是这次交流会的主持人,请你写一则开场白,介绍其中的一本书。要求:①不写称呼语和问候语;②紧扣主题,表达得体,富有文采;③不少于100字。

    组卷:13引用:2难度:0.8

七、(60分)

  •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1年3月,位于北师大对面,开办已有20多年的盛世情书店正式关门。这家书店是北京少有的一家学术性书店,一封告别的“致读者信”贴在门上:“辛丑春,因近六十花甲,羸弱多忧。奈何子不承业,又罹诸孽,故不再寻新址,店即关停,安度残年。伴圣贤(书)及读者襄助,三十余载,受益良多。一介尘民做喜欢且能安身立命之本,乃人生一大幸事。书店渐远,记忆永存。愿文化殷盛,人能祥和。”
          书店关门,书店店主范玉福并没有特别伤感,他表示会有新的开始,可以开网店卖书,可以开民宿做一个阅读空间,让多年来积攒下来的好书继续散发光和热。他说:“书是我吃饭的本钱,是我一生的财富。”
          老范的妻子说:“我终于解脱了,太累了,我现在腰椎间盘突出,腰腿疼痛,每天还得搬书,可算好好歇歇了。”
          老范的双胞胎儿子说他们都不愿意子承父业,大学毕业会选择继续深造。现在大儿子已经考取北京信息科技大学计算机专业的研究生,二儿子也已辞职,想和哥哥考同样的专业。
          这件事一定会引发你的联想和思考。请你从老范,老范妻子或儿子三个人中选择一个身份,就此事给热心的网友写一篇文章,回应大家的关注和关心。
          要求:①选准角度,确定立意;②明确文体(文体特征明显),自拟标题;③不要套作,不得抄袭,文章中不出现真实的学校和姓名等信息;④不少于800字。

    组卷:13引用:1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