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辽宁省锦州市渤海大学附中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人们常把“礼”与“俗”合起来称“礼俗”,可见礼与俗的关系是极为密切的。历代许多经学大师在给《仪礼》《周礼》《礼记》等作注作疏时,常常将礼与俗混为一谈。
事实上,俗不等于礼,但是有些风俗经过一定的整理加工便可上升为礼,有些礼本身则是起源于民间风俗的。《仪礼》所记载的诸种生活礼仪对两千多年的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是极深远的,这从古代所流传的风俗习惯即可略见一斑。例如“士冠礼”对民间流行的“成年礼”,“士昏礼”对民间婚嫁习俗,“丧服”“士丧礼”对民间丧葬习俗。因此,中国的民风民俗虽不是社会意识的系统形态,但在普遍的下层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的各个方面,都体现出礼的精神,表现了传统教化的特色。
在种种社会风俗习惯中,成年礼是对一个人产生深远影响的礼俗之一。它在精神上对人的影响远远超过了它的形式所带来的效果。即使还处在原始社会阶段的氏族都有正规的成年礼。《仪礼》中所记载的“冠礼”正是这种成年礼的遗留,后来经过统治者的加工改造,从而具有了更完备的仪式过程。虽然它后来已不作为一种制度被推行,但它已经成为风俗习惯而被保存下来。民间所流行的冠礼,与古制有所不同:首先是举行冠礼的年龄提前了,大多是在十六岁的时候。这可能与民间婚龄提前有关。再者,冠礼的仪式简化了不少,不再如以前繁琐,例如嘉靖《宁波府志》记宁波士农商贾所行冠礼,“一从简朴,仅取成礼”。民间的冠礼往往与婚礼联系在一起,只有成年人才可以结婚,因此,又有赶在婚礼之前举行冠礼的。
继成年礼之后的又一个重要的礼仪便是婚礼。《仪礼•士昏礼》所记载的著名的“六礼”的程序,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对民间婚礼仪式有很大的影响。很多地方基本上都沿用了这一仪式程序。“六礼”在后世于程序上逐渐简化,内容也几经变革。这些程序,一旦成为风俗,往往不会轻易改变,否则容易招致乡里的非议。这也体现了中国人守“礼”的文化根源。
如何处理一个人的身后事,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古人往往极看重葬礼,它不仅是对死者身份、地位的确认,而且是儒文化中“孝”的重要体现方式。民间的丧礼及丧服制度基本上仍保留了远古时代的礼仪。从属纩,行复礼,沐浴,入殓,饭含到殡,出殡,及出殡时的执绋,唱挽歌都被不同程度地沿袭下来。其中,挽歌在周代,只是一种民俗事象,而未入礼;到汉代,它成为上层社会丧葬礼仪的一部分,到南北朝更为流行。由俗入礼,又由礼到俗,其中双方的相互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中国民俗丰富多彩,但无不有其历史根源和文化根源,《仪礼》中所载的诸种礼仪对中国民俗文化的影响可谓极为深远。除了上述种种,民间崇尚的尊长敬老的风俗、宴饮礼节及饮食习俗、座次方位及尊卑等等,也都可以见到上古相关礼节的影子。
(摘编自力行《礼与中国人的传统习俗》)材料二:
所谓社会控制,是指通过社会的力量使人们遵从社会规范、维持社会秩序的过程。有效的社会控制是保护社会成员权益、维护社会生活秩序、保持社会稳定的必要条件。自古以来,人类社会创造了多种社会控制的形式,包括法律、道德、舆论、宗教等,还有社会习俗。在现代社会,习俗仍然是社会控制不可忽略的方面。
中国古代早就有“入乡随俗”的说法。“入乡随俗”中的“俗”可解为习俗,从社会学角度来说,习俗是人们在长期的集体生活中逐渐形成并共同认可与遵守的习惯和风俗,是人类生活中最早产生的社会控制形式之一。各个国家、地区、民族所处的环境不同,因此也就有不同的历史文化、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习俗。个体在社会中从小到大、随时随地、一举一动都受到他/她所在社会的习俗的熏陶和影响,并自觉不自觉地遵从它。“习俗移人,贤者难免”。习俗虽然没有明文规定,但事实上,人人都不知不觉按照它的规范行事,这就是习俗的约束力。尊重习俗,随遇而安,与他人方便,与自己也方便,尊重他人才能得到他人的尊重,这是社会生活中潛在的客观规律。
习俗既是社会控制的力量,也是社会歧见和纠纷的重要原因。社会中许多矛盾和冲突都是由于习俗冲突,或者说由于某些习俗得不到尊重引起的。我们不断听到来自国内和国际对中国游客的议论和批评,大多的是和入乡不能随俗有关。比如不尊重外国人的语言习惯,在电梯里隔着陌生人和朋友说话,穿宾馆的拖鞋和睡衣上街等。
虽然习俗具有不可忽视的力量,但习俗形成之后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发展变化的。在历史和时代的进程中,有些习俗变成陋习,而为人们所抛弃。移风易俗,改造和取缔不符合社会利益和人民生活需要的旧习俗,提倡和培养新的优良习俗,既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又能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这是在利用社会习俗控制社会时必须要考虑到的。
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既要提倡“入乡随俗”,也要“移风易俗”,这是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当然由于习俗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习惯,要改变起来,并非容易。
(摘编自潘允康《社会习俗:社会控制的重要形式》)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们常常把“礼”与“俗”合称,即使是历代经学大师,也可能会在给古籍作注作疏时将它们混为一谈。
B.《仪礼》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深远,书中记录的冠礼、婚礼、丧礼等生活礼仪为历代沿用。
C.民间的冠礼与古制相比,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一是举行冠礼的低龄提前,二是冠礼的仪式简化。
D.社会习俗是一种社会控制形式,遵循当地的风俗习惯更有利于外来人员有效地融入当地社会中。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成人礼是原始社会的氏族遗留下来的礼仪,后来经统治者的加工改造,成为了一种民间的风俗。
B.古代婚礼一般在冠礼之后举行,虽然历代有所不同,但基本沿用了《仪礼》中的“六礼”的程序。
C.在古代,如果一个人的葬礼仪式缺失,过程简单,葬具寒酸,那么他的后人一定会被认为不孝。
D.随着时代的前进和人们认知的改变,所有的旧习俗就成陋习,所以,要移风易俗,改造和取缔陋习。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入乡随俗的一项是
A.泰伯奔吴,断发文身。
B.太公至国,因其俗,简其礼。
C.外地人学习当地方言。
D.某人去国外旅行嘲笑当地人服装。
(4)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主要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概括。
(5)清代学者黄中坚说:“天下之事,有视之若无关重轻,而实为安危存亡所寄者,风俗是也。”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的理解。组卷:7引用:2难度:0.6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演说家
[俄]契诃夫 一天早上,八等文官基里尔•伊凡诺维奇•瓦维洛诺夫下葬。他死于俄国广为流行的两种疾病:老婆太凶和酒精中毒。在送殡行列离开教堂前往墓地的时候,死者的一名同事,有位姓波普拉夫斯基的人,坐上出租马车,去找他的朋友格里戈里•彼得罗维奇•扎波伊金——此人虽说年轻,但已相当有名气了。这个扎波伊金,具有一种罕见的才能,他擅长在婚礼上,葬礼上,各种各样的周年纪念会上发表即席演说。他的演说,好似排水管里的水,流畅、平稳、源源不断。在他演说家的字典里,那些热情似火的词汇,远比随便哪家小饭馆里的蟑螂要多。
“我呀,朋友,找你来了!”波普拉夫斯基正碰到他在家,开始说,“你快穿上衣服,跟我走。我们有个同事死了,这会儿正打发他去另一个世界,所以,朋友,在告别之际总得扯些废话……全部希望寄托在你身上了。要是死个把小人物,我们也不会来麻烦你,可要知道这人是秘书……某种意义上说,是办公厅的台柱子。给这么一个大人物举行葬礼,没人致辞是不行的。”
“啊,秘书!”扎波伊金打了个哈欠,“是那个酒鬼吧?”
“没错,就是那个酒鬼。这回有煎饼招待,还有各色冷盘……你还会领到一笔车马费。走吧,亲爱的!到了那边的墓地上,你就天花乱坠地吹他一通,讲得比西塞罗①还西塞罗,到时我们就千恩万谢啦。”
扎波伊金欣然同意。他把头发弄乱,装出一脸的悲伤,跟波普拉夫斯基一起走到了街上。
“我知道你们那个秘书,”他说着坐上出租马车,“诡计多端,老奸巨猾,但愿他升天,这种人可少见。”
“得了,格利沙②,骂死人可不妥啊。”
“那当然。对死者要么三缄其口,要么大唱赞歌。不过他毕竟是个骗子。”
两位朋友赶上了送殡的行列,就跟在后面。灵柩抬得很慢,所以在到达墓地之前,他们居然来得及三次拐进小酒馆,为超度亡灵喝上一小杯。
在墓地上做了安魂祈祷。死者的丈母娘、妻子和小姨子遵照古老的习俗痛哭一阵。当棺木放进墓穴时,他的妻子甚至叫道:“把我也放在他身边吧!”不过她没有随丈夫跳下去,多半是想起了抚恤金。等大家安静下来,扎波伊金朝前跨出一步,向众人扫了一眼,开口了:
“眼前躺着的这个人,不久前我们还看到他是如此精力充沛,像个年轻人似的如此活泼而纯洁……这个人,他……就是这样一个人如今已变成一堆骸骨。好的文官我们这里有很多,然而普罗科菲•奥西佩奇却是绝无仅有的……他不吝惜自己的精力,通宵达旦地工作,他无私,不收受贿赂……他嫉恶如仇,那些想方设法损害公共利益妄图收买他的人,统统遭到他的鄙视!是的,我们还看到,普罗科菲•奥西佩奇把他为数不多的薪水散发给他穷困的同事们,现在你们也亲耳听到了靠他接济的那些孤儿寡母的哭丧。由于他忠于职守,一心行善,他不知道生活的种种乐趣,甚至拒绝享受家庭生活的幸福。你们都知道,他至死都是一个单身汉!现在有谁能为我们取代他这样的同事呢?就在此刻我也能看到他那张刮得干干净净的、深受感动的脸,它对我们总是挂着善意的微笑。愿你的骸骨安宁,普罗科菲•奥西佩奇!安息吧,诚实而高尚的劳动者!”
扎波伊金继续说下去,可是听众却开始交头接耳。他的演说也还让人满意,也博得了几滴眼泪,但是其中许多话令人生疑。首先,大家弄不明白,为什么演说家称死者为普罗科菲•奥西波维奇③,死者明明叫基里尔•伊凡诺维奇呀。其次,大家都知道,死者生前一辈子都同他的合法妻子吵架,因此他算不得单身汉。最后,他留着红褐色的大胡子,打生下来就没有刮过脸,固而不明白,为什么演说家说他的脸向来刮得干干净净的。听众都莫名其妙,面面相觑,耸着肩膀。
“普罗科菲•奥西佩奇!”演说家眼睛望着墓穴,热情洋溢地继续道,“你的脸不算漂亮,甚至可以说相当难看,你总是愁眉苦脸,神色严厉,可是我们大家都知道,正是在这样一个有目共睹的躯壳里,跳动着一颗正直而善良的心!”
不久,听众开始发现,就连演说家本人也发生了某种奇怪的变化,他定睛瞧着一个地方,不安地扭动身子,自己也耸起肩膀来了。突然他打住了,吃惊得张大了嘴巴,转身对着波普拉夫斯基。
“你听我说,他活着呢!”他惊恐万状地瞧着那边说。
“谁活着?“
“普罗科菲•奥西佩奇呀!瞧他站在墓碑旁边呢!”
“他本来就没有死!死的叫基里尔•伊凡内奇④”
“可是你刚才亲口说的,你们的秘书死了!”
“基里尔•伊凡内奇是秘书呀。你这怪人,都搞乱了!普罗科菲•奥西佩奇,这没错,是我们的前任秘书,但他两年前就调到第二科当科长了。”
“咳,鬼才搞得清你们的事!”
“你怎么停住了?接着讲,不讲可不妙!”
扎波伊金又转身对着墓穴,凭他三寸不烂之舌继续致中断了的悼词。基碑旁果真站着普罗科菲•奥西佩奇。一个脸面刮得干干净净的年老文官。他瞪着演说家,气呼呼地皱着眉头。
“你这是何苦呢!”行完葬礼后,一些文官跟扎波伊金一道返回时说,“把个活人给埋葬了。”
“不好呀,年轻人!”行完葬礼跟扎波伊金一道返回时,普罗科菲•奥西波维奇埋怨道,“您的这些话说死人也许合适,可是用来说活人。这简直是讽刺挖苦,先生!天哪,您都说了些什么话?什么无私呀,不被收买呀,不受贿呀!这些话用来说活人只能是侮辱人格,先生!”
一八八六年十一月二十九日
【注】①西塞罗,古罗马演说家,政治家。②格利沙是格里戈里的小名。③奥西佩奇是奥西波维奇的简称形式。④伊凡内奇是伊凡诺维奇的简称形式。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瓦维洛诺夫是秘书,对办公厅很重要,因酗酒被老婆咒骂而死,他的同事们很重视他的葬礼。
B.扎波伊金有即席演讲的才能,波普拉夫斯基在送殡队伍前往墓地的途中才找到他去致辞。
C.死者的妻子哭喊“把我也放在他身边吧”,却没有随丈夫跳跳进墓穴,是因为她想起了抚恤金。
D.扎波伊金讲述了死者不收贿赂,接济他人,讲究卫生的具体事迹,并赞扬了他无私的品格。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画线句子运用了比喻,用排水管里的水来比喻扎波伊金的演讲,写出了他演讲的特点,同时语含讽刺。
B.小说中奥西波维奇的出现营造了喜剧效果,扎波伊金为活人致悼词,波普拉夫斯基非但没阻止,反而让他讲完。
C.小说善于制造反差,扎波伊金私下里称瓦维洛诺夫诡计多端,老奸巨猾,但是在葬礼上却对瓦维洛诺夫极力吹捧。
D.小说用了较多的笔墨描绘扎波伊金的演讲,印证了他的即席演讲能力,也为后文情节发生戏剧性变化作了铺垫。
(3)扎波伊金致悼词时说错死者名字的误会虽出人意料,但在情理之中,请就此作出分析。
(4)这篇小说极具批判性,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组卷:8引用:1难度:0.7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由于变异新冠病毒德尔塔毒株在全球肆虐,世界大部分地区仍笼罩在疫情阴影中,已有部分国家宣布或正考虑为部分人群打新冠疫苗第三剂加强针。但也有研究人员表示第三剂加强针虽然①
②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简述第二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50个字。组卷:2引用:1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辛夷坞说:“在时间和现实的夹缝里,青春和美丽一样,脆弱如风千的纸。”
席慕蓉说:“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我们含着泪,一读再读。”
雨果说:“谁虚度年华,青春就要褪色,生命就会抛弃他们。”
习主席寄语青年学生:“青春不是靠天马行空的幻想,青春是要靠脚踏实地的奋斗;青春的成长不是一蹴而就,青春是靠在事上打磨的成长,青春是心中永远不凋零的花朵。”
作为正值青春、风华正茂的高一新生,你是如何理解、体验“青春”的?请结合上述名言写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组卷:80引用:25难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