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人教部编版必修下册《第1课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2022年同步练习卷(19)

发布:2024/4/20 14:35:0

一、

  •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组卷:13引用:2难度:0.9
  • 2.下列句子中不是宾语前置句的一项是(  )

    组卷:221引用:8难度:0.8

二、阅读提升

  • 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赵氏求救于齐,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太后不肯,大臣强谏。太后明谓左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左师触龙言:愿见太后。太后盛气而揖之。入而徐,至而自谢,曰:“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故愿望见太后。”太后曰:“老妇恃辇而行。”曰:“日食饮得无衰乎?”曰:“恃粥耳。”曰:“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耆食,和于身也。”太后曰:“老妇不能。”太后之色少解。
          左师公曰:“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窃爱怜之。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没死以闻。”太后曰:“敬诺。年几何矣?”对曰:“十五岁矣。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太后曰:“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对曰:“甚于妇人。”太后笑曰:“妇人异甚。”对曰:“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曰:“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左师公曰:“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太后曰:“然。”
          左师公曰:“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
          曰:“无有。”曰:“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曰:“老妇不闻也。”“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太后曰:“诺,恣君之所使之。”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兵乃出。
    (选自《战国策》)(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
    B.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
    C.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己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
    D.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
    (2)下列对文中加点字词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趋,古代礼规,地位低的人从地位高的人面前走过时,要低头弯腰,以小步快走的方式对尊者表示礼敬。
    B.贱息,卑贱的儿子;文中触龙用来对赵太后谦称自己的儿子,与现在说的“犬子”“贱子”意思相同。
    C.填沟壑,与“乞骸骨”意思相近,是古代官吏自请退职时候的说法,让自己的骨骸能够回到故乡安葬。
    D.山陵崩,古代用以比喻国君或王后的死,表明他们的死不同寻常,犹如山陵崩塌,这是一种委婉的说法。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太后严词拒绝让长安君去齐国作人质,剑拔弩张的情况体现了触龙谏说的难度。
    B.触龙不是指责太后溺爱幼子,而是批评她还爱得不够,所以太后听着十分顺耳。
    C.触龙公私兼顾,既重视国家利益,又真心为长安君考虑,还为幼子谋得一个好前程。
    D.文末用“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兵乃出”作结,彰显了触龙谏说的成效。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耆食,和于身也。
    ②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
    (5)触龙是怎么做到使赵太后由“盛气”转“笑”的?

    组卷:12引用:2难度:0.6
  • 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屈突通,其先盖昌黎徒何人,后家长安。仕隋为虎贲郎将。文帝命覆陇西牧簿,得隐马二万匹,帝怒,收太仆卿慕容悉达、监牧官千五百人,将悉殊死。通曰:“人命至重,死不复生。陛下以至仁育四海,岂容以畜产一日而戮千五百士?”帝叱之,通进顿首曰:“臣愿身就戮,以挺众死。”帝寤,曰:“朕不明,乃至是。今当免悉达等,旌尔善言。”遂皆以减论。炀帝即位,遣持诏召汉王杨谅。先是,文帝与谅约,若玺书召,验视敕字加点,又与玉麟符合,则就道。及是,书无验,谅觉变,诘通,通占对无屈,竟得归长安。安定人刘迦论反,众十余万据雕阴。通发关中兵击之,次安定,初不与战,军中意其怯。通阳言旋师,而潜入上郡。贼未之觉,引而南,去通七十里舍,分兵徇地。通候其无备,夜简精甲袭破之,斩迦论并首级万余。后隋政益乱,盗贼多,士无斗志,诸将多覆。通每向必持重,虽不大克,亦不败负。高祖起,代王遣通守河东,战久不下,高祖[注]留兵围之。通势蹙,或说之降,曰:“吾蒙国厚恩,事二主,安可逃难?独有死报尔!”每自摩其颈曰:“要当为国家受人一刀!”帝遣其家僮往召,通趋斩之。俄闻京师平,家尽没,乃留桑显和保潼关,率兵将如洛。既行,桑显和降。刘文静遣窦琮、段志玄精骑追及于稠桑,通结阵拒之,桑显和呼其众曰:“京师陷,诸君皆家关西,何为复东?”众皆舍兵通知不免遂下马东南向再拜号哭曰臣力屈兵败不负陛下遂被禽送长安帝劳曰:“何相见晚邪?”泣曰:“通不能尽人臣之节,故至此,为本朝羞。”帝曰:“忠臣也!”释之,授兵部尚书、蒋国公,为秦王行军元帅长史。
    (选自《新唐书•屈突通传》,有删改)[注]高祖:指唐高祖李渊。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众皆舍兵/通知不免/遂下马东南向/再拜号哭曰/臣力屈兵败/不负陛下/遂被禽/送长安/
    B.众皆舍/兵通知不免/遂下马东南向/再拜号哭曰/臣力屈/兵败不负陛下/遂被禽/送长安/
    C.众皆舍/兵通知不免/遂下马东南向/再拜号哭曰/臣力屈兵败/不负陛下/遂被禽/送长安/
    D.众皆舍兵/通知不免/遂下马东南向/再拜号哭曰/臣力屈/兵败不负陛下/遂被禽/送长安/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仆卿,官名,始置于春秋,称太仆。秦、汉沿袭,为九卿之一。
    B.顿首,古代的一种礼节,头碰地即起。也用于书信的末尾或开头。
    C.玺书,在古代,原指以泥封加印的文书,秦以后专指皇帝的诏书。
    D.京师,古代指京城,“京”和“师”也可以单独使用,用来指国都。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屈突通敢于直谏。朝廷查出隐匿的两万匹马,打算杀一千五百人,屈突通冒死劝谏,反对因牲畜财产而杀人,得到隋文帝的赏识。
    B.屈突通遇事从容。他奉隋炀帝诏命前去召回汉王杨谅,在杨谅觉得事情有变、心生狐疑时,他沉着应对,最终圆满完成任务。
    C.屈突通有勇有谋。他假意说要撤军,却偷偷进入上郡,用计平定刘迦论的叛军;在士兵没有斗志的情况下,他仍然大获全胜。
    D.屈突通忠心耿耿。他先后侍奉过隋朝两位皇帝,即使在隋朝政事混乱时也无叛心,后虽被擒,但其忠心可嘉,被唐高祖称赞。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通发关中兵击之,次安定,初不与战,军中意其怯。
    ②通不能尽人臣之节,故至此,为本朝羞。
    (5)屈突通兵败被擒并被押送到长安,唐高祖是如何对待他的?请简要说明。

    组卷:12引用:3难度:0.6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