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2-2023学年四川省广安二中高三(上)期中语文试卷

发布:2024/12/12 18:0:3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1.音乐心理美学是一门对音乐进行哲学式思考的学问,是从音乐心理学角度上研究音乐审美的交叉学科。它的特点在于音乐学与心理学和美学的结合,从心理学的方向来研究音乐审美。
          对我国音乐作品中的心理学要素进行梳理,不可避免从历时性的角度来挖掘古代音乐作品的思想根源。
          中外哲人都曾阐明音乐与哲学间的互利关系,亚里士多德说:“诗是比历史更哲学的,那么音乐则比诗更哲学,”世界上许多民族和地区的神话故事都伴随着音乐的搭配,音乐为古老的人类文明编织神话形成的集体记忆,唤起人们对家乡的向往与思念。作为现代视角下的音乐学研究者、欣赏音乐的认识活动不能囿于宗教信仰的神学笼罩,也不能停留在音律节奏的表象,而是关注“有关音乐本质属性、存在方式、展开状态的哲理运思”。
          音乐作为一种高于自然的精神结构,其内涵于今日,则更加明晰深刻且具体;“天地万物都同音乐一样,是动态的、不可逆的、变化着的发展过程和蕴含着二元对立矛盾思想的有机整体。”正如米盖尔海夫纳所说,音乐,乃是“通向哲学的一条特殊道路”。
          在中国人长达千年的对于“美”的描绘与求索历程中,素有以音乐之美及音乐审美规律为中心议题的价值论探讨——“乐道”,即用哲理运思的方法管窥音乐艺术的本质属性、存在方式和边缘延展。欣赏乐曲、参悟乐道,实则就是将音乐的结构规律与天地的运行法则相关联,古人常推崇“天人合一”,音乐自然而然地被当作沟通天、人之间的桥梁。明清之际伟大的哲学家王夫之认为,只有“志之所之、言之所发”,才符合“乐道”的规律,也唯有此,才能真正诱发创作者和欣赏者内心的深思与灵感,虚静与狂逸。
          在古人看来,“德音”才能称之为“乐”。音乐对行为与性格的作用效能集中体现在人们对“乐教”的追求中,因此成为我国古代先哲最早认识并不断加以论证的音乐心理美学命题之一。
          儒家诸贤已然意识到了音乐在性格塑造中的成人之用。孔子认为,音乐才是超越诗教、礼教的限制,形成君子人格的最后阶段,能够在心理上塑造、规劝人的行为,陶铸为完美人格并使其由衷地认同这种秩序和情感,形成习惯性自律。孟子强调了蕴含仁爱思想的音乐——仁声在感化人心方面的优越性。可见乐教所具有的能够浸造人的心脾、对人的性格形成如沐春风般塑造功用的举证在儒家诸贤的思想中不乏其例。
    《乐记•乐本》有关于“乐”通过声音产生、表达情绪的记载,认为“乐”是人内心的情绪抒发。音乐是人的情绪到达某一特定程度后有感而发的,也便因此拥有记录情绪的功能,能够引起听者某种情绪的共鸣。英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音乐哲学家贝里尼通过测量人的情绪体验,正式提出了诱发理论。在现阶段有关音乐诱发情绪研究成果中,有七种机制被证实具有解释音乐如何引起听众情绪的作用和能力。认知神经科学的引入为音乐情绪方向的心理学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为音乐诱发情绪理论在中国古代音乐的分析与探索中打开了一条道路。
    (摘编自李海燕《中国古代音乐的心理美学研究》)
    (1)下列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音乐是古老的人类文明编织神话形成的集体记忆.因此世界上许多民族和地区的神话故事都搭配着音乐。
    B.现代视角下的音乐学研究者不应关注音律节奏的表象,而应关注其本质属性、存在方式等的哲理运思。
    C.作为一门结合了音乐学、心理学和美学的交叉学科,音乐心理美学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研究音乐审美。
    D.七种机制的证实、认知神经科学的引人为音乐诱发情绪理论在中国古代音乐的分析与探索提供了新的途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了总分的论证结构,开篇引出话题,然后从几个方面论述,结构清晰严谨。
    B.文章引用亚里士多德和米盖尔海夫纳的话,论证音乐产生于哲学却高于哲学的观点。
    C.文章用孔子、孟子的观点,佐证了儒家诸贤已然意识到音乐在性格塑造中的重要作用。
    D.文章论证的逻辑性、概括性极强,观点鲜明,论据兼具古今中外,使论证更为严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对我国音乐作品中的心理学要素进行必要的梳理,本文从历时性的角度挖掘了古代音乐作品的思想根源。
    B.高于自然的精神结构的音乐是动态的、不可逆的、变化着的发展过程和蕴含着二元对立矛盾思想的有机整体。
    C.古人推崇“天人合一”,把音乐当作沟通天、人之间的桥梁,因此音乐的结构规律与天地的运行法则相关联。
    D.《乐记•乐本》认为,音乐能引起听众的某种共鸣,而贝里尼诱发理论就是研究音乐如何诱发听众的情绪的。

    组卷:9引用:9难度:0.6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交通秉持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与自然生态和谐共生的理念,自立自强,艰苦奋斗,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交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从根本上改变了基础薄弱、整体落后的面貌。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交通进入了加快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的新阶段,铁路、公路、水路、民航、邮政行业统筹规划、协调发展。其中,中国高速铁路总里程已超过3.8万公里,占世界高铁总里程的2/3以上,我国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交通大国,正在向交通强国迈进。

    材料二:
          山东省日照市岚山区巨峰镇后黄埠村有茶园1400多亩,茶叶是村里主要收入来源。没修路前,村里的道路坑坑洼洼,采茶的路上磕磕碰碰的事情时有发生。许多外来收购鲜叶的茶商,因为路难走不愿意来。这不仅影响了村民们的生产生活,也成为村里经济发展的一大瓶颈。近年来,巨峰镇抓住“自然村通达”“幸福公路”“美丽乡村建设”“户户通建设”等契机,以“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农村公路为总目标,新建、提升改造、修护农村公路262公里,建成户户通村庄67个,为农村产业“引进来”和“走出去”提供了基本便利。公路修到了家门口,道路宽了,村里环境有了大变样,不但村民的出行方便了,游客、茶商也纷至沓来。据了解,每年四月份到十月下旬,后黄埠村的“农家乐”每周能接待游客1000多人,村民的收入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此外,巨峰镇以农村公路为依托,结合自身优势,探索出了“公路+茶产业”“公路+乡村旅游”等发展模式,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新助力。
    (摘编自相云、丁明杰《巨峰镇:“四好农村路”织出乡村振兴网》)
    材料三:
          地广、人稀、路险,这是生活在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建始县山区曾经面临的难题。“当年我们学院领导第一次来时,没想到连车都开不进来,只好把车停在村外好远的地方,从坑洼不平的泥泞土路走进来。”武昌理工学院驻村第一书记陈登回忆时,感慨万千。“要想富,先修路”是中国人关于交通的朴素想法,也是建始县通过完善基础设施保障当地村民“钱袋子”的有效之举。通过捐资430多万元、争取经费1150多万元,建始县新建村级公路已超100公里,如今县里4个定点村均实现了“组组通,户户连”。产业引进来,电商走出去。建始县大力建设特色产业基地,鼓励村民通过电商发展模式让当地特产走出山区,同时大力发展“产业+旅游”经济。昔日偏远的贫困山区,如今成了远近闻名的“世外桃源”。曾经被贫困压得喘不过气来的村民,也通过这条“致富路”看到了生活的新曙光。
    (摘编自叶昊鸣《“四好农村路”,推动乡村振兴的“高速路”》,新华社,2021年9月12日)(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坚持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理念,是中国交通改变基础薄弱、整体落后的面貌,取得巨大成就的根本原因。
    B.2012-2020年我国交通发展迅速,铁路和公路增势良好,高铁里程世界领先,我国成为名副其实的交通大国。
    C.我国铁路营业里程逐年递增,2014和2015两年增长最多,2018年突破13万公里,铁路建设取得辉煌成就。
    D.2016年的农村公路里程较上年有所下降,但农村公路发展总体呈良好态势,这种态势有助于地区经济发展。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2012-2020年全国公路总里程增量占比最高,可知国家对乡村经济发展投入力度较大。
    B.交通不方便、产业进不来、土地广、人口少,这些曾经是制约后黄埠村与建始县山区振兴发展的主要因素。
    C.在振兴乡村方面,后黄埠村与建始县山区工作侧重点不同,前者着力发展乡村旅游,后者着重打造产业集群。
    D.当今农村经济飞速发展,完全得益于国家在兴建、改造、修护公路等方面统筹规划,并且把农村产业引进来。
    (3)在乡村振兴之路上,巨峰镇与建始县山区有哪些相同的经验?请概括说明。
     

    组卷:2引用:6难度:0.6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文本一:
    拜堂(节选)
    台静农
          镇上已经打了二更。趁着夜静,她悄悄往田大娘那里去。
          她坐在小椅上,半晌没有说话,田大娘很奇怪,也不好问。终于她说了:“大娘,我有事……就是……”她未说出又停住了。“真是丑事,现在同汪二这样了。如今有了四个月的胎了。”她头深深地低着,声音也随之低微。“我不恨我命该受苦,只恨汪大丢了我,使我孤零零地,又没有婆婆,只这一个死多活少的公公。……我好几回就想上吊死去,……”
    “唉,怎么这样说!小家小户守什么?就是大家的少奶奶,又有几个能守得住的?”
    “现在真没有脸见人……”她的声音有些哽咽了。
    “是不是打算出门呢?本来应该出门,找个不缺吃不缺喝的人家。”
    “不呀,汪二说不如磕个头,我想也只有这一条路。我来就是想找大娘你去。”
    “要我牵亲么?”
    “真丢脸,不过要拜天地,总得要旁人的;要是不恭不敬地也不好,将来还要过活的。”
    “那么,总得还要找一个人。”
    “是的,我想找赵二嫂。”
    “对啦,她很相宜。”田大娘说。
          深夜静寂的帷幕,将大地紧紧地包围着。人们都酣卧在梦乡里,谁也不知道大地上有这么两个女人,依着这小小的灯笼的微光,在这漆黑的帷幕中走动。
          田大娘向赵二嫂低声说了来意,赵二嫂换件褂子就出门了。她们三个在这黑路上缓缓走着,灯笼残烛的微光,更加暗弱。柳条迎着夜风摇摆,荻柴莎莎地响,好像幽灵出现在黑夜中一般,顿时使三个女人不禁地感觉着恐怖的侵袭。汪大嫂更是胆小,几乎全身战栗得要叫起来了。
          到了汪大嫂家以后,烛已熄灭,只剩下烛烬上的一点火星子了。汪二将茶已煮好,汪大嫂赶紧奉茶。赵二嫂问:“什么时候拜堂呢?”
    “就半夜子时吧。”田大娘说。
    “那么,你就净净手,烧香吧。”赵二嫂说着,忽然看见汪大嫂还穿着孝。“你这白鞋怎么成,有黑鞋么?”
    “有的,今天下晚才赶着上起来的。”她便到房里换鞋去了。
    “扎头绳也要换大红的,要是有花,还要戴几朵。”田大娘一面说着,一面到了房里帮她去打扮。香烛都已烧着,黄表预备好了。供桌检得干干净净的。汪二于是轻轻地跑到东边墙外半间破屋里,听到他的爹爹在打鼾,倒放下心。
          赵二嫂因为没有红毡子,不得已将汪大嫂床上破席子拿出铺在地上。汪二也穿了一件蓝布大褂,将过年的洋缎小帽戴上,帽上小红结,系了几条水红线;因为没有红丝线,就用几条棉线替代了。汪大嫂也穿戴周正地同田大娘走出来。
          烛光映着陈旧褪色的天地牌,两人恭敬地站在席上,顿时显出庄严和寂静。
    “站好了,男左女右,我来烧黄表。”田大娘说着,向前将表对着烛焰燃起。“磕吧,天地三个头。”赵二嫂说。
          汪大嫂本来是经过一次的,也倒不用人扶持;听赵二嫂说了以后,却静静地和汪二磕了三个头。
    “祖宗三个头。”
          汪大嫂和汪二仍旧静静地磕了三个头。
    “爹爹呢?请来,磕一个头。”
    “爹爹睡了,不要惊动吧,他的脾气又不好。”汪二低声说。
    “好罢,那就给他老人家磕一个堆着罢。”
    “再给阴间的妈妈磕一个。”
    “还有……给阴间的哥哥也磕一个。”
          忽而汪大嫂的眼泪扑的落下地了,全身颤动抽搐;汪二也木然地站着,颜色变得难看,可怕。双烛的光辉,竟暗了下去,大家都张皇失措了。终于田大娘说:“总得图个吉利,将来还要过活的!”
          汪大嫂不得已,忍住了眼泪,同汪二又呆呆地磕了一个头。
          第二天清晨,汪二的爹爹提了小酒壶,坐在茶馆里。
    “给你老头道喜呀,老二安了家。”推车的吴三说。
    “道他妈的喜,俺不问他妈的这些事!”汪二的爹爹愤然地说。“以前我叫汪二将这小寡妇卖了,凑个生意本。他妈的,他不听!”
    “也好。不然!老二到哪里安家去,这个年头?”拎画眉笼的齐二爷庄重地说。
    “好在肥水不落外人田。”摆花生摊的小金从后面这样说。
    文本二:
          鲁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中说:“蹇先艾叙述过贵州,裴文中关心着榆关,凡在北京用笔写出他的胸臆来的人们,无论他自称为用主观或客观,其实往往是乡土文学。”尽管他未对乡土文学做正面定义,但勾画了乡土小说的创作面貌。当时的乡土文学作家多寄寓都市,沐浴现代都市的文明,领受“五四”新潮的洗礼。
          关于乡土文学,茅盾更进一步指出,“单有了特殊的风土人情的描写,只不过像看一幅异域的图画,虽能引起我们的惊异,然而给我们的,只是好奇心的餍足。因此在特殊的风土人情而外,应当还有普遍性的与我们共同的对于命运的挣扎”。在乌篷船、咸亨酒店构成的乡土环境中,鲁迅以启蒙者的眼光揭示着乡土人物的麻木和愚昧。在他的乡土世界里,乡土环境绝非寄予着某种人生理想的世外桃源,鲁镇几乎等同于他所说的“铁屋子”。这种对乡土环境的严峻态度,为台静农等现代乡土作家所接受、追随。他们以朴实细密的写实风格书写老中国儿女在各自的乡土上发生的种种悲剧性故事,而小说叙述者所营造出悲哀与阴郁交织的乡村氛围,则表现出这批乡土作家对当时中国最底层社会的强烈使命感。
    (摘编自《中国乡土小说史》)(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故事发生的时间设在夜深人静之时,既体现了主人公汪大嫂谨慎、朴实的性格,也反映了农村封建礼教和宗法制度的根深蒂固。
    B.不同于祥林嫂被迫与人拜堂,汪大嫂主动请人牵亲,然后与汪二自愿拜堂,这表明汪大嫂勇于摆脱“从一而终”的封建礼教的束缚。
    C.小说运用工笔对拜堂的全过程作了细致的描写,俭朴而恭敬的仪式背后是汪大嫂对获得社会承认和求得内心安宁的极度渴望。
    D.小说中汪二的父亲话语虽然不多,但短短几句话就写出了他对汪二的强烈不满,而“骂不离口”则将其粗俗的特点刻画得入木三分。
    (2)文本一中“将来还要过活的”这句话出现两次,意蕴有相同也有不同,请结合小说内容具体分析。
    (3)文本二认为,乡土文学在“特殊的风土人情画外”,应当还有“对于命运的挣扎”。小说中“对于命运的挣扎”,体现在什么地方?请结合文本一简要分析。

    组卷:4引用:3难度:0.5

一、(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1小题,9分)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然而围棋本来是一种“争”之道,它体现的是人类为争夺生存空间而发生的争斗,中国古人也曾把围棋当作“害、诈、争、伪”之物加以贬抑。那么,①
     
    ?中国传统常常把“争胜之物”纳入儒家“和”的体系中,②
     
    ,所谓“莫将戏事扰真情,且可随缘道我赢”,“胜固欣然,败亦可喜”;另一方面,把围棋与天地人生之大道联系在一起,所谓“围奁象天,方局法地”,“局方而静,棋圆而动”,一阴一阳之谓道。天地阴阳,相生相合,宇宙万物由此化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这是宇宙和谐之道,也是围棋之道。围棋是竞技,同时又被称作“手谈”,手谈即对话,它强调的是一种不需要语言文字的特殊话语活动。竞技的本质在于冲突与征服,③
     
    的市区。对话性,决定了围棋是讲求平等竞争的一种智力游戏,在某种意义上体现了一种现代精神。对话,也使围棋具有一种宽容性。对话乃是一种心与心的交流,真正的对手既是敌人,又是契友。真正的棋局,也是双方在不断的冲突中最终走向和谐。下棋如此,人生亦然。
    (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8个字。
    (2)下列各句加点的词语和文中加点的“手谈”所用修辞不同的一项是
     

    A.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B.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C.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D.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组卷:3引用:3难度:0.6

四、写作(60分)

  • 9.阅读如图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上述材料能给追求自身发展的当代青年以启示,请整体把握漫画的内容和寓意写一箱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13引用:11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