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四川省攀枝花市高考语文三模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史书叙事之“事”的品格 在中国史学发展史上,如实直书是深刻影响史学品格的重要传统之一,这里说的“实”就是事实,用今天的话来理解,可以称为历史事实。两汉时人评论《史记》叙事之“善”时指出“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汉书•司马迁传》)这里说的“实录”,可以理解为以事实为对象的历史记载。自此以下,“实录”在中国史学的话语体系中始终占据核心位置,而记事之准确、真实成为史学的品质所在。
司马迁、班固等人虽然没有针对史书所记“事实”进行明确说明,但是在一些相关的表述中,可以见到两汉时人对于“事实”的理解,司马迁批评《庄子》中的《畏累虚》《亢桑子》等篇目,“皆空语无事实”(《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王充论《论衡•书解》篇以“《尚书》《春秋》采掇史记……书亦为本,经亦为末,末失事实,本得道质”,作为质疑六经之高地位的依据。荀悦改纪传体《汉书》为编年体《汉纪》,他自称其书“质之事实不诬,通之万方而不泥”(《汉纪序》),他所说的“事实”,包括法式与鉴戒、废乱与持平、兵略与政化、术艺与文章等各方面丰富的史事。这些情况表明,古代史家对于书写“事实”具有共同的诉求,这种诉求不受史书体裁或其他因素的约束。
古往今来,正直、优秀的史家都提倡“直书其事”而排斥“曲笔阿时”。刘知几和吴兢同为史官,两人因在修实录方面具有共同的直书情操而结下了深厚的学术友谊。刘知几从史学批评角度写了《直书》《曲笔》《忤时》(均见《史通》)等名篇,提倡秉笔直书的优良传统,留给后人理论性启示;吴兢不畏权势,断然拒绝宰相张说提出修改实录以饰已过的恳求,为“当今董狐”(《新唐书•吴兢传》)。北宋史学批评家吴缜在《新唐书纠谬》一书中,对史书所记“事实”作出了明确定义,他说:“有是事而如是书,斯谓事实。”由此把前人关于史书采撰和书事的认识进一步凝练了。吴缜还讨论了“事实”“褒贬”“文采”三者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并强调应当以“事得其实”为第一要义,而不能“徒以褒贬,文采为事”。明代李善长等人修撰元史,明确以“但据事直书,具文见意,使其善恶自见”(《元史》)为其凡例。
在史学发展史上,由于立场不同而对同一个历史人物形成两种极端评价的事例不在少数,往往造成“立言之指,各有所借,章奏之文,互有是非”的情况,对此,顾炎武提倡“作史者两收而并存之”,如此,则可以使后之君子“如执镜以照物”,事实也就得以留存于世。
中国史书叙事有自身的体系和特征,这一古老而又厚重的史学传统在三千余年的历史检验中每每发出光彩。西方在近代以后的史学发展史上,也不乏有相近理念的提出而与中国史学遥相呼应。当下,公众史学走进社会深层,人们高呼“人人都是自己的历史学家”,从而为历史研究和历史撰述开辟了更广阔的空间。与此同时,史学家仍要继承和发扬古代史家博览善择的采撰传统,从人人所记的“历史”中抽绎出那些能够反映一定时期事物发展本质的“历史事实”,对它们区分类例,撰述成篇,使后人得以寻其路径观察历史借鉴历史。
(摘编自朱露川《文史知识》,2020年第5期)(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史学品质表现为记事准确、真实,这与“如实直书”的史学传统有关联。
B.“实录”以事实为对象记载历史,自司马迁以来,在中国史学中始终占据核心位置。
C.“直书其事”是中国史学家共同提倡的史书叙事传统,这一传统历经检验而不衰。
D.博览善择是我国史学家的采撰传统,因而人人所记的历史是史学家撰述的内容。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二三段多处援引古代典籍,目的是论证古代优秀史学家对“事实”的理解基本一致。
B.文章列举刘知几、吴兢的事例,是为了论证他们有共同的情操和追求而结下了深厚的学术友谊。
C.文章引用顾炎武的观点,认为由此可以解决对同一历史人物评价不同而造成的“各有所借”“互有是非”的问题。
D.文章的论证思路是从史学家对“事实”的理解和重视到对“直书其事”的提倡和坚守,从概念到实践,从历史到当下。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充、荀悦等人对于书写历史“事实”有共同的诉求,这种诉求不受史书体裁及其他因素的制约。
B.史学发展史上,史学家对如何记录历史事实不断丰富和完善,形成了中国古老而又厚重的史学传统。
C.北宋吴镇主张把“事实”放在第一位,否定“褒贬”与“文采”的作用,进一步丰富了前人的认识。
D.后人可以从记录的能反映一定时期事物发展本质的“历史事实”中寻得路径,来观察历史、借鉴历史。组卷:10引用:1难度:0.6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2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据权威机构预测,到2023年数字经济产值将占到全球GDP的62%,全球将进入数字经济时代,数字经济已经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成为转型升级驱动力,同时也成为全球新一轮产业竞争的制高点。数字经济作为引领未来的新经济形态,正逐步渗透蔓延至各行各业,目前数字经济在其他产业领域的应用带来的效率增长和产出增加已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引擎。
(摘编自《云计算--推动数字经济深入发展的重要引擎》,光明网,2021年3月16日)材料二:
在数字经济发展中,工业互联网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促进互联网与实体经济融合,培育新动能、把握新机遇、开辟新局面具有重要意义。作为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工业经济深度融合的产物,工业互联网集关键基础设施、全新产业生态和新型应用模式于一身,体现了互联网从消费领域向生产领域拓展的变革力量,是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数字经济的重要着力点。
平台是工业互联网生态的关键,我国工业互联网已经形成了“平台+”生态体系,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获得各方高度认可,特色型行业和区域性平台快速发展,专业型平台不断涌现。工业互联网平台解决方案在石化、钢铁、高端装备等30多个国民经济重要行业实现深度应用,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据测算,2020年我国工业互联网产业经济增加值规模约为3.1万亿元。
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89亿,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渗透到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数字中国建设的战略意义更加凸显。
(摘编自《工业互联网助力数字中国建设》,《人民日报》2021年2月18日)材料三:
数字技术让不少大企业享受到“数字红利”。富士康打造的灯塔工厂因数字技术的使用,生产效率提升30%,库存周期降低15%……然而,中小微企业的数字化进度和程度明显落后于大型企业,绝大部分都还没能享受到“数字红利”。
周桐宇建议,降低数字服务门槛和成本,加快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能对前沿数字技术进行有效整合,提供一整套包括数字化管理、数字化营销、智能金融服务在内的解决方案,将可以有效降低中小微企业的数字化门槛和成本。
陈增敬呼吁,数字经济时代来临,数据关乎国家安全。要防范数据外流,加快制定数据法律,明确所有权、使用权、管理权、存储权、交易权、定价权、监管权等内容。同时,也要防范数据垄断,尤其是大型平台公司拥有更多的数据资源,从而形成事实上的垄断优势,在平台公司搜集数据时应遵循授权和最小必要原则;要建立数据安全体系,包括数据采集、传输、存储、计算、可视化等各环节的权限和加解密,应加强我国密码算法基础研究,建立中国算法库,形成中国数字理论体系。
(摘编自《统筹发展与安全,数字经济才能走得更远》,《科技日报》2021年3月10日)材料四:
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数据显示,2019全球数字服务贸易(出口)规模达到31925.9亿美元,逆势增长3.75%,占全球贸易比重上升至12.9%。2020年疫情暴发后,数字贸易发展进程进一步加速,预计2021年数字贸易仍将在世界经济复苏中发挥重要作用,围绕其展开的博弈也将影响未来各国经济复苏和增长前景。
目前,世界主要大国围绕人工智能、云计算、5G、大数据等前沿技术已经展开了激烈竞争。只有率先掌握了先进数字技术的国家,才能在数字贸易领域的激烈竞争中掌握先发优势。
数字贸易竞争及其规则博弈走向,对未来世界经贸产业格局将产生广泛而深远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讲,数字贸易是我国赢得未来数字竞争主动权的重要手段,更是制度型开放和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突破口。我国应服务于建设数字中国的战略部署,全面推进相关制度建设和顶层设计,明确数字贸易政策及对外谈判立场,积极参与国际数字贸易规则制定与经贸谈判,努力突破美欧可能形成的“规则合围”压力,强化规则主导权。
(摘编自《数字贸易:经济复苏新动力,大国博弈新前沿》,《经济参考报》,2021年3月16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数字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正逐步渗透蔓延至各行各业,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B.我国网民规模庞大,社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程度高,这是数字中国建设必不可少的前提。
C.数据安全关系重大,政府要加快制定数据法律,防止数据外流;也要防范各大平台公司数据垄断。
D.数字贸易是我国赢得数字竞争主动权的重要手段,我国提出建设数字中国的战略部署也与此相关。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据预测,2023年数字经济产值将占到全球GDP的62%,这标志全球进入数字化经济时代。
B.工业互联网平台解决方案在国民经济重要行业实现深度应用,将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C.因数字服务门槛和成本较高,绝大部分中小微企业无法享受数字技术带来的红利。
D.前沿技术竞争激烈,只有率先掌握了先进数字技术,才能在数字经济发展中获得先发优势。
(3)2021年我国要在数字贸易竞争中获得优势,需要从哪些方面着手?请结合材料概括说明。组卷:5引用:3难度:0.6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守林人司马顺
李晓东 在樟源岭的深山幽谷间,自古以来就隐居着一些奇人异士。司马顺算是其中一个。
明崇祯十七年,天生异象,瘟疫横行。那日凌晨,大雪纷飞,天寒地冻,司马顺毅然离家出走,上了樟源岭,成为守林人。从此,他整天戴着面具,与草木为伴,同鸟兽为邻。
每天从早到晚,司马顺都在山林间转悠。看到山间朝夕相伴的花草树木,他就像看到亲人一样,心里格外踏实。因为在这个世界上,他已经没有一个亲人了。
司马顺命恶,多年前就交上霉运,亲人相继离他而去。先是妻子得了不治之症,司马顺花光家当,也未能治好她的病。妻子临终前,凄然地笑着说:“顺哥,你要好好培养林仔,考取功名,谋份好差事。”司马顺含泪点头。
这年秋天,林仔高中举人。总算时来运转,司马顺的心情格外好。可是,他万万没想到,林仔回家才几天,就染上重病,不治身亡。司马顺的眼泪都哭干了。他跪在石马村前的禾场上,对天哭喊:“老天爷啊,我司马顺到底做错了什么?您就冲我来吧!”
不过,老天爷并不稀罕司马顺的贱命。他的身体硬朗得很,一年到头也不会生一次病,哪怕是感冒发烧。相反,倒是他家的牛、猪、狗、鸡、鸭连遭厄运。先是他家的大水牛病死了,然后是大肥猪瘟了,接着爱犬金毛也死了,再后来鸡鸭也一只只病亡。司马顺家中唯一的活物,就是他本人了。孤苦无依的司马顺,常在邻居面前诉苦,说不知前世作过什么孽,才遭此报应。邻居安慰他说:“不要太伤心,乌云终究遮不住太阳!”
可是,乌云并没有散尽。灾难开始蔓延到邻居家了。先是邻居长生的妻子突然染病,不久便去世了;接着是水生的母亲暴病而亡,然后是乐平家的猪发瘟、狗猝死。也不知是谁说了啥风凉话,从此,村民都躲着司马顺,见到他,老远就转身走开,惟恐沾上霉气。司马顺成了村里的不祥物。他细思极恐,怀疑自己就是“毒王”,身上携带了一种致命“病毒”。他不敢再在村里待下去了。
不久后,司马顺悄悄离开了石马村,戴着面具远走他乡。他总算在樟源岭找到一份看山守林的差事。
看山护林,对司马顺来说,再合适不过了。莽莽苍苍的林海间,好多天也见不到一个人影,他再也不用担心会把“病毒”传给他人。寂寞的时候,他会痴痴地望着一棵棵树木,有时还会上下抚摸着树身,自言自语地说着疯话。树木无言,倒是林中的鸟儿不时地叫唤几声,仿佛在跟他对话。他担心把“病毒”传给鸟儿,便大声吆喝起来,把鸟儿赶跑。当然,他心情好时,还会给树木修剪枝条,会砍掉山路上的杂草和灌木,将崎岖的山路拓宽。没有人知道司马顺做过哪些好事。当然,司马顺也从不在乎这些。
在司马顺的守护下,樟源岭林场从未出现盗伐事件,更未出过森林火灾。
山中日月短,转眼就是数年。司马顺没有别的嗜好,唯独喜欢采摘老茶树上的新芽,炒制成“雀舌”。没事时,他便独自临窗品茗。他的心情慢慢好起来,看来霉运结束了。
就在司马顺暗自庆幸时,这年隆冬持续多日的雨雪天气,给林场带来了一场特大冰灾。
这天清早,一打开房门,司马顺就惊呆了,只见外面大雪纷飞,搅动乾坤。在凛冽的白光中,他看到了大片倒伏的竹林,爆裂开躯干,露出白白的胸膛。他还看到一棵棵断了头的树,惨然地兀立着。一切都惨不忍睹。
司马顺失声痛哭。他认定霉运又开始缠住自己了,想必是身上的致命“病毒”泄漏了吧。为了避免给林场带来更大的灾难,他决定辞掉守林的差事。
场主再三挽留,说这同他无关,别的地方也出现了冰灾。
但司马顺不听,他哽咽着说:“您不知道,我是个命恶的人。冰灾只是林场霉运的开始。如果我再待下去,说不定会带来更大的不幸!”
场主不信,执意要挽留。
只见司马顺不停地摇着头,拄着拐杖,一步一滑地下山了。
多年后,有人在樟源岭上看到一座孤独的坟墓,墓碑正面写着:司马顺之墓。背面写着:生护樟源林,死佑樟源人。
(摘编自《小小说选刊》,2021年3月)(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顺把山间朝夕相伴的花草树木当作亲人,是因为他没有亲人,内心孤独,照顾林间花草成了他生活的全部,也是他的精神寄托。
B.文章插叙司马顺亲人相继离他而去、邻居家人遭厄运的情节,是为下文他离开石马村做铺垫;司马顺因此产生了自己命恶的迷信心理。
C.文章以第三人称客观冷静地讲述故事,在不疾不徐地讲述中道尽司马顺的一生,叙事节奏舒缓,这形成了小说平实的风格,情节平缓无波。
D.场主再三挽留司马顺,告诉他别处也发生冰灾,这个细节揭示了场主真心认为林场发生的灾害与司马顺无关,并认可了他的护林精神。
(2)文章开头说“在樟源岭的深山幽谷间,自古以来就隐居着一些奇人异士。司马顺算是其中一个”,司马顺的“奇异”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作品具体分析。
(3)有人认为本文最后一段赘余,应该删去,你的看法呢?请表明你的观点并阐明理由。组卷:6引用:1难度:0.6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9.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
2021年2月22日,嫦娥五号带回的月壤样本首次公开亮相,公开展示的图片显示,将嫦娥五号月壤颗粒放大数十倍后,可以发现含有褐色、黄色等颜色的“玻璃”以及橄榄石、斜长石、辉石等成分。①组卷:5引用:1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1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中国共产党成立。参加会议的13位代表的平均年龄是28岁,他们当中30岁以下的有9位,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成员共有58人,其中35人是19世纪的“90后”,5人是20世纪的“00后”。后来改变国家面貌的中国共产党,最初就是由这么一群敢作敢为的年轻人建立的。
材料二: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说:“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创新创业的门槛大大降低,作为网络时代的“原住民”,“00后”可谓生逢其时,或许只是出于兴趣和爱好,便把各种创意变成现实,甚至发展成为个人事业。”
材料三:习近平说:“新时代属于每一个人,每一个人都是新时代的见证者、开创者、建设者。”他还说:“平凡铸就伟大,英雄来自人民。每个人都了不起。”
学校即将为高三的学生举办成人礼活动,校园文学社将增发“成人礼特刊”,为此面向全体高三学生征集优秀文稿,请你综合上述三则材料的内容及含意,结合自己对未来的思考写一篇征文。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自选体裁(诗歌、戏剧除外);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组卷:17引用:7难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