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6课 藤野先生》2021年同步练习卷(7)

发布:2024/11/16 1:0:2

一、选择题。

  • 1.下面两个语句都出自鲁迅先生的散文《藤野先生》。语句(一)中的画线句,是表示对上文的总结;语句(二)中的画线句,用“还有一个我”强调自己不在麻木国人之列。根据各自语境,在[甲][乙]处分别填写标点符号,正确的一项是(  )
          语句(一)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甲]也无怪他们疑惑
          语句(二)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乙]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组卷:120引用:3难度:0.9
  • 2.下列关于名著知识及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组卷:342引用:3难度:0.8
  • 3.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  )

    组卷:622引用:4难度:0.8
  • 4.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组卷:1684引用:11难度:0.8
  • 5.《藤野先生》中作者弃医从文的原因是(  )

    组卷:506引用:21难度:0.9
  • 6.《藤野先生》一文中,作者弃医从文的原因是(  )

    组卷:34引用:3难度:0.8

二、填空题。

  • 7.言为心声。鲁迅曾说:“如果删掉了不必要之点,只摘出各人的有特色的谈话来,我想,就可以使别人从谈话里推见每个说话的人物。”请阅读下面的语言描写,推断相关人物。
    (1)“你看,你将这条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了。——自然,这样一移,的确比较的好看些,然而解剖图不是美术,实物是那么样的,我们没法改换它。”(
     

    (2)“他们打伤了你,流了那么多血,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
     

    (3)“常言道:‘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只教他搬出去,将天宫让与我,便罢了;若还不让,定要搅攘,永不清平!”(
     

    组卷:9引用:3难度:0.9

三、基础知识综合。

  • 8.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接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辨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辨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jiàn),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1)给文中的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油光可(jiàn)
     
    (2)文中有一个书写错误的词是
     
    ,正确的写法是
     

    (3)语段中划线句子使用的修辞方法是
     

    (4)“实在标致极了”一句中“标致”一词的意思是
     
    ,这里运用了
     
    的修辞方法。表达了作者
     
    的思想感情。

    组卷:200引用:3难度:0.7

四、名著阅读。

  • 9.阅读名著《朝花夕拾》节选,按要求答题。
    “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
    “这A先生。据说是穿衣服太模糊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
    A先生指的是谁?他是怎样的一个人?

    组卷:87引用:5难度:0.6
  • 10.名著阅读。
    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1)这段文字选自著名作家
     
    (人名)的作品集《
     
    》中的文章《
     
    》。
    (2)促使“我的意见”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我的意见”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组卷:47引用:6难度:0.7
  • 11.名著阅读,完成问小题。
          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上面这段文字出自《朝花夕拾》中的
     
    (写篇名),促使我的意见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组卷:193引用:6难度:0.5

五、现代文阅读。

  • 34.阅读文章,完成后面的问题。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1)选文记述的事件对“我”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请简要概括。
    (2)选文中“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两处“他们”分别指哪些人?
    (3)“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组卷:33引用:3难度:0.7
  • 35.阅读下面两篇节选文字,完成各题。
    【甲】
    我的中学时代
    季羡林
    ㅤㅤ①我幼无大志,自谓不过是一只燕雀,不敢怀“鸿鹄之志”。小学毕业时是1923年,我十二岁。当时山东省立第一中学赫赫有名,为众人所艳羡追逐的地方,我连报名的勇气都没有,只敢报考正谊中学,这所学校绰号不佳:“破正谊”,与“烂育英”相映成双。
    ㅤㅤ②可这个“破”学校入学考试居然敢考英文,我“瞎猫碰上了死耗子”,居然把英文考卷答得颇好,因此,我被录取为不是一年级的新生,而是一年半级,只需念两年半初中即可毕业。破正谊确实有点“破”,首先是教员水平不高。有一个教生物的教员把“玫瑰”读为jiǔ kuài,可见一斑。但也并非全破。校长鞠思敏先生是山东教育界的老前辈,人品道德,有口皆碑;民族气节,远近传扬。他生活极为俭朴,布衣粗食,不改其乐。他立下了一条规定:每周一早晨上课前,召集全校学生,集合在操场上,听他讲话。他讲的都是为人处世、爱国爱乡的大道理,从不间断。我认为,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会有良好的影响。
    ㅤㅤ③教员中间有饱学之士。有一个姓杜的国文教员,年纪相当老了。由于肚子特大,同学们送他一个绰号“杜大肚子”,名字反隐而不彰了。他很有学问,对古文,甚至“选学”都有很深的造诣。我曾胆大妄为,写过一篇类似骈体文的作文。他用端正的蝇头小楷,把作文改了一遍,给的批语是:“欲作花样文章,非多记古典不可。”可怜我当时只有十三四岁,读书不多,腹笥瘠薄,哪里记得多少古典!
    ㅤㅤ④另外有一位英文教员,名叫郑又桥,是江浙一带的人,英文水平极高。他改学生的英文作文,往往不是根据学生的文章修改,而是自己另写一篇。这情况只出现在英文水平高的学生作文簿中。他的用意大概是想给他们以简练揣摩的机会,以提高他们的水平,用心亦良苦矣。
    ㅤㅤ⑤当时,济南有一位颇有名气的冯鹏展先生,老家广东,流寓北方。英文水平很高,白天在几个中学里教英文,晚上在自己创办的尚实英文学社授课。他住在按察司街南口一座两进院的大房子里,学社就设在前院几间屋子里,另外还请了两位教员,一位是陈鹤巢先生,一位是纽威如先生,白天都有工作,晚上7时至9时来学社上课。当时正流行diagram(图解)式的英文教学法,我们学习英文也使用这种方法,觉得颇为新鲜。学社每月收学费大洋三元,学生有几十人之多。我大概在这里学习了两三年,收获相信是有的。
    ㅤㅤ⑥就这样,虽然我自己在学习上并不勤奋,然而,为环境所迫,反正是够忙的。每天从正谊回到家中,匆匆吃过晚饭,又赶回城里学英文。当时只有十三四岁,精力旺盛到超过需要。在一天奔波之余,每天晚9点下课后,还不赶紧回家,而是在灯火通明的十里长街上,看看商店的橱窗,慢腾腾地走回家。虽然囊中无钱,看了琳琅满目的商品,也能过一过“眼瘾”,饱一饱眼福。
    ㅤㅤ⑦我在正谊中学读了两年半书就毕业了。在这一段时间内,我懵懵懂懂,模模糊糊,在明白与不明白之间;主观上并不勤奋,客观上又非勤奋不可。最后离开了我的大虾和青蛙,我毕业了。
    (节选自季羡林《学问人生》,有删改)【乙】
    ㅤㅤ我交出所抄的讲义去,他收下了,第二三天便还我,并且说,此后每一星期要送给他看一回。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了一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骨学、血管学、神经学。
    ㅤㅤ可惜我那时太不用功,有时也很任性。还记得有一回藤野先生将我叫到他的研究室里去,翻出我那讲义上的一个图来,是下臂的血管,指着,向我和蔼的说道:“你看,你将这条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了。——自然,这样一移,的确比较的好看些,然而解剖图不是美术,实物是那么样的,我们没法改换它。现在我给你改好了,以后你要全照着黑板上那样的画。”
    (节选自鲁迅《藤野先生》)【偶遇名师】
    (1)上文中的老师们在教学上很有特色,请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表。
    出处 教 师 教学妙招 用 意

          
          
    《学问人生》
    鞠思敏 每周一早晨让全校学生听他讲话 熏陶为人处世、爱国爱乡
    杜大肚子 用端正的蝇头小楷批改古文作文
     
    郑又桥
     
    给学生以简练揣摩的机会
    冯鹏展
     
    推广图解式英文教学法
    《藤野先生》 藤野先生 替学生修改讲义
     
    【反思求学】
    (2)下列两句话平实而有味。请任选一句,结合加点词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
    ①我曾胆大妄为,写过一篇类似骈体文的作文。
    可惜我那时太不用功,有时也很任性。
    我选
     
     

    【求学溯源】
    (3)【甲】文中提到“求学”是“主观上并不勤奋,客观上又非勤奋不可”,请结合季羡林、鲁迅两人的求学经历,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组卷:86引用:3难度:0.3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