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2-2023学年广东省惠州市高三(上)第二次调研语文试卷

发布:2024/12/2 15:0:1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小题。
    材料一:
    《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小说,在叙事上采用了曲折复义的表达方式,明确说小说故事是假语存(贾雨村)、真事隐(甄士隐),在真假、有无、虚实之间,《红楼梦》中有大量的艺术空白点,也就是“不写之写”。
    “不写之写”应该主要从美学修辞学上来理解,而不是从索隐或随意联想的角度来理解。遗憾的是,“不写之写”大多数情况被属于历史学范畴的考证或非文学立场的索隐派所笼罩。一部艺术作品,所能写到的东西相对于无始无终、波澜壮阔的生活来讲总是有限的。也就是说,“不写之写”在“写”和“不写”之间有一个辩证关系。对于作家来说,“写”什么是值得反复思量和推敲的,“写”是主要的,是呈现给广大读者和观众的,是他们能够直接感知和认知的,是直接诉诸读者直觉经验的。至于“不写”,则属于并不完全由作家掌控的部分,由“写”唤起人们对“不写”感知、认知,这对作家来说不是一个轻而易举的技能,对阅读来说不是轻易能获得的效果。
          那么作家和作品中的“不写之写”究竟该怎么理解?作家的“不写之写”,应该是服务于其艺术目的的或者一定的艺术目的的。作家通过作品写出来的东西,虽然是局部的,但可以意识到它的整体,这才是“不写之写”。换言之,是有限与无限的统一,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而并不是所有的空白、笔触不到的都叫“不写之写”,不是在阅读过程中随意生发、随意联想到的内容都是“不写之写”。
          从《红楼梦》的文本举例,如第三十五回宝玉与薛宝钗丫鬟莺儿的对话。莺儿笑道:“你还不知道,我们姑娘有几样世上的人没有的好处呢,模样儿还在次。”宝玉见莺儿娇憨婉转,语笑如痴,早不胜其情了,那更提起宝钗来!便问道:“好处在哪里?好姐姐,细细告诉我听。”莺儿笑道:“我告诉你,你可不许又告诉她去。”宝玉笑道:“这个自然的。”正说着,只听外头说道:“怎么这样静悄悄的!”二人回头看时,不是别人,正是宝钗来了。既然这个秘密是莺儿不能告诉宝钗的,此时在莺儿和宝玉对话时当事人宝钗闯了进来,莺儿当然不能当着宝钗的面给宝玉说了,况且是秘密呢。薛宝钗究竟有什么别人都没有的好处,读者也就无法知道了。这个“不写之写”,是永无直接答案的。不是宝玉以后没有机会再向莺儿求证求解,而是作者“不写”了。
    “不写”使文本具有了开放性,使我们可以凭借自己的经验来丰富和确认,在阅读理解中让薛宝钗的性格丰富起来。而《红楼梦》的叙述又是具有文本的自足性、自洽性的,作家“写”了很多,“写”又限定了我们的理解和联想。薛宝钗有世上人少有的好处,作家为了让你关注、揣摩他的艺术描写,从设置悬念和激发阅读动力与兴趣来说,也是不会轻易直接告诉你的。急于求解问题的答案有,也没有,莺儿接下来要说的成为了文本的“空白点”,这就是“不写之写”的妙处。
          这样的“不写之写”,构成了文本理解的不确定性,但具有理解的合理性。因为这些不写之写,是读者可以根据上下文,根据对人物一贯的性格、行为逻辑、情感取向推测到的,但又不能完全说明白,不能完全“意于言表”,从而使艺术具有含蓄隽永、味之无穷的韵致和品格。
    (摘编自孙伟科《<红楼梦>中的“不写之写”》)材料二:
          空白是中国画构图中处理黑白关系的主要手段。在《红楼梦》的画家笔法中,空白是被经常运用的一种。曹雪芹曾通过薛宝钗之口表达了他对绘画创作的见解。但作为一个精通绘画的作家,曹雪芹“自觉引进绘画技法”来进行《红楼梦》的创作,从而使其“不仅绘景、状物在妙合画理,而且写人、叙事也往往默运画学神髓,融入丹青技法”。他在作品中就特别注意这种空白手法的运用,不时在《红楼梦》中留有空白。
    《红楼梦》中制造空白的手法,除了语言、情节的省略及“不写之写”等以外,还利用“矛盾”制造空白,创造出朦胧、模糊的艺术意境,从而增强了小说的空灵之美。例如:宝玉酒醉后要撵李奶妈,但被袭人劝住了,并没有撵,而李奶妈却说宝玉撵了茜雪。这看起来相矛盾,但实际是另起了头绪,是将茜雪“出去”的一段情节通过“矛盾”制造了空白,使读者可任意驰骋自己的想象去推想这其中的缘由。张爱玲就认为茜雪是“负气走的”,对此,倒是脂砚斋颇能理解作者的原意,他说:“照应前文,又用一‘撵’字,屈杀宝玉。然在李媪心中口中毕肖。”可见,作者笔法真是高妙,既塑造了茜雪形象,又刻画了李奶妈形象,可谓“一石二鸟”。
    这正是空白的妙处。因为像这样的情节若实写了,不但容易使笔墨轻重不均,冲淡主调色彩,而且还使情节受到了限制,显得死板不活。而这里运用以虚写实、计白当黑的空白艺术手法,则使有限的画面中生出无限烟波,创造了烟云模糊的意境,增强了小说的空灵之美。若通部中万万件细微之事俱备,《石头记》真亦太觉死板矣。
    (摘编自曹金钟《“矛盾”与<红楼梦>中意境的创造手法》)材料三:
          刘姥姥便站起身来,高声说道:“老刘,老刘,食量大似牛,吃一个老母猪不抬头。”自己却鼓着腮不语。众人先是发怔,后来一听,上上下下都哈哈的大笑起来。史湘云撑不住,一口饭都喷了出来,林黛玉笑岔了气,伏着桌子叫“嗳哟”;宝玉早滚到贾母怀里,贾母笑的搂着宝玉叫“心肝”;王夫人笑的用手指着凤姐儿,只说不出话来;薛姨妈也撑不住,口里茶喷了探春一裙子;探春手里的饭碗都合在迎春身上;惜春离了坐位,拉着他奶母叫揉一揉肠子。地下的无一个不弯腰屈背,也有躲出去蹲着笑去的,也有忍着笑上来替他姊妹换衣裳的,独有凤姐鸳鸯二人撑着,还只管让刘姥姥。
    (节选自《红楼梦》第四十回  人民文学出版社)(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红楼梦》中,曹雪芹运用“不写之写”艺术手法创设了大量的艺术空白点,借以体现作品真假相依、有无相生、虚实相合的故事特点。
    B.红学研究的考证派和索隐派在对“不写之写”进行探究时,尽管忽视了“不写之写”的美学意蕴,却大大提高了《红楼梦》的历史价值。
    C.小说创作中制造空白并非一般意义上的随意而为,而是对已有内容的适度限制和对未写内容的有意设置,具有更加含蓄隽永的审美意趣。
    D.“写”和“不写”影响着作品质量:“写”得越少,文本的开放性就越强,读者联想空间就越大;情节交代得越实,作品就越死板僵化。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就“写”与“不写之写”而言,“写”是主要的,“不写之写”则是建立在“写”的基础之上的,二者有机统一,相得益彰。
    B.《红楼梦》通过设置前后不一致或不合常理的情节来制造矛盾,以此形成空白,引发读者探求真相,推想缘由,深入体味。
    C.“不写之写”构成文本理解的不确定性,对这种不确定性的合理解读,不是作者所能影响的,主要取决于读者的理解能力。
    D.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如果不能对作品的留白、空白、不写之写做出合理的联想、填补,便有可能误解、曲解作品的应有之义。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不写之写”“空白”艺术手法的一项是
     

    A.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B.此时无声胜有声。
    C.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D.作画实中求虚,黑中留白,如一灿之光,通室皆明。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行文思路。
    (5)材料三是《红楼梦》中写众人笑态的经典场面,宝钗、李纨、迎春也在现场,但这三人的神态“缺席”,请从人物性格的角度分析这一段的“不写之写”。

    组卷:14引用:6难度:0.5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6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小题。
    虚 拟
    毕飞宇
          这个冬天特别地冷。
          祖父神情淡然,但手指头在动,是欲言又止的那种动,祖父的大限不远了,他要对我交代什么了。
          父亲看在眼里,退了出去。我们这个家里,父亲一直像多余的人。望着父亲的背影,祖父很轻地咳了两声。我了解我的祖父,祖父的咳嗽大部分不是生理性的,是他想说些什么,却不知道怎么说。
          作为物理老师的儿子,父亲最有机会上大学。但是,那时候祖父正做着班主任呢。他每天上午六点出门,夜里十一点回家,把时间全部给了学生。祖父的57个学生考上了31个,在当年,这是“放卫星”般的天文数字。而在另外一所中学读书的父亲没有考上。九月,省报的记者把祖父的故事写成一篇长文:《春蚕到死丝方尽》。黑体的通栏标题很吓人的,还配了祖父的一张标准像。
          祖父在享尽殊荣的同时冷静下来了,突然就有了愧疚。他建议他的儿子去补习。可祖父忽略了一件大事,那就是《春蚕》是一只无坚不摧的拳头,把父亲的自信给砸烂了。是的,祖父之所以具备如此巨大的“新闻价值”,说到底就因为他的儿子没考上。父亲拒绝了“春蚕”的建议:“忙你的去吧。”
          父亲不是省油的灯,他模仿祖父的笔迹给教育局长写了一封信,要求他给自己的儿子安排一份工作,口吻酷似祖父。那些年,这样的事求之不得呢。局长爽快地让父亲进了县教育局。
          一个月后,祖父急匆匆地来到了父亲的办公室,他瘦小的身体暴发出了雷霆般的震怒:上补习班去!局长打圆场了:“教育局挺好的……”祖父指着局长的鼻尖:庸俗!鼠目寸光!一年之后,祖父做了校长,而教育局长有机会出任副县长了。在组织部人员面前,祖父重复了那六个字,教育局长功亏一篑,他的委屈和愤懑落在了父亲头上。
          当了一辈子会计的父亲是祖父的一块肿瘤,硬硬的,始终长在祖父的体内。祖父很少喝醉,但是,只要喝醉了,他都要来一次规定动作:跪在马桶前沿,对着马桶一口一个“对不起”。呕吐出来的“对不起”毁掉了这一对父子,在未来的几十年里,他们也说话,却不看对方的眼睛。
          但醉后的祖父说得最多的却是一届又一届的高材生,祖父记得清清楚楚,涉及面极广,诸如名牌大学、国家机关、公司名称、荣誉机构,院士、教授、研究员、副省长、副县长、办公室主任、董事长。也有记不住的时候,他在记忆阻塞之前往往要做一次深呼吸,随后,一声长叹。这一声长叹比马桶的下水道还要深不可测。
          祖父的癖好,往好处说,爱才;往坏处说,他眼里其实没有人,只有高智商,他酷爱高智商。一旦遇上,不管你是谁,他的血管就陡增激情,奔涌起宗教般的癫狂和牺牲精神,沉着,持久。“爷爷做了三十五年的教师,三十二年的班主任,九年零十个月的教导主任,六年零八个月的副校长,两年半的校长……”祖父对自己还算得意。
          父亲退出去了,我握住了祖父的手。我知道我和祖父之间会有这样的一次对话,也知道祖父会对我说些什么。无论祖父怎样看淡他的生死,我的父亲终究是他一生的痛。老实说,我惧怕这次对话。——沉痛之余,我又能对我的祖父说些什么呢?父亲的一生被祖父的荣耀毁了,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我打破沉默:“嗨,不就是爸爸那点事嘛……”
          祖父沉默了半天,说:“这事吧,我有责任。我呢,痛苦了好久。你爸退休那天,我就释怀了……”
          我很意外——他的眼神里不是释怀。但我长长地舒了一口气,没有比这更好的结局了。
    “……你说……你说我能得到多少个花圈呢?”祖父凄然地望着我。似乎鼓足了勇气。这算什么事呢。
    “当年荣校长182个。我数过两遍。”祖父十分凄凉地憋了半天,轻声却又清晰地说。
          荣校长的职务是祖父接替的,“182”也成了祖父岁岁年年的梦。
    “你想要多少个就有多少个!”我想让说话轻松一点,特地挑选了嘻哈的语气。
    “不能做假。”语气刻板,严厉,中学教师特有,“死是一件严肃的事。不能做假!”
          祖父赋闲多年了,他又不像荣校长在岗位上轰轰烈烈地倒下去的;再说了,这年头早就不是1982年了;再说了,这是什么时候?大家都忙着过年呢。死亡不再是问题,标志着死亡的纸质花朵却成了一个问题。
          我的祖父,我们县里最著名的物理老师兼中学校长,他死在了小年二十六。这一天特别特别地冷。
          祖父曾为解寂寞,开了微博,我在上边发了讣告。微博长久寂寞。
          我取出钱包,来到了花圈出租处,要来纸、笔、墨。我努力回忆祖父大醉的那些夜晚说出的那些名字职务单位,我不可能记得住,但意思无非是这样的——
          剑桥大学东方语言学中心副主任 罗绍林 遥寄哀思
          斯坦福大学高能研究所研究员 茅开民 遥寄哀思
          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 储阳 遥寄哀思
          ……
          我一口气写了两个多小时,并不悲伤。事后我没有数,我不想知道具体数据。
          世界就在这里了,我亲爱的祖父,你桃李满天下,——这从来就不是一件虚拟的事。
          父亲没有给祖父送花圈,只是亲笔书写了一副挽联: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冷清的葬礼上,父亲一直站在遗体旁,却没有瞻仰祖父的遗容,一秒也没有。他紧抿双唇,头有些昂,目光在扫视他手书的挽联,最终落在下联上。他没有泪,但是,毕竟上了岁数,有了水光,眼神很亮,像洞穿。
    (节选自毕飞宇《虚拟》,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两次写到天气的“冷”,看似平淡的字眼中蕴藏着复杂的意味,一方面指自然天气的寒冷,另一方面指祖父去世后葬礼的冷清。
    B.“父亲是祖父的一块肿瘤,硬硬的,始终长在祖父的体内”,运用夸张的修辞,刻画了祖父与父亲二人之间难以化解的矛盾、隔阂和恩怨。
    C.祖父清晰地记得当年荣校长在葬礼上的花圈数,也很在乎自己在葬礼中得到的花圈数,祖父已将花圈的个数作为丈量自己荣誉高低的杠杆。
    D.祖父的丧事中,“我”取出钱包,奋笔疾书两个多小时,为冷清的丧事增添了些许温情,这一情节暗示“我”理解了祖父的追求。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祖父看重自己的荣誉,忽略了父亲,导致了父亲高考的失利和与祖父对立;他怒斥父亲写信给教育局长谋取工作职位的行为,体现出他正直刚烈的一面。
    B.“我”是故事的见证者,在小说中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也是故事的参与者,在祖父与父亲间充当二人情感的润滑剂。
    C.小说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将祖孙三代人的亲情恩怨写得可感可知,将人物间微妙的关系、个性特征以及心理活动,鲜明、具体的展示给读者。
    D.小说大多数笔墨都在描写祖父,对父亲的描述笔墨不多,父亲更多的是作为祖父的一个阴影或者衬托存在,父亲的形象单一、脸谱化。
    (3)小说的标题“虚拟”意蕴丰富,请试分析。
    (4)毕飞宇短篇小说的成功之道是对“问题意识”的探索,请从教育问题角度或亲情问题角度谈谈你对这篇小说主题的理解。

    组卷:8引用:9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1小题,9分)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炎炎夏日,我们在防暑降温的同时还要考虑服装搭配。很多人都听过这样一种说法:夏天穿浅色系衣服比穿深色系衣服更凉爽。比如,穿白色衣服比穿黑色衣服凉快,①         ,黑色吸热。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人体内的新陈代谢会产生热量,所以人体需要将多余的热量散发到周围环境中,才能保持体内的稳态。通常有四种不同的散热途径来调节人的体温:辐射、传导、对流和蒸发。这四种方式的共同作用,使我们拥有稳定的体温。但是在不同情况下,它们所发挥的作用大小也有所不同。例如,②         ,中红外波长范围的辐射是人体热量散失的主要途径;而在激烈运动中,身体会通过汗液的蒸发来排出大部分热量。
          同时,热传递过程中,由于温度差的存在,热能会从高温向低温处传递,也就是说,当我们的体温比周围环境的温度低时,人体就会从周围吸收热量;而当周围环境温度低于体温时,人体会向外辐射热量。所以夏天怎样才能更凉爽,不仅和所穿衣服的颜色有关,③         
    (1)下列句子中的“我们”和文中画波浪线处的“我们”,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他的字写得漂亮,在我们学校都是首屈一指。
    B.我们的小区,是安定祥和的大家庭。
    C.我们在峡谷中抬头仰望,天空似乎一条蓝色的飘带。
    D.当我们失去的时候,才知道自己曾经拥有。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组卷:17引用:9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威廉•詹姆斯有一部小说,说的是一位贵妇人在剧院里为剧中人物的悲惨命运啜泣不已,但她的马夫就在戏院外面冻得快要死去。
    ——罗翔材料二:
          爱全人类容易,爱一个人难。去帮助一个人,比宣称我爱人类要困难的多。
    ——苏霍姆林斯基材料三:
          一个人对共同体的价值主要取决于他的感情、思想和行动能够在多大程度上促进共同体中其他人的生存条件。
    ——爱因斯坦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34引用:9难度:0.2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