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上海交大附中高一(下)月考语文试卷
发布:2024/12/13 16:30:8
一、积累与应用(每题1分,共8分)
-
1.小明耽于物质享受,没有理想,没有追求,老师想用一句话来劝诫他,以下句子不合适的一项是( )
组卷:7引用:2难度:0.9 -
2.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一个社会的心灵,当然只能反映在人的身上。 , , ,研究者不难从中看出并把握时代的脉搏。
①然正如滴水可见太阳
②任何个人的观感都有其个别性
③个人的观感也可以反映所谓时代精神组卷:21引用:4难度:0.6 -
3.青年作者王俐平在一次座谈会上认识了《文学月刊》的编辑李格非老师,王俐平为了投稿和请教方便,主动加了李格非老师的微信。某日,王俐平将自己的短篇小说用微信发送给李格非老师,微信是这样写的:尊敬的李老师,奉上一篇小作,请您多加指教;如有可能发表在贵刊,将是我莫大的荣幸。李格非因为工作调动,不再担任该刊编辑,于是回复道:谢谢您的信任,很抱歉,我已调离编辑部。
下面是几位同学替王俐平拟定回复李老师的微信,最恰当的一项是( )组卷:43引用:8难度:0.7 -
4.下列句子中,不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组卷:4引用:1难度:0.9 -
5.下列句式与“技经肯綮之未尝”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组卷:8引用:1难度:0.7 -
6.下列文学文化常识中,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组卷:12引用:1难度:0.9 -
7.下列成语解释在语境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组卷:47引用:2难度:0.7 -
8.下列比喻论证的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组卷:13引用:2难度:0.5
二、阅读部分(共62分)
-
9.“玩梗”仅仅是一种年轻人的语言游戏吗?
南帆
①什么是“梗”?这是一个什么“梗”?两种询问方式立即显示出询问者语言身份的差异。一种询问来自网络语言外部,询问者不得其门而入,网络领域的奇特方言如同令人困惑的屏障;另一种询问发生于网络语言内部,询问者已经熟悉“梗”制造的表意方式。
②所谓“梗”,可能是一个 _______。比如夏洛特烦恼是一个“梗”;考试不理想时,一首凉凉送给自己是一个“梗”;《灌篮高手》之中“教练我想打篮球是一个“梗”;“萧敬腾去沙漠下雨”也是一个“梗”……
③许多时候,网络语言成为划分一个文化部落的标记。网络空间的流行语如同一套特殊的服饰,网络语言共同体热衷于维护某种独特的风格。某些场合,一个擅长穿插网络用语的人,有助于塑造自己的“接地气”或者“亲民”形象,必须及时向这个庞大的文化部落示好。困此,“梗”是众多叙述之间形成的笑点与包袱。这些桥段或者话语在网络空间的持续传递之中伴随强烈的喜剧效果,笑的声音漆雪球一般地扩大。
④“梗”的另一个特征即是被频繁引用。这很快令人想到一个熟悉的概念:典故。相对固定的含义与后续表述的反复征引,“梗”在很大程度上近似“典故”之义。赋诗行文,引经据典——引用传统典籍之中的人物、故事,唤起相近的联想、既定的气氛或者佐证某种观念,典故充当了古今作者交换思想的语言中转站。《文心雕龙》所谓“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典故的引用是诗文常见的修辞策略,络绎不绝的典故显示出作者的渊博与活跃的视野,不同文本之间的典故穿插形成特殊的“互文”关系。典故跨越了时间与空间的隔阂,而重新将相距遥远的文本联结在一起。
⑤“梗”的内容、风格与典故还是存在重大差异。从经典、字典、典籍、典礼,到典范、典雅、典藏、典型,“典”往往包含普遍肯定的法则、标准。因此,典故不仅指传统典籍之中的人物、故事,而且,相当多的典故提供了众所周知的正面榜样与价值观念,或者包含一个失败的案例以及沉痛的教训。换言之,并非过往的人物、故事均有资格充当典故,广泛流传的典故构成了文化传统的组成部分。引经据典不仅显现为文采斐然,也不仅构筑一个彼此激荡的“互文”网络,而是隐含了文化传统内部的深刻对话。
⑥相对地说,“梗”无法承担这种对话。“梗”可以提供一种谈资,一种助兴的点缀,一种言简意赅、画龙点睛的修辞效果。绝大多数“梗”无法尾随经典纳入文化传统,典故则成为文化观念的传承或者启迪。相对于“梗”的嬉皮笑脸,典故则更显得一本正经。比如一个主播的口头禅“芜湖,起飞”,或者来自表情包的“小丑竟是我自己”等,很难想象这些“梗”可能世代相传,演变为严肃的典故。而另一方面,诸如“刻舟求剑”“投鼠忌器”这些典故就似乎缺乏“梗”所具有的玩笑气息,因此,许多“梗”不可能获得典故的待遇,正如更多的典故不可能行使“梗”的功能。尽管没有正式的规定,但目前多数人仍然觉得悲剧乃至正剧的桥段均不宜成为“梗”。
⑦典故与“梗”均源于读者的再生产,这种再生产甚至充满偶然。但是,典故与“梗”的孵化语境远为不同。典故来自传统典籍某些内容的反复引用,引用者多为饱学之士。引用不仅证明某些思想观念赢得的普遍认可,同时表现出引用者拥有广博的学识。古代的某些饱学之士甚至有意炫耀自己的学识,号称赋诗作文“无一字无来处”——古人曾经将过多的典故铺陈比拟为“祭獭”。总之,典故如同一个个扣子钉在众多文本连缀而成的文化谱系之中。相对而言,“梗”带有明显的日常口语风格,大众的语言狂欢成为“造梗”的基本动力,笑声是孵化“梗”的必要添加剂。眉飞色舞的复述,别出心裁的误读,无事生非的重点阐释,夸张的自嘲或者装傻、卖萌,这些策略广泛掺杂于后续的引用之中,有助于“梗”的集聚与成熟。
⑧许多时候,“梗”的形成恰恰是狡黠地利用了典故,某些人“造梗”的目的是提高点击率,获取更多的流量,另一些人“造梗”的目的是带动某种商标,一个著名的“梗”肯定有助于商标的广泛传播。多数年轻人仅仅追求乐趣,他们将大量剩余精力投放于这种语言游戏,“评论梗”“弹幕梗”“身高梗”“撞脸梗”层出不穷。其实,许多“梗”仿佛远非那么有趣,只是一个小小的语言转折而已。
⑨当下,我们又该如何正视以“梗”为代表的网络文化的广泛影响力?对于年轻人而言,“梗”更是一种新型表意方式与网络空间的全部文化景观连为一体。上一代人的批评和贬损很难收效,他们似乎与来自网络空间的年轻人生活在不同的文化时区,彼此之间的兴趣、价值判断乃至表述和笑点相距甚远,来自网络空间的语言狂欢节犹如意义不明的喧哗。
⑩稍稍意外的是,来自网络的各种文化愈来愈强盛,似于也在谋求一种“正典”的形式,并且力图验明正身,步入学术殿堂,赢得一席显赫的位置。一旦时机成熟,亚文化也将迅速放弃无厘头风格,转而遵循学院设置的学科模式,网络流传的“梗百科”显然承袭了辞典的编纂。学术界已经察觉这个迹象,许多学院正在将网络文化纳入正式课程,并且积极发表学术论文。
(选自《探索与争鸣》2021.9,有删改)
(1)填入第②段画线处最不贴切的一项是
A.巧妙回复
B.成语故事
C.谐音混搭
D.角色形象
(2)对本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梗”作为网络空间的流行语,热衷于维护其独特的风格。
B.“梗”在网络空间的持续传递之中伴随一定的喜剧效果。
C.许多人认为“梗”在悲剧乃至正剧的段子中不太适宜。
D.“梗”源于读者的再生产,因此其被年轻人频繁引用。
(3)以下对“典故”的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所有的“典”都包含着普遍肯定的标准和法则。
B.所有过往的人物、故事都有可能充当典故,它们构成了文化传统的组成部分。
C.典故来源于读者的再生产,即对传统典籍某些内容的反复引用。
D.典故具有被频繁引用的特征,在日常口语中广泛传播。
(4)以下本文论述思路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本文围绕“梗”,按照“概念特征—来源与形成—内容风格—如何正视”的顺序展开阐述。
B.在阐释“什么是梗”这一对象的核心概念时,以列举生活常见现象的方式,让读者在普通场景中易于理解和接受。
C.本文按照人们认知事物规律来展开阐述,论述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层次清晰。
D.在论述事物特征的过程中,作者通过比较分析的方法,详细分析“梗”与“典故”的区别。
(5)不能依据文意做出推断的一项是
A.典故被引用既证明其得到普通认可,也表现引用者的学识。
B.饱学之士为了炫耀自己的学识,所以赋诗作文“无一字无来处”。
C.“造梗”需要大众的语言狂欢,没有笑声就无法产生梗。
D.年轻人往往追求某些语言游戏的乐趣,而出现了各种“梗”。组卷:15引用:3难度:0.4
四、解答题(共3小题,满分18分)
-
27.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①魏莹与田侯牟约,田侯牟背之。魏莹怒,将使人刺之。
②犀首1公孙衍闻而耻之,曰:“君为万乘之君也,而以匹夫从仇。衍请受甲二十万,为君攻之,虏其人民,系其牛马,使其君内热发于背2,然后拔其国。忌也出走,然后抶其背,折其脊。”
③季子闻而耻之,曰:“筑十仞之城城者既十仞矣又坏之此胥靡3之所苦也今兵不起七年矣此王之基也。衍,乱人也,不可听也。”
④华子闻而丑之,曰:“善言伐齐者,乱人也;善言勿伐者,亦乱人也;谓伐之与不伐乱人也者,又乱人也。”君曰:“□□若何?”曰:“君求 其道而已矣。”
⑤惠子闻之,而见戴晋人。戴晋人曰:“有所谓蜗者,君知之乎?”曰:“然。”“有国于蜗之左角者,曰触氏;有国于蜗之右角者,曰蛮氏。时相与争地而战,伏尸数万,逐北旬有五日而后反。”君曰:“噫!其虚言与?曰:“臣请为君实之。君以意在四方上下有穷乎?”君曰:“无穷。”曰:“知游心于无穷,而反在通达之国,若存若亡乎?”君曰:“然”。曰:“通达之 中有魏,于魏中有梁,于梁中有王,王与蛮氏有辩乎?”君曰:“无辩。”客出而君惝然若有亡也。
⑥客出,惠子见。君曰:“客,大人也,圣人不足以当之。”惠子曰:“夫吹管也,犹有嗃也;吹剑首者,映而已矣。4尧、舜,人之所誉也。道尧、舜于戴晋人之前,譬犹一吷也。”
(选自《庄子•杂篇•则阳》)
[注]1、犀首:官职名。2、内热发于背:因恚愤而背生痈疽。3、胥靡:服役的人。4、管,一种乐器。剑首:指剑鼻环的小孔。嘀,洪亮而悠长的声音。映,细微的声音。
(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君为万乘之君也 万乘:大国 B.而反在通达之国 通达:通情达理 C.君以意在四方上下有穷乎 穷:穷尽 D.圣人不足以当之 当:相称,相配
A.不然
B.然则
C.是以
D.所以
(3)下面选项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筑十仞之城/城者/既十仞矣/则又坏之/此胥靡之所苦也今兵/不起七年矣/此王之基也。
B.筑十仞之城/城者既十仞矣/则又坏之此/胥靡之所苦也/今兵不起七年矣/此王之基也。
C.筑十仞之城/城者既十仞矣/则又坏之/此胥靡之所苦也/今兵不起七年矣/此王之基也。
D.筑十仞之城城者/既十仞矣/则又坏之此/胥靡之所苦也今兵/不起七年矣/此王之基也。
(4)对第⑤段“时相与争地而战,伏尸数万,逐北旬有五日而后反”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触氏和蛮氏常因争夺地盘发生战斗,两国伤亡惨重,所以他们选择在北方打十五天后返回。
B.触氏和蛮氏和抢占他们土地的国家交战,伤亡惨重,追逐战败者往往十五天才返回。
C.触氏和蛮氏和抢占他们土地的国家交战,两国伤亡惨重,所以他们选择在北方打十五天后返回。
D.触氏和蛮氏常因争夺地盘发生战斗,伤亡惨重,追逐战败者往往十五天才返回。
(5)下列选项是对文中戴晋人游说之辞的分析,请选出其中错误的一项
A.戴晋人运用了比喻说理的手法,使说理深入浅出。
B.戴晋人在游说中阐明了事物的大小是相对的道理。
C.戴晋人说理是为讽刺梁王魏莹的傲慢自大。
D.按戴晋人的说法,为了无稽的纠纷而发动战争是没有必要的。
(6)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齐国毁约而要发动战争的主战派,是要争一口气;反对战争的反战派,是顾及王家基业。这两者本质上都是主张“有为”的。
B.华子既反对主战,也反对反战,是最合乎“无为之道”的,但是华子却不愿意讲,只是说:“你还是求助于清虚淡漠、物我兼忘的大道吧!”
C.戴晋人用“蜗角虚名”的故事进行说理,想象奇特,形象中蕴藏着不易领悟的“道”。
D.文章一方面指出战国时期诸侯间的战争是为了名利的行为,予以否定;同时,也宣扬了道家的无为思想。组卷:2引用:1难度:0.6
五、写作部分(共70分)
-
28.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人的心中总有一些坚硬的东西,也有一些柔软的东西。如何对待它们,将关系到能否造就和谐的自我。组卷:170引用:11难度: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