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0-2021学年山西省朔州市怀仁市高二(下)期末语文试卷

发布:2025/10/30 22:0:28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材料一:
    感悟国学经典大型交响咏诵会在京举行      3月7日,“先人与我们同行--感悟国学经典大型交响咏诵会”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大剧院举行。这是“中华经典系列咏诵”活动的一次精品展示。
          为深入挖掘中华经典的文化内涵及其当代价值,中国文联于2008年启动“中华经典系列咏诵”项目。
          咏诵会用演唱、舞蹈、朗诵等多种形式诠释经典,加深当下人们对传统经典的理解。推出后,受到观众热情欢迎。
          十年间,“中华经典系列咏诵”项目先后推出了《道德经》《诗经》《孙子兵法》《论语》《孟子》《孝经》《大学》《屈原》和《王阳明》等10部舞台咏诵艺术作品。“先人与我们同行--感悟国学经典大型交响咏诵会”,是从已推出的这10部作品中精选出4篇经典原文、7篇解读经典的散文和9首感悟经典的歌曲,经过精心编排而成的,集中展现了中华经典的精髓神韵。
          据咏诵会主办方介绍,对“中华经典系列咏诵”活动进行一次“巡礼式”的全面演绎,就是为了缅怀和祭奠先人先贤,感悟古圣先贤们博大精深的思想,感受他们洞悉宇宙万象的智慧,体味他们深刻入微的人文关怀,进而激励国人重视经典,阅读经典。
    (摘自中国新闻网,有删改)材料二:
    经典因性质相异而不同
          对于经典,可以分为两类:以社会认知、观点阐发为基础的“社会经典”类,比如《国富论》;另外是以文学才情、艺术灵感为主的“文学经典”。我的观点是文学经典的“必读性”一般会大于社会经典。主要原因在于优秀的文学往往可以独立于时代如传世的青花瓷自顾自美丽,而社会经典在开拓了时代的同时往往也会依赖其时代,写作背景的底色褪去也难免造成书页的泛黄。
          比如斯密的《国富论》一书,对于工业化肇始时期的西方世界来说无疑是醍醐灌顶黄钟大吕般的声音,其书的的确确也对市场经济的建立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如今,经济学家们关心的早已不是斯密用尽半生心血所疾呼呐喊的理论,而是更加关注政府与市场分界线的具体划定以及政府干预经济的方式和手段。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现在绝大多数的大学经济学教授对经济的认知能力都超过了斯密。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他文字的历史价值不减,人格力量依旧,但是作为对社会的认知和阐释,当初的洞见已经被社会观念水位的上涨淹没,这部分的价值也就无形中被稀释消解,对于现代的读者而言,其增益也就远不能与作者创作的时代相提并论了。如果一个人想学习经济学的基本知识,那么今人萨缪尔森的《经济学》一书一定比上述作品告诉他的更多也更符合社会的实际。当然,萨氏的这本著作虽然优秀,但也并非“必读”,我们还有众多的其它选择。
          与社会经典受制于时代不同,文学经典的魅力多见于情感和表述,受时代影响不大,甚至会随时间的流逝历久弥香。文学不同于社会学的另一个区别还在于后人不大容易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进行再次开发和继续建构,也不太具有可替代性。例如,我们如果不读李白,就无法感受李白那种独有的天纵才情,这种感受杜甫无法替代,徐志摩也不能,反过来,李白也无法替代杜甫和徐志摩。极端的例子里,极致的文学作品甚至还会对后世造成一种压制。当初李白登黄鹤楼,正准备慷慨赋诗一首,抬头望见崔颢的大作《黄鹤楼》,不禁心生退缩,一句“眼前好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便断了诗兴。所以文学类的经典一旦登顶便成“绝唱”,就算后世有相同主题的作品超越,也仅仅是锦外添花,而不会造成原作价值的折损,我们阅读的体验也不会受到影响。
    材料三:
    儒学经典的生命力来自于不断的自我更新      在思想史领域,儒学“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自我更新能力,表现最为突出。从原始儒学到两汉经学,到宋明理学,到陆王心学,改革、变革精神内在于传统文化之中,一部儒学史,便是一部儒学自我更新的历史。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就是注重通变的典范。孔子为殷商后裔,但在文化选择上,他却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孔子之所以被尊为圣人并受到儒家至高至尊的推崇,重要原因之一,在于他被认为是能够认识并把握历史法则的人,是孟子所谓的“圣之时者”。
          儒家最强调变的经典,是五经之首的《周易》。“易经”就是变经,是对变革规律的总结。这是一部专门阐述事物发展变化过程与法则的经书。“易”之三义--简易、变易、不易,都以承认和重视外部世界的不断发展变化为前提。阴阳、刚柔、乾坤等,都是古代中国为描摹、探索宇宙、自然、社会等运行机制、变化规律所创立的概念。在其他儒学经典中,都充满着这种自我更新的意识,如《诗经》歌颂“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礼记•乐记》借上古言变化:“五帝殊时,不相沿乐;三王异世,不相袭礼。”
          在不同的历史时代,针对不同的历史境遇,儒学以其强大的自我更新能力,一次又一次成功地回应了不同时代的挑战。其中,特别是在佛教盛行而“儒门淡薄,收拾不住”之际,成功应对了佛教的挑战,后来,它又遭遇了基督教的挑战。
          总之,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变革的文化、富有弹性的文化,富有巨大张力的文化,或者说是一个开放的文化,不是一个保守的文化、僵化的文化、封闭的文化。
    (摘自《中华读书报》)(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一项是
     

    A.“感悟国学经典大型交响咏诵会”只是诠释经典的一种形式,我们要真正重视经典,体悟经典,还需要做很多工作,付出很多努力。
    B.随着社会的发展,斯密的《国富论》的洞见已经被社会观念水位的上涨淹没,书的价值也就无形中被稀释消解,它也就不再被后人看重而成为经典。
    C.材料二中列举了斯密和李白等事例,既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也使作者的观点更具说服力,更容易让人理解。
    D.文学经典有着自己独特的情感和表述,一旦形成“绝唱”,就很难超越。
    (2)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说明两则材料有什么不同之处。
    (3)材料三说:“一部儒学史,便是一部儒学自我更新的历史。”这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进行分析。

    组卷:4引用:2难度:0.7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诗经》是周代诗礼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礼制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更是实现礼乐文明建构的重要途径。就《诗》与礼这两个异质元素的融合形态而言,在以“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等“五礼”为核心内容的礼仪制度规范定型化过程中,在以“君臣”“夫妇”“父子”“兄弟”“朋友”等“五伦”为核心内容的伦理道德规范定型化过程中,诗人常常都会以歌功颂德方式,将二者融合为一个有机体;在“五礼”“五伦”社会化过程中,诗人往往都会以讥失匡恶的方式,将二者融合为一个有机体。而使《诗》与“礼”融合的介质,则是“乐”。这就是《诗》与“礼”这两个异质元素融合的内在机制。前者以《周颂》与《大雅》《小雅》中的大部分诗篇为代表,后者以十五“国风”中大部分诗篇为代表。故孔子谓“诗之所至,礼亦至焉”。(《礼记•孔子闲居》)。
          在“国风”透露出“五礼”“五伦”相关信息的诗篇中,除了《周南》《召南》《豳风》主要采用歌功颂德方式之外,其他诗篇大多采用讥失匡恶方式。这些以讥失匡恶方式来透露“五礼”“五伦”相关信息的诗篇,就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化的“礼”,更是通过艺术途径来干预社会生活而重建礼制的重要途径,也是一种通过“讥刺”方式来维护礼制的具体表现。这充分表现出诗人在国运兴衰、政治清乖的危急关头,具有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浓郁的政治情怀,从而展现出他们深重的忧患意识和强烈的批判精神。
          比如,郑庄公寤生继立之后,弟共叔段依恃母武姜之宠,初居于京,城邑建制超出定制,既而扩张至西鄙、北鄙,且私下聚粮草、缮甲兵,欲以武姜为内应来突袭庄公。段之举实属不义不暱,其后果确如庄公所言“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隐公元年》),其无厌之贪为人所讥。然则,事态发展至京城民众皆叛段,段逃至共,庄公为君、为兄之责亦失,自段贪念初起时便放之纵之,未尽规劝戒止之职,其过失当在讥讽之列。像《郑风•叔于田》所讥为庄公与其弟共叔段之事,然美共叔段之“仁”“好”“武”,且刺庄公失教之过。尽管郑庄公在位期间,与齐僖公盟于石门,开启春秋“霸权”政治格局,但其以谋略逐弟囚母而率先挑战王权这些违背传统礼制的行为,依然受到诗人的讥刺。
          正是由于春秋时期人们认识到“无礼”之危害性,故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反复强调恪守礼制之重要性。卫卿士宁速认为,“夫礼,国之纪也;亲,民之结也;善,德之建也”,故以“礼宾”“亲亲”“善善”为“三德”;齐大夫晏子认为:“天子无礼,则无以守社稷;诸侯无礼,则无以守其国;为人上无礼,则无以使其下;为人下无礼,则无以事其上;大夫无礼,则无以治其家;兄弟无礼,则不同居。”故诗人们在自己的诗篇里指出:“人而无仪,不死何为”“人而无止,不死何俟”“人而无礼,胡不遄死。”(《鄘风•相鼠》)。这些看似诅咒式的言辞,实际上是意在呼唤人们重新建构礼制形态的自觉意识。
          当然,就“国风”中刺诗产生的宏观社会背景而言,自周平王东迁(前770)之后,王权渐次式微,社会开始动荡,“诗教”“礼教”“乐教”逐渐缺失,趋于礼崩乐坏的境地。毫无疑问,在这种社会环境之中创作的诗篇,自然会以忧国伤时与讽刺腐政为主旨,必然会发挥匡救时恶、警诫后世以维护礼制的社会功能。
    (摘编自王志芳《<诗经>与礼制秩序的重建》)(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经》是周代诗礼文化的重要内容,成为实现礼乐文明建构的重要途径,其中“乐”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
    B.《周颂》《大雅》《小雅》中的诗篇大多采用歌功颂德的方式将处于规范定型中的礼仪制度与伦理道德融合。
    C.孔子认为“诗之所至,礼亦至焉”,是因为《诗经》中大部分诗篇都体现了社会中的礼仪制度、伦理道德。
    D.虽然共叔段谋逆不义,但庄公作为兄长,未尽规劝之责,亦有悖于礼法,所以也受到诗人的讽刺。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直接提出观点,然后深入分析理由,并运用例证法、引证法等来论证观点。
    B.就《诗》与“礼”两个元素的融合问题,文章详细论述了融合途径和融合介质的价值体现。
    C.文章侧重借助“国风”中讥失匡恶的诗篇,来论述其在礼乐文明建构过程中的作用。
    D.文章引用宁速和晏子的话,是为了论证恪守礼制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经》对古代礼乐文明的建构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在今天,其匡救时恶、维护礼制的社会功能相对弱化了很多。
    B.《诗经》中的一些言辞,看似有很强的诅咒意味,实则体现了诗人强烈的忧患意识、批判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C.《诗经》中对礼制与道德的表达主要有歌功颂德与讥失匡恶两种方式,其中后者对社会的功用及产生的效果更为明显。
    D.越是动荡的时代,礼乐文明就越容易缺失,也就容易出现更多的忧国伤时、讽刺腐政、匡救时恶等类型的诗歌。

    组卷:7引用:4难度:0.6
  •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大卫•科波菲尔(节选)
    狄更斯
    “喂!”姨婆说道,“我已经给他寄了封信,告诉他。他和我会有番理论!”
    “要把我——交给——他吗?”我结结巴巴地说。
    “我不知道,”姨婆说,“还要看情形呢。”
          听到这话,我一下就泄了气,情绪低落,好不伤心。姨婆似乎没有注意到我,她自顾自从衣柜里拿出一件粗布围裙并穿上,亲手洗茶杯;把茶杯洗净后放到茶盘上,再把桌布叠好放在茶杯上。这之后,她又用小扫帚扫面包皮屑,一直扫到地毯上一点纤尘都没有;接着她又收拾打扫那本已被收拾打扫得无可挑剔的房间。当这一切家务已干得令她满意了,她才取下手套,解下围裙叠好,放回衣柜里某个专门的角落。她把她的针线盒拿到打开的窗子前的桌上,坐了下来开始干活。
          ……
    “特洛伍德小姐,一收到你的信,我就感到,为了更合情理地表示我本人,或许也为了更表示对你的尊敬——”
    “谢谢你,”姨婆尖锐地看着他说,“你不必在意我。”
    “还是亲自面谈比借助信交谈要好,”谋得斯通先生继续说道,“虽说旅途不便。这个倒霉的孩子,他已抛弃背离了他的朋友和职责——这个倒霉的孩子,在我那亲爱的亡妻生前生后,都给家里引来了许多的纷扰和不安。他有一种阴郁逆反的心理,一种粗暴野蛮的脾气,一种不驯服不听管教的气质。家姐和我都曾努力想改变他的恶习,却毫无成效。”
          谋得斯通小姐说道:“我再补充一句,我认为这孩子是世界上所有的孩子中最坏的一个!”
    “太过分了!”姨婆说道。
    “可事实上一点也不过分。”谋得斯通小姐说。
          谋得斯通先生接着说:“我曾让这孩子去从事一种受尊重的职业,并置他于我一个朋友照顾下,但他不喜欢那职业;他跑走了,成为一个四处流浪的叫花子,衣衫褴褛地到这儿向你特洛伍德小姐求哀告怜。”
    “还是先说那受人尊敬的职业吧,”姨婆说,“如果他是你的孩子,我想,你也会那么把他送去从事吗?再假设,如果那可怜的孩子——也就是他的母亲——还活着,他也要去投身那受人尊敬的职业吧,是吗?”
    “我深信,”谋得斯通歪了歪头说,“凡是我和家姐一致认为最好的事,克莱拉都对其没有异议。”
    “唉!”姨婆说,“不幸的吃奶娃娃!”
    “那可怜的孩子的年金也和她不复存在了吗?”
    “也和她一样不复存在了。”谋得斯通先生答道。
    “那么那笔小小的财产——就是那座房子和那花园?”
    “我的亡妻爱她的第二个丈夫,”谋得斯通先生说道,“毫无保留地信任他。”
    “你的亡妻,先生,是一个最没头脑、最不快活、最不幸的吃奶娃娃。”姨婆对他摇摇头说,“你还有什么要说呢?”
    “特洛伍德小姐,”他答道,“我到这儿来是要把大卫带回去。按照我认为最恰如其分的方法处置他。如果你袒护了他一次,你就得永远袒护他。我来这儿把他带走,如果他不,我的门从此不再为他开。”
          我姨婆很专注地听这番话。她坐得直挺挺的,双手叠放在膝盖上,忿忿地盯着那说话的人,等他说完。
    “这孩子要说什么呢?”姨婆说道,“你愿意走吗,大卫?”
          我用“不”字回答。我乞求我的姨婆看在我父亲的份上照顾我,保护我。
          姨婆把我拉到她身边,对谋得斯通先生说:“你可以走了!我要来试试这个孩子。如果他真像你说的那样,至少我还可以像你做的那样去对待他。不过,你说的话我一点也不相信。”
    “你以为我不知道,”姨婆极其尖锐地说,“你让那可怜的、不幸的、误入歧途的吃奶娃娃过的什么日子吗?你以为我不知道,当你向她套近乎时——我敢说,你对她卖弄风情时装得对鹅都不敢嘘一声一样——对那软弱的小人是何等可悲的日子吗?现在我就是看到了你,也听到了你!谁会像谋得斯通先生一开始那样柔顺听话!那个可怜的、上当的、没头脑的孩子从没见过这样的男人。他是用糖做成的。他崇拜她。他溺爱她的儿子——非常非常溺爱他!他要做这孩子的第二个父亲,他们要一起生活在开满玫瑰的乐园里,是吧?呸!滚开!滚!”姨婆说。
    “谋得斯通先生,”她向他摇着手指说,“在那没有头脑的吃奶娃娃眼里,你是个专横的君王,你伤了她的心。你利用她弱点里最大的那部分给了她致命的创伤。这事实使你心安了。”
          在这当儿,他一直站在门边,面带某种微微笑意打量姨婆,不过他的黑眉黑眼重重拧在一起了。我看得出,虽然他仍然挂着微笑,脸色已变了,并像刚跑过那样喘着气。
    “祝你好,先生!”姨婆说,“再见!也祝你好,小姐。”
          谋得斯通小姐没有回答一个字,慎重地挽起她弟弟的胳膊,大模大样地走出了那小屋。
          她的脸色渐渐缓和,我诚恳地搂住她的脖子去吻她。就这样,我在一个全新的环境中开始了我的新生活。
    (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谋得斯通说凡是自己和姐姐一致认为最好的事,克莱拉都没有异议,这从侧面反映出克莱拉在家中没有地位和话语权的事实。
    B.特洛伍德起初决定不收留大卫,但当她看到谋得斯通姐弟的嘴脸后,知道大卫跟着他们不会有幸福的生活,最终决定收留大卫。
    C.特洛伍德多次用“吃奶娃娃”称呼克莱拉,体现了她对克莱拉“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态度,同时也包含着对谋得斯通的愤怒。
    D.本文主要记叙了特洛伍德和谋得斯通姐弟俩围绕着大卫•科波菲尔的归属问题所展开的激烈矛盾冲突。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他是用糖做成的……是吧?”运用第三人称写克莱拉眼中谋得斯通的“美好”形象,反映了特洛伍德对谋得斯通虚伪本性的清醒认知。
    B.“姨婆似乎没有注意到我……”一段写的是从“我”的视角观察到的姨婆劳作的情形,其背后有一个惴不安的“我”。
    C.开头的“听到这话,我一下就泄了气,情绪低落,好不伤心”与结尾的“我诚恳地搂住她的脖子去吻她”是伏笔与照应的关系。
    D.文章注重不同人物的情绪随着矛盾的发展而发生的变化,如特洛伍德小姐开始比较克制,后来逐渐变得愤怒,最后渐渐缓和。
    (3)特洛伍德小姐是世界文学史上一个经典形象,请谈谈本文是如何塑造这一形象的。
    (4)“我”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组卷:10引用:4难度:0.5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 4.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下列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C.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D.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吾尝跂望矣 声非加疾也,闻者彰
    B.积土成山,风雨兴 而神明自得,圣心备
    C.不如须臾所学也 蚓无爪牙利,筋骨之强
    D.假舟楫者,能水也 君子生异也
    (3)下列划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声非加也(疾:快,速,这里引申为“洪亮”)
    B.而江河(绝:到达)
    C.而闻者(彰:清楚)
    D.用心也(躁:浮躁,不专一)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全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就砺则利 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③鸡豚狗彘之 ④是社稷之臣
    ⑤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⑥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⑦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⑧封之以膏腴之地
    A.①③⑤⑦
    B.②④⑥⑧
    C.①②⑤⑥
    D.③①⑦⑧
    (5)翻译下列句子。
    ①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组卷:39引用:4难度:0.7
  •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西江月•平山堂
    苏轼
    三过平山堂下,半生弹指声中。十年不见老仙翁,壁上龙蛇飞动。
    欲吊文章太守,仍歌杨柳春风。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
    [注]①平山堂:扬州名胜,欧阳修治理扬州时所建。②龙蛇:此指欧阳修在平山堂壁留题之墨迹。
    (1)请简析“十年不见老仙翁,壁上龙蛇飞动”的表达效果。
    (2)这首词的结尾两句化用了白居易的“百年随手过,万事转头空”,请结合对白居易诗句的理解作简要赏析。

    组卷:10引用:3难度:0.5
  •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赤壁赋》中写江上水气弥漫,江水无边无际和远方天际相接的句子是“
     
     
    ”。
    (2)杜甫在《登高》中发出“
     
     
    ”的感慨,抒发了漂泊异乡,年老多病的惆怅之情,也蕴含着与生命顽强抗争的精神。
    (3)《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表现词人凭吊英雄人物,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只好以一杯清酒祭月的诗句是“
     
     
    ”。

    组卷:29引用:5难度:0.6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7.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海岸侵蚀是由于海水动力的冲击造成海岸线后退和海滩下蚀的地质现象,导致海岸侵蚀的原因虽然有很多,①
     
    。例如:沿岸采沙直接减少了海岸陆域面积,沿岸开采地下水使地基产生沉降,而开采珊瑚礁、采伐红树林等活动则使海岸失去庇护。②
     
    ,我国则是侵蚀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在防治海岸侵蚀时,一些欧美国家在重要的岸段划有预警线,③
     
    。而在我国不少的旅游海岸,别墅和娱乐设施直接建在沙滩上,这就极易酿成灾祸。

    组卷:2引用:4难度:0.7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甲】文物修复还有一个关键问题-即修复方法。如同治病,只有对症下药、有的放矢,方能手到病除。目前的文物修复,多采用古今融合的手法,(  )所谓传统既指传统材料,也指传统技艺。【乙】材料的选择能用砖木土石的,就不用水泥钢材和塑料,油漆彩绘能用天然物质的,就不用化学合成的,石雕木雕砖雕若用现代机具替代传统手工,则原有的神韵气质定会大打折扣。当然,陶瓷器的粘接、金属器的除锈、竹木漆器的脱水、田野石刻的防风化、古代建筑的基材等,则可以运用现代材料或科学技术助_____.很明显,当代的文物修复已成为一门多学科知识综合运用的领域。这就要求文物修复人员不仅要有较为丰富的历史、考古、文物知识,具备传统工艺的修复、制作技艺,还要有物理、化学基础知识,而且要_____,【丙】掌握一定的诸如《虚拟设计》《3D打印》等最新的数字信息技术。但是,无论是利用现代材料、工艺,还是借助数字信息技术,都不能改变文物的传统外形与特色,不能随意增减_____,而只能为恢复文物的原真性提供支撑与服务,为恢复原状的文物_____文化传统增强表现力。简而言之,【丁】文物修复方法的本质应是“翻译”而非“创作”,是“复原”而非“化妆”。
    (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但必须强调,应该以传统为主、现代为辅
    B.但必须强调,应该以现代为辅、传统为主
    C.但必须强调,应该以现代为主、传统为辅
    D.但必须强调,应该以传统为辅、现代为主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绵薄之力 与日俱增 粉饰 再现
    B.绵薄之力 与时俱进 妆饰 表现
    C.一臂之力 与日俱增 妆饰 表现
    D.一臂之力 与时俱进 粉饰 再现
    (3)文中画横线的甲、乙、丙、丁句,标点无误的一项是
     

    A.甲
    B.乙
    C.丙
    D.丁

    组卷:39引用:15难度:0.7
  • 9.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50个字。
          2020年7月24日,由中国外文局主办、中国国际图书贸易集团有限公司承建的3D虚拟展馆“中国国际云书馆”正式上线运行。截至目前,云书馆已吸引了来自全世界五大洲24个国家和地区的知名出版集团和大型出版机构参与,共展出33个语种的图书约16万种。“云书馆”运用互联网新技术新理念,通过构建3D虚拟展厅,最大限度还原线下展馆真实场景,是国内首座以海量图书为主体的“云书馆”。

    组卷:25引用:2难度:0.5

四、写作(60分)

  • 1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匹在乡村犁田拉车的白马,总认为自己生不逢时,经常向同类抱怨自己没有赶上伯乐时代,不能成为明星,终将留下老死山野的遗憾。
          战马说:“那你和我一起驰骋沙场吧,置身于千军万马之中,你会豪气万千,英雄无悔,快意人生!”
          白马说:“那多危险啊,一不小心就会送命。不去,不去。”
          驿马说:“那你和我一起驮着驿使给人们送信去吧,为不同的地域之间架起信息的桥梁,也是一种成就和快乐。”
          白马说:“太累了,餐风宿露的,还不如给主人犁田拉车的好。不干,不干!”
          赛马说:“那跟我到赛场去吧,只要肯流汗水,鲜花和荣誉将长久伴随你!”
          白马说:“竞争太强,压力太大,一点儿也不轻松,受不了,受不了!”
          众马齐声说:“如此,即使伯乐再世,你也成不了千里马。”
          新时代的青年学生,你对这个故事有怎样的感受?请结合你制自身发展的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16引用:2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2.5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