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2-2023学年江苏省三校(盐城一中、亭湖高中、大丰中学)高二(下)期中语文试卷

发布:2024/7/5 8:0:9

一、现代文阅读(37分)(一)现代文阅读I

  • 1.材料一:
          古籍今译是一项在现实生活中发挥广泛作用的工作,近百年来,成果丰硕。从宏观上讲,它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或影响上层建筑,使其对经济基础产生反作用,从而调节或改变人的现实生存条件,间接地参与对经济基础的巩固或变革;从细节上看,它以其认识功能影响人的意识,进而影响人的行为,达到影响社会生活的目的。这类工作不可能像衣食住行那样来得直接,也不具有强制性,它就像杜甫说的春雨那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地浸润人们心田,陶冶情操。它虽不能与国计民生活动并驾齐驱,但从生存发展的意义上讲,社会是受益于它的。
          在翻译方式方法的探索上,清末思想家严复提出的“信、达、雅”的标准,受到人们的推崇。我们现在沿用“信、达、雅”三个词,并赋予它们以新的含义。“信”是指忠实地反映原作的内容,包括思想、风格、精神等。“达”是译文要畅达明白,用现代汉语将原作的内容准确地表达出来。“雅”是规范、典雅。雅是有条件的,原作雅,译文才能雅。“信、达、雅”之间,信是基础,是第一位的,达与雅是第二位的。没有信,达与雅就失去了基础。达是信的翅膀,没有达,信也就失去了凭借。雅是达的发展,没有达,不可能有雅。
          今译的过程是一个矛盾运动的过程,这里存在古今汉语表达形式之间的矛盾,原作的思想内容与译者的理解之间的矛盾等。当译者将原作的内容用规范的现代汉语忠实地、准确地表达出来,达到了信达雅的统一,上述这些矛盾基本上解决了,今译也就完成了。
          翻译界历来有直译和意译之说,有人主张直译,有人主张意译,双方进行了长期的争论。主张直译的人批评意译随意胡译、乱译。主张意译的人批评直译逐字呆译、死译。实践证明,直译、意译都是行之有效的今译方法。直译与意译具有共同性,亦有差异性。共同性是都要求忠实于原作。差异性主要表现在方法上,前者强调按原文的结构、语序翻译。其优点在内容上易于忠实地、准确地传达出原文的意义,在形式上可以保存原文的语气及语言上的特色。后者强调反映原文的风格神韵而不必逐字逐句直译。其优点,在内容上能保留原文的风格神韵,在形式上易于再现原文的体裁、风貌。需要指出的是,与直译相比,意译带有更大的主观性。对于这一点,译者应有所警惕。由于二者具有差异性,所以各自都有它们的适应性。直译适宜于翻译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方面的议论文、记叙文、说明文;意译适宜于翻译文艺作品,如诗、词、赋、曲等。当然,用直译还是用意译,没有十分严格的界限。能直译者不妨直译,不能直译者须用意译,兼及二者,方为妥当。不管采用哪种方式,今译中原作信息的丢失是肯定的,只是多或少的问题。
          科学技术的进步,多媒体的介入,为古籍今译的外化提供了新的途径,甚至促成了古籍今译概念的延伸。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典籍里的中国”,对古籍的活化、诠释做了积极探索。更多不同方式的今译作品正在日益涌现,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课题。
    (摘编自尹波、郭齐《古籍今译的理论与方法》)材料二:
          古籍今译“为什么”的问题,须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从根本上说,古籍今译就是为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今译作为古籍资源的转化利用,既是“存亡继绝的工作”,也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最好桥梁”。今译的读者群体是非常明确的,主要是非专业的传统文化学习者和爱好者。要让广大读者走进古籍、热爱古籍,今译无疑是最好的门径。
          从先秦到晚清,我国古籍浩如烟海,古籍的形态除了它的本然状态之外,还有经过整理之后的现代形态。本然状态当然非常重要,这是它的文物价值。但是,对社会大众而言,所接触到的还是经过整理之后的古籍,所重视的更是其阅读价值。今译就是古籍现代形态的一种特殊体现。说“特殊”,是因为它已经是经过古今语言转换之后生成的文本形式,并不是古籍的原始形态;可是,从文字所表达的内容来说,它又是由原始文本衍生而成的,其内容依赖于原始文本而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说,今译不是古籍的复制,也不可能替代古籍本身;译文也不能独立于古籍而存在,否则它是没有意义的。
          今译是古代文化信息的现代阐释,古籍不同于一般文物,其核心的价值就在于所承载的文化信息。随着时代发展,古籍所承载的文化信息与现代社会有着很大的差异,诸如语言、文字、名物、典章、制度、规范、礼仪、习俗、观念、思想等,许多已经发生了本质的变化,不能很好地为现代读者所了解和掌握。今译就是对古代文化信息的综合阐释,是将古籍内容在现代语境中的重新“呈现”。它力求古籍内容完整、准确地再现,同时更要求便于现代读者的理解接受,这也就是程千帆所比喻的“金蝉子转世”与“七仙女下凡”:“佛弟转世,仍是高僧,仙女下凡,依然美妇,虽已今世,不昧前因。”今译就是对古代文化信息忠实、完整、准确、优美的再现,也就是古典文本的现代阐释,这也是古籍生命力的当代传承。
    (摘编自马世年《为什么要古籍今译》)(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信、达、雅”的翻译标准得到了人们的认可;其中“达”居首位,没有“达”,“信”就失去了依凭,变得毫无意义。
    B.今译的两个行之有效的方法是直译和意译;两者具有差异性,其中意译在形式上可以保存原文的语气及语言上的特色。
    C.古籍的存在形态多种多样,价值也是丰富的;现代社会中,大众更加重视的是其文化价值。
    D.今译是古籍的衍生品而不是复制品,有意义的今译既无法替代古籍,也不能脱离古籍,独立存在。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籍今译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是间接的,不具有强制性,但是它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有益的作用。
    B.古籍今译的过程中必定会有信息的丢失,译者应选择合适的方法,尽可能准确地传达原文的意义。
    C.与其他类型的文物相比,古籍承载最丰富的文化信息,在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方面更直观便捷。
    D.古籍里许多内容与当今社会有较大的差异;今译是古籍文本的现代“呈现”,是估计生命力的当代传承。
    (3)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关于“直译”“意译”论述观点的一项是
     

    A.郭沫若:原作是诗,他的译文也应是诗。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应该允许译者有部分的自由。
    B.邹韬奋:鄙意以为译书之最大要素,在使看的人懂,而且觉得畅快舒服,若使人看了头痛或糊里糊涂,不但不足劝人看书,反使人懒于看书。
    C.郑振铎:译书自以能存真为第一要义,最好的一面极力求不失原意,一面要译文流畅。
    D.茅盾:(翻译)就我的私见下个判断,觉得与其失“神韵”而留“形貌”,还不如“形貌”上有所差异而保留“神韵”。
    (4)两则材料都论述了古籍今译的重要作用,但侧重点并不相同,请简要分析。
    (5)下面是《诗经•卫风•硕人》的部分原文和译文,结合材料分析译文好在哪里。
    原文 译文
    手如柔夷,肤如凝脂,
    螓首蛾眉,
    巧笑倩兮,
    美目盼兮。
    手像春荑好柔嫩,肤如凝脂多白润,
    额角丰满眉细长,
    嫣然一笑动人心,
    秋波一转摄人魂。

    组卷:3引用:1难度:0.5

(二)现代文阅读Ⅱ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文本一:
    穷人的专利权(狄更斯)       我的名字叫约翰。学的是打铁的行当。打十九岁那年起,人家看见我没几根头发,就一直管我叫“老约翰”了。现时我已经五十六岁了,头发并不比上面提到的十九岁的时候多,可也不比那时候少,因此,这方面也就没有什么新的情况好说。
          我发明过一种螺丝,挣了二十镑钱,这笔钱我这会儿还在用。整整有二十年工夫,我都在断断续续地搞一样发明,边搞边改进。上一个圣诞节前夜十点钟,我终于完成了这个发明。完成之后,我喊我妻子也进来看一看。这时候,我跟我妻子站在机器模型旁边,眼泪簌簌地落到它身上。
          我把凡是能节省下来的钱统统都用在模型上了。我想自己去申请专利。
          我的姻兄弟,西布罗密奇的乔治•贝雷临死的时候遗留给我的妻子、他的姊妹一百十八镑零十个先令的英格兰银行股票。我和我妻子一直还没有动用过这笔钱。我们俩都同意拿这个发明去申请专利。我的朋友威廉•布彻替我写了一封信给伦敦的汤姆斯•乔哀。我乘“四等车”上了伦敦,在汤姆斯•乔哀那里租了一间为期一个礼拜的房子。
          汤姆斯•乔哀说要申请专利,第一步得向维多利亚女王提交一份申请书。我在靠近司法院法官弄的桑扫普顿大楼里找到了一位推事,在他那儿提出了陈述书,付了十八便士。他叫我拿着陈述书和申请书到白厅的内务部去,把这两份东西留在那里请内务大臣签署,缴付了两镑两先令又六便士。六天后,大臣签好了字,又叫我拿到首席检察官公署去打一份调查报告。我照他说的去办了,缴付了四镑四先令。
          我临时住在汤姆斯•乔哀那里,租期已经延长了一个礼拜,这会儿五天又过去了。首席检察官写了一份所谓例行调查报告,打发我带着这份东西到内务部去。内务部根据它搞了个复本,他们把它叫做执照。为了这张执照,我付出了七镑十三先令六便士。这张执照又要送到女王面前去签署,女王签署完毕,再发还下来,内务大臣又签了一次。
          我现在已经在汤姆斯•乔哀那里住到了第三个礼拜了,费用挺大,我只好处处节俭过日子。我感到自己都有点泄气了。
          在林肯旅社的专利局里,他们替我的发明搞了一份“女王法令草案”的东西,还准备了一份“法令提要”。就为这份东西,我付了五镑十先令六便士。专利局又正式誊写两份法令文本,一份送印章局,另一份送掌玺大臣衙门。这道手续下来,我付了一镑七先令六便士,外加印花税三镑。这个局里的誊写员誊写了女王法令准备送呈签署,我付了他一镑五先令。再加印花税一镑十先令。接下来,我把女王法令再送到首席检察官那儿签署。我去取的时候,付了五镑多。拿回来后,又送给内务大臣。他再转呈女王。女王又签署了一次。这道手续我又付了七镑十六先令六便士。到现在,我呆在汤姆斯•乔哀那儿已经超过了一个月。我都不大有耐心了,钱袋也掏得差不多了。
          女王法令还得送到设在河滨大道上桑莫塞特公馆的印章局去——印花商店也在那里。印章局的书记搞了一份“供掌玺大臣签署的印章局法令”,我付了他四镑七先令。掌玺大臣的书记又准备了一份“供大法官签署的掌玺大臣法令”,我付给他四镑两先令。“掌玺法令”转到了办理专利的书记手里,誊写好后,我付了他五镑七先令八便士。在此同时,我又付了这件专利的印花税,一整笔三十镑。接着又缴了一笔“专利置匣费”,共九镑零七便士。各位,同样置办专利的匣子,要是到汤姆斯•乔哀那里,他只要收取十八个便士。接着,我缴付了两镑两先令的“大法官财务助理费”。再接下来,我又缴了七镑十三先令的“保管文件夹书记费”。再接着,缴付了十先令的“保管文件夹协理书记费”。再接下来,又重新给大法官付了一镑十一先令六便士。最后,还缴付了十先令六便士的“掌玺大臣助理及封烫火漆助理费”。到这时,我已经在汤姆斯•乔哀那里呆了六个礼拜了。这件得顺利通过的发明已经花掉了我九十六镑七先令十八便士。这还仅仅在国内有效。要是带出联合王国的境界,我就要再花上三百镑。
    (陈才宇译  有删改)文本二:      狄更斯以独特的创作手法和创新角度,在小说里为广大读者讲述了19世纪的英国社会现实,他通过批判现实世界的方式,生动刻画了当时英国社会众多人物,并以幽默的创作手法,引发读者反思。自然幽默、夸张幽默以及犀利幽默之间彼此呼应、彼此影响,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浓厚的讽刺意味,深切体会作品中的黑暗社会。这样的幽默既能使人发笑,也能引人深思,在极大程度上强化了作品的可读性,深化了其内涵。
    (节选自《论<雾都孤儿>小说中狄更斯的幽默艺术》,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约翰唠唠叨叨描述自己的头发与绰号,这和他申请专利权没有直接关系,是小说中可以删除的闲笔。
    B.文中多次谈到“我”在汤姆斯•乔哀家租住的事情,暗示了“我”经济窘迫,同时体现了“我”心理变化过程。
    C.这次发明专利申请过程繁琐,耗时较长,并且花掉了“我”巨额的费用,但最后顺利通过了,让“我”十分欣慰。
    D.“我”在整整二十年里都在坚持研究发明改进,并不富裕的情况下还把省下来的钱都用在模型上,可见“我”迂腐不知变通。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通过约翰的自述,不厌其烦地描述不断交钱的情节,于平静叙述中塑造了饶舌、善于自嘲和诙谐的约翰形象。
    B.文中写姻兄弟西布罗密奇的乔治•贝雷给约翰妻子留下英格兰银行股票,为后文情节发展作铺垫,使后文“我”办理专利权花费近百英镑合理化。
    C.小说不断重复叙述协理专利的过程,这种看似啰嗦饶舌的写法,却蕴含讽刺意味,突出主题。
    D.汤姆斯•乔哀是小说中的次要人物,也是小说中的线索人物,贯穿故事情节发展的始终,有力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3)小说以“我”为叙事视角,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文本二强调了狄更斯一贯的语言风格——幽默、讽刺。请结合文本一的内容简要分析这种语言风格的表达效果。

    组卷:10引用:2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9分)

  • 7.欣赏丰子恺先生的漫画《某父子》,描述漫画内容,要求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然后提炼漫画的寓意。

    组卷:7引用:2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以声辩声,不如以无声辩声。以言辩言,不如以无言辩言。
    ——林语堂      我们这一代人终将感到悔恨,不仅因为坏人可憎的言行,更因为好人可怕的沉默。
    ——马丁•路德•金      言而当,知也;默而当,亦知也。
    ——《荀子》      请结合上述材料,以“发声与沉默”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29引用:22难度:0.7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