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2-2023学年湖南省郴州市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

发布:2025/10/30 19:1:40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小题,17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蹲野猪
    七里老塞
          他有个习惯,每天傍晚要去村口蹲上一个钟头。什么也不干,只是蹲着,死死地盯着路口。
          书记经过路口,抱起双手问,钉锤,又来蹲野猪啊?①钉锤面无表情,不看书记也不回话,只瞟一眼那棵老椿树筑。某日,钉锤又蹲在这里。突然,从山里窜出一头野猪,嘭的一声,野猪撞椿树筑上,死了。钉锤捡了野猪回去。女人问,哪来的野猪?
          捡的。他干巴巴地回道。
          烧水,烫猪,刮毛,剖肚,清肠,开骨,砍腿,剁头,分肉。一头七八十斤的野猪,他只留了半边猪头、五斤肉,其他的挑镇上卖了。回来时,他给女人买了一身新衣服和一部收音机,他说,给你听听外面的世界。
          女人说,崽啊,你不去外头打工,天天帮我种田,何苦呢?我又没得工钱给你!
          每当这时,②钉锤就盯着女人看半天,不说话。有时说,种田,有饭呷,知足哩。书记听了就会接话,婶娘,你有福啊,丢了个亲崽,捡个不要钱的崽,前世肯定是个好人。女人瞪眼回一句,嗯,我这世是坏人!
          说钉锤是捡来的崽,也不准确。其实是他自己寻来的。那是1995年冬的一个傍晚,当时,钉锤手里拄一根棒棒,打狗用的,背着一个布包,里面包着一把杀猪刀和一条长长的白布。他穿着单薄,冻得浑身打哆嗦,嘴唇都乌青了。他立在门口,一边朝屋里张望一边问,是万刚家吗?女人听见声响就摸出来,是是,你是哪个?
          我找万刚,他在屋里吗?钉锤哆嗦着问。
          找刚子啊,这个天杀的一年到头四处游荡,一回来还要打劫我这个半瞎子娘。我卖辣子卖花生的钱都被他摸走了。
          钉锤没接话,继续张望,浑身颤得更厉害了。小刚娘又问,你是他同事吧,快进屋,外头冻死人哩。
          钉锤打量着半瞎子,缓缓地把包拉进怀里抱紧,拳头也不自觉地攥紧又松开。他面无表情地咬紧下嘴唇,似乎怕嘴里的话杀出来。他的心跳跟寒风中的枯草一样。良久,他才说,嗯,他讲他过一阵子就回来过年,叫我过来看看你。
          这一看就是三年。这三年来,小刚从没回过家。有人就讲,肯定是被人贩子骗走了。也有人讲,讲不好是去做传销了。还有人讲,手脚不干净的烂人,被人打死了也难讲。女人也不生气,有时她还跟着骂,天杀的,死在外头更好!
          当时钉锤只想着住一晚,过阵子再来会小刚。但没想到那晚小刚家失火了,小刚娘和他都差点儿葬身火海。他觉得这场火灾是他带来的,他必须负责。他就留了下来。耕田种地是日常事务。得闲了,他就踩土砖,挖地基,打石头,给小刚娘重新修了两间屋。上梁那天,又出了事,小刚娘被一根椽砸中了腰。他原想等修好屋就回去,毕竟家里还有两位老人。再恨,也要回去。但这事一出,他又走不脱了。他得负责到底。
          耕田种地,搞建筑,蹲村口。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没人晓得他为什么去村口蹲着。书记的玩笑开了之后,就有了理由:蹲野猪。
          女人时不时地说,崽,你回去吧。钉锤就说,等小刚回来,我就回去。
          女人就摇头,似乎知道小刚再也回不来了。女人心想,公安都找不到,你能等到?
          钉锤还有一个祖传的手艺:杀猪。这个手艺不挣钱,只挣肉。杀一头猪,二斤肉。当天还有好酒好菜招待。他把肉都交给半瞎子,偶尔回家也带一点儿给娘。
          但,事情就出在这门手艺上。说起这事,钉锤就恨他爹。事并不大。那人就偷了一个西瓜,被他爹抓了个现行,骂了几句。偷瓜贼上来就拳打脚踢。老头儿咽不下这口气,就回屋里摸出杀猪刀。偷瓜贼也不跑,他想狠出名;打算让对方见点儿血,这样以后在十里八乡混就没哪个敢惹了。当时偷瓜贼就夺下刀,一顿乱舞,结果误杀了老头儿的孙女,也就是钉锤唯一的女儿。
          女人跟钉锤讲,崽啊,你还是回去吧,再讨个婆娘。钉锤不吭声。
          他不是不想讨,是讨不到。当年,要不是有门手艺在身,他根本讨不到婆娘。但到最后,婆娘还是跑了。如今在外打工的女人都见过世面,个个眼光都高得很,他一个钉锤高,生得又像个田螺样儿,哪个能看上他?
          女人给钉锤做媒。来一个黄一个。钉锤就讲,你就莫操心哩,我不想害人。
          第六年,钉锤攒了些钱,就带半瞎子去城里治眼睛。钱花得不少,女人的眼睛还是没治好。女人就讲,崽啊,算哩,瞎了更好,天杀的要是回来,我不想看到他。周围的人看钉锤对半瞎子这么好,就开始猜测,钉锤肯定是半瞎子的私生子。
          书记动员村里人把荒田荒地重新翻开,种什么都可以,只要不荒,政府有补助。钉锤把荒地包下来种猪血李,荒田种水稻。他说,打工打不得一世,还是要耕田种地,这是祖祖辈辈的事业。书记佩服钉锤能干,帮他挂了一个猪血李生产基地的牌子。有了这个牌子,申请专项款就更容易了。挂牌那天,书记偷偷问他,半瞎子真是你娘吗?③钉锤面如死灰,也不看书记也不答话。书记又问,你到底跟刚子是什么关系?钉锤咬咬牙说,要命的关系。
          书记并不晓得,钉锤是去找万刚报仇的。他要万刚偿他女儿的命。但他一直在问自己,杀猪你敢,杀人你敢吗?
          第十一年,半瞎子病逝。闭眼前,她拉着钉锤说,崽啊,刚子有天收他,你千万莫犯错啊。出山那天,万刚仍未现身。
          钉锤回到自己家,他爹鼻子哼哼:仇没报成,替别人当孝子,真能干啊!④钉锤面无表情,也不回话,拿了户口本就回他的基地去了
    (选自《2022年中国小小说精选》)(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钉锤初到万刚家时几次哆嗦颤抖,既是因为天气寒冷,也是因为他准备报仇,内心感到快意与激动。
    B.钉锤对刚子的称呼由开始的“万刚”变成了后来的“小刚”,暗示着钉锤复仇心理已悄然发生了变化。
    C.钉锤最初执意报仇,最后却替仇人当了孝子,这种极致反差源于他的善良不忍,彰显了人性的光辉。
    D.文章大量运用“崽”“有饭呷”“生得又像个田螺样儿”等方言口语,真实地再现了农村的生活风貌。
    (2)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①中钉锤面无表情也不说话,原因在于村长的猜测不正确,但他又不愿也不能告诉村长其真实目的。
    B.句②中对钉锤的描写体现了他复杂的内心:既想向刚子娘将实情和盘托出,又怕刚子娘知晓了真相。
    C.句③运用比喻的手法写钉锤的表情,说明他怀疑村里人已经得知他来村里的真实目的,内心十分害怕。
    D.句④钉锤对爹的责备面无表情也不回话,说明他不认同爹的说法,同时也做了扎根刚子村庄的决定。
    (3)为塑造钉锤的丰满形象,小说设置了哪些矛盾?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4)作者是如何讲好这个扣人心弦的故事的?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组卷:3引用:1难度:0.7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8分)

  • 2.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繁体的“戲”字由“虎、鼓、戈”三个象形图符结构而成,今知最早存见于先秦商周的甲骨文和钟鼎文之中,距今约有三四千年的历史。由三个象形图符可将“戲”字释解为头带神兽(虎型)面具的表演者,手握着兵器(戈),在鼓声喧天的节律中尽情舞动着雄健的身躯(图一)。

          “剧”字出现较晚,迄今为止甲骨文中未曾发现,小篆体的“劇”字是由“虍”“豕”和“刂”三个偏旁组成,分别代表“虎”“猪”两个动物和“刀”这件锐器,也可以引申理解为两个装扮如“虎”“猪”样凶猛野兽的表演者,手持利器相持角力格斗的场景(图二)。

          显然,“戲”与“劇”的结构意义具有相通之处,其表达的都是原始文明中在某种特定场合表演的仪式。这种字、形、义已经透漏出中国戏曲最早的人文内涵。不过,最初的“戏剧”,一词一般是玩笑、游戏、儿戏之意,并无今日之“戏剧”涵义。
          “戏曲”即“戏文之曲”,最早指的是宋元南戏,后人将“南戏”与“北杂剧”予以统合,概称曰“戏剧”。“戏曲”是中国传统戏剧的代称。“戏曲”概念的明确界定始于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他在《戏曲考原》中提出:“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并以其作为“包括宋元南戏,元明杂剧、明清传奇以至近代的京剧和所有地方戏在内的中国传统戏剧文化的统称”,这个说法一直沿用至今。
    (取材于郭克俭《中国传统戏曲的人文内涵》)      材料二
          以《窦娥冤》《西厢记》《赵氏孤儿》《汉宫秋》等为代表的元杂剧,不仅是中国戏曲艺术走向成熟的标志,也是我国传统文化遗产的重要构成。日前,由中北大学立项、完成的2017年度国家艺术基金传播推广项目“元杂剧数字微视频传播平台建设”,将元杂剧与互联网、微视频等数字手段相结合,在实现元杂剧数字化的同时,打造“元杂剧+”的互动新模式,进一步彰显了元杂剧的文化价值、时代价值。
          “元杂剧+”的特色,首先体现在与互联网的结合上。该项目建立了包括电脑界面版本、手机界面版本、手机App和微信版本在内的元杂剧互联网专题平台。平台的主要功能除了20部元杂剧的微视频展示外,还包括元杂剧历史知识、业内动态、观众交流互动、微视频下载、实时发布相关信息等,体现了学术的权威性和内容的专业性。
          其次体现在对传统戏曲文化的传播、推广方式上。以互联网专题平台为基础,未来平台将通过组织相关教学实践、名家讲坛、演出评论、戏曲进校园等活动,促进国内外戏剧文化交流,不断推动元杂剧的普及和研究,让元杂剧从书斋、舞台走向大众,走出国门。
          再次,体现在与学科建设、学术研究的结合上。该项目将整合目前关于元杂剧的各类研究,持续进行元杂剧的资料整理归类工作,建立元杂剧完整的资料体系。在此基础上,建立元杂剧数据库,持续扩大元杂剧数字微视频传播平台的内容建设。
          如今,“元杂剧数字微视频传播平台建设”已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受到了业内高度评价。希望“元杂剧+”带来的中国戏曲“新面孔”能为戏曲艺术的跨界传播积累更多新鲜的经验。
    (取材于徐健《“元杂剧+”:传统戏曲的“新面孔”》)(1)根据材料一,下列对“戏剧”的解说,有错误的一项是
     

    A.图一的“戏”字、图二的“剧”字,都是其甲骨文写法。
    B.相较于“戏”字,“剧”字出现的时间比较晚。
    C.“戏”“剧”都指在某种特定场合表演的仪式。
    D.“戏剧”一词的最初意义与现今的涵义并不相同。
    (2)根据材料一,下列关于“戏曲”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戏曲”一词最早出现于王国维的《戏曲考原》。
    B.凡有歌舞表演的艺术形式均可称之为“戏曲”。
    C.近代在我国各地流传的地方戏都是戏曲的一部分。
    D.“戏曲”也就是“戏剧”,二者的概念完全相同。
    (3)根据材料二,下列做法不属于“元杂剧+”特点的一项是
     

    A.建立有关元杂剧欣赏微信公众号。
    B.开展元杂剧专题的网络征文活动。
    C.建立元杂剧专项研究数字图书馆。
    D.安排剧团到中学校园做巡回展演。
    (4)有人说“中国戏曲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艺术”,请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内容,分析这样说的理由。

    组卷:6引用:2难度:0.5

二、古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

  • 3.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各题。
    师说
    韩愈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答窦秀才书
    韩愈
          愈白:愈少驽怯,于他艺能,自度无可努力;又不通时事,而与世多龃龉。念终无以树立,遂发愤笃专于文学。学不得其术,凡所辛苦而仅有之者,皆符于空言而不适于实用,又重以自废。是固学成而道益穷,年老而智愈困。今又以罪黜于朝廷,远宰蛮县,愁忧无聊,瘴疠侵加,惴惴焉无以冀朝夕
          足下年少才俊,辞雅而气锐,当朝廷求贤如不及之时,当道者又皆良有司,操数寸之管,书盈尺之纸,高可以钓爵位,循次而进,亦不失万一于甲科。今乃乘不测之舟,入无人之地,以相从问文章为事。身勤而事左,辞重而请约,非计之得也。虽使古之君子积道藏德遁其光而不曜胶其口而不传者遇足下之请恳恳犹将倒廪倾囷罗列而进也若愈之愚不肖,又安敢有爱于左右哉!顾足下之能,足以自奋;愈之所有,如前所陈。是以临愧耻而不敢答也。钱财不足以贿左右之匮急,文章不足以发足下之事业,稛载而往,垂橐而归,足下亮之而已。愈白。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虽使古之君子积道藏德/遁其光/而不曜胶其口/而不传者遇/足下之请恳恳/犹将倒廪/倾囷罗列而进也/
    B.虽使古之君子/积道藏德遁其光/而不曜胶/其口而不传者/遇足下之请恳恳/犹将倒廪倾囷/罗列而进也/
    C.虽使古之君子积道藏/德遁其光而不曜/胶其口而不传者/遇足下之请恳恳/犹将倒廪倾囷/罗列而进也/
    D.虽使古之君子/积道藏德遁其光/而不曜/胶其口而不传者遇/足下之请恳恳/犹将倒廪倾囷/罗列而进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读,北宋之前,经书多为师徒口口相传,行气压韵的句读方式多为口传心授。
    B.百工,古代主管营建制造的工官名称,后为各种手工业者和手工业行业的总称。
    C.足下,古代交际用语,仅用于下级称呼上级。文中是尊称对方,可译为“您”。
    D.有司,古代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也泛指各级官吏。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
    (3)下列对两段文字表达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师说》通过多重对比,阐述从师学习的重要性,批评了当时耻学于师的恶劣风气。
    B.《师说》运用感叹句、反问句,句式整齐,语气强烈,感情激越,增强文章说服力。
    C.《答窦秀才书》语气亲切,条分缕析,既有亲身经历的印证,又有设身处地的关切。
    D.韩愈以“稛载”形容窦秀才有盼而来,以“垂橐”形容他无获而归,言语饱含祝福。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②今又以罪黜于朝廷,远宰蛮县,愁忧无聊,瘴疠侵加,惴惴焉无以冀朝夕。
    (5)面对窦秀才从师的请求,韩愈“临事愧耻而不敢答”的原因有哪些?

    组卷:95引用:7难度:0.6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

  • 4.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各题。
    己酉岁九月九日
    陶渊明
    靡靡秋已夕,凄凄风露交。蔓草不复荣,园木空自凋。
    清气澄余滓,杳然天界高。哀蝉无留响,丛雁鸣云霄。
    万化相寻绎,人生岂不劳?从古皆有没,念之中心焦。
    何以称我情?浊酒且自陶。千载非所知,聊以永今朝。
    【注】①余滓:残余的渣滓,指尘埃。②寻绎:连续不断。③没:指死亡。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蔓草不复荣,园木空自凋。”有顽强生命力的蔓草也不再生长了,园中树木也纷纷凋零,写出了秋气摧败零落的厉害,“空自”,含有无可奈何之意。
    B.“清气澄余滓,杳然天界高。”这二句包含了天色和心理感觉两个方面。“杳然天界高”显现出了目接秋空时那种新鲜感、那种精神的超旷感。
    C.“从古皆有没,念之中心焦”。此句中的“焦”字把作者那种无可名状的痛苦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作者对今后的人生失望了,只能借酒浇愁。
    D.本诗章法平简,前八句写景,后八句抒情。“万化”一词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使诗句前后之间丝毫没有隔离之感,反而是浑然一体,衔接自然。
    (2)请赏析这首诗歌的写景特点。

    组卷:5引用:2难度:0.6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 5.请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司马迁《屈原列传》中,称赞《离骚》“言浅意深”的两句是“
     
     
    ”。
    (2)李密《陈情表》中,表现家中缺少亲属帮助,连照看门户都需亲力亲为的句子是:“
     
     
    ”。
    (3)“子规”又称“杜宇”“杜鹃”,是古代诗词中常用的意象。因其常夜鸣,声音凄切,故借以抒悲苦哀怨之情。比如:“
     
     
    。”

    组卷:3引用:1难度:0.9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1小题,11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①语言不仅是人文的传承,也是时代的镜子。近日,《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第四版付梓,修订增补了近千条新词语。每一条新词都是一分变化一种风貌,为读懂今日之中国提供了索引。
          由“弯道超车”等看到科技攻关的锲而不舍。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是艰难的过程,所以才要努力去“弯道超车”。实现“超车”,最终的决定因素一定是人。现在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人员的平均年龄已经超过了50岁,而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274个重点岗位中,30岁以下的年轻人占85%以上。②这种对比的变化,又怎会不让我们对中国的创新充满信心?
          由“共享经济”等看到社会风貌的日新月异。这十年是各种新潮文化不断走入人们生活的十年,手中的方寸屏幕,已可连接万千世界,满足各种需求,这种便捷性是世界上其他的很多地方难以想象的。中国已经拥有全球最大的消费互联网市场,意味着消费领域的创新往往在中国首发,这种‘酷’对年轻人的吸引力还将持续,未来也会成为中国的软实力之一。③而在新事物到来的浪潮中,传统文化并未缺席。此次增补的“见贤思齐”“文以载道”“乡梓”“束脩”等词,充分说明我们没有忘记对传统文化的守正创新,还要让优秀的传统文化也成为一种时尚。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和”字与文中加点的“和”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不要叫敌人汉奸捉活的。捉住了要和他们拼命。”这才是那最重要的一句。
    B.鲁迅曾经批评过这种人,他说:“辱骂和恐吓决不是战斗。”
    C.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
    D.没有和人民群众接触过,语言不丰富,单纯得很,那是难怪的。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各自使用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①语言不仅是人文的传承,也是时代的镜子。
    ②这种对比的变化,又怎会不让我们对中国的创新充满信心?
    ③而在新事物到来的浪潮中,传统文化并未缺席。

    组卷:4引用:1难度:0.6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9分)

  • 7.从古到今,战争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回忆以往学过或读过的古诗,默写两句描写战争的诗句。再写一条以“热爱和平,反对战争”为主题的公益广告语。
    (1)诗句:
     

    (2)广告语:
     

    组卷:2引用:1难度:0.6

四、作文(60分)

  • 8.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
          林觉民在《与妻书》中对爱妻深情地诉说:“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两弹元勋王淦昌为了科技攻关隐姓埋名,与家人失去联系17年,曾被子女埋怨不像个父亲……
          这些仁人志士、功勋楷模的人生选择与作为都可以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找到基因与血脉。儒家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墨家的“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历史的声音在今天依然回响,同频共振。
          如何在这个时代中理解“我”的意义与价值,找到“我”的时代坐标?以上材料带给你怎样的思考与启发。请你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32引用:5难度:0.5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2.5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