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辽宁省葫芦岛市高考生物一模试卷
发布:2024/12/27 0:30:3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
1.下列关于生物体中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
组卷:24引用:1难度:0.7 -
2.下列关于蛋白质和核酸的叙述,正确的是( )
组卷:229引用:1难度:0.7 -
3.下列与细胞生命历程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组卷:9引用:2难度:0.8 -
4.如图是人体某组织的结构示意图,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人体内不同部位的液体。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组卷:39引用:3难度:0.7 -
5.下列有关雄性果蝇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不考虑变异)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组卷:26引用:1难度:0.7 -
6.下列有关变异与进化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组卷:14引用:2难度:0.7 -
7.下列关于探索DNA是遗传物质实验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组卷:38引用:1难度:0.7 -
8.如图表示在生态学研究过程中,种群在理想环境下,呈“J”型增长;由于生存斗争的存在,种群实际呈“S”型增长。下列关于曲线的叙述,错误的是( )
组卷:33引用:1难度:0.7
三、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55分。
-
24.2020年,一场罕见的蝗灾席卷东非和亚欧大陆,毁坏大量草场、农田,对粮食安全造成巨大威胁。某地科学工作者进行了相关研究,发现草场蝗虫密度对牧草产量的影响结果如图所示(其中牧草产量=牧草补偿量-蝗虫取食量)。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实验的目的是研究
(2)由图可知,当蝗虫密度小于5只/m2时,牧草产量仍可能增加,原因是牧草补偿量
(3)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有关国家和机构合作来进行灭蝗减灾的意义是
(4)造成此次灾害的蝗虫有散居型和群居型两种类型,散居和群居体现了种群的
(5)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研究表明,散居型蝗虫密度增大时,体内会大量释放“集群信息素”,在蝗虫的触角上具有感知该种信息素的嗅觉受体,从而使蝗虫由散居转化为群居,这项研究使绿色可持续防控成为可能。据此研究,下列有关蝗灾防治的设想可行的是
A.可人工合成“集群信息素”,从而在田间长期监测蝗虫的种群动态
B.可根据“集群信息素”的结构设计拮抗剂,从而阻止蝗虫的聚集
C.可利用基因编辑技术敲除蝗虫的嗅觉受体基因,从而使蝗虫无法集群
D.可使用较高浓度的“集群信息素”代替农药来杀死蝗虫,减少环境污染组卷:24引用:2难度:0.7 -
25.基因编辑可以完成对目的基因的删除、替换、增添等操作,当下较热门的是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该技术的核心工具是由Cas9蛋白(一种核酸酶)和sgRNA(向导RNA)构成的RNA-蛋白复合体,可利用sgRNA识别并结合特定DNA序列,引导Cas9蛋白对目的基因进行剪切。利用该技术对家猪进行基因编辑可以增大瘦肉率。请回答下列问题:
(1)PCR技术是获得目的基因常用的方法,制备PCR反应体系时,向缓冲溶液中分别加入目的基因模板、4种脱氧核糖核苷酸、Taq酶及
(2)Cas9蛋白将特定DNA序列切断需要破坏
(3)在体外对经过基因编辑的家猪受精卵进行培养时,通常在培养液中添加
(4)基因编辑过程中可能会对目的基因以外的其他序列进行错误剪接和编辑,请分析可能的原因是组卷:32引用:1难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