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重庆市南开中学高考语文一模试卷
发布:2024/4/20 14:35:0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9分)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中国哲学对工匠精神有着深刻的认知:道技合一或“匠工蕴道”。在《庄子》的多篇文章中,表达了对工匠精神的本质看法。《庄子》以庖丁解牛、匠石运斧、老汉粘蝉等生动事例告诉人们,古代匠人的技艺能够达到鬼斧神工的至高境界,即所谓“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庖丁以19年解牛数千之功力,以神遇而不以目视的技法,达到“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的境地,做得仿佛日升月落一样自然。足以见得,古代工匠精神既是实践的积淀,同时又是内心对道的追求的展现。“道”是中国哲学的最高概念,其意蕴着天地与人间社会的规律或准则(天道、人道等)。
在道家看来,道既是思维所能把握的最高概念,同时也是万物存在之理,“道”是宇宙的灵魂。万物的本性都是道的体现,匠工蕴道,这个道,是技艺之道,同时也是得天理之道。庄子以庖丁游刃有余的娴熟技艺来表明,庖丁对劳动对象的自然机理纯熟于心,并化为精神生命之道。而在庖丁的精神境界里,则深蕴着对道的追求和把握,同时也将这种追求和把握与技艺的完善结合在一起,从而达到鬼斧神工的境界。当代大国工匠高凤林、张冬伟、顾秋亮等,其技艺达到臻于完美的境界,都是通过刻苦训练和反复实践,从而达到对其劳动对象的自然机理之道的深刻把握。从根本上说,工匠精神是一种伦理德性精神。
就德性论层面而言,人的一切行为发自内在品格。对完美的追求,精益求精以及持之以恒的探索创新,是内在德性的展现。从道德的观点看,每个人都应当追求德性,过一种有德性的生活。德性论认为,在人们的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找到德性行为者作为我们行为的典范。那么,什么样的人可以充当这样一种典范?
在古希腊,苏格拉底的回答是,工匠,并且只有像铁匠、铜匠甚至修鞋匠那样具有手工艺的人才真正具有德性。道技合一是德性品格的见证。在苏格拉底看来,工艺制作是指向善的活动,一个人熟练地掌握了他所从事的技艺,也就能够把这类事情做好,从而成为一个有德性的人。因而,做一个有德性的人,也就是像匠人那样生活和工作。具备工匠精神的大国工匠坚守质量品质,一生打造精品,把产品的好坏看成自己人格和荣誉的象征,他们就是这样具有优美德性、始终追求卓越的人。习近平总书记说:“劳动模范是劳动群众的杰出代表,是最美的劳动者。
劳动模范身上体现的‘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是伟大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我们要以大国工匠和劳动模范为榜样,做一个品德高尚而追求卓越的人,积极投身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事业中。
(摘编自龚群《工匠精神意义》)材料二
中国古代工匠精神包括以下特点:首先,创新精神。美丽的丝绸、精美的陶瓷,以及数不清的发明创造,无不体现着古代中国工匠无比的智慧和对完美的不懈追求。其次,精益求精的职业态度。庖丁解牛、运斤成风、百炼成钢……这些耳熟能详的成语,不仅是对中国古代工匠出神入化技艺的真实写照,也是对他们精益求精,追求卓越职业态度的由衷赞美。第三,敬业精神。中国传统十分强调“敬”这一观念。对于古代工匠群体而言,他们十分尊敬自己从事的职业劳动,因此形成了内涵十分丰富的“敬业”观念。正是因为根植于中华传统的丰厚土壤之中,新时代中国工匠精神才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中国传统工匠精神中那种德艺兼修、物我合一的境界,始终为新时代中国工匠精神提供着源源不竭的动力。
工业化时代生产的特点是标准化和通用化,因此,工业化时代更多地强调工人对标准和规范的遵循和坚守。而在信息化时代,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的定制服务成为可能。这一变化强调了为满足个性化需求而进行的创新和创造。为适应工业化和信息化的需要,保持产品在国际上强大的竞争力,西方发达国家非常重视对工匠精神的培育和坚守。“德国制造”之所以具有强大的优势,一方面在于他们对产品质量的追求已经成为一种文化,另一方面在于德国对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视。又如,日本的“匠人精神”是从国家高层到民间都在提倡的一种精神,其精髓在于“踏踏实实,干一行爱一行的敬业精神”,这种精神正是许多日本企业延续百年的不二法门。西方国家是工业化和信息化的领跑者,也是近代以来中国学习的榜样。时至今日,西方国家工匠精神中很多先进的理念、制度、文化仍然是我们需要学习的。
(摘编自微博重庆一诊《当下之工匠精神》)(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工匠精神不仅体现在追求精湛技艺的外在实践中,更是映照在坚守理想信念的内心追求里。
B.工匠精神并不体现为勤奋练习后的熟能生巧,而是体现在对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则的把握中。
C.工匠精神能打磨出精湛的技艺,不但源于匠人对“道”的把握,还源于他已然具备的德性。
D.工匠精神要适应工业化、信息化的发展,就必须要在尊重规范的基础上,发展个性化创新。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工匠注重锲而不舍的行动,也注重理性的总结和反思,让自己的技艺合于道。
B.中国哲学对工匠精神有着深刻的认识,许多工匠正是从其中获得了启发才得以成功。
C.劳动模范和大国工匠在精神层面上确有相同的地方,但劳模精神并不属于工匠精神。
D.新时代中国工匠精神根植于中华传统的丰厚土壤,所以民族性鲜明、注重物我合一。
(3)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工匠精神表现的一项是
A.爱岗敬业
B.在平凡的岗位上,踏踏实实,追求卓越
C.乐于奉献,不求回报
D.与时俱进的工作思路,百舸争流的奋发精神
(4)材料一使用了“庖丁解牛”这一典故,有何作用?
(5)在今天,中国发扬工匠精神该如何行动?请根据材料谈谈你的看法。组卷:9引用:5难度:0.6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6分)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向日葵
冯亦代 看到外国报刊登载了久已不见的梵高名画《向日葵》,以三千九百万美元的高价,在伦敦拍卖成交,特别是又一次看到原画的照片,心中怏怏若有所失者久之;因为这是一幅我所钟爱的画。当然我永远不会有可以收藏这幅画的家财,但这也禁不住我对它的喜欢。
如今归为私人所有,总有种今后不复再能为人们欣赏的遗憾。我虽无缘亲见此画,但我觉得名画有若美人,美人而有所属,不免是件憾事。记得自己也曾经有过这幅同名而布局略异的复制品。是抗战胜利后在上海买的。有天在陕西南路街头散步,在一家白俄经营小书店的橱窗里看到陈列着一幅梵高名画集的复制品。
梵高是19世纪以来对现代绘画形成颇有影响的大师,我不懂画,但我喜欢他的强烈色调,明亮的画幅上带着些淡淡的哀愁和寂寞感。《向日葵》是他的系列名画,一共画了七幅,四幅收藏在博物馆里,一幅毁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日本横滨,这次拍卖的则是留在私人手中的最后两幅之一;当下我花了四分之一的月薪,买下了这幅梵高的精致复制品。
我特别喜欢他的那幅向日葵,朵朵黄花有如明亮的珍珠,耀人眼目,但孤零零插在花瓶里,配着黄色的背景,给人的是种凄凉的感觉,似乎是盛宴散后,灯烛未灭的那种空荡荡的光景,令人为之心沉。我原是爱看向日葵的,每天清晨看它们缓缓转向阳光,洒着露珠,是那样的楚楚可怜亦复可爱。如今得了这幅画便把它装上镜框,挂在寓所餐室里。向日葵衬在一片明亮亮的黄色阳光里,挂在漆成墨绿色的墙壁上。宛如婷婷伫立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中,特别怡目,但又显得孤清。每天我就这样坐在这幅画的对面,看到了欢欣,也尝到了寂寞。
以后我读了欧文•斯通的《生活的渴望》,是关于梵高短暂一生的传记。他只活了三十七岁;半生在探索色彩的颠狂中生活,最后自杀了。他不善谋生,但在艺术上却走出了自己的道路,虽然到死后很久,才为人们所承认。我读了这本书,为他执著的生涯所感动,因此更宝贵他那画得含蓄多姿的向日葵。我似乎懂得了他的画为什么一半欢欣,一半寂寞的道理。
解放了,我到北京工作,这幅画却没有带来;总觉得这幅画与当时四周的气氛不相合拍似的。因为解放了,周围已经没有落寞之感,一切都沉浸在节日的欢乐之中。但是曾几何时,我又怀恋起这幅画来了。似乎人就像是这束向日葵,及时在落日的余晖里,都拼命要抓住者逐渐远去的夕阳。我想起了深绿色的那面墙,它一时淹没了这一片耀眼的金黄;我曾努力驱散那随着我身影的孤寂,在作无望的挣扎。以后星移斗转,慢慢这一片金黄,在我的记忆里也不自觉地淡漠起来,逐渐疏远得几乎被遗忘了。
十年动乱中,我被谪放到南荒的劳改农场,每天做着我力所不及的劳役,心情惨淡得自己也害怕。有天我推着粪车,走过一家农民的茅屋,从篱笆里探出头来的是几朵嫩黄的向日葵,衬托在一抹碧蓝的天色里。我突然想起了上海寓所那面墨绿色墙上挂着的梵高《向日葵》。我忆起那时家庭的欢欣,三岁的女儿在学着大人腔说话,接着她也发觉自己学得不像,便嘻嘻笑了起来,爬上桌子指着我在念的书,说“等我大了,我也要念这个”。而现在眼前只有几朵向日葵招呼着我,我的心不住沉落又飘浮,没个去处。以后每天拾粪,即便要多走不少路,也宁愿到这处来兜个圈。我只是想看一眼那几朵慢慢变成灰黄色的向日葵,重温一些旧时的欢乐,一直到有一天农民把熟透了的果实收藏了进去。我记得那一天我走过这家农家时,篱笆里孩子们正在争夺丰收的果实,一片笑声里夹着尖叫;我也想到了我远在北国的女儿,她现在如果就夹杂在这群孩子的喧哗中,该多幸福!但如果她看见自己的父亲,衣衫褴褛,推着沉重的粪车,她又作何感想?我噙着眼里的泪水往回走。
我又想起了梵高那幅《向日葵》,他在画这画时,心头也许远比我尝到人世更大的孤凄,要不他为什么画出行将衰败的花朵呢?但他也梦想欢欣,要不他又为什么要用这耀眼的黄色作底呢?梵高的《向日葵》已经卖入富人家,可那幅复制品,却永远陪伴着我的记忆;难免想起作画者对生活的疯狂渴望。人的一生尽管有多少波涛起伏,对生活的热爱却难能泯灭。
阳光的金色不断出现在我的眼前,这原是梵高的《向日葵》道出了我未能一表的心思。
(摘自微信公众号重庆一诊《试题精选》)(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看到《向日葵》高价拍卖的消息写起,点明了写作的缘由,并由此形成了倒叙式的叙事结构。
B.作者不懂画,邂逅《向日葵》复制品之前也不了解这幅画,但对它一见倾心,不惜花大价钱买下。
C.梵高画中的欢欣源自他对艺术的热爱与对生活的渴望,画中的寂寞则来自生计艰难和得不到承认的苦闷。
D.画与实物、女儿与农家孩子等意象虚实交错、叠加,强化了作者对生活的信念,让《向日葵》成为了自己精神的写照。
(2)下列对画波浪线段落在文中的作用,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承接上文,交代作者所买复制名画《向日葵》的下落,满足读者的阅读期待。
B.由前文写人对画的感受转到写画对人的精神影响,丰富了文章内容,深化了主题。
C.与后文对比,欢乐与痛苦、遗忘与记忆形成强烈反差,凸显对《向日葵》的热爱。
D.表现时代对审美观念的影响以及精神追求的执着,为下文内容的纵深开掘作铺垫。
(3)如何理解画横线句子“每天我就这样坐在这幅画的对面,看到了欢欣,也尝到了寂寞”中的“欢欣”和“寂寞”的含义?
(4)从文中看,欣赏一幅名画主要需要哪些条件?请以作者钟爱梵高《向日葵》的经历为例简要分析。组卷:8引用:2难度:0.6
二、古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1小题,20分)
-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吾丘寿王字子赣,赵人也。年少,以善格五召待诏。诏使从中大夫董仲舒受《春秋》,高才通明。迁侍中中郎,坐法免。上书谢罪,愿养马黄门,上不许。后愿守塞扞寇难,复不许。久之,上疏愿击匈奴,诏问状,寿王对良善,复召为郎。稍迁,会东郡盗贼起,拜为东郡都尉。上以寿王为都尉,不复置太守。是时,军旅数发,年岁不熟,多盗贼。诏赐寿王玺书曰:“子在朕前之时知略辐凑以为天下少双海内寡二及至连十余城之守任四千石之重职事并废盗贼从横甚不称在前时何也?”寿王谢罪,因言其状。后征入为光禄大夫侍中。丞相公孙弘奏言:“十贼彍弩,百吏不敢前,盗贼不辄伏辜,免脱者众,害寡而利多,此盗贼所以蕃也。臣愚以为禁民毋得挟弓弩便。”上下其议。寿王对曰:“臣闻古者作五兵,非以相害,以禁暴讨邪也。今陛下昭明德,建太平,举俊才,兴学官,三公有司或由穷巷,起白屋,裂地而封,宇内日化,方外乡,然而盗贼犹有者,郡国二千石之罪,非挟弓弩之过也。”书奏,上以难丞相弘。弘诎服焉。及汾阴得宝鼎,武帝嘉之,荐见宗庙,臧于甘泉宫。群臣皆上寿贺曰:“陛下得周鼎。”寿王独曰非周鼎。上闻之,召而问之。寿王对曰:“臣安敢无说!臣闻周德成于文、武,显于周公。上天报应,鼎为周出,故名曰周鼎。昔秦始皇亲出鼎于彭城而不能得,天祚有德而宝鼎自出,此天之所以与汉,乃汉宝,非周宝也。”上曰:“善。”群臣皆称万岁。是日,赐寿王黄金十斤。后坐事诛。
(节选自《汉书•吾丘寿王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子在朕前之时/知略辐凑/以为天下少双/海内寡二/及至连十余城之守任/四千石之重/职事并废/盗贼从横/甚不称在前时/何也
B.子在朕前之时/知略辐凑/以为天下少双/海内寡二/及至连十余城之守/任四千石之重/职事并废/盗贼从横/甚不称在前时/何也
C.子在朕前之时/知略辐凑/以为天下少双/海内寡二/及至连十余城之守/任四千石之重职事/并废/盗贼从横/甚不称在前时/何也
D.子在朕前之时/知略辐凑/以为天下少双/海内寡二/及至连十余城之守任/四千石之重职事/并废/盗贼从横/甚不称在前时/何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秋,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儒家“六经”之一,现存本据传由孔子修订而成。
B.黄门,官或官署名,秦汉宫门多漆黄色,故名;皆以宦官充任,也用以称宦官。
C.五兵,古代五种兵器,所指不一,有车兵五兵与步兵五兵之分,泛指各种兵器。
D.鼎,古代烹煮用的器物,一般是三足两耳,古代视为立国的重器,是政权的象征。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寿王才智通明,但一生曲折。他因擅长格五而被征召为待诏,后来升迁侍中中郎,却又因触罪而被免职;后因愿意击打匈奴,才复职升迁,最终犯事被杀。
B.寿王颇得栽培,也很受器重。武帝让他跟董仲舒学习《春秋》,他免官后想去养马或守寨,皇帝也不答应,后来委以重任,让其抗击匈奴,平叛盗贼。
C.寿王长于辞令,且见解不凡。丞相公孙弘主张禁止百姓挟带弓弩,朝廷上下都附和丞相的主张,只有他上书陈述理由,大胆反驳,最终说服了公孙弘。
D.寿王善抓机会,能迎合圣意。武帝在汾水之南得了宝鼎,群臣都祝贺皇帝得了周鼎,只有他偏偏标新立异,说得的不是周鼎,而是汉鼎,以讨皇帝欢心。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盗贼不辄伏辜,免脱者众,害寡而利多,此盗贼所以蕃也。
②三公有司或由穷巷,起白屋,裂地而封,宇内日化,方外乡风。
(5)文中寿王不认可丞相公孙弘主张,他是从哪些角度分析理由的?请简要作答。组卷:11引用:3难度:0.6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8.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5个字。
陶器是考古遗址中最常见的人工制品之一,但是对它们进行精确的放射性碳测年已被证明难度极大。
古代陶器中常能发现食物残渣的脂肪成分,这些成分在前人烹饪时被黏土吸收或保存下来,或能作为放射性碳测年的另一个碳来源。英国布里斯托大学的研究人员公布了一种给古代陶器测定年代的新方法,该方法基于对脂肪酸形式的食物残渣进行分析。研究人员利用名为制备气相色谱法的技术,从陶器中提取出了棕榈酸和硬脂酸,再用加速器质谱法对这些残渣进行碳测年。
为了验证这种方法,研究人员对英国、安纳托利亚、法国、欧洲中部和撒哈拉非洲考古遗址出土的新石器中获取的乳制品和动物脂肪进行了测年。
在一项对如今伦敦市所在地发掘的新石器时代陶器的分析中,对脂肪残留的测年可以在没有其他可测年资料的情况下提供时间上的新启发。组卷:3引用:4难度:0.7
四、写作(60分)
-
9.阅读如图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结合材料的内容,体会深刻的寓意,自选角度,自行立意,自拟标题;②不要套作,不要抄袭;③不得泄露个人信息。组卷:84引用:89难度: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