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征集
加入会员
操作视频
当前位置: 试卷中心 > 试卷详情

2022-2023学年广东省珠海市斗门一中高二(下)期中语文试卷

发布:2024/5/9 8:0:9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所谓“诗礼复兴”,指的是在当前社会生活中致敬、追溯古典诗词文化和礼乐传统的潮流,其表现方式主要是通过学校教育和大众传媒提倡诵读古典诗词、重温古典礼仪,以此在一定意义上实现传统文化的复兴。在当前时代背景和生活条件下,如何认识和看待“诗礼复兴”潮流?回答这一问题,有必要对中国历史上的诗礼传统进行回溯,反思诗礼文化对于文化生活的实质性意义,同时分析当前人们追溯传统的社会心态,在此基础上,尝试理解和解释当前的“诗礼复兴”潮流。
    “歌诗习礼”具有强大的传统惯性。诗礼的创制是孔子之前的事,但以诗礼教人,从文献上看,在先秦时期则以孔子为盛,孔子的“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就是对其子孔鲤的过庭之训,后世将孔子的家训作为一种重要的公共文化传统承继下来。自汉代开始,由于历代都推崇儒家思想作为治理国家的正统,故而儒家诗礼文化在漫长的历史时期都能延续不绝,形成了巨大的历史惯性。自春秋以来,虽然社会大局上存在着“礼崩乐坏”的情况,但就民间生活而言,诗礼传家首先是在孔子家族得到了验证,孔子家族也对诗礼传承发挥了典范性的作用。中国传统社会中“诗礼传家”的愿望,是儒家诗礼文化在民间生活的朴素表达,也体现了儒家诗礼文化鲜活的生命力和深厚的传统。
          诗、礼意味着教化和规范。“诗”是优美文字,“礼”是仪式制度,都具有一定的外向型、形式化的特点,具有鲜明的“悦服人心”“安定秩序”的意义。人们往往认为,“歌诗习礼”,可能陶冶自己的精神,实现自我教化与自我约束,过一种安定优雅的生活,从而隐恶扬善,促进社会走向良善,正如王阳明所说:“凡歌诗,久则精神宣畅心气和平矣;凡习礼,久则体貌习熟,德性坚定矣。”从本质上说,诗礼之教能够助人“远恶向善”,能够保障差等性的社会秩序,使得人们不至于轻易犯上作乱,切中了人们对于教化与规范、优美与秩序的诉求,故而历代对其追念不已。
          近年来,由于人们对于光怪陆离的现代审美产生疲劳和质疑,以当前人们生活中所喜闻乐见的短视频为例,新、奇、怪、短以及搞笑化、娱乐化成为趋势,新技术主宰下的内容肤浅和碎片化成为人们日常审美的主要特质,这反映了人们片面追求感官娱乐的“审美心态”,正如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里所揭示的放弃理性思考、艺术追求而一味满足耳目之欲的现象。对于“娱乐至死”心态的警惕与担忧,往往也使得人们倾向于从“诗歌”传统中寻找“优雅”与“崇高”,特别是知识分子群体,对于“快餐文化”有着天然的情感抵制,希望以雅言传统来抵制时下的通俗文化。同时从伦理生活层面看,也对社会生活中出现的道德问题产生忧虑。诸多的社会性伦理问题都与传“礼”的秩序有着抵悟之处,也使得人们对诗礼文化中的优雅、礼让精神更加期待,希望从传统的诗礼中寻求解决之道,于是呈现出某种意义上的“诗礼复兴”,如中小学兴起的传统诗礼教育,社会上广为人知的“中华诗词大赛”“国学达人”比赛,以及各地方兴未艾的国乐、古礼、汉服复兴活动等,都是当前“诗礼复兴”潮流的表现形式。这既是当代人对于诗礼传统的常态传承,也反映了一种期望以“传统之药”来疗治“现代之病”的社会心态。
    “诗礼复兴”现象,是从传统角度对于现代性的一种回应,其不是“博物馆”中的陈列品,而是“活生生”的精神传统,希望以古典的诗礼精神来充实和完善现代教化和现代伦理秩序,改造审美缺失与伦理混乱的社会问题,有助于纠正现代社会生活的某些弊病,有利于实现“审美重塑”和“道德重建”。
    (摘编自朱承《“诗礼复兴”与回溯传统的社会心态》)      材料二:
    《诗经》是先秦诗性文化的总结,礼制是先秦制度文明的核心。“诗”缘于仪式化艺术搬演需求,进入礼制建构和运作;而“诗”与“乐”共同参与礼制,构筑礼乐文明。这是一种最明显、最典型的共生互动模式,并日益转化为政治理想和文化思想领域的“诗礼文化”。
          礼制建设的根本目的,在于构建与时代社会生活及政治生活相适应的雍容典雅、温婉和谐、秩序井然的礼乐文明社会。从这个意义上来看,《诗》不仅是艺术化的礼,更是礼制建设的艺术途径。于是,《诗》自然成为历代礼仪典章和社会教化的重要依据,“诗教”便成为“礼教”与“乐教”的核心内容。故自西周初期开始,周人开始将“诗”与“礼”“乐”结合,在对贵族子弟的教育过程中,自觉建构了“诗教”“礼教”“乐教”结合的教育体系,使得“诗”与“礼”在“乐”的中介作用下,日益密切联系,交融发展,形成宗周礼乐文明中诗礼相成的特殊现象——“诗礼文化”。这种“诗礼文化”,经由周代王族宗子、公族宗子与家族宗子的大力倡导而不断完善,进而经由历代上自庙堂下自民间的创造性传承与创造性转化,逐渐成为华夏礼乐文明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因此,以传统“诗礼文化”来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当代礼乐文化与精神文明建设,是实现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必然选择。
          在“诗”与“礼”广泛而深刻嬗变的过程中,贯穿始终的则是“诗”与“礼”在制度、仪式、文本上的互动性、互文性,及其“诗礼文化”在政治理想和文化思想领域的交融性、相通性。故“诗礼文化”作为华夏民族精神文化的内核,对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起到了重要作用。所以,创立“诗礼文化”研究的话语系统,建构“诗礼文化”研究的理论体系,客观地、准确地、科学地把握“诗礼文化”科学内涵、生成机制、传播方式、流变规律及其当代创新性传承与创造性转化,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
    (摘编自邵炳军《从<诗经>与礼制的共生互动关系看诗礼文化的生成》)(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礼复兴”反映的是传统文化的复兴,主要是通过学校教育和大众传媒提倡诵读古典诗词、重温古典礼仪等方式实现。
    B.诗礼传统的传承离不开历代封建统治者对儒家思想的推崇,也离不开传统社会中普通百姓对“诗礼传家”愿望的追求。
    C.“诗礼复兴”反映了人们对审美再塑和道德重建的期盼,也表现出人们希望借助传统文化来解决现实问题的社会心态。
    D.“诗”与“礼”共生互动、密切联系,“诗礼文化”也在政治理想和文化思想领域具有交融性和相通性。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所处的时代是“礼坏乐崩”的时代,孔子家族对“诗礼”传统的传承呼应了当时社会的需求。
    B.只要诗礼传统受到重视,就能解决当下出现的社会性伦理问题,矫正片面追求感官娱乐的“审美心态”。
    C.材料中的“诗”的内涵有所不同,材料一指以《诗经》为起源的中华诗词歌赋文化,材料二单指《诗经》。
    D.两则材料的侧重点不同,材料一侧重分析如何认识和看待“诗礼复兴”潮流,材料二侧重分析“诗”与“礼”的共生互动。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够支持“诗、礼意味着教化和规范”观点的一项是
     

    A.《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
    B.礼以行义,信以守礼,刑以正邪。(《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C.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毛诗序》)
    D.诗礼相成,哀乐相生。(《孔子家语•论礼篇》)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在忙碌的现代生活中,为什么依然需要继承诗礼传统?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组卷:5引用:6难度:0.5

(二)现代文阅读Ⅱ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阿Q正传(节选)
    鲁迅
    第七章  革命
          宣统三年九月十四日——即阿Q将褡裢卖给赵白眼的这一天——三更四点,有一只大乌篷船到了赵府上的河埠头。这船从黑魆魆中荡来,乡下人睡得熟,都没有知道;出去时将近黎明,却很有几个看见的了。据探头探脑的调查来的结果,知道那竟是举人老爷的船!
          那船便将大不安载给了未庄,不到正午,全村的人心就很摇动。船的使命,赵家本来是很秘密的,但茶坊酒肆里却都说,革命党要进城,举人老爷到我们乡下来逃难了。惟有邹七嫂不以为然,说那不过是几口破衣箱,举人老爷想来寄存的,却已被赵太爷回复转去。其实举人老爷和赵秀才素不相能,在理本不能有“共患难”的情谊,况且邹七嫂又和赵家是邻居,见闻较为切近,所以大概该是伊对的。
          然而谣言很旺盛,说举人老爷虽然似乎没有亲到,却有一封长信,和赵家排了“转折亲”。赵太爷肚里一轮,觉得于他总不会有坏处,便将箱子留下了,现就塞在太太的床底下。至于革命党,有的说是便在这一夜进了城,个个白盔白甲:穿着崇正皇帝的素。
          阿Q的耳朵里,本来早听到过革命党这一句话,今年又亲眼见过杀掉革命党。但他有一种不知从那里来的意见,以为革命党便是造反,造反便是与他为难,所以一向是“深恶而痛绝之”的。殊不料这却使百里闻名的举人老爷有这样怕,于是他未免也有些“神往”了,况且未庄的一群鸟男女的慌张的神情,也使阿Q更快意。
    “革命也好罢,”阿Q想,“革这伙妈妈的命,太可恶!太可恨!……便是我,也要投降革命党了。”
          阿Q近来用度窘,大约略略有些不平;加以午间喝了两碗空肚酒,愈加醉得快,一面想一面走,便又飘飘然起来。不知怎么一来,忽而似乎革命党便是自己,未庄人却都是他的俘虏了。他得意之余,禁不住大声地嚷道:
    “造反了!造反了!”
          未庄人都用了惊惧的眼光对他看。这一种可怜的眼光,是阿Q从来没有见过的,一见之下,又使他舒服得如六月里喝了雪水。他更加高兴的走而且喊道:
    “好,……我要什么就是什么,我欢喜谁就是谁。
          得得,锵锵!
          悔不该,酒醉错斩了郑贤弟,
          悔不该,呀呀呀……
          得得,锵锵,得,锵令锵!
          我手执钢鞭将你打……”
          赵府上的两位男人和两个真本家,也正站在大门口论革命。阿Q没有见,昂了头直唱过去。
    “得得,……”
    “老Q,”赵太爷怯怯的迎着低声的叫。
    “锵锵,”阿Q料不到他的名字会和“老”字联结起来,以为是一句别的话,与己无干,只是唱。“得,锵,锵令锵,锵!”
    “老Q。”
    “悔不该……”
    “阿Q!”秀才只得直呼其名了。
          阿Q这才站住,歪着头问道,“什么?”
    “老Q,……现在……”赵太爷却又没有话,“现在……发财么?”
    “发财?自然。要什么就是什么……”
    “阿……Q哥,像我们这样穷朋友是不要紧的……”赵白眼惴惴的说,似乎想探革命党的口风。
    “穷朋友?你总比我有钱。”阿Q说着自去了。
          大家都怃然,没有话。赵太爷父子回家,晚上商量到点灯。赵白眼回家,便从腰间扯下褡裢来,交给他女人藏在箱底里。
          阿Q飘飘然的飞了一通,回到土谷祠,酒已经醒透了。这晚上,管祠的老头子也意外的和气,请他喝茶;阿Q便向他要了两个饼,吃完之后,又要了一支点过的四两烛和一个树烛台,点起来,独自躺在自己的小屋里。他说不出的新鲜而且高兴,烛火像元夜似的闪闪的跳,他的思想也迸跳起来了:
    “造反?有趣,……来了一阵白盔白甲的革命党,都拿着板刀、钢鞭、炸弹、洋炮、三尖两刃刀、钩镰枪,走过土谷祠,叫道,‘阿Q!同去同去!’于是一同去。”……
    “这时未庄的一伙鸟男女才好笑哩,跪下叫道,‘阿Q,饶命!’谁听他!第一个该死的是小D和赵太爷,还有秀才,还有假洋鬼子,……留几条么?王胡本来还可留,但也不要了。……
    “东西,……直走进去打开箱子来:元宝、洋钱、洋纱衫,……秀才娘子的一张宁式床先搬到土谷祠,此外便摆了钱家的桌椅,——或者也就用赵家的罢。自己是不动手的了,叫小D来搬,要搬得快,搬得不快打嘴巴。……
    “赵司晨的妹子真丑。邹七嫂的女儿过几年再说。假洋鬼子的老婆会和没有辫子的男人睡觉,吓,不是好东西!秀才的老婆是眼胞上有疤的。……吴妈长久不见了,不知道在哪里,——可惜脚太大。”
          阿Q没有想得十分停当,已经发了鼾声,四两烛还只点去了小半寸,红焰焰的光照着他张开的嘴。
    “荷荷!”阿Q忽而大叫起来,抬了头仓皇的四顾,待到看见四两烛,却又倒头睡去了。
          第二天他起得很迟,走出街上看时,样样都照旧。他也仍然肚饿,他想着,想不起什么来;但他忽而似乎有了主意了,慢慢的跨开步,有意无意的走到静修庵。
          庵和春天时节一样静,白的墙壁和漆黑的门。他想了一想,前去打门,一只狗在里面叫。他急急拾了几块断砖,再上去较为用力的打,打到黑门上生出许多麻点的时候,才听得有人来开门。
          阿Q连忙捏好砖头,摆开马步,准备和黑狗来开战。但庵门只开了一条缝,并无黑狗从中冲出,望进去只有一个老尼姑。
    “你又来什么事?”伊大吃一惊的说。
    “革命了……你知道?……”阿Q说得很含胡。
    “革命革命,革过一革的,……你们要革得我们怎么样呢?”老尼姑两眼通红的说。
    “什么?……”阿Q诧异了。
    “你不知道,他们已经来革过了!”
    “谁?……”呵Q更其诧异了。
    “那秀才和洋鬼子!”
          阿Q很出意外,不由的一错愕;老尼姑见他失了锐气,便飞速的关了门,阿Q再推时,牢不可开,再打时,没有回答了。
          那还是上午的事。赵秀才消息灵,一知道革命党已在夜间进城,便将辫子盘在顶上,一早去拜访那历来也不相能的钱洋鬼子。这是“咸与维新”的时候了,所以他们便谈得很投机,立刻成了情投意合的同志,也相约去革命。他们想而又想,才想出静修庵里有一块“皇帝万岁万万岁”的龙牌,是应该赶紧革掉的,于是又立刻同到庵里去革命。因为老尼姑来阻挡,说了三句话,他们便将伊当作满政府,在头上很给了不少的棍子和栗凿。尼姑待他们走后,定了神来检点,龙牌固然已经碎在地上了,而且又不见了观音娘娘座前的一个宣德炉。
          这事阿Q后来才知道。他颇悔自己睡着,但也深怪他们不来招呼他。他又退一步想道:
    “难道他们还没有知道我已经投降了革命党么?”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摇动”“慌张”“惊惧”等词语,生动地表现出“革命的消息”传到未庄之后未庄人对于革命的恐惧。
    B.“老Q”“Q哥”等称呼,和管祠的老头子“意外地和气”,让阿Q获得了“革命”中的极大的心理满足感。
    C.假洋鬼子与赵秀才去尼姑庵革命,砸龙牌,打尼姑,偷走宣德炉,表现出二人对革命的投机。
    D.阿Q相信革命党一定会来找他,他做着收获满满的美梦睡过去了,醒来后为自己的过失懊恼不已。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运用大量的心理描写表现阿Q对革命的向往之情,反映了他真实的欲望,也深刻揭露了他的自私与狭隘。
    B.本文围绕着革命展开叙述,故事情节比较完整,这一点与小说前文中《优胜记略》《续优胜记略》两章大致相同。
    C.本文善于运用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如“赵白眼从腰间扯下褡裢来,交给他女人藏在箱底里”便活现出他的心机。
    D.本文通过夸张、讽刺、幽默的语言,写出了未庄人的众生相,喜剧表象下的悲剧意味显示了作品的艺术独创性。
    (3)本文的标题是“革命”,从文中看,阿Q对“革命”有怎样的错误认识?
    (4)结合本文及《优胜记略》《续优胜记略》两章,分析阿Q这一形象及作者塑造这一形象的目的。

    组卷:9引用:6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

  •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放养教育本身是没错的,但一定要有合适的度,有边界有规矩。父母的言传身教,是教育孩子的最好方法。如果说父母是原件,那么孩子就是复印件,复印件上出了问题,要去改正的应该是原件。面对孩子的问题,父母应该先从自身思考,而不是一味利用自己的权威不断逼着孩子改正。卢梭说过,世上最没用的三种教育方法就是讲道理,发脾气,刻意感动。简简单单的言传身教,其实是最有效也是最难实现的。简而言之,你希望孩子变成什么样,①       ,不要为自己的懒惰找借口。对于孩子的教育,我们必须做“行动上的巨人”。对于那些熊孩子,家长“该管”的时候,是必须要管的,如果不想让他们继续熊下去的话。每一个孩子都是天使,②       ,良好的教育就是要让天使战胜恶魔,让孩子快乐平安幸福健康地长大。盲目的放养教育,对于不愿意保持自己的学习力,不愿意精进自己的教育方式的父母来说,最轻松。真正的放养教育,放的是孩子的思维,养的是孩子的习惯。
    (1)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该管”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现代画家徐悲鸿笔下的马,正如有的评论家所说的那样,“形神兼备,充满生机”。
    B.鲁迅在书桌上刻了一个小小的字:“早”。
    C.海伦学会了用手指“说话”。
    D.人,不能低下高贵的头,只有怕死鬼才乞求“自由”。
    (2)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组卷:4引用:2难度:0.5

四、写作(60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经典作品具有跨越时空的价值,包含着作者对自然、社会、人生、历史等方面的深刻思考,给我们诸多启示。温儒敏教授说:“经典阅读总会有困难,却又是充满乐趣的。”可是有些同学不以为然,认为经典阅读太考验性子,有畏难情绪。
          针对这一情况,班级计划召开班会,围绕“经典阅读的困难与乐趣”这一话题展开讨论。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组卷:2引用:3难度:0.5
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粤ICP备10006842号公网安备44030502001846号
©2010-2025 jyeoo.com 版权所有
APP开发者:深圳市菁优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应用名称:菁优网 | 应用版本:5.0.7 |隐私协议|第三方SDK|用户服务条款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出版物经营许可证|网站地图
本网部分资源来源于会员上传,除本网组织的资源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立刻和本网联系并提供证据,本网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