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师大附中高一(上)期末语文试卷
发布:2024/12/15 12:0:1
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I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传统史学演进的过程中,按照史书的体裁和内容,可将史书分为通史和断代史两类。通史是按历史演进线索叙述历史的史书体裁,而断代史是指其叙事限定在某一朝代的史书体裁。
作为一种著史旨趣和价值追求,通史成为中国传统史学的优良传统。从司马迁开始,通史之作连续不断,与此同时,对通史理论的阐释也精见迭出。到了清代,章学诚在其理论著作《文史通义》中把中国史学上重“通”的现象归纳为“通史家风”,对“通古今之变”这一传统进行了精彩概括。揆诸中国古代史学的实际,通史之通,有“纵通”“会通”和“横通”之义。“纵通”,即贯通古今,把历史当作一个因革变通的连续不断的过程,呈现历史自始至终的联系和演化。“会通”是南宋郑樵极力提倡的作史方法,即在“通古今之变”的基础上“总《诗》《书》《礼》《乐》而会于一手,然后能同天下之文”。“横通”则是在“通古今之变”的基础上增加了对史著所载社会历史内容的考量。
在“通史家风”丰富的内涵中,蕴涵着一种通史精神,这种精神告诉我们,通史不仅是“时历古今”的时间上的连续不断,更是在贯彻了“通古今之变”的意旨后对历史所作出的反思。围绕这一主题,古代史家提出了盛衰、治乱、得失、损益等一系列概念,形成了系统的有关通史之“通”的理论认识。这些理论认识概括起来,就是强调以通识的眼光和整体联系的观点看待社会历史的变化,进而探求蕴涵在历史变化背后的事理法则,把“通”“变”“理”当作一个完整的体系看待。“通”是为了看到历史的“变”,即在历史的长时段考察人类社会古今之变的轨迹。考察历史之“变”的最终目的是求“理”,也就是找出历史兴亡成败的一般法则和社会新陈代谢的内在机制。
“通古今之变”离不开别识心裁,章学诚在讨论“通史家风”时,特别强调这一点。在他看来,思想层面的“别识心裁”和“成一家之言”是通史撰述的宗旨。历史上不少在体例上与通史相仿的史书貌似通史,但实际上不能称之为通史,只能叫作“集史”。因为通史“别出心裁,成其家学”,而集史只是“合数代而称为一书”。由此,章学诚在《史考摘录》中指出:“凡所谓通史者,不问记载短长,学问疏密,要有卓然独见,迥出前人。”中国史学史上经典的通史著作均具备章学诚所提倡的别识心裁和成一家言的特征,流传至今,难以超越。
(摘编自王记录《通史精神:中国史学的优良传统》)材料二:
20世纪,宣扬进化史观的梁启超、夏曾佑、章太炎以及主张唯物史观的范文澜、翦伯赞等,都对中国通史撰述作出了各自的探索和贡献。通史精神由求道转向对事物内在关系、法则和规律的揭示,撰述形式由传统的编年、纪传等史体转向以章节体为基础的多种体例交互并用,撰述的内容也在天人古今的基础上前所未有地突出了对世界、对民族、对中外关系的认识。唯物史观指导下的中国通史编纂自成一家,马克思主义史学对通史精神进行了辩证扬弃,撰述的方法更是在通变、会通的基础上得到了极大丰富。白寿彝编撰《中国通史》,他创制的“新综合体”吸收了纪传体、典制体等传统史书体的优长,多层次、多角度地反映历史发展的进程,既反映了历史的规律性,又反映了历史的丰富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新的中国通史仍然是时代的需要。新的中国通史要打破教科书式的编写模式,不能把中国通史写成王朝的兴亡史。在这部新的中国通史中,要叙述中华各民族生长繁衍的自然环境,反映中华民族大家庭发展状况,讲述中国政治制度的历史发展,阐述历代生产方式的发展进步。阐述这样多方面的历史内容,需要创新历史编撰的模式。例如法国学者提出的长时段、中时段、短时段三种历史时间观念,可以运用于通史的编写。可以用“结构”来表示的内容,如自然环境的结构、经济关系的结构,都是属于长时段的问题,由于变化较小不必每个时期都写;有些属于中时段的可以用“形势”变迁来考察,如秦汉时期、盛唐时期等;短时段的问题,就如传统历史阐述中的“事件”,需要重点加以叙述,如秦的统一、楚汉之争、安史之乱等。这样的中国通史,应该体现鲜明的中国特点、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要继承中国古代历史著作的优良传统,又能运用反映时代特点和当代学术发展新成果的话语体系,要让广大读者喜闻乐见,而且还应便于向国外读者推广。
(摘编自杨艳秋《中国史学通史精神别具民族特色》)(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不同的史书体裁,通史纵贯古今,断代史横截历史,二者相比,前者更有价值。
B.章学诚提出的“通史家风”是通史理论研究的重要成果,其核心是“成一家之言”。
C.“会通”注重考量历史内容,“横通”注重汇集文献资料,都是对“纵通”的丰富拓展。
D.有些集史在体例上与通史相似,实质上只是“合数代而称为一书”,不能被称为通史。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相关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没有贯穿古今的“通”,不关注历史之“变”的轨迹,就无从思索治乱存亡之道。
B.司马迁撰写的《史记》也具备章学诚所提出的通史“别识心裁,成其家学”的特征。
C.在新史观的指导下,通史撰述的形式、内容出现了新变化,撰述方法也得到了丰富。
D.运用不同的编撰模式和时间观念,才能对多方面的历史内容有重点地进行阐述。
(3)新时代撰写中国通史需要注意哪些问题?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组卷:1引用:2难度:0.5
(二)现代文阅读Ⅱ
-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钱穆的湖与湖上闲思
陈益 ①无锡荡口古镇,是学者钱穆的故乡。粉墙黛瓦的街区,恰如两片青色衣襟覆盖在河道两侧。一座座石拱桥、石梁桥似纽襻,把它们紧紧相连。苍颜斑驳的卖鱼桥,是从前进行鱼鲜交易的地方。天明时分,渔民们摇着小木船,陆续从湖荡那边进镇,浅舱里水花四溅,银光闪烁。刚刚在桥堍缆好船,手挽竹篮的主妇就围拢来了。
②昔日,年少的钱穆生活在古镇老街,常常到鹅肫荡边玩耍。号称八千亩水面的鹅肫荡,平时禁捕,到了冬天才开捕。一时千舟云集,热闹非凡。钱穆的父母雇了一条船,兴致勃勃带着他下湖。有人把活蹦乱跳的鱼儿送来,在湖荡里现烧现吃,那情景让钱穆晚年居住在台湾都无以忘怀。对于他,湖是故乡的意象。
③1948年上半年,钱穆花四个月时间,陆续写成三十篇文章,编成一册《湖上闲思录》。当时他任教于无锡江南大学,临近太湖,距故乡荡口也不远。“课务轻闲,胃病新愈,体况未佳,又值时局晦昧,光明难睹,时时徜徉湖山胜处,或晨出晚归,或半日在外。即暂获间隙,亦常徘徊田塍鱼塘之间。尽抛书册,唯求亲接自然,俯仰逍遥以自遣……”夜灯下,随笔抒写这些出自闲思遐想的文章。十年后,钱穆在香港新亚书院,再次披阅,决定刊而布之。他觉得恍如读别人的书,更令人高兴的是生平竟有那一段闲暇的日子,堪作回忆,弥自珍惜。
④又过了二十余年,86岁高龄的钱穆应三民书局再版《湖上闲思录》之约,在台北外双溪寓所素书楼再次写下跋文。那时他已双目失明,无法读报,却仍捉笔写稿。略谈三十余年对中国文化的思考和撰述后,他怅然写下这段文字:“自惭学问未有进步,而国事世风,每况愈下。回忆当年太湖边一段心境,亦已有黄鹤一去不复返之状。抚今追昔,感慨何似”。学者老矣,萦绕不去的,只是故乡湖荡给自己带来的心境。这是乡愁,又比乡愁愈加深沉厚重。
⑤荡口古镇,是太湖流域无数古镇中的一个。清亮的石板、低矮的廊檐、临水的楼阁,还有店铺里的那些糖果小吃,一切都是如此熟稔。古镇无不依水而生,而荡口的独特之处,在于街巷是笔直的,没有迂回曲折,每户人家都自在地领略水色。这里古朴风貌犹存。店铺里的美食,小笼馒头、青白团子、甘露青鱼、糯米酒酿……每一样都透露水的意蕴。钱穆故居,是一处经过精心修葺的清代建筑,前门临街面水,后边有一个绿荫笼罩、花木繁茂的庭园。四周静谧得几乎能感觉时光流逝的声响,恰好可以读书。
⑥《湖上闲思录》随心所欲地谈论人文与自然、精神与物质、艺术与科学、礼与法、乡村与城市,涉猎面非常广泛。其中的《情与欲》,有这样的表述:
⑦“历史人生却不然。他之回忆过去,更重于悬想未来。过去是过去了,但在你心上,岂不留着他一片记忆吗?这些痕迹,你要保留,谁能来剥夺你?那是你对人生的真实收获,可以永藏心坎,永不退灭的。人生不断向前,未必赶上了你所希望,而且或离希望更远了,希望逐步幻灭,记忆却逐步增添,逐步丰富了。人生无所得,只有记忆,是人人可以安分守己不劳而获的。那是生活对人生惟一真实的礼物,你该什袭珍藏吧!”
⑧抗日战争时期,钱穆在云南宜良写成了《国史大纲》一书。国事未定,变端莫测,他决意不返平津,不滞京沪,先后去了昆明、成都。不料患上胃病,久治不愈。恰逢江南大学创办,遂去往太湖之滨的无锡,游神淡泊,自求宁静。家乡的风土饮膳,给他的健康带来了很大转机。由此,我们不难感受故乡的湖荡在钱穆记忆深处的位置。而不管身在何处,他从未忘记自己在湖畔的闲思遐想。故乡给他的真实礼物,始终永藏心坎。
⑨“中国传统思想似乎只偏重在内心情感方面,对于知识自由,未能积极提倡。西方近代自由呼声,最先是为科学知识之觉醒所唤起,但后来无限度引用到政治和经济方面去,则亦不胜流弊。”
⑩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今天,如此鞭辟入里的叙述,依然能给人警醒。
⑪荡口的傍晚,潮润的南风掠过湖面,送来凉爽。人们顺着长长的栈桥,在鹅肫荡边漫步,享受夕照中的湖光水色。放眼看去,湖上碧波闪烁着涟漪,摇曳的船桨呼唤岁月的回声。青檐依水相连,绿树肆意铺张,花瓣漫天浮落。
(选自2020年6月17日《中华读书报》)(1)下列对文本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的景物描写生动传神,将古镇充满水乡特色的生活场景展示在读者面前。
B.钱穆虽自称《湖上闲思录》出自闲思遐想,但内容却涉及社会与人文等诸多方面。
C.钱穆对闲适、静谧的湖边生活的回忆与眷恋,实际上是表达了对当下生活的不满。
D.故乡不仅治愈了钱穆身体,还抚平了他心灵的焦虑和荒芜,这是弥足珍贵的馈赠。
(2)为什么说“这是乡愁,又比乡愁愈加深沉厚重”?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文章围绕“湖”来写了钱穆哪些“闲思”?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组卷:5引用:3难度:0.5
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
-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题。
文段一:
周瑜字公瑾,庐江舒人也。瑜少精急于音乐,虽三爵之后,其有阙误,瑜必知之,知之必顾,故时人谣曰:“曲有误,周郎顾。”初孙坚兴义兵讨董卓徙家于舒坚子策与瑜同年独相友善瑜推道南大宅以舍策升堂拜母有无通共瑜从父尚为丹杨太守,瑜往省之。会策将东渡,到历阳,驰书报瑜,瑜将兵迎策。策大喜曰:“吾得卿,谐也。”遂从攻横江、当利,皆拔之。建安五年,策薨,权统事。瑜将兵赴丧,遂留吴,以中护军与长史张昭共掌众事。十三年春,权讨江夏,瑜为前部大督。其年九月,曹公入荆州,刘琮举众降,曹公得其水军,船步兵数十万,将士闻之皆恐。权延见群下,问以计策。议者咸曰:“曹公豺虎也,然托名汉相,挟天子以征四方,动以朝廷为辞。今日拒之,事更不顺。而势力众寡,又不可论。愚谓大计不如迎之。”瑜曰:“不然,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将军以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割据江东,地方数千里,兵精足用,英雄乐业,尚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况操自送死,而可迎之邪?瑜请得精兵三万人,进住夏口,保为将军破之。”权曰:“老贼欲废汉自立久矣,徒忌二袁、吕布、刘表与孤耳。今数雄已灭,惟孤尚存,孤与老贼,势不两立。君言当击,甚与孤合,此天以君授孤也。”权遂遣瑜及程普等与备并力逆曹公,遇于赤壁。时曹公军众已有疾病,初一交战,公军败退,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瑜部将黄盖曰:“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然观操军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顷之,烟焰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军遂败退。备与瑜等复共追,曹公留曹仁等守江陵城,径自北归。
(节选自《三国志•周瑜传》,有删改)
文段二:
疾困与吴主笺
周瑜 瑜以凡才,昔受讨逆①殊特之遇,委以腹心,遂荷荣任,统御兵马。规定巴蜀,次取襄阳,凭赖威灵②,谓若在握。至以不谨,道遇暴疾,昨自医疗,日加无损。人生死有命,诚不足惜,但恨微志未展,不复奉教命耳。方今曹公(曹操)在北,疆场未静,天下之事,未知终始,此朝士旰食之秋,至尊垂虑之日也。鲁肃忠烈,临事不苟,可以代瑜。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倘或可采,瑜死不朽矣。
(摘编自《三国志•兽肃传》,有删改)【注】①讨逆:孙权长兄孙策,受汉封为讨逆将军。②威灵:国家(或帝王、祖先)的神力。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初/孙坚兴/义兵讨董卓/徙家于舒/坚子策与瑜同年/独相友善/瑜推道南大宅以舍/策升堂拜母/有无通共/
B.初/孙坚兴义兵/讨董卓/徙家于舒/坚子策与瑜同年/独相友善/瑜推道南大宅以舍/策升堂拜母/有无通共/
C.初/孙坚兴/义兵讨董卓/徙家于舒/坚子策与瑜同年/独相友善/瑜推道南大宅以舍策/升堂拜母/有无通共/
D.初/孙坚兴义兵/讨董卓/徙家于舒/坚子策与瑜同年/独相友善/瑜推道南大宅以舍策/升堂拜母/有无通共/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瑜往省之”与“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中的两个“省”字含义不同。
B.权,这里指孙权;他是孙策的弟弟,也就是辛弃疾《永遇乐》,一词中的“孙仲谋”。
C.“地方数千里”与“今齐地方千里”(《邹总讽齐王纳谏》)中的“地方”含义相同。
D.“为汉家除残去秽”与“因为长句”(《昆琶行并序》)中的两个“为”的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瑜精通音乐,即使在饮酒之后,弹奏者有差错,他也能听出来,每听出来就会回头看看。
B.孙策死后,孙权即位,周瑜来到吴国,受重用,与张昭一起掌管各种事务,后担任前部大督。
C.面对来势汹汹的曹军,东吴朝堂之上君臣议事时,除周瑜一人主战外,其他人都主张投降。
D.周瑜的部将黄盖很有谋略,他审时度势,用心观察,及时提出用火攻的策略,击败了曹军。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时曹公军众已有疾病,初一交战,公军败退,引次江北。
②顷之,烟焰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军遂败退。
(5)文段二为周瑜病危时写给吴主孙权的信,请概括其中主要表达了哪三点内容。组卷:3引用:2难度:0.6
(二)课内文言诗文阅读
-
4.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活用情况,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歌窈窕之章
②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③击空明兮溯流光
④栗深林兮惊层巅
⑤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⑥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⑦济水东流
⑧顺流而东也
⑨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⑩侣鱼虾而友麋鹿组卷:10引用:4难度:0.5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
-
1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五千年的中华文化体现的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已成为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精神标识。而其基本价值已积淀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 )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______,中国人之所以为中国人的特性,不是生理的,而且是文化的、精神的因素;没有中华文化,中国人就不成其为中国人,中华民族就不成其为中华民族。中华文化的精神品格与价值追求,支撑了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和______.今天仍然是而且未来必将还是我们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力量。中华文化的精神特质就是我们今天要大力弘扬的“中国精神”,而弘扬中国精神,是凝聚中国力量、走稳中国道路的关键。没有中华文化的______,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放到世界文明史中来看,中华民族创造的______的中华文化具有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价值体系,独特的民族色彩,独特的历史进程。其长期的演化过程造就了我们的文化认同,赋予我们生命力和创造力,也决定了我们独特的发展路径。
(1)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传承中华文化就是维系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
B.传承中华文化必须维系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
C.维系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就是传承中华文化
D.维系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就能传承中华文化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一脉相承 薪火相传 博大精深 源远流长 B.互为一体 前赴后继 博大精深 卓尔不群 C.互为一体 薪火相传 繁荣昌盛 源远流长 D.一脉相承 前赴后继 繁荣昌盛 卓尔不群
A.不是生理的因素,而是文化的、精神的
B.不是生理的,而是文化的、精神的
C.不仅是生理的,而是文化的、精神的
D.不仅是生理的因素,而是文化的、精神的组卷:388引用:48难度:0.5
四、写作
-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烟火气是家人团坐,灯火可亲;烟火气是国泰民丰,岁月安好;烟火气是温情,是祥和,需要珍惜和守护,也需要奉献和担当。寻常烟火,就是最美的风景。
你对这段话有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结合自身体验,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组卷:133引用:9难度:0.5